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影数码HS 恒影数码HS
关注数: 2 粉丝数: 49 发帖数: 639 关注贴吧数: 10
美国安局披露斯诺登行径 解析如何获取最高机密 美国国防承包商Booz AllenHamilton副董事长、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局长麦克-麦康纳(MikeMcConnel)周三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棱镜门”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是如何窃取大量机密信息的。   麦康纳表示,斯诺登最初是NSA的保安人员,随后调到IT部门,并被派往海外。他后来离开了NSA,为一家日本公司工作。但斯诺登后来又想重新加入NSA。   根据麦康纳的说法,彼时的斯诺登偷偷潜入NSA,偷走了该机构的试题,并顺利通过测试。之后:“他来到NSA说,‘你们应该聘用我,因为我的得分很高。’”   但在NSA为他提供了一个职位后,他却拒绝了,原因是他认为那个职位的级别不够高。随后,他于2013年应聘Booz AllenHamilton的工作。 由于NSA已经审查过斯诺登,并且认可了他,所以Booz Allen Hamilton聘用了斯诺登。   在Booz AllenHamilton,他获得了很高的数据访问级别。NSA共有4个访问级别:第一级别是基本管理级别,第二级别虽然可以看到机密信息,但却无法知晓信息来源,第三和第四级别则可以了解“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麦康纳说,斯诺登的级别是“有限获取”第三级别,“几乎无法获取”第四级别。总的来说,斯诺登可以借此得到170万或180万份文件。   意料之中的是,麦康纳对斯诺登的行为并不赞赏,他说:“这可能会对我们今后二三十年完成使命的能力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及磁场活动连年异常 科学家亦迷惑不解 根据科学家观测, 近年来太阳持续出现反常活动   太阳近期好像出了点问题。科学家们说,与过去1个多世纪相比,现在的太阳活动更为奇怪,产生的太阳黑子只有预期数量的一半,其磁极转换也出现不同步的现象。   太阳自转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直径常常大过地球的太阳黑子标志着磁力强烈的区域,这里酝酿着破坏性的太阳风暴。这些风暴会突然让带电粒子经过遥远的空间距离奔向地球,造成地球卫星短路、屏蔽手机信号或损坏电子系统。   从历史记录看,天文学家认为,太阳应当在今年秋季接近其大约11年活动周期当中的爆发高潮——即所谓的太阳活动极大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参与日本“日出”号太阳探测器项目的项目科学家瑟坦说,但今年的高峰期极为平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航天中心太阳物理学小组负责人哈撒韦说,可以说这是200年来最弱的太阳活动。   研究人员迷惑不已。他们无法判断这种平静是暂时的还是持续数十年的衰退活动之始。太阳活动衰退可能会改变太阳的亮度或光线的波长,从而略微缓解地球变暖。 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研究太阳磁场周期的米诺-哈拉米略说,在世的科学家中没有人见过像现在这么弱的太阳活动周期。   令这个谜题更为复杂的是,太阳同时还经历着有记录以来最奇怪的磁极转换。   通常情况下,太阳的南北磁极每11年左右会颠倒一次。在磁场倒转的过程中,太阳的两极磁场减弱,磁力下降为零,然后重新出现相反极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环境中心的比泽克说,就科学家们所知,太阳磁极颠倒被人类注意到的唯一原因是它标志着太阳活动极大期的高峰。   但在此次周期中,太阳磁极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太阳的北磁极在一年多以前就转换了极性,因此现在它与南极的极性一致。   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洛克希德马丁先进技术中心的太阳物理学家施利基沃说,太阳两极转换的间隔时间之长太过反常了。   科学家们说,他们对这种反常的延迟感到迷惑,但并不担心。根据当前卫星对太阳磁场变化的测量结果,他们预计太阳南极将在下个月转换极性。
月亮正远离地球 间距超4亿年前一倍恐逐渐暗淡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观测研究,发现月球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并且将越来越暗。   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28年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美法两国科学家是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月地之间距离变化的,这种方法将激光脉冲投射到镜面上然后又反射回地面上的探测器,一个来回约为2.5秒钟,不断测量来回所用时间的变化,就可得知月地距离的变化。多次测量表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由于地球表面上潮汐的磨擦作用每年增加将近4厘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产生潮汐,这种潮汐运动中的一部分能量就分散到地球的海洋里,由于这种能量的失去,月球系统的运动就受到影响,这就是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原因。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印证。美国两位地理学家通过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也发现月球确实正在远离地球。这两个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其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功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农历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得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却是固定不变的。研究显示,现代鹦鹉螺的贝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两位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结果是,在4亿多年前,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们还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也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逐渐远去。
核聚变能源: 美"人造太阳"或成真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报告称,世界最大激光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正距离其目标越来越近,显示了一个可持续核聚变反应装置正在由梦想逐步成为现实。不过在设施达到高度稳定前,目前仍有一个显著障碍有待克服。相关论文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上。   备受全球关注的NIF于2009年5月在加州落成,融合了美国多家实验室的心血,迄今仍无人能挑战其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聚变机器的身份。NIF有能力产生类似恒星内核的热与力,设计初衷本是用来模拟核爆,与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器一样都属美国“无爆炸核试验”不可或缺之部分。但该装置也有较高的可用增益,让人们广泛注意到它更具魅力的一点——实现核能发电。人类能于实验室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聚变能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此次据NIF研究小组的报告,在“点火”中,工程师们已直接将NIF的激光对准了燃料球,燃料球中含有氘和氚原子,激光器随后以接近太阳中心的温度对原子进行加热。NIF惯性约束聚变副主任约翰·爱德华兹表示,他们需要在一个非常可控的方式下利用激光束快速加热(点火要求在十亿分之一秒内),使目标物的最外层发生爆炸,目标物的剩余部分在强烈内爆的驱使下,内部燃料瞬间压缩,形成冲击波,进一步加热中心区域的燃料,导致可持续性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实验“几乎已经成功”,但舱室却在极端的温度和压力下屡次过早破裂。   约翰·爱德华兹称,为实现“点火”,他们已面对了相当多的挑战——足够的X射线强度、精确的能量传递等,但现在仍有一个关键障碍横亘于此。研究人员或将再做出一个在引燃点下能保持稳定的舱室。   而据稍早时间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发布的消息称,NIF的重量级激光向核聚变能源迈出了“第一步”,192束激光束成功融合成一个单一脉冲,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能量——1.8兆焦耳的能量和500万亿瓦的峰值功率,已比美国在任何特定时刻内消耗的总电量还要高1000多倍。   NIF项目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末,其曾被披露迫于种种压力扭转研究方向,焦点由“能源”正转回到“核武器”上。据当时《自然》在线版报道,主要原因是部分政府人士“发现”激光核聚变与产生电能尚有距离,同时还夺走了其他领域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不过多数科学家非常难以接受这个伟大的清洁能源之梦就此夭折,他们对NIF的研究进展进行辩护,也对政府这一决议大加抨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