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小老虎 吸血小老虎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230 关注贴吧数: 0
邓丽君是歌坛垄断者 严格来说,每个人在某方面都是个垄断者。绝大多数的垄断者是可怜人物:他们的垄断之技换不到饭吃。我在《供应的行为》的旧版中写道: 天生特别的供应,外人无从绝对地仿效,是垄断。然而,以歌声而言,算得上是特别的何止邓丽君?其他招徕有道、大名鼎鼎的歌星不在话下,张五常的歌声又怎样算了?上帝可以作证,我的歌声也很特别;可惜的是,当我一曲高歌,听者愿意给我钱要求我不唱!我也是个垄断者,我的歌声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的,但整条曲线是在左下的负值范围内。 垄断不一定可以赚钱。绝大部分的垄断一文不值,所以没有经济学者为我的歌声费心。天生下来,每个人各各不同,在某方面都有可以大垄其断的产品。无奈市场无价,天才自古空余恨。电影明星的相貌特别;你和我的相貌也特别,只是没有观众出价。明星的演技特别;你和我的演技也特别,可惜也没有观众出价。你和我于是成为无价之宝,使经济学者漠视了。 邓丽君是社会的一部分 这就带到我认为是重要的歌星邓丽君的例子。一九八四年初我有机会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场,认为横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黄子孙中数世纪一见的演唱天才了。长得好看,唱得悦耳,举手投足潇洒利落,反应快,多种语言流水行云,听众用什么语言提问她就用什么语言回应。北京当年不容许她到内地演唱是人类的损失。 说邓丽君是个现象,可不单是说她的登台演技尽入化境,还要加上去的是这个歌星对金钱收入不重视。同级的歌星动不动要唱数十场,她只唱一场。那么庞大的道具、备演成本,多唱一场的个人收入可获港元数百万,但她不唱。我也察觉到她绝少在电视或传媒替产品卖广告,或作什么机构的代言人。对她来说,休闲的价值是演出的成本,而不演出是因为她认为这成本高于演出的收入,是定义性,我们应否尊重她的选择呢? 邓丽君无疑是个演唱的垄断者——从她的独特演技看绝对是。反对垄断的人应否建议把她杀了?昔日的中国赞同把她杀了恐怕不乏人。今天不会再有这种人,但可能还有不少人认为政府要强迫邓丽君多演出,多唱——如果这个天才不早逝。 问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邓丽君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休闲给她的所值是社会的收入,不尊重她的选择社会会受到损失。反对垄断我们要反对邓丽君,然而,从社会的角度衡量,我们不容易想出有哪种约束邓丽君的政策或方法可以使社会整体得益——除非我们不认为她是社会的一部分,或认为她自己的损失与社会无干。 竞争垄断的真理 上述的邓丽君现象重要,因为包含着一个社会利益的真理。这真理说,不管邓丽君是怎么样的一个垄断者,只要她的垄断权利来自她个人的天赋,加上个人的勤奋,这权利是由她个人自己选择争取的结果,价值观上我们难以反对。她没有要求过任何人替她约束其他的竞争者。她的存在对社会只有利,没有害,杀了她是社会的重要损失。她选择不多演出在定义上是她的切身休闲利益高于多演出社会听众愿意出之价。她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强迫她多演出社会会受损,而如果因为她是垄断者而多抽她一个垄断税,对社会有同样的不良效果。至于传统说的、邓丽君演出给社会带来的边际用值高于她的边际成本,导致萨缪尔森说的死三角,如果真的存在,是她自己的选择,要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外人是不应该左右的。 让我们回顾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的经济发展,其速度使举世哗然。少人注意的是在这史无前例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从禁止邓丽君演唱到今天把她捧到天上去。是的,很少人注意到,中国的骄人经济增长是包括着一个鼓励个人争取垄断的故事。八十年代后期我推断,在内地,收入增长最快的那组人会是有天赋的艺术家。果然,跟着的二十年,不少艺术家的作品市值上升了不止百倍。这是邓丽君现象的延伸:成功争取市场喜爱的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是争取到市场有价的垄断权益带来的垄断租值。 经济学传统反对垄断的分析是浅见。这分析忽略了没有政府或利益团体协助的个人争取垄断带来的私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根源。 学术思想收费困难 像我这种搞学术思想为生计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的不幸,是思想是一种共用品,一个有垄断性的绝妙思想不容易像邓丽君那样,演出时出售门票杜绝不付票价的人,或出售唱碟及影碟,也没有像画家那样有私用品性质的画作在市场出售。学术版权的维护所获甚微,而可以卖点钱的课本通常不是思想创作。这些年流行的以学报文章数量为准则来决定大学教师的升职,更是悲剧,因为一般是鼓励产出废物,不是这里说的有垄断性质的重要思想。 发明专利与商业秘密是维护有垄断性质的思想的法门,可以带来巨利。不是浅学问,深得很,我会在下一章以整章处理。在大学里,自然科学的某些思想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做生意的名牌宝号或注册商标是为维护产品质量的垄断而设,没有期限,可以很值钱,对社会也只有利,没有害,因为除了注册的名称先注先得,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商标。 让我再说一次。没有政府或利益团体维护的垄断,或在自由竞争下获得的垄断权利,或像邓丽君那样,才华由上苍赐予,加上勤修苦练而获得的垄断,对社会只有利,没有害。这是不管垄断产品的售价是多高,又或者像邓丽君那样,重视休闲而懒得多唱。 不要相信经济学者的胡说八道。 张五常/文 《垄断的诅咒与成因》的第三节
科学家称流行歌星早逝比例比普通人高两倍   著名歌手“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只活了46岁  在流行乐坛,很多歌星,特别是摇滚歌手“英年早逝”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著名歌手“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只活了46岁(邓丽君去世时只有42岁)。这么多流行音乐明星过早去世,难道仅仅是巧合?4日英国科学家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称,流行歌星确实是一项“危险的职业”,他们早逝的比例比普通人高两倍。  调查1064名歌星  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公共卫生中心”的科学家完成的,这些科研人员在对美国和欧洲的1064名摇滚歌星和流行歌手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跟同龄的普通人相比,这些歌星早死的比例要高出两倍。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研究》上。  这1064位歌星是从2000年出版发行的唱片集《历代千名歌手》中选出来的,其中包括摇滚、朋克、说唱、节奏布鲁斯、电子音乐等不同领域的著名歌星,同时研究人员还选出1064名欧美地区的普通人作为参照研究对象。  在1064名歌星中,有100人已经死亡,其中包括著名歌手“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46岁,死于1977年,死因心脏病)、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27岁,死于1971年,死在浴缸里,没有进行尸检,死因不明)、涅盘乐队主唱科特·寇班(27岁,死于1994年,吸毒后开枪自杀)和黑人摇滚歌星吉米·亨德里克斯(28岁,死于1970年,死因吸毒过量)。以上几位歌星都是美国摇滚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大都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英年早逝。  在已去世的这100位歌星里,美国歌星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欧洲歌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研究发现,--后半部分略--。  成名后5年内最危险  研究指出,明星们成名后的前5年是最危险的时间段,这一期间歌星早逝的比例比参照对象高出三倍。此外,在成名后25年之内,明星们早逝的几率都比较高。  但是,研究者也发现了另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爷爷级”摇滚明星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包括前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美国乡村音乐传奇人物威利·尼尔森、滚石乐队以及有摇滚诗人之称的鲍勃·迪伦,这些老歌星们都已经超过60岁,尼尔森今年已经74岁,但他们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经常举行现场演唱会。  高死亡率是“艺术家人格”的副产品  本报综合报道 英国记者约翰·阿兹伍德是摇滚音乐方面的专家,他认为,“流行歌星过的是一种烧钱的生活。为了获得大众的认可,他们不得不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实19世纪的拜伦、雪莱等人也一样,这些大艺术家在当时也过着一种边缘生活。”拜伦和雪莱都是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摇滚歌星,两人也都英年早逝,拜伦去世的时候36岁,而雪莱只活了30岁。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蒂姆·威廉斯博士是研究上瘾问题的精神病学专家,他认为高死亡率是“艺术家人格”的副产品之一。  贝里斯研究报告的最后结论是,长期为盛名所累、令人精疲力竭的舞台演出、媒体的聚焦让明星们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压力又使明星们容易沉迷于毒品和酒精。  贝里斯还提醒流行音乐产业界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其实过着“众星捧月”般生活的大明星们,也是“弱势群体”。不过伦敦国王学院的医学专家弗朗西斯·基尼认为,音乐明星死亡率高的现象有可能逐渐得到缓解,“因为现代人对毒品和酗酒的认识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深刻很多,三十年前明星可能以吸毒为荣,但现在没人会这样做了。”
视频:邓丽君15周年巡回演唱会之<香港电视特辑> 邓丽君从歌15周年香港巡回演唱会的电视特辑,也是《十亿个掌声》的姊妹版。视频地址:http://bbs.vzuu.com/viewthread.php?tid=4553&page=1&extra=page%3D1#pid6116再摘抄一段文章:...是许冠英出场,他带了许多邓丽君的唱片来,还有乐风的,邓问他带这么多唱片干什么,他幽默地说要和邓“算旧帐”,转眼做邓的歌迷竟然有十几年啦,他还记得邓初来香港会说的第一句广东话是“你-好-吗?我-是-从-台湾-来-的……”邓说没想到自己已经出了上百张唱片,而当时自己的最大心愿是“只要能拿到一张金唱片就满足啦”! 说到邓的歌迷很厉害,一追就是十几年,许拿起《歌迷小姐》LP。邓问:“我不明白,歌迷小姐,是说我是歌迷呢?还是说我是小姐呢?”许做了另类解释:“意思是你是一位有许多歌迷的小姐”。 许之后,钟镇涛出场,二人互祝新年祝福,邓祝钟新的一年里应该考虑找个很好的女孩,建立家庭、教育下一代。钟同样祝福邓。钟还回忆起邓以前是美腿小姐,喜欢穿超短裙,邓笑说“我现在还穿着呢”~ 最后一段是以前只看到过一句的:“做艺人,经常都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以前的版本到此卡住,却原来还有下文:演唱会开场前,邓独自坐在化妆间化妆,望望旁边的花,自语:“他怎么还没来?就算没时间,也该派人送花呀?怎么连花也不送?”电话铃响,她期待地拿起听筒,却是工作人员告诉她还有两分钟就该上场,她终于忍不住打电话给他,听筒里传来他不耐烦的声音“我过一会儿打给你啦”。邓很失落,但是,音乐声响起,该上场啦,邓满面笑容地出现在舞台上...
邓丽君曾放下身段 尝试与倪敏然演出爆笑短剧 〔记者苏威全╱台北报导〕喜爱邓丽君的歌迷都知道她的歌唱得没话说,不过却鲜少有人记得,早在当年还是台视基本歌星的时代,邓丽君在录制个人电视专辑时,也曾难得放下身段尝试演出爆笑短剧,和她扮演夫妻搞笑的对象,竟然还是日前上吊自杀过世的喜剧笑匠倪敏然。 几天来,有关倪敏然上吊自杀的新闻,成为各大传媒的瞩目焦点,由於今天正逢邓丽君逝世十周年,记者凭著之前的记忆,翻箱倒柜找出了邓丽君於民国六十六年为台视录制电视专辑的珍贵录影带,专辑中除了展现出邓丽君甜美动人的歌声之外,几段缓和轻松气氛的短剧,当中还意外出现了倪敏然的身影。 邓丽君和倪敏然在短剧中饰演一对年轻夫妻,想要藉由演短剧一亲小邓芳泽的倪敏然,总是无法如愿,短剧一开始安排穿著睡衣的倪敏然走到床边,轻声细语地说:「小君君,我可以睡觉了吗?」邓丽君先是应允,随即又找藉口阻挡他上床,邓丽君说:「敏敏,你去看看客厅的灯关了没有?」之后,同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几次,邓丽君一会儿要倪敏然去看瓦斯炉关了没,一会儿又要他去巡大门有没有上锁,最后把倪敏然搞得有点不耐烦,等到他真的可以上床睡觉了,邓丽君却又丢下他说:「你可以睡了,我要去唱歌了!」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的倪敏然,留下满脸无奈的逗趣表情! 邓丽君和倪敏然当年同样隶属於台视旗下,因而促成了这次绝无仅有的合作,之后在「君在前哨」劳军义演找来凌峰搭档,一九八五年专程从日本返国,和张菲主持反盗版义演晚会,邓丽君也都刻意营造出「美女野兽配」的舞台效果。 看著邓丽君、倪敏然年轻时的逗趣演出画面,对照两人先后过世的时空转换,也让人不胜欷歔。
转帖:听邓丽君的歌 很美……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里,把音响打开,一放,竟然是邓丽君的歌,那甜美的歌喉,清晰圆润的嗓音,听着听着不由得醉了,竟想为她写一点什么,想为她做点什么,毕竟我们是这么喜欢她的歌,而她已经离我们远去,而她却把她的“财产”让我们享受。   听邓丽君的歌什么时候都皆宜,但尢在雨天听为宜,听那如仙的音乐伴奏着雨点的节奏,飘飘洒洒,全无尘土,你会觉得不在人间,所有尘世的烦恼与情感的郁闷都象被雨冲洗一样,一切都是雨洗碧树般清新凝绿自然,就连平日你讨厌的那段泥路,你也会刹那间觉得它竟充满了可爱,你会惊诧音乐的神奇魅力竟至如此,难怪孔夫子有句名言曰:听韶乐尽善亦尽美矣。   邓丽君走了,已经有几年了,仿佛这是一个玩笑,笑话,因为大街小巷还能经常听到她美妙的声音;但我们知道她已经死了,没有人会拿一个人生命来开玩笑,她的死就象谜一样,我们没有亲眼所见但却信以为真,却又还相信她还活着,这一切都因为她的歌。   能听到邓丽君的歌是一种福气,会听邓丽君的歌简直是一种人生莫大的享受。   她的歌没有那扯破喉咙的嘶叫,就算音域很高,但如果她唱,她会处理得很好,好象高山的流水不是从高处直泄而下,而是慢慢的曲折流下,亦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还有点点的雨脚窝窝,如果你想象丰富,你会想象也许还会有几只小小的才出壳的野鸭凫在水面。   邓丽君的歌以情歌为主,也唱一些城市小谣,不管什么歌到她的口,都是那样亲切自然充满着情感与生活的底蕴,你会以为她是邻家情窦初开漂亮可人的小妹妹,还会穿一套很生气与幼稚的学生装。  人总是要走的,但每个人都能象她一样能留下一点东西,能留下一点美,而不是留下一点恶或平庸的度过一生,我想我们这个世界真的会很美,很美……
对话文化部前部长:没让邓丽君来大陆是个遗憾   注:这位部长说的“虽然邓丽君的歌曲也有不健康的”我个人不赞同。本文为节选。  刘忠德始终不讳言自己的偏好:“我就是喜欢美声唱法,但邓丽君的一些歌我也很喜欢。”  1980年,邓丽君已在大陆家喻户晓,而在当时,她的甜美被称为“靡靡之音”,甚至是“黄色音乐”,当时颇受争议。而刘忠德说,他喜欢邓的很多歌。  记者:在邓丽君的歌曲中,您喜欢哪首?《何日君再来》、《甜蜜蜜》、《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我只在乎你》还是《又见炊烟》?  刘忠德:虽然邓丽君的歌曲也有不健康的,但总的来说是好的,不能一棍子打死,而且她的很多歌有思想、有情怀,像《小城故事》我就很喜欢。  1992年,刘忠德刚上任文化部长,他就想作出努力:让邓丽君来大陆开演唱会。  记者:为什么没有来?  刘忠德:邓丽君一直想到大陆开演唱会,我们也准备让她来。可刚决定没几天,报纸上登了则消息,说她参加了国民党特务组织。这下就得等调查完了才行。调查清楚了,而邓却在1995年5月8日猝死于泰国。  记者:你不觉得遗憾吗?  刘忠德:这是我当文化部长时的遗憾之一,没有来大陆,相信这也是邓丽君的遗憾。  记者:如果她没去世,她就会到大陆来吧?您是不是要见她?您要是见她,会对她说什么?  刘忠德: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让她来大陆开演唱会的话,我自己也会招来很多非议,但是如果我不“拍板”,一级级向上请示,估计没有谁敢做决定。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认定了就不怕别人怎么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