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snin sinsnin
屌丝的文艺梦,听起来就挺二逼的。
关注数: 65 粉丝数: 105 发帖数: 2,861 关注贴吧数: 47
巧克力的前世今生 你要是随便问问你身边的朋友,什么是巧克力,八成都是如丝般顺滑,没错,丝般顺滑绝对是巧克力所追求的极致,这是因为,巧克力成为现在排块的样子,也不过是两三百年的事,那巧克力两三百年前长啥样?估计你是想不到的,原始的巧克力是液态的,是饮料,与茶,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料。那时候,巧克力是贵族饮品,茶和咖啡也是,可可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货币介质存在的,四颗可可豆可以换一只兔子,十颗换一夜春宵,一百颗换一个奴隶,只有贵族才享用的起,也当春药用,虽然后来科学证明巧克力确实含有多巴胺成分,但是当春药估计也是得够纯度,够剂量才行,反正贵族身体好。说回如丝般顺滑,直接研磨可可豆,会变成浓稠糊状,(脑补小磨香油的场景)加入辣椒,花瓣烘干后研碎的粉末,用一些玉米粉来做乳化,便是最原始的巧克力(xocolatl),可直接翻译为苦水。由于可可脂的熔点只有27度,到35度就会完全融化,所以大多数时候,原始的巧克力都是浓浓的饮料,够浓的饮料一定是如丝般顺滑的,而巧克力这种饮料,在被欧洲贵族多次调整了配方之后,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苦涩和辣味主调,更多的配以牛奶,香草等元素,从口味上,已经接近现在大家熟悉的巧克力味道了。由于消费区域不是可可豆原产地,被消费区域课以重税,所以那时候只有宫廷皇室或者贵族才喝的上巧克力,即便一两百年以后,巧克力走入了大众,制作方式也是作坊店面式的,所以普及不开,而由于气候的原因,在那些冬季很长,气温常年不高的区域,就先出现了固体的排块巧克力,这些固体排块状的巧克力也具备了基本的流通能力,被世界其他地方的大众认识到,并迅速风靡。由于可可脂融化温度低的特性,常年高温的区域基本没有现代排块巧克力制作文化历史传承,而加拿大,北美,甚至德国,等冬季较长的区域或国家,则较好的保留了原始巧克力的制作工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脚步,巧克力这么受欢迎的东西当然不会幸免,要感谢19世纪的美国商人,他们为了能在西海岸炎热的夏天销售巧克力,而加入有其他坚果油脂,甚至氢化脂肪来提高巧克力的熔点,这也越来越接近现代工业化的巧克力的做法。为了能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现在连锁超市里能买到的巧克力,总可可固形物含量一般在8%左右,这其中包括可可粉和可可脂,可可粉控制巧克力的风味,可可脂决定巧克力的口感,其他的成分,用来保证巧克力有亮亮的外观,香喷喷的味道,丝般顺滑的口感,讨喜的甜度等等,但那不是巧克力,只从参数层面来说,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为,38%以上可可含量,可标注为牛奶巧克力,60%可可含量可标注为黑巧。至于8%...,标注为巧克力味道的糖果是恰当的,但不是巧克力。 这类巧克力制品中,大多是一些品牌产品,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长期上架,低物流折损,甚至是利润等前提,含有其他的添加剂,比如说作为乳化剂使用的大豆卵磷脂,用来替代可可脂使用的坚果脂肪,但通常会写在过敏警告区域,比如:本产品可能含有微量的坚果,大豆制品。而在以上所有材料中,最便宜,最容易添加使用的一定是白砂糖,所以超市上架货都甜到没朋友,大众认为的,巧克力过甜,蛀牙,上火,发胖等等一些列问题,都是白砂糖的疗效。 至于现在主流的排块巧克力,也大多数是工业化产品,一般进口超市都有满满的一货架,琳琅满目的包装,明显标注的可可固形物含量,甚至会明确标注可可粉及可可脂的比例,这样的工业化巧克力产品,有着不错的质量,不错的口感,但明显区别于传统手工巧克力的地方在于,为了批量生产,会通过配方来追求传统巧克力的精髓,比如丝般顺滑,入口即化等,但缺少的是风味,以及对风土的还原。 只有极少数的传统手工巧克力匠人,才有资格获得最优质产区的可可豆原料,也只极少数的传统手工巧克力匠人,会与产区有直接,持续的沟通,来了解这些产区当年的雨水日照状态,以及可可豆的晾晒,发酵工艺,通过这些信息,传统手工巧克力匠人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后面的研磨工作,决定各种可可豆的配比,以及进一步的具体制作过程。可可脂是一种多晶体结构,不同的晶体在27度到35度之间,会完全凝固,或者融化,传统手工巧克力匠人会通过控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时间,来完成巧克力的制作,一块合格的传统手工巧克力,至少具备亮丽泛光的外表,掰碎时清脆的手感,以及入口以后,层层融化的清晰分层,以及每一层融化所散发的香气。这些都是工业化产品所不可能具备的品质。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爱传统手工巧克力,关注国际巧克力专业奖项,用鞋底丈量每一寸保有传统手工巧克力制作手法的土地,造访每一位获奖匠人,用自己的味蕾品味每一份在工业时代弥足珍贵的传承,并把它们带回中国,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甚至与传统手工巧克力匠人持续探讨因饮食习惯不同造成的,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巧克力配方。在这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他们赢得了加拿大手工黑巧泰斗Hummingbird尊重,多伦多城巧克力一哥SOMA的信任,佛州多次国际巧克大奖得主Castronovo的慕名邀约,并与Castronovo大当家Denise一起,为中国食客带来了西西里岛柠檬海盐白巧,并在中国食客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新的一年,驯鹿巧克力将与你一起探寻,藏匿在世界各地的美好。
个人对于烟斗戒烟的理解 发现有很多人是奔着戒烟抽烟斗的,我说一下我对抽烟斗戒烟这事的理解。 我看戒香烟这件事,如果有强烈的戒断反应,唯有烟斗可解。 理由如下: 首先认识错误的烟草利用方式,就是抽香烟是不对的,就是要理解烟气入肺是不对的。 之后才是建立正确的烟草利用手段观点,这个时候才能知道用烟斗和鼻烟,雪茄,为什么是正确的烟草利用方式。 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才能去做选择,有选择才有取舍。一味强调戒烟,实际是被动戒烟,只要是被动的,就不可能成功。 烟斗,鼻烟,雪茄之所以比香烟好,是从口味上说,也是从价值价格上说的。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正确烟草利用方式的配件,正确的烟草利用方式只有一点值得强调:烟气不入肺。 同时烟斗雪茄是延续口唇依赖的,但是增加了其它的乐趣,烟斗不只是抽的,抽之前的准备,抽之后的清理,保养,都是乐趣。雪茄前期更麻烦,但是烧完就完了,这点没有烟斗好。 能体验烟斗和雪茄的好处之后,自然已经告别烟气入肺的尼古丁依赖,这时候抽香烟也没事,可以做到不过肺或者很少入肺。 这个时候才能用鼻烟,因为鼻烟的尼古丁含量低,不能满足口唇依赖。 戒烟的目标是戒断烟气入肺的需求,戒断口唇依赖的需求。循序渐进吧,先用烟斗,再用鼻烟。之后抽啥都行。
讨论为什么要烟斗 最近弄了点鼻烟,在隔壁吧也混了下,有感而发,帖子也复制到这边大家讨论一下。如下: 看有吧友讨论为什么用鼻烟,回复了一下之后想法挺多,单独开贴讨论。 这边有很多烟斗吧的朋友,应该是两种都用,选择烟斗和鼻烟应该都有戒香烟的原因,毕竟香烟是绝对错误的尼古丁摄取方式,烟斗虽然不提倡吸入肺里,但燃烧还是有的,同样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吸入烟气。 鼻烟在这点上最健康,至少医学没有证明尼古丁对人体的伤害。 开销方面,烟斗绝对是高消费,烟斗本身的价格,烟草的价格,周边消耗品的价格。粗略算下,自己现在家里烟斗相关的存货,至少两万。 相比之下,鼻烟很便宜。我花了3百买的这些,估计半年没问题。 从以上两点看,都是鼻烟更好,然后我说说纠结的地方,也是我喜欢烟斗的原因。 烟斗能让人慢下来,这个是非常感觉层面的东西,很难表达清楚,烟斗是现在唯一一种能让我安静下来的方式,听音乐,看书,都难了,这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关,获取音乐及书籍的方式都太容易了,甚至可以完全免费,得来的容易了,也便不珍惜了,想想小时候一盘磁带10块钱,是两天的午饭,那时的音乐确实珍贵。 抽烟斗抛开花销贵,让我觉得珍惜外,抽烟斗的过程也非常容易做到放空心思,从头到尾都有很多方法需要注意,当这些变得熟练以后,抽烟斗就会变成很享受的事情,因为味道很好。 鼻烟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是很快餐,没有太多讲究,虽然能达到尼古丁摄取的目的,总觉得没有烟斗那么满足。 鼻烟和香烟一样快捷,味道和烟斗同样比香烟好很多,鼻烟最健康,是不是要做选择呢。。。 也想到,是不是因为恋物,而对烟斗这个物件有喜好,但想想鼻烟壶什么的,烧包一点更是无底洞,和高档烟斗一样,是收藏文玩范畴了。 想到这些,抛砖引玉,大家讨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hiphotos.baidu.com%2Fforum%2Fwh%253D625%252C1000%253Bq%253D80%253Bg%253D0%2Fsign%3D5de1690eaf4bd1130498bf34689a883e%2Fad7207f41bd5ad6e48b0e99783cb39dbb7fd3cef.jpg&urlrefer=3e3a5221a3ce5433bda7dc5677d3892f
P.S.Studio 新斗暴力开苞实验。 如果说丹麦,意大利,英国是主要烟斗生产国家,应该差不多,反正我接触到的烟斗,大部分来自这几个国家。 英国工业化程度高,曾经市场经济条件好,历史悠久的烟斗品牌众多,要说当代标志性烟斗品牌,当属登喜路莫属。 丹麦人福利好,富裕时间多,手工烟斗大师众多,经济一般,斗师更像艺术家,丹麦名家手工斗以其艺术性,上等抽烟质量闻名。 意大利人性格奔放,游手好闲,既有品牌市场概念,又有深刻文化底蕴,但稍有轻浮,属于做不到极致型,用过几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意大利烟斗之后,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俄罗斯一定不在主要烟斗生产国行列,但是这个 P.S.Studio的品牌,或者说作坊,到是一直被各家前辈提及, 关注了很久这个非主要烟斗产地的品牌,一直给我的印象就是质量稳定,用料扎实,抽烟品质有保证,价格实惠。具体介绍不多说,中文网站能找得到的,也就那些,基本上都是同一些来源的翻译,什么年产500只,圣皮特堡烟斗学校什么的。 时逢年底,个人kpi完成的不好,恐被公司开除,一直心有不安。无心工作之余,泡泡斗吧,发现有一大波 P.S.Studio烟斗从工作室直接搭砖机而来,跟店家聊了聊,想更多了解一下,谁想他也没太多新鲜资料,说跟老大哥沟通不大灵光,只能看看图片,数据,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型制,买一个适合自己抽的。 最后选定这只略有自由范的罗德西亚经过拔山涉水呐翻山越岭呐,终于来到了我身边。。。皮质斗袋,里面比外面处理的光滑。 斗有预碳,公司没有砂纸,就带着抽吧,摸起来预碳很薄,反正各家的预碳味都不大一样,都尝尝也是极好的。 带预碳的斗如果不打掉预碳,我一般都是直接满斗开抽,不废话,省去了小心翼翼的开斗,也是好事一桩。 隼口做的不错,内部稍有抛光。斗嘴插进去时有两个阶段,先是插进去了,但是没到底,调整一下,对正了,然后再用点力,全根没入。。。这点真是匪夷所思,不知道怎么做到的。看隼口也没有什么太多不同。下班时间没到,就有点内个。。。迫不及待了。 同部门还有个抽斗的哥们,找他要了点尼姑,那盒草估计也是没怎么管了,干的啊。。。 20的钵,33深,不算大,3g草有点多,3层装了还剩点,又压了一层。。。 谨记,抽人家的草,一定要豪放一点,这个细节很重要!由于这个草太干了,烧的有点快,又加上楼道有风,斗温稍有点高,自己也没怎么在意,一边打僵尸一边抽。。。 打了俩雪人之后,突然料想这是新斗啊。。。开斗啊,还是悠着点吧,压棒压了压,看了眼时间,停了。 一是控制下温度,二是看看斗的素质,过了两分钟。。。。表面偏烧的部分红了,烟反而大了点,知道这是一时半晌的灭不了了,有点暗爽。看来这个斗做的有把子水平! 又过了一分钟,有点烦了,还是接着抽吧。。。 这两天有人发帖说斗吧有日子没人晒灰了,咱这良好风气不能忘,我也晒个灰,晒灰的不二法门是开闪光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一斗完毕,在草很干,有风,随便抽的状况下,烟味很实在,另外我想说老大哥的预碳就是不一样,不是欧洲西海岸的酸味,是有股子一得阁墨汁的东方感觉,涨姿势了! 确实预碳不厚,斗底没敢太着力抽,毕竟新斗,但是预碳没了。烟道什么的,太专业的我不会说,只是看斗嘴的烟道,(因为斗嘴是浅色,比较透光)很多略有弯曲的斗嘴,在弯的那地方,通条经过会稍有阻力,铜丝会刮斗嘴,因为是先打好了孔,再弯的。 而这只斗嘴,在弄弯之后,又扩了下孔,可以明显看到,很圆的孔,但是我拍不出来,通条通过是无任何阻力,从这一点上至少能看出,老大哥没有怕费工。 至于使用感受上,我还是想说,跟同价位的卡斗searock比,更平稳一些。抽烟是很个人的东西,要自己去体会。 另外抽烟斗还有一个很霹雳的方法可以考验木头的质量,就是试试续航能力。我常用的办法是,再来一斗。 到家装了斗sg布朗,这个草这个湿度就不多说了,第二斗一样表现良好,毫无积水。一斗完毕,120多的长度,很萌很可爱,小玩意带着方便,抽烟质量有保证,这个做每日随身斗真是再方便没有了。最后要说一下缺点,我觉得雕刻做的一般,上下两层过度的不够自然,看出来那个意思了,但是表达的不够舒服。 还有就是这个斗袋!用料到是扎实,颜色也不错,可是稍有掉毛,但愿掉掉会少一些。另外扯个闲篇,可能有前辈会觉得我用斗太不在意了,我到是觉得斗就是拿来抽的,千万别在意,最近我常对自己说:那些你很在意的,小心翼翼的,永远都不会精彩。 工作的事也一样,打了这一年酱油,公司要开我,说明老板长眼了。哈哈。
贴吧新人,进门有感,随便聊聊。 刚才看轻松学吉他那个帖子http://tieba.baidu.com/p/2459788756#frs_nav 稍有感触,关于吉他自学,随便聊聊。 自己大概的状况,高一开始喜欢摇滚,高二开始喜欢吉他,一直只是喜欢,喜欢馒头,从没认真练过琴,后来一次家里装修,不小心弄伤了手,断了右手食指神经,导致根本拿不住拨片,才开始琢磨如何拿拨片这个问题,才发现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拿,而且恰巧之前的是有问题的,又开始从新练1324,强迫自己改了之前拿拨片的方法,突然发现有提高。 在从新开始练爬格的时候,又看了些新的书,才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然后从新练(反正也是从新练)如果不是意外弄伤了手,估计很多人是没有机会推翻自己很久的习惯,从头开始的吧? 最近我发现,我现在告诉家里学琴的小朋友的一些千万不要怎么怎么样,都是当年自己琢磨过觉得好的,后来几年发现有问题的。所以闭门自学是有严重问题的。 另外,几个朋友一起,确实会进步很快,但是如果几个人的水平接近,小圈子的交流会产生更多问题。比如说共同的错误认识,然后结合个人特地,发散出更多新的个人坏习惯。 另外一说,手型等等基础都是外在,内在是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这个只能说对了一半,我现在很多手型,还有概念,都已经改不过来了,但是严重影响提高。 另外多说一点关于吉他的事,上学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可能买很贵的琴,那时候还没网络这么发达,买琴也没个参考,当年用过最好的琴,就是山东产的600块的ps4,这把到现在还留着,因为也卖不掉。 工作后买的第一把正经琴,cort x6,那时候还是印尼产,觉得1600的琴和600的,实际差别也不是特别巨大,双摇一样跑音,音色好一点有限,所以一直没换琴,用了5年。 后来一直喜欢loomis那把7弦schecter,也没觉得有特别要买的必要,也没那么多闲钱,一次无意中发现了一把ladyluck 和loomis很像,价格也很合适,就买了,因为惊喜的发现4000和1600的差别是巨大的! 这样又开始关心吉他了,然后就遇到了我现在的这把,之前是一直没对gibson有过任何情节,因为更喜欢Jackson,或者DEAN这样的,并且也都摸过。但第一次摸到EX的感觉是:就他了。 Gibson的EX和其它的琴,差别特特么巨大。再好的琴没用过不知道了,估计这是个没边的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