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123💫
623604969
关注数: 2
粉丝数: 24
发帖数: 4,284
关注贴吧数: 30
魏晋风度与黄药师 刚申请了黄药师吧的吧主,欢迎大家没事过去坐坐,贴一篇旧文表示不是水贴。 在射雕三部曲中,东邪黄药师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没有之一。书中描述其“非汤武而薄周孔,有魏晋之风”初读射雕是在高中,当时并不理解何为魏晋风度,只觉得这种狂傲不羁,离经叛道的性格极酷,便以黄药师为偶像,后来偶然间读了一些关于魏晋人物和魏晋风度的文章,才发觉,所谓“离经叛道”不过是表象。从射雕到神雕,真正能彻彻底底称得上一个“侠”字的只有洪七公和射雕结尾开始的郭靖。而郭靖从憨厚的复仇青年能够成长为真正的一代大侠,除了江南七怪和洪七公的教导,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黄蓉。而黄蓉,恰恰是黄药师的女儿。 要分析黄药师这个人物,除了江湖的传闻,洪七公等朋友的评价,更值得关注的是黄蓉和他的徒弟。第十三章五湖废人,有这样几段描述: 郭靖听得发了呆,出了一会神,说道:“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种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微笑:“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黄蓉笑道:“啊哟,我想得出,那不变了圣人?这是孔夫子的话。我小时候爹爹教我读的。”郭靖叹道:“有许许多多事情我老是想不通,要是多读些书,知道圣人说过的道理,一定就会明白啦。黄蓉道:“那也不尽然。我爹爹常说,大圣人的话,有许多是全然不通的。我见爹爹读书之时,常说:‘不对,不对,胡说八道,岂有此理!’有时说:‘大圣人,放狗屁!’” 年轻的时候读这段,只记住了“大圣人,放狗屁”,丝毫没有注意到黄蓉对孔子的评价。首先黄蓉对孔子的态度是称“孔夫子”且表示自己若能说出这种话,那就变成了圣人。黄蓉的所学是黄药师所授,从这里可见黄药师对孔子的圣人地位和《论语》的大多数内容是极为认可的,否则这样一个“离经叛道”之人,是绝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受此荼毒的。至于“大圣人,放狗屁”等言论,甚至于那首打油诗,也无须就此认为黄药师对孔孟持否定态度,如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来也是很受争议的内容。司马光也写过《疑孟》,所以性格如黄药师这样的人,如果因为他写了个打油诗,骂了几句“大圣人放狗屁”就以为他对孔孟是否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陆乘风出场的时候,是和黄蓉对唱了一首《水龙吟》,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黄蓉听着歌声,却呆呆出神。郭靖问道:“怎么?”黄蓉道:“这是我爹爹平日常唱的曲子,想不到湖上的一个渔翁竟也会唱。 三人对饮了两杯。那渔人道:”适才小哥所歌的那首《水龙吟》情致郁勃,实是绝妙好词。小哥年纪轻轻,居然能领会词中深意,也真难得。”黄蓉听他说话老气横秋,微微一笑,说道:“宋室南渡之后,词人墨客,无一不有家国之悲。”那渔人点头称是。黄蓉道:“张于湖的《六洲歌头》中言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也正是这个意思呢。”那渔人拍几高唱:“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连斟三杯酒,杯杯饮干。 两人谈起诗词,甚是投机。其实黄蓉小小年纪,又有甚么家国之悲?至于词中深意,更是难以体会,只不过从前听父亲说过,这时便搬述出来,言语中见解精到,颇具雅量高致,那渔人不住击桌赞赏。 陆庄主道:“老弟鉴赏如此之精,想是家学渊源,令尊必是名宿大儒了,不知名讳如何称呼。”黄蓉道:“小可懂得甚么,蒙庄主如此称许。家父在乡村设帐授徒,没没无名。”陆庄主叹道:“才人不遇,古今同慨。” 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这首《水龙吟》是黄药师经常唱的,不仅教了黄蓉,也早就教给了陆乘风,而陆乘风听到“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更是连饮三杯,家国情怀溢于言表,陆乘风是弟子中文化功底表现最多的,这也侧面表现出黄药师的家国情怀。而后谈起诗词,黄蓉虽不懂家国之悲,多是搬述黄药师教她的东西,陆乘风则问道“想必令尊必是名宿大儒”,这就很有意思了,陆乘风是黄药师的弟子,黄蓉谈论的见解多是照搬黄药师的原话,结果陆乘风第一反应是黄蓉必是“名宿大儒”的女儿。可见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上,黄药师并非真正的“离经叛道”,在此民族大义的问题上,黄药师与名宿大儒并无不同,即便是他徒弟也听不出有什么不同。 后面的烟雨楼之战前,对欧阳锋杀死的宣扬“忠君爱国”的教书先生,更是说道自己平生最敬忠臣孝子,更凛然道“忠义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这则是更为明显的描述了,可见黄药师所谓的“离经叛道”只是表象,其内在思想还是更接近于孔孟的儒家,只是他身上并没有迂腐的文人气,表现形式又过于放荡不羁,故让人误以为其离经叛道罢了。 既然说黄药师有魏晋风度,那么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讲风流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生活风格。而魏晋这批名士,在情感表达方面都不是内敛的,而是极为外放的。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仅仅是提到一个字音,便当即大哭,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极为做作,但情感的宣泄上极其外放的。当然,并不是这种情感宣泄就是魏晋风度,鲁迅先生同时提到“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此外《世说新语》中也有“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的说法。在此我把魏晋风度简单概括为极为外放的情感宣泄方式和极高的文学修养,而黄药师在海上误以为黄蓉已经出事时的表现,则完美的体现了他身上的魏晋之风。 想到这儿,我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我认为和黄药师极像的人——嵇康,可以说就个人感觉而言,黄药师是更完美的嵇康,嵇康是现实版的黄药师。 对于嵇康,《晋书》是这样描述的:“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这段给我的感觉就是直接拿来告诉你这是描写黄药师的,也是毫无违和感的。而嵇康的性格更是与黄药师极像,嵇康性情极为刚烈,当时的隐士孙登描述他“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而嵇康也正因为这种性格,而彻底得罪钟会导致被司马昭杀害,正如同黄药师因其行为方式异于常人而导致在烟雨楼前那段黄药师搂着女儿笑道:“黄老邪自行其是,早在数十年前,无知世人便已把天下罪孽都推在你爹头上,再加几桩,又岂嫌多了?江南五怪是你梅师姊的大仇人,当真是我亲手杀了。”我前面分析过,黄药师其实内心是非常接近孔孟儒家的人,但表现出来又完全不像,这点和嵇康又是极为相似的,这点可以从嵇康临死前的《诫子书》中得到印证,嵇康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极为详细的写了如何待人接物,甚至详细到了“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对人情事故精通到如此地步的嵇康却和钟会之间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要知道钟会最初对嵇康尊重到了写完《四本论》想给嵇康看,又徘徊不敢进嵇康家门,最后把书直接扔过墙撒腿就跑的地步。 嵇康的儿子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而死,血溅惠帝衣袍,正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写的“为嵇侍中血”,黄药师的女儿黄蓉与女婿郭靖,则是在襄阳城破之时慷慨赴死。杨立华先生说“从中我似乎看到了嵇康的另一种可能性,一个与其刚烈之性更为相称的身影。”那黄蓉与郭靖死守襄阳几十载,又何尝不是黄药师的另一个可能性呢,神雕结尾的二十八星宿大阵,当真对得起当年那句“忠义乃大节所在!”写到这儿,不得不添点私货了,黄药师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书中并没有描写,但我个人极为喜欢的是“襄阳城破后,黄药师带着妻子坐在花船之上,吹起碧海潮生曲,一个浪头打过,再不见踪影”正如嵇康行刑前,在刑场上弹起《广陵散》曲罢叹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魏晋的风流人物,当有魏晋风度的结局。 放个黄药师吧的传送门 https://tieba.baidu.com/f?kw=%E9%BB%84%E8%8D%AF%E5%B8%88&fr=index
聊聊射雕五绝每个人的思想气质 我以前发的帖子里已经说过了,我认为东邪属于儒家,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至于南帝已经出家了自然就是释氏,说起来大理段氏的皇帝好像很喜欢出家。去大理玩的时候还特地去过无为寺,不接受捐款这点也算得上国内寺庙一股清流了。 中神通王重阳或是周伯通很明显是道家,尤其周伯通,非常符合《道德经》第十章说到的:“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而且周伯通自创的空明拳更是契合《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以无为用”,如“空屋住人”“空碗盛饭” 北丐单从表面看好像没什么思想气质,但是到神雕结尾郭靖继承北丐名号改为北侠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北丐的思想气质应该是墨家游侠。首先书中对北丐的介绍里一直都有一生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描述,不管是对早年对梁子翁的惩罚还是射雕结尾在华山上裘千仞叫嚣之际,那句“老叫花一生从未错杀一人”也担得起一个侠字。所以洪七公的思想气质应该是墨家游侠。 至此,除西毒外,其余四绝的思想气质分别是儒释道墨四家。西毒我一直没想到应该如何界定,西毒的所有行为像是纯粹的恶的集合体,除了对欧阳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九阴,为了天下第一。为了这个目的,趁王重阳去世去抢九阴、海上恩将仇报偷袭北丐、牛家村偷袭东邪、目的单一且行为毫无一丝道德可言,只要能在华山论剑少一个对手或者增加一份胜算,什么事都干。所以对于西毒,感觉更像是需要一个五绝级别的反派而特地设置的人物。毕竟到了神雕,如果没有个金轮,仅凭李莫愁、潇湘子、尹克西这些反派,正派一方也是在太没压力了。
黄药师发誓自创九阴,到底有没有进展? 按原著说法,九阴的内功是整理道家典籍悟出来的,又有冯蘅断断续续的残本当依据,当初黄药师发誓要自创九阴,应该也不是毫无进展的。那问题来了,他囚禁周伯通这些年,自己的研究到底有没有进展呢?
从正统儒家看黄药师 我在上一篇文章《魏晋风度与黄药师》中提到东邪虽然所谓“离经叛道”内在精神实则是他瞧不上的“名宿大儒”。这点依旧可以从他的行为,对黄蓉的教育以及他的弟子中得到印证。 我上文提到过,五湖废人中黄蓉对郭靖讲到“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并对两句话表示了高度的认可,足以说明他对儒家经典并非全然否定的。这段出自《中庸》子路问强后孔子的回答。这段极有意思,因为这句前面刚好是“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而黄药师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正是“偏”所以就有了黄蓉那句“我爹爹常说圣人的话有时候也是全然不通的”。因为他是做不到也不会去试图做到“中立而不倚”的。 “偏”就是不正,《大学》正心一章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中庸》里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说法。而东邪行为极度感情用事,所以“偏”来形容黄药师的主要性格,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归云庄中有这样几段: 1、郭靖忙上前拜倒,说道:“弟子郭靖参见黄老前辈。”黄药师道:“我的弟子陈玄风是你杀的?你本事可不小哇!”郭靖听他语意不善,心中一凛,说道,“那时弟子年幼无知,给陈前辈擒住了,慌乱之中,失手伤了他。” 黄药师哼了一声,冷冷的道:“陈玄风虽是我门叛徒,自有我门中人杀他。桃花岛的门人能教外人杀的么?”郭靖无言可答。 黄蓉忙道:“爹爹,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又懂得甚么了?”黄药师犹如不闻。 2、黄蓉哭道:“爹,你杀他罢,我永不再见你了。”急步奔向太湖,波的一声,跃入了湖中。黄药师惊怒交集,虽知女儿深通水性,自小就常在东海波祷之中与鱼鳖为戏,整日不上岸也不算一回事,但她这一去却不知何日再能重见,飞身抢到湖边,黑沉沉之中,但见一条水线笔直的通向湖心。 黄药师呆立半晌,回过头来,见朱聪己替郭靖接上了腕骨所脱的臼,当即迁怒于他,冷冷的道:“你们七个人快自杀罢,免得让我出手时多吃苦头。” 明明郭靖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却依旧非要强词夺理一番。归根到底不过是因为徒弟死了心疼,想找个借口给徒弟报仇。而后女儿明明是因为你要杀郭靖才被气走的,又迁怒于江南七怪。这两段当真是偏的可以。既然他的感情用事的性格与《大学》和《中庸》的相关内容相悖,我又为何说他的内在是个实实在在的“名宿大儒”呢?因为在情感的发显问题上,“中庸”是最高的品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别说东邪能不能做到,他屑不屑于做到,即便是正统儒家的孟子也偶有感情用事的时候。 东邪的另一个性格特点我并没想到一个合适的字词来形容,硬要说的话,我愿意用“不自觉的接受儒家的束缚”来形容。既——外在言行上非毁礼法、诋毁圣人,又在对女儿弟子的教育及处事方式上处处流露出极其儒家的观念。这点可以从桃花岛提亲、牛家村逼婚及欲收杨过三个部分来看。 在桃花岛提亲一段,有这样的的描述: 1、见信上写道:“靖哥哥:西毒为他的侄儿向爹爹求婚,要娶我为他侄媳,爹爹已经答……”这信并未写完,想是情势紧急,匆匆忙忙的便封入了蜡九,看信中语气,“答”字之下必定是个“允”字。 2、欧阳锋遣人来为侄儿求婚之时,黄药师心想,当世武功可与自己比肩的只寥寥数人而已,其中之一就是欧阳锋了,两家算得上门当户对,眼见来书辞卑意诚,看了心下欢喜;又想自己女儿顽劣得紧,嫁给旁人,定然恃强欺压丈夫,女儿自己选中的那姓郭小子他却十分憎厌。欧阳克既得叔父亲传,武功必定不弱,当世小一辈中只怕无人及得,是以对欧阳锋的使者竟即许婚。 《孟子》里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说法。说明儒家在男女感情问题上,是极为重视父母的态度的。所以孟子才会为“舜不告而娶”强行做解释。而东邪一个所谓“离经叛道”,诋毁孟子的人在女儿的婚事上,却是彻彻底底的儒家做派。从中晚唐时期韩愈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起,儒家真正道统的地位到黄药师那个年代还是受到禅宗很大的影响的,即便是朱子早年也有泛滥佛老的经历。在这种年代背景之下,东邪身上却看不到什么禅宗道家的影子,或许对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不是什么事,但对于一个“非汤武薄周孔”的人来说,这并不正常。所以从提亲这段黄药师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东邪的内在精神实则是彻彻底底的儒家,彻底到了你几乎看不到禅宗道家的痕迹,在那个年代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存在。 但同样的,儒家一向注重男女之大防,而欧阳克又是个轻浮浪荡之人,那东邪骨子里既然如此儒家,为何还会让女儿嫁给这么个人呢?在三道试题里有这样的描述: 郭靖急道:“蓉儿,你把他……强抢程大小姐的事说给你爹爹听。” 黄蓉深悉父亲性子,知他素来厌憎世俗之见,常道:“礼法岂为吾辈而设?”平素思慕晋人的率性放诞,行事但求心之所适,常人以为是的,他或以为非,常人以为非的,他却又以为是,因此上得了个“东邪”的诨号。这时她想:“这欧阳克所作所为十分讨厌,但爹爹或许反说他风流潇洒。” 首先东邪对欧阳克的认知并不多,除了知道欧阳克欺负过梅超风以外,只有“瞧他站在欧阳克身旁,相比之下,欧阳克之俊雅才调无不胜他百倍,于是许婚欧阳之心更是坚决”加之又是西毒之侄,西毒亲自登门提亲又以“通犀地龙丸”相赠,诚意满满,自然是心中欢喜。至于欧阳克强抢民女这种事,因为黄蓉对黄药师的不了解,导致压根就没提,所以黄药师其实是完全不知情的。就我个人的判断,若是黄蓉将欧阳克强抢民女等事说与黄药师听,即便是没有当即退婚,不管洪七公来没来搅局,这事儿也要从长计议了。当然,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对于桃花岛的仆人,是这么描述的: 这些哑仆个个都是忘恩负义的奸恶之徒,黄药师事先查访确实,才一一擒至岛上,割哑刺聋,以供役使,他曾言道:“黄某并非正人君子,江湖上号称‘东邪’,自然也不屑与正人君子为伍。手下仆役,越是邪恶,越是称我心意。” 虽然嘴上十分傲娇,实际上就是惩奸除恶,而且动手之前还要先查个清清楚楚,若是得知欧阳克日常的行为,虽然看在欧阳锋的面子上也会跟洪七公一样不伤他,但结为亲家大概是没什么可能性了。他对仆人这段描述也让我一直有这样一种猜想——在华山顶上裘千仞叫嚣的时候,若是他早洪七公来一步,虽然嘴上大概会说一些我想干嘛就干嘛的话随即对裘千仞动手,但心理活动可能是“我杀的都是坏人。”毕竟连抓的仆人可都是‘查访确实’的。虽然动不动嚷嚷着杀六怪,杀全真七子,杀郭靖,实际上他谁也没杀。当然,这里我们大可以认为是剧情导致的各种没杀成,但仔细想想,除了天罡北斗阵,他若是真下杀手,这几个人里有哪个能活过片刻呢?除了牛家村那次死了女儿又死了徒弟当真是怒火中烧对六怪下了狠手外,每次动手都是有所保留的。 我前面说过,黄药师的主要性格是“偏”,这骨子里的儒和性格里的偏在牛家村逼婚那段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逼婚一段,有这样的描述: 黄药师见陆冠英也是低垂了头,心中忽尔想起女儿,叹了一口气,道:“若是你们两相情愿,我就成就了这桩美事。唉,儿女婚姻之事,连父母也是勉强不来的。”想到当日若是好好允了女儿与郭靖的亲事,爱女就未必会惨死大海,心中一烦,厉声道:“冠英,别给我拖泥带水的,到底你要不要她做妻子?” 黄药师道:“甚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是狗屁不通,我偏要作主!你爹爹若是不服,叫他来找我比划比划。”程瑶迦微笑道:“我爹爹只会算帐写字,不会武功。”黄药师一怔,道:“比算帐写字也行啊!哼,讲到算数,天下有谁算得过我了?快说,你愿不愿意?” 女儿是他最珍视的人,在误以为女儿丧身大海后,终于感慨道“儿女婚姻之事,父母也勉强不来”这并非是他在读书时批判孔孟的结果,因为在桃花岛提亲的整个过程中东邪都是完全的儒家家长做派。看到陆程两人有情,强行逼婚,既是对女儿丧生懊悔,也算是对另一种弥补。故而终于对儒家极为重视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骂了一句“狗屁不通”。 但这种“叛逆”其实是短暂的,也就是“偏”的极度情绪化的一时表现罢了。后续得知女儿活着,即便是郭靖明确要娶华筝,黄蓉依旧要跟着郭靖的时候,东邪的态度是由着女儿去。即便是柯镇恶等六怪也是“不禁暗暗摇头”,毕竟六怪不知道东邪此前一直以为黄蓉已经死了,发现女儿还活着,愤怒的心情当然是盖不过喜悦之情的,自然也就由着女儿去了。而后神雕中遇到杨过,再次面临“礼教大防”的问题时,则是又回到儒家去了。 这天傍晚,黄药师又回到室中,说道:“杨过,听说你反出全真教,殴打本师,倒也邪得可以。你不如再反出古墓派师门,转拜我为师罢。”杨过一怔道:“为什么?”黄药师笑道:“你先不认小龙女为师,再娶她为妻,岂非名正言顺?”杨过道:“这法儿倒好。可是师徒不许结为夫妻,却是谁定下的规矩?我偏要她既做我师父,又做我妻子。” 黄药师鼓掌笑道:“好啊!你这么想,可又比我高出一筹。”伸手替他按摩疗伤,叹道:“我本想要你传我衣钵,要好教世人得知,黄老邪之后又有个杨小邪。你不肯做我弟子,那是没法儿的了。” 杨过道,“也非定须师徒,方能传扬你的邪名。你若不嫌我年纪幼小,武艺浅薄,咱俩大可交个朋友,要不然就结拜为兄弟”黄药师怒道,“你这小小娃儿,胆子倒不小。我又不是老顽童周伯通,怎能跟你没上没下?” 他对杨过“叛逆”的行为极为认可,但提供的解决方式却依旧没有逃离“礼教大防”,在他的提议中,杨过小龙女须得先去了师徒名分再结为夫妻,可见在牛家村逼婚的言行,只是其性格“偏”的体现,其内在始终对“礼教大防”是摆脱不掉的。对于杨过的回答赞叹一句“比我高出一筹”足见他或许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始终在不自觉间囿于儒家礼法。 当然儒家并非只有礼法,若是只讲礼法,那就只是腐儒了,也自然称不上是“名宿大儒”了。东邪的门人写的很少,曲灵风、陈玄风死的早,武眠风压根没提,梅超风出场就死了丈夫瞎了眼,始终就干两件事——报仇和练九阴。所以要从弟子了解东邪还是要从陆乘风、冯默风和程英来了解。对于陆乘风的家国情怀,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多了,在此不再重复,在此主要讨论程英和冯默风。 关于程英,出场时仅拜入东邪门下一年,可以看一下程英这一年期间都学了些什么。奇门五行助黄蓉等人脱难,描写她对杨过的心意是抄写《诗经》相关诗句,而后又有吹箫及弹奏瑶琴与李莫愁比拼内力。在儒家极为重要的四书当中,皆有对《诗经》的引用,不论是《论语》中的“赐也,始可与言诗矣”还是《中庸》《大学》中常见的“诗云”亦或是《孟子》对诗经的引用和解释。都可以看出,《诗经》作为六经之一,在儒家的重要性。可见在东邪门下即便是刚入门的弟子,也是以儒家经典作为其文化开蒙的。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乐,孔子就有“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可以说到了晚年,东邪对徒弟的教学中,也是以儒家为主的。 至于冯默风,亦是如此。只一段对话便足以说明。 冯默风将铁锤、钳子、风箱等缚作一捆,负在背上,对程英道:“师妹,你日后见到师父,请向他老人家说,弟子冯默风不敢忘了他老人家的教诲。 今日投向蒙古军中,好歹也要刺杀他一二名侵我江山的王公大将。师妹,你多多保重,我今日得见一位师父的传人,实是欢喜得紧。”说罢撑着铁拐,头也不回的去了,竟没再向杨过瞧上一眼。 而黄蓉更不必说,在求见段王爷时与朱子柳的对话中可知,黄蓉是学过《论语》的,由此可见,桃花岛一脉在文化传承上,有几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必修课。《论语》《孟子》《中庸》《诗经》,无一不是儒家典籍。九阴真经被偷以后,东邪发誓要自创,而九阴真经是道家典籍中提炼的,又有冯衡残本作为依据,若是道家功底足够深厚,想必不至于十来年毫无进展。由此观之,东邪在道家方面涉猎是不足的。魏晋名士多好读老庄,东邪却在儒家典籍上用力极多,足见他魏晋风度仅仅是表象,内在精神是极为正统的儒家。 最后综合几个弟子谈一谈吧,东邪所有的弟子都对他是又敬又畏的。每当外人出言诋毁他的时候,即便是梅超风这种师门叛徒也会挺身而出,甚至以命为他抵挡西毒的偷袭。这时候我又想起被他讽刺了数次的孟子了,《孟子·离娄上》里记载孟子的弟子来见他,只因为到的那天先去找了住处,第二天才去,被孟子说的直呼“克有罪。”当真是又敬又畏到了极致。被他讽刺最多的孟子在师徒关系上跟他简直是一模一样。而师道的传承又恰是儒家非常重视的内容,这在《礼记·学记》的“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当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新修版中,东邪的祖上始终是当大官的,因为岳飞的问题得罪秦桧全家遭贬祖父被杀,这和他的性格虽是完全对应的,但这段实在加的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这样一个魏晋风度之人,身世还是神秘一些更好。且新修版居然还写出了“就这样,师父的名头在江湖上非常响亮,因为他非圣毁祖,谤骂朝廷,肆无忌惮,说的是老百姓心里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于是他在江湖上得了个‘邪怪大侠’的名号。”即便不说跟梅超风那段莫名其妙的感情,光是这一句真是把整个人物都毁了,若“邪”的来源是说了老百姓想说不敢说的那话,那还能是邪么?丘处机一开场干的不就是这种事儿吗?有谁说过丘处机邪了?可以说东邪一生致力于在表象上离经叛道,骨子里是极为正统的儒家。因为性格中的“偏”导致其始终在“不自觉的接受儒家的束缚”,又不能承认,又摆脱不掉。记得曾有人如此评价魏晋名士“这群人表面上非毁礼法,实则内心是最珍视礼法的。正因为珍视,所以不忍心拿出来糟蹋。”按这种说法看,东邪还真真儿是生错了年代的魏晋名士。
魏晋风度与黄药师 在射雕三部曲中,东邪黄药师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没有之一。书中描述其“非汤武而薄周孔,有魏晋之风”初读射雕是在高中,当时并不理解何为魏晋风度,只觉得这种狂傲不羁,离经叛道的性格极酷,便以黄药师为偶像,后来偶然间读了一些关于魏晋人物和魏晋风度的文章,才发觉,所谓“离经叛道”不过是表象。从射雕到神雕,真正能彻彻底底称得上一个“侠”字的只有洪七公和射雕结尾开始的郭靖。而郭靖从憨厚的复仇青年能够成长为真正的一代大侠,除了江南七怪和洪七公的教导,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黄蓉。而黄蓉,恰恰是黄药师的女儿。 要分析黄药师这个人物,除了江湖的传闻,洪七公等朋友的评价,更值得关注的是黄蓉和他的徒弟。第十三章五湖废人,有这样几段描述: 郭靖听得发了呆,出了一会神,说道:“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种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微笑:“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黄蓉笑道:“啊哟,我想得出,那不变了圣人?这是孔夫子的话。我小时候爹爹教我读的。”郭靖叹道:“有许许多多事情我老是想不通,要是多读些书,知道圣人说过的道理,一定就会明白啦。黄蓉道:“那也不尽然。我爹爹常说,大圣人的话,有许多是全然不通的。我见爹爹读书之时,常说:‘不对,不对,胡说八道,岂有此理!’有时说:‘大圣人,放狗屁!’” 年轻的时候读这段,只记住了“大圣人,放狗屁”,丝毫没有注意到黄蓉对孔子的评价。首先黄蓉对孔子的态度是称“孔夫子”且表示自己若能说出这种话,那就变成了圣人。黄蓉的所学是黄药师所授,从这里可见黄药师对孔子的圣人地位和《论语》的大多数内容是极为认可的,否则这样一个“离经叛道”之人,是绝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受此荼毒的。至于“大圣人,放狗屁”等言论,甚至于那首打油诗,也无须就此认为黄药师对孔孟持否定态度,如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来也是很受争议的内容。司马光也写过《疑孟》,所以性格如黄药师这样的人,如果因为他写了个打油诗,骂了几句“大圣人放狗屁”就以为他对孔孟是否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陆乘风出场的时候,是和黄蓉对唱了一首《水龙吟》,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黄蓉听着歌声,却呆呆出神。郭靖问道:“怎么?”黄蓉道:“这是我爹爹平日常唱的曲子,想不到湖上的一个渔翁竟也会唱。 三人对饮了两杯。那渔人道:”适才小哥所歌的那首《水龙吟》情致郁勃,实是绝妙好词。小哥年纪轻轻,居然能领会词中深意,也真难得。”黄蓉听他说话老气横秋,微微一笑,说道:“宋室南渡之后,词人墨客,无一不有家国之悲。”那渔人点头称是。黄蓉道:“张于湖的《六洲歌头》中言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也正是这个意思呢。”那渔人拍几高唱:“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连斟三杯酒,杯杯饮干。 两人谈起诗词,甚是投机。其实黄蓉小小年纪,又有甚么家国之悲?至于词中深意,更是难以体会,只不过从前听父亲说过,这时便搬述出来,言语中见解精到,颇具雅量高致,那渔人不住击桌赞赏。 陆庄主道:“老弟鉴赏如此之精,想是家学渊源,令尊必是名宿大儒了,不知名讳如何称呼。”黄蓉道:“小可懂得甚么,蒙庄主如此称许。家父在乡村设帐授徒,没没无名。”陆庄主叹道:“才人不遇,古今同慨。” 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这首《水龙吟》是黄药师经常唱的,不仅教了黄蓉,也早就教给了陆乘风,而陆乘风听到“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更是连饮三杯,家国情怀溢于言表,陆乘风是弟子中文化功底表现最多的,这也侧面表现出黄药师的家国情怀。而后谈起诗词,黄蓉虽不懂家国之悲,多是搬述黄药师教她的东西,陆乘风则问道“想必令尊必是名宿大儒”,这就很有意思了,陆乘风是黄药师的弟子,黄蓉谈论的见解多是照搬黄药师的原话,结果陆乘风第一反应是黄蓉必是“名宿大儒”的女儿。可见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上,黄药师并非真正的“离经叛道”,在此民族大义的问题上,黄药师与名宿大儒并无不同,即便是他徒弟也听不出有什么不同。 后面的烟雨楼之战前,对欧阳锋杀死的宣扬“忠君爱国”的教书先生,更是说道自己平生最敬忠臣孝子,更凛然道“忠义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这则是更为明显的描述了,可见黄药师所谓的“离经叛道”只是表象,其内在思想还是更接近于孔孟的儒家,只是他身上并没有迂腐的文人气,表现形式又过于放荡不羁,故让人误以为其离经叛道罢了。 既然说黄药师有魏晋风度,那么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讲风流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生活风格。而魏晋这批名士,在情感表达方面都不是内敛的,而是极为外放的。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仅仅是提到一个字音,便当即大哭,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极为做作,但情感的宣泄上极其外放的。当然,并不是这种情感宣泄就是魏晋风度,鲁迅先生同时提到“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此外《世说新语》中也有“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的说法。在此我把魏晋风度简单概括为极为外放的情感宣泄方式和极高的文学修养,而黄药师在海上误以为黄蓉已经出事时的表现,则完美的体现了他身上的魏晋之风。 想到这儿,我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我认为和黄药师极像的人——嵇康,可以说就个人感觉而言,黄药师是更完美的嵇康,嵇康是现实版的黄药师。 对于嵇康,《晋书》是这样描述的:“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这段给我的感觉就是直接拿来告诉你这是描写黄药师的,也是毫无违和感的。而嵇康的性格更是与黄药师极像,嵇康性情极为刚烈,当时的隐士孙登描述他“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而嵇康也正因为这种性格,而彻底得罪钟会导致被司马昭杀害,正如同黄药师因其行为方式异于常人而导致在烟雨楼前那段黄药师搂着女儿笑道:“黄老邪自行其是,早在数十年前,无知世人便已把天下罪孽都推在你爹头上,再加几桩,又岂嫌多了?江南五怪是你梅师姊的大仇人,当真是我亲手杀了。”我前面分析过,黄药师其实内心是非常接近孔孟儒家的人,但表现出来又完全不像,这点和嵇康又是极为相似的,这点可以从嵇康临死前的《诫子书》中得到印证,嵇康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极为详细的写了如何待人接物,甚至详细到了“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对人情事故精通到如此地步的嵇康却和钟会之间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要知道钟会最初对嵇康尊重到了写完《四本论》想给嵇康看,又徘徊不敢进嵇康家门,最后把书直接扔过墙撒腿就跑的地步。 嵇康的儿子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而死,血溅惠帝衣袍,正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写的“为嵇侍中血”,黄药师的女儿黄蓉与女婿郭靖,则是在襄阳城破之时慷慨赴死。杨立华先生说“从中我似乎看到了嵇康的另一种可能性,一个与其刚烈之性更为相称的身影。”那黄蓉与郭靖死守襄阳几十载,又何尝不是黄药师的另一个可能性呢,神雕结尾的二十八星宿大阵,当真对得起当年那句“忠义乃大节所在!”写到这儿,不得不添点私货了,黄药师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书中并没有描写,但我个人极为喜欢的是“襄阳城破后,黄药师带着妻子坐在花船之上,吹起碧海潮生曲,一个浪头打过,再不见踪影”正如嵇康行刑前,在刑场上弹起《广陵散》曲罢叹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魏晋的风流人物,当有魏晋风度的结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