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书简
旅美书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关注数: 13
粉丝数: 59
发帖数: 2,360
关注贴吧数: 12
中山有哪些好玩的 初来驾到,亲们多指教
孤独症患者 你说的话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做的事是否是你想做的事。总是想一个人静静的待着,暂时逃避生活的繁琐。奔波着,麻痹了身体,却充实不了自己的心灵。因为不喜欢吗?但我喜欢什么呢?物质或者金钱?是啊,我因为它们才来到这里的。人应该这样吗?但我们大部分不都这样的吗?为了钱我们到处奔波,挥洒汗水,只为了那几张印着领袖头像的纸。这是我们的目的吗?我们需要生活,衣食住行,或者娶个老婆还要房子车子,这些都需要票子。这是我们的目的吗?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轨迹设定成了这个样子,难道因为别人这样做的,我也要这样去做吗?我们在迷茫中前行,前人留下的路的轨迹,有意无意的“指明”了方向。我该跟着走下去吗?我需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没有了神性的光芒,什么能带给人安慰?我反感虚无带给人的恐惧和无聊。也许人是上天开的一个玩笑,我们自认为高贵,只不过是沧海中一粒沙子,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这能带给人些许的自豪感。哎,想了这么多,现实就在这里,既然人就是这样,我何必想太多。
【西哲】你们看过亲爱的这部电影吗? 看完之后很揪心,总觉得什么东西堵着。。。。。
【西哲】论西方哲学的诞生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可能存在。这是一个逻辑思辨,决定了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追寻。存在即存在,不存在即不存在。也就是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无不能变成有 ,有不能变成无。这就把世界当成了静止的物体,我们应该寻找的,是里面不变的东西。古典哲学认为的知识是不变而且永恒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然而什么途径可以达到知识呢?感觉还是理性?感觉给人的感觉常常是不真实的,是变化的,具有偶然性。所以在古典哲学看来,感觉是不可靠的,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意见而不能提供知识。而理性则不一样,通过逻辑的工具,可以达到确定性,几何数学就是很好的例子。摒弃了经验性的建议,哲学家怎么能获取知识呢?知识是必须要有观念作为基础的,没有观念,也就没有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可观念从哪里来,如果有经验的成分,则不可能获得知识,唯理性者认为观念是天赋的,是上帝注入我们的心灵的。
【西哲】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是物质的吗? 你这么帮他,他会给你什么好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很惊讶 。为什么要有好处才帮助别人呢?大家不是朋友吗?相互帮忙不是很正常吗?可这样的话,我总能反复听到,每次听到我都会有一丝犹豫。难道世界真的是物质的吗?如果这样,我会感到一丝心寒 。
【西哲】我特别希望有神,但我不相信神 我希望有神,因为有太多想向神倾诉,祈祷内心的平静。我希望有一个声音能给我指引,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在失落时给予我力量。人生总是迷茫,当你选择相信时,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力量或许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我们想象中的上帝。我不希望这是真的,我希望能有一个上帝给世界制定法则,不至于让我们显得漫无目的。可上帝存在吗?为什么我的心声只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世事依旧无常。人是渺小的,所以特别希望有一个精神的依靠,总是有太多不符合本心的事物存在,所以我们需要慰藉。如果有上帝存在该多好呢?如果有不顺心的事,那是上帝的安排,这样一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如果我是幸运的,那么我可以感谢上帝的仁慈。可我感受不到这样的力量,因为生活总是无常。没有谁在看着你,在人群中我们显得如此的孤独,我们做着自己的事。欢笑,痛苦,辛酸都是转瞬之间的事,过去的成为了回忆。当我们离去时,当我们的记忆消失,我们还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当下,但当下也是未来的过去啊,所以我特别希望上帝是存在的,他可以为我们保存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时刻关照我们的心灵。我不喜欢偶然,如果我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偶然能赋予我什么意义呢?偶然代表了可有可无,所以我希望上帝,他赋予了我生命,他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同时也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意义。我希望上帝存在有一百个理由,或者更多,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漫无目的。可我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我感觉世事无常,或许我们都在漫无目的生活着。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要是有上帝的照看该多好呢?但我不能因为上帝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好,而相信上帝存在啊。假设不存在上帝我们会怎么样呢?那么我们都是无人关照的孩子了,或许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自由了。既然没有上帝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决定呢?人定胜天,虽然有点狂妄自大,但也是一种自我力量的觉醒啊。没有了上帝的关照,我只能把目光放在现在和未来,现在过的开心一点,未来也过的开心一点。过去的都留给虚无,我们都会走向虚无,至少现在不是。如果你还想去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会觉得有点多余,因为意义只有上帝才能赋予。我们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只不过是人为产物,一棵树能为自己赋予什么价值呢?所以不需要这些没用的东西,我们都有情感,这给了我们一些依据。快乐就好,为了我爱和爱我的人,拼搏是为了让我和我身边的人快乐。
你喜欢阿波罗还是狄奥尼索斯? 一个是太阳神,一个是酒神,一个代表理智,一个代表癫狂。他们都是宙斯的儿子,他们都是十二主神之一。阿波罗拥有一切男人的好品质,狄奥尼索斯随性潇洒。他们是美的不同表现形式,人总是想在一些时候放纵一下自己,也希望在一些时候保持理智。我对这两个神都是很喜欢。。。。。。
【西哲】你能证明上帝存在吗? 按照定义上帝是完满的,不可能有比上帝更完满的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可以想象一个完满的东西,但无论无何它都可能比外在的存在不完满,所以说上帝必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外,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西哲】怎么用辩证法看人的发展? 我们注视世界,有一个事实是显在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的数轴中,没有一刻是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么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作为一个连续的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去看待,前面的“我”必然对后面的“我”有所影响,但这不并不意味“我”是不变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的,世界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如果这样,“我”就希望“我”变得更好,这要怎么去达到呢?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现在的“我”,不管“他”好还是坏,你喜欢或是不喜欢。现在的“我”就是此时的“我”,是我可以切实感受到的,真实的。那么对于真实“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即使你觉得现在的“我”不完美,你也要接受。这样我们就没必要抱怨了,即使你觉得哪里做的不好。如此,我们就可以坦然的认识我们自己了,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省视自己,而不把主观情绪带到里面。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需求。那么我们需要去做一些事,去做一些可以让自己进步的事。辩证法不一定说,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社会的发展规律会给你这种错觉,但对独立的人,我要说这是不一定的。人是能动性的生物,虽然我们主观上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但我们身上的动物属性,会阻碍我们的想法,让我们的的懒惰。我们要与自己斗争,把动物的属性关到笼子里面。
对经济学的感受 经济是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让人心向往之,试问谁会对钱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呢?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般认为是从亚当·密斯开始的,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是亚当让这门学科更明晰化了。经济学规律是由工业化带来的商业的发展,而被人们逐渐意识到的。19世纪的巴黎,是一个繁荣的都市,没有人去安排它的日常运作,而资源的配置却能非常有序合理。没有人规定今天要运进多少面包,也没有人说面包要怎么去分配。而这一切却能简单而又自然的运作,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恰到好处。这些事实是如此清晰而实在,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出于对其中原因的探讨,经济学诞生了。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理性的人和交换关系。经济学把人看作理性的人,即人不会做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人们根据对不同事物价值的比较,做出合理化的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尺度,通常这里会是货币。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放在同一标准之下,才有比较的可能性。但这个价值怎么被赋予呢?这就需要供需理论去解释了,资源越稀缺价值就越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显然是为了达到客观的实在性,这是其有别于社会学的原因。客观必须要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前提,但经济学中人毕竟是占主要因素的。既然人是主要因素,那么经济学又怎么能摆脱人的主观性呢?例如价值的评判,水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怎么比较,黄金于人无益,水却是人不可或缺的,但我们会认为黄金会比水更有价值。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原因是黄金更为稀缺。但这会有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黄金比水更有价值,我认为要达到绝对是很难的。所以经济学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主观的成分,而这些主观的成分对人是有利的,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完全被物质所奴隶。经济学,我倾向于认为是关于人行为的学问。行为即代表可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选择这样东西或选择那样东西。比尔盖茨可以雇一架私人飞机飞往纽约或华盛顿,但他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即使他是世界首富。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即包涵了不做这样事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这里面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经济学就是让我们明白如何选择才对我们最有利。评判的标准,我不认为是绝对的,我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市场评判。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可能趋于一致。市场认为价值高的,一些人也许并不在意,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点余地。我们做选择时,既需要市场作为工具,同时也许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
【西哲】何为科学 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知识,真理是与存在的符合,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绝对实在时,这显然会陷入无休止的形而上学的争论。所以关于事物的知识,逐渐被以一种科学的目光看待。真理是要达到绝对的普遍性,就我认为理性是达不到的。因为毕竟在人看待世界时,人已经作为了一个客观存在,已经作为了一个知识的因素。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以人为视角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我们眼前看到的样子,或是另一种其它的方式。我们无法假设自己不存在,因为我这样认为时,我已经是存在了的。科学既然源于哲学关于世界的思考,这种思考在物理的进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科学与哲学不同的,不是要达到知识的绝对,科学追求的是相对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人类中是试用的,就是不会因人的差异而有所改变。比如重物是向下掉的,只要是人,你就不会认为重物会向上掉。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是去分析这些客观事物。我们为了达到普遍性,分析的工具必然要符合普遍性的范畴。那么科学的工具是什么呢?毫无疑问,科学的工具是数学和逻辑。数学和逻辑都是先于科学而存在,而且可以达到客观的真理性。1+1=2,一般有思维能力的人不会认为有其它答案,而且等式的成立不需要任何现实的基础。同样形式逻辑的演绎,也是不以外在为依据的。所以说关于数学和逻辑的真实性都是自显的,它们都属于普遍性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能需要实验,但它的内核是数的变换。例如物理学的公式,化学的元素之间质子数的差异,经济学引入数学后才得以从社会学中分离。。。。。。科学是了人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就现在而言,它的确做到了,而且还在向前发展。
【西哲】什么是幸福? 刚把当幸福来敲门看了一遍,让我对幸福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个天才,但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依然非常聪明。他的生活很拮据,他推销医疗仪器,但无人问津。他没钱交房租,他的儿子也只能去价钱低廉但质量很差的幼儿园,他的妻子忍受不了穷苦离开了。主人公绝对是个悲剧的角色,但他很坚持,他不懈的为生活而奔波。直到有一次,他得到了去一个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最后他通过了考察,他得到了经纪人的职位。他成功了,影片中他说这是幸福。或许大多人会把它看成一部励志片吧,一个人只要坚持就可以成功,就可以获得幸福。但我看了一些别的东西,什么是幸福。影片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money。什么是幸福?在他成为经纪人时他说这就是幸福。主人公希望做经纪人的初衷是很简单的,因为可以赚大钱,这样他们就不会在为生计犯愁了。他选择不是因为喜欢,他选择是因为可以改变他的物质生活。所以他说此刻是幸福的时候,不是精神上有多大的享受,而是因为他终于可以赚大钱了。所以说幸福的基础是物质,没有物质的基础一切都是扯淡。
【西哲】自由是什么? 我们都追求自由,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通常我们会认为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属性。但自由什么呢?既然自由是如此令人向往,它必然能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东西,并应该能提升人的价值。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是有惰性的,如果自由是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行事,且有这样的一些条件,我想社会是很难进步的。他们会沉浸在物质的海洋,很少关心人怎样才能活得更好。自由是什么?我认为自由更多应该放在精神层面上,自由代表了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实现人价值的力量。作为人,我觉得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再去了解自由才有意义。我是谁?我的现在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未来是什么?自由作为桥梁,是现在与未来的连接。自由告诉我们,我们的未来不是被决定的。很多人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他们屈从了物欲对他们的控制。很多人感慨时间都去哪了,时间是公平的,期间他们也是自由的,但是他们浪费了自由。自由不代表幸福,但是自由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
【西哲】苏菲的世界是很好的哲学启蒙读物 苏菲的世界一本小说形式的哲学史,书的主人公是苏菲,一个半成熟的孩子。一天,一封未署名的信,把她带入了哲学的世界。作者以一个,未成年的为对象,必然不会让内容过于深奥。我是上大学之后才接触哲学的,第一次进入哲学的大门西方哲学史。后面因为好奇,陆续读了基本关于哲学的书,对哲学的思维大概有个了解吧。昨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了这本书。以前虽然听过,也知道是一部名著,以为是一部小说。看过几页才发现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感觉很通俗,感觉像小孩子的读物。作者的意愿,可能是让一般人获得哲学思维。如果我们以前,通过其它的方式已经有了一定哲学知识,还有必要去看它吗?
【西哲】随笔 生活总要忍受些痛苦,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累。但人总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就是这样,实实在在不多不少,让人有点无赖。耸耸肩,微笑的面对,生活是一个心态,把心磨练好。也许有些事,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我可以决定自己的想法,努力做好自己。不向命运低头,没有谁已经决定了你的未来,每天进步一点,未来是美好的未来!
【西哲】唯心和唯物是认识论的差别还是本体论的差别? 唯心和唯物是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具体应该怎么去理解?是认识论的差别吗?经验论者,说人的观念知识都是来自外界的,人通过经验才能获得认识理性,这是唯物吗?唯理论者,则认为一切观念是天赋的,存在于我们的理性当中,而经验都是偶然的不真实的,真理只有通过理性的途径才能获得。这是唯心吗?还是本体论的差别?就是关于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是物质在先还是精神在先,哪个是本源?是精神造就了物质还是物质早就了精神?唯物和唯心从应该从这里面划分吗?
这个点还有人在吗? 是不是白天睡的太多 晚上就不想睡了?
【西哲】在哲学的道路上,我逐渐走向唯心。 以前我的思想是唯物的,一方面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对我的影响,觉得唯心就会有点迷信的味道,就不科学了。另一方面,我感觉世界的确是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呢?但现在我困惑了,因为如果一切都用物质的思想去思考人,很多东西都让人费解,让人迷茫。人毕竟是独特的,与周围的事物如此的不同,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以同样的方式思考呢?如果一依切用物质的角度去思考,那人的价值又在哪里去体现呢?既然我们是人,那么对人的思考,就应该以另外的方式,因为人有理性。在我们所认知的范围内,理性是人所独有的。理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一般的动物一样,自然的生活,如果那样就不是人了。人总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对自己行为方式的自我肯定。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该去往何方?其实最重要的, 我认为是第一问题,因为另外两个问题都是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或者说为了更好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听着很抽象,很难以理解。其实我们可以用另一个问题代替,就是我现在该做什么?人不是一个由简单的化学元素堆积起来的物质集合体。至少理性是无法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来解释的,也没法解解,但这正是人高贵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问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信仰的问题了,我们做某一件事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信仰的理念。这个理念的集合就是我们的信仰,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但我们的信仰从何而来呢?我们不能依靠物质,因为物质没有善恶对错的观念。我们或许会感叹今天的天空很美,是真的美吗?这都是我们主观的感受,对于自然来说,无所谓美丑。自然是无情的,人确是有情的。我们需要信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支撑我们的东西,它不能是物质。但我们可以依靠神,用神的力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神是我们心中的神,是我们作为人价值体现的依靠。神不是因为它存在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信仰。
【西哲】本体论是好还是坏?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思考人生? 善与恶,对与错是主观的看法,还是客观的评判。如果道德是建立在人的主观看法上,为什么别人的主观可以作为我们价值的标准?人天性中有一种对本体的追求,它就是我们心中的神。相信是幸福的,在路上是痛苦的。
【西哲】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咋样呢? 经验性的表像不是简单的对象对主体刺激的直观,除却对象的感受,还有一种显像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非感觉的,是先天的。经验性的杂多的质料在这种形式下得到整理。这种先天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它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它可以从一般显像中分离得到,当我们拿掉显像中思维出的概念,如重量,力,运动,;去除对象的直观,如颜色,温度,大小。但有这样两样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即时间和空间,它们不依附与任何外在客体或是客观实在。
【西哲】西方哲学关于存在的问题何解? 思维是存在的家,语言是思维的家。对于这句话何解?何为思维?何为语言?何为存在?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难道我们凭空创造的词也有意义吗?或者语言本身就存在?而西方哲学的这种言必及物的思想现在又有何意义?
西大还是挺美的 ,无意间拍的几张照片
求哲学吧的大神 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有什么特别得含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