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我的翅膀J H我的翅膀J
关注数: 0 粉丝数: 3 发帖数: 6,630 关注贴吧数: 1
【你一定要幸福】哪些人不宜喝啤酒 哪些人不宜喝啤酒   夏季,啤酒成了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可有一些人不适合喝啤酒。他们是:  正在服药的人 啤酒中的某些成分会被药物抑制,从而大量蓄积,会引起饮者头痛、血压骤升、心律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或脑出血。  身体微胖者 啤酒含热量极高,并能促进食欲,长期饮用,会造成体内脂肪逐渐堆积,使人更加肥胖。  哺乳期妇女 啤酒以大麦为主要原料。大麦有回乳作用,会抑制奶水的分泌。所以哺乳的妇女最好不要饮用啤酒。  痛风患者 痛风病人血液中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尿酸(嘌呤类化合物)较高,而啤酒中含有很多嘌呤类化合物,饮用啤酒会增加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加速其在人体内的沉淀而加重病情。  肝炎病人 这类病人的肝脏解毒功能较差,而啤酒中含有酒精成分,长期饮用对肝脏的损害会加重,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消化系统病患者 在正常情况下,胃粘膜能合成一种叫做前列腺素E的物质,使胃粘膜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粘膜存在慢性炎症,其本身合成前列腺素E的能力较低,而啤酒有抑制或减少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E的作用,此时病人若饮用啤酒,更加会招致胃粘膜的损伤。饮用啤酒尤对萎缩性胃炎影响最大,并诱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你一定要幸福】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 1969年7月侨日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里特岛上,冯·布劳恩博士亲临控制中心。上午9点32分,市劳恩为他设计的"土星"5号火箭下达了"倒计时"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 2 930吨的"上星飞号,以1.32X10瓦的雷霆万钧之势,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踏上了地球人类希冀飞往月球的漫长之路的最后一程。发射后9分11秒,第H级火箭脱离,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当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后,飞船脱离地球轨道,进入狭长的地月过渡轨道。发射后3小时历分,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暂时分离。指令舱驾驶员麦克尔·柯林斯把飞船调转180度,然后把指令舱端的锥状对接杆,慢慢地准确插入登月舱的连接孔。接着,埃德温·艾德林,这位宇宙工程学博士卸下登月和指令舱间的封闭隔板,接通电缆,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发射后4时10分,第三级火箭与飞船彻底分离。登月舱向月球飞奔而去。在月面降落"阿波罗"11号在第一天飞行中,向地球转播了在高空俯瞰的太平洋和美洲大陆的景象。第二天的门点32分,飞船向地球转播了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转播达34分钟。第三天飞行中,又向地球转播了1小时30分有关宇航员进人登月舱及舱内仪器设备的场景。第四天清晨,11号飞船以每秒减速800米进入月球轨道。当飞船绕月3圈时,指令长尼·阿姆斯特朗主持第4次电视转播,许多地球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遥远月球的坑坑洼洼的表面。7月20日上午,柯林斯随飞船指令舱留在绕月轨道上,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驾驶登月舱逐渐向月面下降。离月面 2 200米时,登月舱下降速度稳定在每秒 6米。当登月能离月面 150米时,阿姆斯特朗发现预定着陆点资料与实情不符。这位美国最著名的宇航员果断决定改变着陆点。经过 102小时 39分40秒的飞行,现在,"鹰"号登月舱的4条着陆支架终于稳稳地落在被称为"静海"的月球上地上。遥远星球亘古以来的宁静被人类的使者打破了。划时代的"一小步"地球上亿万人的目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紧盯着走出登月舱口的阿姆斯特朗。他花了3分钟才走完9级踏板的舷梯。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月面上终于踏出人类的第一个脚印。阿姆斯特朗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大地宣布:"对一个人来说,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对全人类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此后2小时40分的月面探险中,两位宇航员展开了太阳能电池阵。安设了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还采集了22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的样品,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电视谈话。7月ZI日上午 11时 15分,登月舱飞离月面之后与绕月轨道上的飞船会合。1969年7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12时55分22秒,"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后,安全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上。总统尼克松亲临打捞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主持"阿波罗"11号三位宇航员返航的欢迎仪式。"阿波罗"11号飞船和三位宇航英雄,在人类发展史上永久地刻下了自己的姓名。 
【你一定要幸福】世界各地的怪坡 世界各地的怪坡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辽宁“怪坡”  最早被发现的“怪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 镇周家村东北方的寒坡岭。  1990年5月,一辆面包车途经此地,司机下车小歇;回来时发现熄火的面包车已自行从坡底“滑行”到了坡顶。  在这条长约90米、宽约15米、坡度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两边长满小草,并无任何异常现象。  但就在这“怪坡”上,汽车下坡必须加大油门,而上坡即使熄火也可到达坡顶;骑自行车,下坡要使劲蹬,上坡却要紧扣车闸;人行坡上,也是上去省力,下来费劲。山东“怪坡”  济南市东南外环路也有一段“怪坡”,引来人们竞相探奇。  当时,有人驾车途经外环路省经济学院以南约1.5公里处一段下坡路时,驶过下坡的汽车一旦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动爬上了坡。  不少人闻讯赶来,目睹了同一现象:几辆汽车驶到坡底,车与车相距1.2米,熄火;结果, 汽车均“倒行逆驶”,缓慢地爬上坡去。西安“怪坡”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东南方,1997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怪坡”。  “怪坡”长约120米,是一段盘山公路的上坡段,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到此,不用加力踩油门,都会自动地慢慢爬上去。台湾“怪坡”  在台东县东河乡,有一个名叫“都兰”的旅游胜地,其最吸引游人处,便是“水往高处流”的奇景。  “怪坡”旁有一股小山溪,溪水流到山脚下的农田,而靠近山脚旁的另一股溪水,不往下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向山坡上流去,观者无不称奇。  发生在华夏大地的“怪坡”奇异现象,以其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成为人们探奇的“热土”。饶有兴趣的是,类似“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怪坡”,在世界各国亦已发现多处。乌拉圭“怪坡”  南美乌拉圭的巴纳角地区,可以说是“怪坡”的“聚焦点”,汽车只要一开进这一地区,便怪事丛生。最令人惊奇的要数汽车一旦抛锚,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力,会把汽车推出几十米远。韩国“怪坡”  韩国的济州岛,在天马牧场附近的516国道,有一段“怪坡”,汽车到此,熄火并置于空档,却见汽车又向坡上滑行。美国“怪坡”  美国犹他州,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重力之山”的奇特山坡, 有一条直线距离为500米左右,坡度很大的斜坡道,也是闻名全球的“怪坡”。驱车到此, 将车停下,松开制动器,就会发现,汽车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似地、缓慢地向山坡上爬去。  世界怪坡之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多次进行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在“怪坡”上,越是质量大的物体,越是容易发生自行上坡的奇异现象。如此“怪坡”效应,自然使游客、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提出了“重力异常”、“视差错觉”、“磁场效应”、“四维交错”、“黑暗物质”和“飞碟作用”、“鬼怪作祟”、“失重现象”、“黑暗物质的强大万有引力”和“UFO的神秘力量”……各种解释,众说纷纭,却难以使人信服。“怪坡”,依然成为人们竞相前往探奇的“旅游谜地”。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霜是怎样形成的 霜是怎样形成的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露是怎样形成的 露是怎样形成的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云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雪是怎样形成的 雪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种类 小雪 中雪 大雪 24小时降水量 2.5以下 2.6-5.0 大于5.0 12小时降水量 1.0以下 1.1-3.0 大于3.0
【你一定要幸福】十万个为什么 风是怎样形成的 风是怎样形成的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水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气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这里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自从十七世纪出现了气压表,指出空气有重量因而有压力这个事实以后,为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十九世纪初,有人根据各地气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一张气压与风的分布图。这种图不仅显示了风从气压高的区域吹向气压低的区域,而且还指明了风的行进路线并不直接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而是一个向右偏斜的角度。一百多年来,人们抓住气压与风的关系这一条从实践中得来的线索,进一步深入探究,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风的理论。风朝什么地方吹?为什么风有时候刮起来特别迅猛有劲,而有时候却懒散无力,销声匿迹?这完全是由气压高低、气温冷暖等大气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支配着的。人们不仅用这种规律来解释风的起因,而且还用这些规律来预测风的行踪。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在气象上,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或风力)来表示。风向指风的来向,一般用16个方位或360度来表示。以360度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量度。风速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空气的行程,常以米/秒、公里/小时、海里/小时来表示。1805年,英国人F.蒲福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几经修改后,得出了风力等级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