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云梦迪 慕云梦迪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448 关注贴吧数: 0
琴童热该退烧了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竟然不惜用自残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父母督促自己练琴的不满情绪我们除了要为孩子的这种过激行为感到惋惜之外还要建议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重新审视当下日益升温的儿童学琴热。在中国,众多家长数十年来一直热衷于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包括钢琴、提琴在内的各种乐器,尤其是最近几年,背着各种乐器奔波在音乐之路上的孩子们,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的周末一景,而到了一年一度音乐考级的时候,更有成千上万的考生奔赴考场,人们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其中绝大部分考生都是孩子。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音乐上有些天赋,希望能通过学琴走上艺术之路,最终能够成为艺术明星,在掌声和鲜花中度过一生。也有部分家长抱着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目的送孩子去学琴。据说,要学成一个合格的钢琴手,总共需要2.5万小时的琴上训练,儿童时期每天练习的时间应该是6小时以上。以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想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简直是“不可能的”,必须同时放弃学业和玩耍才能谋求专业的发展。  笔者的一个同学就因为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儿,在每天写完作业之后还要面对练琴的折磨,忍痛让很有天赋的孩子放弃了练琴。据她自己讲,虽然回想起来有一些惋惜,但是看到女儿不练琴之后渐渐红润的小脸,还是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因为她还给女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确实,强迫能够造就演奏家,但是不能造就音乐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快乐的童年比什么知识都重要,教育学家一直在呼吁中国的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与其让孩子留下被迫学琴的痛苦回忆,不如还给他们一个拥有“池塘、榕树、知了;草丛、秋千蝴蝶”的快乐童年。(转载新浪网)
香港22%家长希望子女成为艺术家李云迪、郎朗  国际线消息(驻香港记者段爽):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四成家长安排子女学习钢琴;而在众多有成就的人物中,两成二家长表示希望子女能成为“艺术家李云迪、郎朗”,至于希望子女成为霍金、李嘉诚和特首曾荫权的家长则各不足一成。   香港电台电视部于上月委托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进行了一项调查,成功访问了五百名家长,了解他们在安排子女接受演艺教育时的心态。结果显示,在访问提出五项有成就人物供作答者选择当中,百分之二十二点五希望子女能像“艺术家李云迪、郎朗”,逾一成家长希望子女像“演艺人陈慧琳和刘德华”。   至于希望子女成为霍金、富商李嘉诚的,则共有超过一成受访者。而希望子女成为特首曾荫权的家长,仅得百分之二点九。   家长普遍于子女在幼稚园阶段便开始为他们安排演艺训练。结果发现,有三成三受访者子女于五岁以下便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百分之二十七点一的受访者子女,于五至六岁开始接受艺术教育。   在众多表演艺术当中,超过四成家长表示其子女正在学习钢琴,其次则为芭蕾舞,达百分之十六,中国舞亦有百分之十四,而小提琴以及唱歌则分别有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一。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首席讲师张兆球表示,家长安排子女接受艺术教育,大多对子女的艺术教育抱有正确的观念。调查发现,家长让子女参加训练班的首因,超过五成是“因为子女有兴趣参加”,另外亦有四成家长表示,“希望能提高子女的艺术修养和气质”。   不过,家长普遍乐于投放资源于子女的艺术教育上。超过七成家长表示,乐意每个月花六百元或以下在其子女的演艺训练上(不包括购买器材),而乐意每月花费六百零一至八百元的受访者也有两成八,至于愿意每月花费一千元或以上在其子女的演艺训练上的家长,也有两成。
李云迪特写 李云迪:沉浸在音乐海洋的天之骄子 波兰报纸曾这样赞誉过李云迪:“不仅有完美的技术,而且有高贵的气质,风度翩翩。”“听他演奏波兰舞曲,好像是来自天堂的声音。”而对于自己的演奏技巧,李云迪也是显得相当地有自信——“弹奏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不是问题”。在他眼里,音乐是需要通过技巧来表达的,演奏技巧是最重要的基础。在练好基本功的背后究竟付出过多少努力与汗水,他有着最最真实的切身体会。李云迪坦言并未感觉自己与身边的其他孩子会有哪些不同,其实我们从中能深切地体会到——要说他与同龄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何不一样,那就是其他人在课余时间疯狂玩耍的时候,他却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钢琴前练琴。为什么“李云迪”这三个字只会让人联想到卓凡的音乐才华、干净利落的手法与浪漫潇洒的气质?这一切都不是先天而孕的,而是后天的勤奋与努力造就的。能成就今天的李云迪,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谈到感情问题,谈吐大方的李云迪似乎显得有些羞涩。他不否认作为艺术家而言,对生活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作品的理解,感情表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对于他来说,感情还是要看感觉,要随缘。三言两语后,李云迪一而再地三缄其口,甚至就此打住,看到他脸上那羞赧+为难的样子,就再也没法也不忍心从他嘴里再撬出更多的话来了。相信大家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在他的世界里,音乐几乎就是一切。
肖邦随想 . . . 走出这个充满了摇滚,打击乐器的狂野和燥动不安的音响世界,去听听肖邦吧! 那飘荡在遥远的欧洲上空的旋律,穿越200多年的时光,依旧典雅华丽,雍容缓步向你走来,不容你抗拒,也来不及退却,瞬间就被它前后左右,热烈而又柔情地拥住了。你几乎是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肖邦的浸润在那每一个音符里的幻化了的灵魂;睁眼就可以看到一条因稍稍蒙了尘而更显其珍贵,华美的色流。 肖邦一生没写过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和史诗般的歌剧,但他的叙事曲和练习曲照样热情奔放,荡气回肠;他的夜曲,幻想曲,优美中带着伤感,抒情里裹挟的忧郁;马祖卡又十分的乡土和民俗——肖邦是位诗人,在钢琴键盘上写着细腻而又精致的旋律化的音诗。 久久地听下去,我竟品出些带着激情的委婉的女性诗人的味道来。是啊,比起贝多芬和柴可夫思基的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来,肖邦的钢琴曲是略显秀气和单薄了些。他半生飘零在异国他乡,那种对国土的眷恋,思念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悲愤和伤感;他的那些没有结尾的爱情故事,以及和乔治·桑的长达十年之久的爱情马拉松,许是导致他部分作品过于隽雅,缠绵的缘由。 他的生命过于短暂,但39年却是一段浓缩了的精美的华彩乐章。 他是一位怎样的风采斐然男子啊:黑色燕尾服,雪白的手套。翩然跨出马车,气度非凡地出没在上流社会的沙龙中,在贵族太太和小姐们的钦慕的眼神里和轻声的赞叹中,在浪漫的烛光下,潇洒地在琴键上一泻千里地铺张着他的横溢的诗情和才华! 肖邦啊,你手下是如何奔流出这么精美绝伦的乐章?在你瘦弱的躯体里又隐匿着怎样的一颗优雅而又激越的魂? 我每每在琴键上试着于你做着跨越百年的沟通,但又屡屡因无能而放弃。真的,我做不到,即便流畅,那琴声也是空洞,苍白的;即便我搞懂了你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连,我还是说不清楚你的“话”,我...,我一直语焉不祥。 我真想以减去我30-40年的生命为代价,飞回200多年前的巴黎,去聆听肖邦的任何一场演奏会! 音乐的欣赏,是当旋律在空气中流动时,被你捕获的那种一切不在尽言中的感受。那是一种致命的吸引,如果你有幸被击中。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用文字描绘。与其把肖邦的音乐做文字化的图解,不如一遍又一遍的去听,去感受。把自己深深的埋入那旋律最深处,放松、沉浸,随着悠扬的乐音,放飞的你心!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然热泪热泪盈眶,结果被激怒了的贝多芬愤怒的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的热泪盈眶的时侯,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得感谢。古典,起码在柴可夫斯基时代就离我们远去。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塑师,无情的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问题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呢?我们还需不需要古典?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得拉丁语,包含着这样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哪个时代理想得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璞归真。就是在这个时期,声乐开始转为乐器。这一转折,对古典音乐至为重要。声乐的辉煌,不是在这之前,就是在这之后,古典时期,器乐得开始,是对巴洛克时期那种华丽热烈,宫廷贵族气息的一种反拨。器乐让人们感受的是均匀、细腻、柔和、严谨,而不是让人们如听歌词一样的听出明确的含意,让歌词和富于情节的歌剧淹没音乐的本身。古典,不是泛滥的激情,不是热泪盈眶。更重要的是一种和谐。   歌德自己说: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以称作完全的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的极端,过于激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的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描写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比责备自己对古典的悟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理亚将古典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把古典名著断章截句为摘抄或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子里一样----任其尘封网埋,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牌子和听音响的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古为今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象看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克山取下圣火,以为是重返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把奖励给胜利者的清新橄榄枝,变成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没有那时的圣洁和虔诚。我们离奥林匹克越来越远,我们确越来越跑的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确以为古典是走进高雅文化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助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我们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是我们无法制造出来的。仿古的庸品不是古典。古典之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的失去了一些什么。   古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制成美酒,罐装进不同形状的美丽瓶子里,或调制成五颜六色的鸡尾酒,斟进高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的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他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已经离我们远去……
【分享】肖邦大赛历届获奖者名单 第1届,1927年1月20日到30日 第1名 列夫·奥波林 苏联 第2名 斯坦尼斯拉夫·施皮尼亚尔斯基 波兰 第3名 Roza Etkin-Moszkowska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亨利克·斯托姆卡 波兰 第2届,1932年3月6日到23日 第1名 亚历山大·乌宁斯基 苏联 第2名 Imre Ungar 波兰 第3名 Blleslaw Kon 苏联 玛祖卡特别奖 亚历山大·乌宁斯基 苏联 第3届,1937年2月21日到3月12日 第1名 雅可夫·扎克 苏联 第2名 Roza Tamarkina 苏联 第3名 Witold Malcuzynski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雅可夫·扎克 苏联 第4届,1949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 第1名 哈丽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 波兰 贝拉·达维多维奇 苏联 第2名 芭疤拉·海塞-布科夫斯卡 波兰 第3名 沃德玛·马奇谢夫斯基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哈丽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 波兰 第5届,1955年2月22日到3月21日 第1名 亚当·哈拉谢维茨 波兰 第2名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济 苏联 第3名 傅聪 中国 玛祖卡特别奖 傅聪 中国 第6届,1960年2月22日到3月13日 第1名 毛里奇奥·波里尼 意大利 第2名 Irina Zaritskaya 苏联 第3名 Tania Achot-Haroutounian 伊朗 玛祖卡特别奖 Irina Zaritskaya 苏联 波兰舞曲特别奖 Irina Zaritskaya 苏联 第7届,1965年2月22日到3月13日 第1名 玛尔塔·阿格里奇 阿根廷 第2名 阿图洛·莫雷拉-利马 巴西 第3名 Mata Sosinska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玛尔塔·阿格里奇 阿根廷 波兰舞曲特别奖 Mata Sosinska 波兰 第8届,1970年10月7日到25日 第1名 加里克·奥尔森 美国 第2名 内田光子 日本 第3名 Piotr Paleczny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加里克·奥尔森 美国 波兰舞曲特别奖 Piotr Paleczny 波兰 第9届,1975年10月7日到28日 第1名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波兰 第2名 Dina Yoffe 苏联 第3名 Tatiana Fedkina 苏联 玛祖卡特别奖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波兰 波兰舞曲特别奖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波兰 第10届,1980年10月1日到21日 第1名 邓泰松 越南 第2名 Tatiana Shebanova 苏联 第3名 Ariutiun Papazyan 苏联 玛祖卡特别奖 邓泰松 越南 Ewa Poblocka 波兰 波兰舞曲特别奖 邓泰松 越南 Tatiana Shebanova 苏联 第11届,1985年10月1日到20日 第1名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苏联 第2名 Marc Laforet 法国 第3名 Krzysztof Jablonski 波兰 玛祖卡特别奖 Marc Laforet 法国 波兰舞曲特别奖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苏联 协奏曲特别奖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苏联 第12届,1990年10月1日到20日 第1名 空缺 第2名 凯文·肯那 美国 第3名 Yukio Yokoyama 日本 玛祖卡特别奖 空缺 波兰舞曲特别奖 凯文·肯那 美国 Wojciech Switala 波兰 第13届,1995年10月1日到20日 第1名 空缺 第2名 Philippe Giusiano 法国 Alexei Sultanov 俄罗斯 第3名 Gabriela Montero 美国 玛祖卡特别奖 空缺 波兰舞曲特别奖 空缺 协奏曲特别奖 空缺 第14届,2000年10月4日到22日 第1名 李云迪 中国 第2名 Ingrid Fliter 阿根廷 第3名 Alexander Kobrin 俄罗斯 玛祖卡特别奖 空缺 波兰舞曲特别奖 李云迪 陈萨协奏曲特别奖 空缺
音乐随笔[分享] 在神圣方面,巴赫是前提,莫扎特是结果。莫扎特音乐中自信的快意,云卷云舒的陶醉似乎是由于信仰导致的。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内心表现的世界与神圣、信仰无关。巴赫的音乐更多是无时间性的音符的自身奏鸣。他接近物的世界。莫扎特是心与人性的振奋。巴赫告诉我们,让我们意识到什么,莫扎特引领我们,让我们从自身发现什么。前者是建筑给人的印象,后者是天地自转给人的印象。两者是有效的互补。 *** *** *** *** 钢琴家古尔得攻击莫扎特作曲的即兴色彩。这一攻击源于古尔德惧怕莫扎特简单而快乐的造物原则。他忍受不了即兴所代表的天才成分。而这天才成分正是现代作曲家感到窘迫的成分。攻击旧日圣殿不过是增加攻击者的现世名望。生命力的饱满从未让莫扎特出现过虚弱无力的旋律。即使是即兴,仍生机盎然古尔德弹奏的莫扎特奏鸣曲显得清新、年轻而准确。神圣与世俗在莫扎特身上没有界限。莫扎特的神圣可以被看作一个年轻人故弄玄虚的戏剧,但不可以就此说莫扎特不真诚。 *** *** *** *** 对于受不确定性困扰的人而言,倾听巴赫会让他领会“坚定”的精妙含义。这种“坚定”不是临时的决定,他表明的是“坚定”意志背后的那个世界的强有力存在。世界在巴赫眼中是坚定的存在而非易碎品。只能感叹上帝创造巴赫的用心:他并非执意表达坚定,而是上帝本身就如此坚定。坚定通过简洁的句式表现出来,不能抗拒。 *** *** *** ***  里赫特的弹奏不追求表面效果,他是一个超脱者。他的李斯特是夜空的诗,有弥漫开来的巨大。他的弹奏是俯瞰式的,自高处落下。与此相比,阿劳弹奏的相似曲目是自下而上小心翼翼的攀登。普列特涅夫无论怎么弹奏,讲的是人间事,而非人世之外。里赫特则有走在人世灯火之上的可能性。 *** *** *** ***  活跃的贝多芬。不可遏制,不被征服的人。内在的狂傲与奇崛。演奏贝多芬所需的力气与精神。如同一次大地解体与更新聚拢,一次死与一次生。吉列尔斯弹奏的贝多芬的质地。他美化并清理了贝多芬。一个气质更为清新、高雅的贝多芬,但并未改变贝多芬的生命质地与阐释方式。人与琴所展示的高度统一,形成直接而不含混的解释。贝多芬的音乐总在击打着什么,使人不能轻易睡去。他敏感于干涉生命从而让人失去和谐的那股力量。没有谁像他这样如此高蹈、无所顾忌。对于一个消沉的时代而言,贝多芬的音乐语言是刺激的解药。他的音乐并非表明对上帝的愤怒,而是对上帝造物的愤怒。他给予人的并非一场震怒,而是震怒后一次更深层意义上的沉默。
小泽征尔的魅力+维也纳的气质[转帖] 小泽征尔的魅力+维也纳的气质  维也纳爱乐乐团昨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音乐会无疑是今年以来水平最高的音乐会,不仅是因为大家熟悉的小泽征尔担任指挥,也不仅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炫目的名声。小泽征尔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北京观众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对于小泽征尔,北京音乐爱好者早已谙熟他的风格,而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曾三次访问中国,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会按时在电视上与中国观众见面,所以观众对他们并不陌生,只是期盼能有更多惊喜。昨晚,当演出在最后加演的施特劳斯《无忧无虑波尔卡》声中结束时,观众的心情也像该舞曲奏出的旋律那样欢快,维也纳爱乐乐团表现出的独特音乐气质与小泽征尔细腻的指挥,让观众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在飞。  如果说,20多年前小泽征尔带来的是古典音乐的时尚风潮,那么昨晚的演出告诉观众的则是小泽征尔20年后的变化。20年前的激情澎湃变成对音乐处理得更为细致和深刻。这一点在上半场尤为明显。一部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在他的手中变得格外优美舒缓,犹如洒向观众的一缕缕温暖的阳光。从第一乐章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个旋律开始,你就能感到这个世界级乐团各声部之间极好的融合性,一首作品演奏下来,音乐的那种透明,那种层次分明的细微起伏让你触手可得。这也许就是这个世界级优秀乐团的特点,虽然长达70多年都没有音乐总监,但无论哪个指挥执棒这个乐团演奏都会带出自己的风格。而在他们演奏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时,浓重的管乐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色彩,让你从跌宕起伏的旋律和变化多端的和声效果中领略理查德·施特劳斯笔下的唐璜独特的人生经历。  上半场的两幅图画如果说是一暖一冷的话,那么最适合大众口味的下半场,几首舞曲作品则显得火爆异常,而这时的小泽征尔和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也把他们最能代表维也纳气质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在两首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后,埃乃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号》则出人意料,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出的引子把观众带到罗马尼亚的田野,随后由若干首罗马尼亚民歌和民间乐曲的旋律经过节奏的变化,通过各种层次的配器展现出来,民族风味是那么的浓郁。特别是最后一段《云雀》的演奏更是弦乐手们在密集的音符中整齐而轻松地“游走”,一曲奏罢掌声雷鸣。随后的圆舞曲《维也纳的气质》和《雷电波尔卡》更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拿手好戏,独特的维也纳音乐气质感染着观众,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欣赏者的思绪随着悠扬的旋律起飞。  虽然人民大会堂并不是听音乐的最好场所,但小泽征尔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为北京观众设计的这套曲目,不仅展示了该团独特的气质与高质量的演奏,也为观众带来了舒适的享受。尽管在乐曲中间短小的停顿时,一些观众情不自禁的掌声让小泽征尔和乐团演奏家们感到有些意外,但整晚的演出带给观众的依旧是无忧无虑的欢欣,以至加演两首波尔卡舞曲后,观众依然不舍得离开座位。
音乐术语 中英对照 (转自流行钢琴网原技术论坛)以下在选台的时候会用到: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Baroque 巴洛克 Classical 古典时期 Romantic 浪漫时期 20th Century 20世纪 (contemporary music) New Acoustic 新时代音乐 Album:专辑名称 通常是“xx in/at xx: 某某在哪个音乐会上”,“xx plays xx: 某某演奏什么什么” Act 第x场 Scene 第x幕 Movement 第x乐章 其它: Major 大调 Minor 小调 flat 降 Sharp 升 比如: c sharp minor 即升c小调 B flat major 即降B大调音乐形式: Opera 歌剧 Oratorio 神剧 Motet 经文歌 Cantata 清唱剧 Passion 受难曲 Mass 弥撒曲 Prelude 前奏曲 Fantasy 幻想曲 Toccata 托卡塔 Suite / Partita 组曲 Fugue 赋格 Symphony 交响曲 Sonata 奏鸣曲 Chamber Music 室内乐 Divertimento 嬉游曲 Overture 序曲 Concerto 协奏曲 Double concerto for piano 双钢琴协奏曲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双小提琴协奏曲 Triple concerto 三重协奏曲 Polonaise 波兰舞曲 Nocturne 夜曲 Waltz 圆舞曲,华尔兹 Etude 练习曲 Mazurka 玛祖卡 Prelude 前奏曲 Ballade 叙事曲 Scherzo 诙谐曲 Ballet 芭蕾 Trio 三重奏 Quartet 四重奏 Quintet 五重奏 Sextet 六重奏 Octet 八重奏 乐器 Strings 弦乐 Violin 小提琴 Viola 中提琴 Cello 大提琴 Double bass 低音提琴 Brass 铜管乐器 French Horns 法国号 Trumpets 小号 Trombones 长号 Tubas 大号 Woodwinds 木管乐器 Flute 长笛 Oboe 双簧管 English horn 英国管 Clarinet 竖笛、单簧管、黑管 Bassoon 巴松管 Percussion 打击乐器 Timapni 定音鼓 Cymbal 钹 Triangle 三角铁 Drum低音鼓 Keyboard键盘 Piano (不用说了) Harpsichord 拨弦古钢琴 Clavichord 古钢琴 Celesta 钢片琴 Organ 管风琴 作曲家按出生年月排的 巴洛克: Claudio Monteverde 蒙特威尔第 Francios Couperin 库普兰 Antonio Vivaldi 维瓦尔第 Georg Telemann 泰勒曼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 George Frideric Handel 亨德尔 (韩德尔) Christoph Gluck 格鲁克 古典时期: Franz Joseph Haydn 海顿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 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 Franz Schubert 舒伯特 浪漫时期 Gioacchino Rossini 罗西尼 Gaetano Donizetti 唐尼采第 Hector Berlioz 伯辽兹 Felix Mendelssohn 门德尔松 Frederic Chopin 肖邦 Robert Schumann 舒曼 Franz Liszt 李斯特 Richard Wagner 瓦格纳 Giuseppe Verdi 威尔第 Cesar Franck 弗朗克 Bedrich Semtana 斯美塔那 Anton Bruckner 布鲁克那 Johann Strauss 约翰 施特劳斯 Alexander Borodin 鲍罗丁 Johannes Brahms 勃拉姆斯 Camille Saint-Saens 圣桑 George Bizet 比才 Modest Mussorgsky 穆索尔斯基 Peter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Antonin Dvorak 德沃夏克 Edvard Grieg 格里格 Nikolai Rimsky-Korsakov 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 Gabriel Faure 福莱 Giacomo Puccini 普契尼 Gustav Mahler 马勒 Richard Strauss 理查德 施特劳斯 20 世纪 Claude Debussy 德彪西 Jean Sibelius 西贝柳斯 Maurice Ravel 拉威尔 Bela Bartok 巴托克 Igor Stravinsky 斯特拉文斯基 Sergei Prokofiev 普洛科夫耶夫 Paul Hindemith 亨德密特 Dmitri Shostakovish 肖斯塔科维奇
迪迷不能错过的经典文章(申请加精) 李云迪:用钢琴诠释完美李云迪似乎从国人视野里消失了。   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夺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后,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的音乐会场场爆满;他发行 的每张音乐专辑都会掀起一股古典音乐浪潮……   然而,近年来,李云迪却渐渐淡出了国人视野。   在国外,李云迪却名声赫赫,人们早已将他的名字和阿格里奇、波利尼等因肖邦大赛成名的当代钢琴演奏大师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在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李云迪是为数不多、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   2006年春节前,李云迪应邀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人们再次目睹了这位年轻钢琴家的风采和魅力。   音乐会后,24岁的李云迪出现在记者面前。他的眼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深邃,举止言谈间流露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时刻提醒人们,他早已不是当年获得大奖时那个腼腆青涩的大男孩,已经蜕变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成熟艺术家了。   “钢琴给了我一切,我的一生都不会离开钢琴!”李云迪以充满哲理的口吻,阐释了他对音乐和个人修养间关系的理解:“对音乐的热爱必须是一种天然而单纯的追求,只有具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给予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