玛丽莲梦广露 玛丽莲梦广露
关注数: 2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0,855 关注贴吧数: 6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姚凌掐架、唐一菲躺枪 首先声明我不是唐一菲的粉丝,现在把唐一菲摆我跟前我都不认识——好吧,其实我本来连凌潇肃都不认识——唐一菲的戏我是一部都没看过,我基本就不看电视剧,也不认为唐一菲是明星,感觉三线明星都算不上,凌潇肃也是如此——粉丝们也别误会啊,我也不是来黑唐一菲的,我就是路人丙。 姚晨能认识,她的戏我看过《武林外传》《潜伏》,都是其中几集,武林外传有感,潜伏无感。我也不是姚晨的粉丝和黑。 我要说的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姚凌掐架,好多人都骂唐一菲是小三如何如何。凌唐发生感情时姚凌还没离婚不假,可那时候俩人已经过不下去、同床异梦了吧,姚找了别人,凌也找了别人,怎么不骂曹非呢?曹非为什么就不是小三呢?尤其现在巨春雷爆料,姚晨先出轨,凌潇肃找精神寄托找了唐一菲,唐一菲有什么错?可现在网友一掐架:挺姚晨的把唐一菲拎出来,“小三”巴拉巴拉骂一顿;骂姚晨的也把唐一菲拎出来,“唐一菲是小三不代表姚晨没出轨”巴拉巴拉骂一顿——唐一菲招谁了? 另外,说唐一菲搏上位搏眼球借机炒自己我也觉得不太靠谱,搏眼球炒作什么的,一是搞搞绯闻就行了,没听说把婚姻搭进去的;二是炒也得找个名气大点的呀,凌潇肃大伙原来都不知道这个人,傍着说相声的陈寒柏炒也比凌潇肃名气大、出镜率高。
纪念马三立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相声群英会在津举行 本报讯(记者 玛▪露):8月30日,纪念马三立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相声群英会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到会讲话。 姜昆在讲话中指出,马三立先生作为中国相声界的泰山北斗,为祖国曲艺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爱戴,是中国曲艺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青年时期,马三立先生刻苦努力、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解放后,马三立先生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创作和表演了《开会迷》《十点钟开始》等一系列歌颂新生活新面貌的好作品。十年浩劫期间,马三立先生受到四人帮残酷迫害,但他对党忠贞、对信念坚定,终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焕发了艺术的第二春,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偏方》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马三立先生桃李满门,为相声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培育一大批英才。我们今天纪念和学习马三立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学习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继承和学习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继承和学习他高尚的艺术品德和艺术修养,继承和学习他创新的艺术理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继承和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勇于进取的宝贵品格,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市曲协等单位负责人冯巩、李金斗,曲艺界代表常贵田、师胜杰、常宝华,以及马三立先生家属马志明等参加了大会。会上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茅房记乐 昨日黄昏,余伫立楼头,仰见月明星稀,兴之所至,方欲咏而歌之,忽小腹坠涨。遂登溷,而觉小便炽痛,淋漓不畅,若有物阻于中。如此数次,痛楚实难自已。 天交未时,梦中又觉溺意,乃起如厕。解衣方欲行事,思念一动,福至心苗,急寻一虎子,以盛溺也。初炽痛阻涩如昨,忽闻盆中有物坠叮当作声,继而通顺异常,如河出壶口,潮涌钱塘,酣畅难以尽说。审视虎子内,水流清冽,波澜不惊,其中赫然一物,沉于盆底。沥而得之,清水浣净,乃一石子,肾结石也。夫未医以汤散、针石、微波无痛技术而自排除体外者,有几人哉?心下大乐。 入室掌灯,见妻犹熟睡,枕斜鬓乱。乃呼起,密示之,俱以告。妻一见此石,大惊。熟视之,见石0.6厘米×0.3厘米见方,色若雄黄,坚比石英,虽利金而不能伤,灯烛所照,熠熠闪光,诚如石英岩之类也。乃悟前人“刮风也不透,下雨也不漏,多么快的剪子也铰不动它”,非唯譬布头也。而“坚如磐石,十分美好”之辞,则几近谶语也。 余谓肾结石,微末始于人口,块砺终于下身,初进以盘盏,终盛以虎子,虽五腹六脏而不能消,胃酸胆汁而不能化,而沙聚于柔软轻脆鲜嫩弹牙如大腰子之内者,无形而为有形,纤软而为艰坚,此非阴阳生息之法、五行变化之数也哉?自然造化之妙,人工何能及也!把玩良久,念此心中叹叹不已,遂以兰桂香椟贮之,以为传家之宝。 深化改革三年五月十三日记。
东东枪关于“相声有味怎么定义”的回答(转) 问:都说传统相声有味,是指节奏比较慢吗?有味怎么定义? 答:我觉得这事儿是这样的—— 1. 新相声不一定都“没味儿”。传统相声也未必都“有味儿”,这事儿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比方说,很多1980年代的相声,都很值得细品。 2. 直观点儿说,怎么着才叫“有味儿”呢?一段相声,能让你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仍觉得有趣,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重听,还都能发现新的有趣之处——用经济学的词儿来讲可能得说成是边际效益递减得比较慢……这就叫“有味儿”。反之,就叫“没味儿”。 3. 我觉着相声的“可反复收听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衡量相声作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4.相声没味儿就导致每个段子的生命周期都特别短。大家听了这段儿就盼下一段儿,老盼着听新的,甚至天天抱怨演员怎么还不出新段子……这未必好。 5.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为什么戏要听熟的?因为欣赏的已经不再是剧情,而是技巧和感情。 6. 而由“熟”到“听不腻”,又是一重天。 7. 白糖水,喝到嘴里是甜的,可甜过去也就甜过去了。喝茶,刚入口未必觉得如何,得慢慢品、甚至得多泡几次,才觉出那点儿回甘来。这可能就是没味儿与有味儿的区别。 8. “有味儿”的原因,我猜不外三点:精致、丰富、深刻。让作品变得“没味儿”的原因,也就是其反面:粗糙、单调、浅薄。 9. 什么叫精致丰富深刻?可以看看 @李夏炎 回答里举的那段例子。关于“文章会”里那几句捧哏台词的解读。那就叫精致丰富深刻。 10. 因为精致丰富深刻,所以“有味儿”,所以禁琢磨,所以值得一句一字地听。反之,就让人觉得寡淡,听一遍就该打硬盘里删了。 11. 传统相声,往往是一段相声被好多演员表演了好多年,不断在观众面前检验、打磨修整的,所以,精致丰富深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跟那些供人把玩的手把件儿似的,那么多年了,都养润了。而现在的相声作品,很少有哪段儿是大家都来演的了。老张说的段子就是老张说,老李肯定不会碰,老李创作的,老张也不会拿来表演。而且,刚才也提到了,观众、专家们也不断要求演员出新作品,好像重复说一段已经说过的段子是一个很丢人的事儿——手把件儿,玩一天就换一个新的,结果必然是哪件儿也养不出来。速生,速朽。 12. 我以前引用过一句曹禺先生的话。是一篇别人回忆曹禺的文章里提到的。我觉得说得特别透。他说:新奇的东西是以奇取胜,所以新奇的东西不一定好,而好的艺术永远新奇。 13. “永远新奇”。让你尝到的每一口都像头一口那么好吃,那么惊艳,那么愉悦……可能这就叫“有味儿”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