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枰shuju 天枰shuju
我非常的崇拜
关注数: 51 粉丝数: 59 发帖数: 418 关注贴吧数: 88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葫芦的寓意 葫芦,又称蒲芦、匏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 古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一个特殊思维方式就是事物的象征意义,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瓜藤绵延,人们赋予它多子多福、福禄万代的美好寓意。“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出自《诗经一大雅续篇》)即指古代人口稀少,寄与葫芦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寓意,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据说这是《诗经·卫风·硕人》用来赞美战国时期卫庄公夫人庄姜的。   为此,《诗义会通》评价说,其“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意思是说,庄姜之美的生动描写成为后来绘画洛阳女神的蓝本。诗中把成熟的葫芦果实内洁白硕壮的籽粒,比喻成美人的牙齿,从而使葫芦也成了古典美人的某种标志。 大陆较讲究的民众,喜爱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在台湾的乡间,流传一句谚语:“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聚财、富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拉祜人把葫芦籽钉在小孩的衣领上以保佑孩子平安生长;姑娘和少妇则喜欢在领口、袖口、统裙边锈上葫芦花纹以示吉祥;葫芦花洁白无瑕,象征着爱情的纯洁、痴情。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因此摆放一只在床头,永保家庭和睦。道观及佛庙也多以葫芦宝顶作为镇寺庙之灵宝。   相比起来,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潇洒。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在他看来,手把葫芦,纵酒于山水之间,那是人生的超然逸趣。 无论给予葫芦何种想象和寓意,吉祥的葫芦满足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琴发展史   古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三千多年之前创制出来的。从那时开始,古琴的形制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古琴的形制也被赋予了人本主义的色彩。在世界各种乐器中,没有一种是像古琴这样以人体为模仿对象的。整张琴分为额、舌穴、颈、肩、胸、腰、腹等部位,都是以人体为标识的。同时,古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象征了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十三个徽位象征了一年有十三个月(含一个闰月),这些有点神密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人在不科学的时代解释事物的特点。 古琴有七条弦,从外到里定名为一至七弦。古琴琴弦的外侧有十三个徽位,从岳山向焦尾依次为1、2、3、4 ……13徽,其中第七个徽位在琴的正中间,一般都是较大的徽。弦位和徽位都是要必须记住的,因为琴谱中会标注。而琴头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条叫岳山,琴尾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片叫龙龈,岳山和龙龈之间为琴弦的有效长度,一般是110公分。   琴的底部,琴头下面有两个像腿一样的东西,叫护轸,是保护琴轸用的;岳山下面有七个琴轸,通过旋转琴轸上的线绳,拉紧岳山上面的琴弦,可调整琴弦的音高。琴的胸部下面有一个出音孔,叫龙池,琴腹下面也有一个出音孔,叫凤淖。琴腰下面的两个足叫雁足。   古琴的调式有几十种,但最常用的是正调,七条弦从外到里简谱为5612356,1的音高相当于钢琴的F,即CDFGACD,因此唱名简谱也可以唱成1245612。而每条弦上都可以发出三种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散音就是左手不按弦,右手弹而发出较低沉而圆润的声音;按音是左手按弦并在要求的徽位之间滑动,古琴发出优美婉转像人在唱歌一样的声音;泛音则是当右手在弹动琴弦的同时,左手指在指定徽位上轻轻点碰琴弦,使琴发出清脆亮丽的声音。
古琴 - 古琴美学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综合此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著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之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亦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润,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后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飞泉琴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飞泉”琴,传为西蜀雷氏斫,是晚唐琴的代表作。“飞泉”飞泉琴 琴通长121.7厘米。连珠式,琴面弧度略呈抛物线形,项、腰棱角无浑圆迹象。通身髹朱漆,面上露大片黑漆,其间现少量金屑,发小蛇腹及牛毛断纹。螺钿徽。琴底为鹿角灰胎,发蛇腹、冰纹断,极具古韵。龙池凤沼皆长方形,口沿贴厚漆口一周,略高出于底板之内,亦现蛇腹断纹。琴底面皆为杉木斫,纳音乃用桐木粘贴而成,略呈隆起状。紫檀岳尾,岳山长15.5、最高1.7、最低1.5厘来。承露圆角,长如岳山。焦尾冠角明显,结处较尖,其上作浮雕,凹面随形装饰,极圆润。龈托左右有凸起弧形尖角尾托,仅附于尾端之前沿,做工亦圆润。额下无斜坡之象。护轸内卷而短,上结方顶,大于常器。足池装旧碧玉光素圆足1对,轸池用旧羊脂白玉六面凹棱尖底无通天眼轸1副。 琴背,龙池上方刻约4厘米许狂草“飞泉”2字及“贞观二年”双边篆文方印。池下方刻双边篆文“玉振”印及篆文“金言学士卢赞”长方印。池两旁近边处自肩至凤翅 (备注:是否位风沼?)刻篆书铭文各1行:“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32字。铭刻中以贞观二年及金言学士卢赞两印刻工较晚,但均为古代的镌刻。腹内原有墨书“古吴汪昆一重修”款,今已不可得见
古琴 -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材质 琴身材质是影响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为桐木或杉木制,底板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须风干,否则木质会开裂起翘,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斫琴者常搜罗各种陈年古木(古墓败棺或是古宅梁柱)用来斫琴。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鱼胶胶合。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层灰胎,这样可以保护木质松软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调和而成的鹿角灰。[5]古琴表面涂以中国大漆(生漆),大多数情况下用黑色漆,少数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后,用油石蘸水细磨古琴表面。 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琴轸则用硬木、玉石等坚硬材料制成。 琴徽共13个,多用螺钿或玉石制成。 装饰 为美观起见,古琴常配有多种装饰,最常见的是绒剅上系有轸穗。也有在琴体上雕花、镶嵌玉石等。另一类特别的装饰是文墨篆刻。斫琴家和琴的主人常喜欢在底板上、龙池、凤沼内镌刻别名、诗词、方印等内容,为古琴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息,也可以使人们对琴的历史和传承有个了解。 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 - 古琴结构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