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书简 旅美书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关注数: 13 粉丝数: 59 发帖数: 2,360 关注贴吧数: 12
【西哲】我特别希望有神,但我不相信神 我希望有神,因为有太多想向神倾诉,祈祷内心的平静。我希望有一个声音能给我指引,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在失落时给予我力量。人生总是迷茫,当你选择相信时,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力量或许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我们想象中的上帝。我不希望这是真的,我希望能有一个上帝给世界制定法则,不至于让我们显得漫无目的。可上帝存在吗?为什么我的心声只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世事依旧无常。人是渺小的,所以特别希望有一个精神的依靠,总是有太多不符合本心的事物存在,所以我们需要慰藉。如果有上帝存在该多好呢?如果有不顺心的事,那是上帝的安排,这样一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如果我是幸运的,那么我可以感谢上帝的仁慈。可我感受不到这样的力量,因为生活总是无常。没有谁在看着你,在人群中我们显得如此的孤独,我们做着自己的事。欢笑,痛苦,辛酸都是转瞬之间的事,过去的成为了回忆。当我们离去时,当我们的记忆消失,我们还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当下,但当下也是未来的过去啊,所以我特别希望上帝是存在的,他可以为我们保存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时刻关照我们的心灵。我不喜欢偶然,如果我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偶然能赋予我什么意义呢?偶然代表了可有可无,所以我希望上帝,他赋予了我生命,他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同时也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意义。我希望上帝存在有一百个理由,或者更多,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漫无目的。可我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我感觉世事无常,或许我们都在漫无目的生活着。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要是有上帝的照看该多好呢?但我不能因为上帝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好,而相信上帝存在啊。假设不存在上帝我们会怎么样呢?那么我们都是无人关照的孩子了,或许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自由了。既然没有上帝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决定呢?人定胜天,虽然有点狂妄自大,但也是一种自我力量的觉醒啊。没有了上帝的关照,我只能把目光放在现在和未来,现在过的开心一点,未来也过的开心一点。过去的都留给虚无,我们都会走向虚无,至少现在不是。如果你还想去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会觉得有点多余,因为意义只有上帝才能赋予。我们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只不过是人为产物,一棵树能为自己赋予什么价值呢?所以不需要这些没用的东西,我们都有情感,这给了我们一些依据。快乐就好,为了我爱和爱我的人,拼搏是为了让我和我身边的人快乐。
【西哲】怎么用辩证法看人的发展? 我们注视世界,有一个事实是显在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的数轴中,没有一刻是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么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作为一个连续的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去看待,前面的“我”必然对后面的“我”有所影响,但这不并不意味“我”是不变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的,世界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如果这样,“我”就希望“我”变得更好,这要怎么去达到呢?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现在的“我”,不管“他”好还是坏,你喜欢或是不喜欢。现在的“我”就是此时的“我”,是我可以切实感受到的,真实的。那么对于真实“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即使你觉得现在的“我”不完美,你也要接受。这样我们就没必要抱怨了,即使你觉得哪里做的不好。如此,我们就可以坦然的认识我们自己了,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省视自己,而不把主观情绪带到里面。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需求。那么我们需要去做一些事,去做一些可以让自己进步的事。辩证法不一定说,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社会的发展规律会给你这种错觉,但对独立的人,我要说这是不一定的。人是能动性的生物,虽然我们主观上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但我们身上的动物属性,会阻碍我们的想法,让我们的的懒惰。我们要与自己斗争,把动物的属性关到笼子里面。
对经济学的感受 经济是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让人心向往之,试问谁会对钱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呢?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般认为是从亚当·密斯开始的,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是亚当让这门学科更明晰化了。经济学规律是由工业化带来的商业的发展,而被人们逐渐意识到的。19世纪的巴黎,是一个繁荣的都市,没有人去安排它的日常运作,而资源的配置却能非常有序合理。没有人规定今天要运进多少面包,也没有人说面包要怎么去分配。而这一切却能简单而又自然的运作,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恰到好处。这些事实是如此清晰而实在,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出于对其中原因的探讨,经济学诞生了。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理性的人和交换关系。经济学把人看作理性的人,即人不会做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人们根据对不同事物价值的比较,做出合理化的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尺度,通常这里会是货币。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放在同一标准之下,才有比较的可能性。但这个价值怎么被赋予呢?这就需要供需理论去解释了,资源越稀缺价值就越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显然是为了达到客观的实在性,这是其有别于社会学的原因。客观必须要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前提,但经济学中人毕竟是占主要因素的。既然人是主要因素,那么经济学又怎么能摆脱人的主观性呢?例如价值的评判,水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怎么比较,黄金于人无益,水却是人不可或缺的,但我们会认为黄金会比水更有价值。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原因是黄金更为稀缺。但这会有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黄金比水更有价值,我认为要达到绝对是很难的。所以经济学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主观的成分,而这些主观的成分对人是有利的,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完全被物质所奴隶。经济学,我倾向于认为是关于人行为的学问。行为即代表可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选择这样东西或选择那样东西。比尔盖茨可以雇一架私人飞机飞往纽约或华盛顿,但他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即使他是世界首富。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即包涵了不做这样事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这里面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经济学就是让我们明白如何选择才对我们最有利。评判的标准,我不认为是绝对的,我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市场评判。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可能趋于一致。市场认为价值高的,一些人也许并不在意,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点余地。我们做选择时,既需要市场作为工具,同时也许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
【西哲】何为科学 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知识,真理是与存在的符合,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绝对实在时,这显然会陷入无休止的形而上学的争论。所以关于事物的知识,逐渐被以一种科学的目光看待。真理是要达到绝对的普遍性,就我认为理性是达不到的。因为毕竟在人看待世界时,人已经作为了一个客观存在,已经作为了一个知识的因素。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以人为视角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我们眼前看到的样子,或是另一种其它的方式。我们无法假设自己不存在,因为我这样认为时,我已经是存在了的。科学既然源于哲学关于世界的思考,这种思考在物理的进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科学与哲学不同的,不是要达到知识的绝对,科学追求的是相对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人类中是试用的,就是不会因人的差异而有所改变。比如重物是向下掉的,只要是人,你就不会认为重物会向上掉。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是去分析这些客观事物。我们为了达到普遍性,分析的工具必然要符合普遍性的范畴。那么科学的工具是什么呢?毫无疑问,科学的工具是数学和逻辑。数学和逻辑都是先于科学而存在,而且可以达到客观的真理性。1+1=2,一般有思维能力的人不会认为有其它答案,而且等式的成立不需要任何现实的基础。同样形式逻辑的演绎,也是不以外在为依据的。所以说关于数学和逻辑的真实性都是自显的,它们都属于普遍性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能需要实验,但它的内核是数的变换。例如物理学的公式,化学的元素之间质子数的差异,经济学引入数学后才得以从社会学中分离。。。。。。科学是了人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就现在而言,它的确做到了,而且还在向前发展。
【西哲】在哲学的道路上,我逐渐走向唯心。 以前我的思想是唯物的,一方面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对我的影响,觉得唯心就会有点迷信的味道,就不科学了。另一方面,我感觉世界的确是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呢?但现在我困惑了,因为如果一切都用物质的思想去思考人,很多东西都让人费解,让人迷茫。人毕竟是独特的,与周围的事物如此的不同,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以同样的方式思考呢?如果一依切用物质的角度去思考,那人的价值又在哪里去体现呢?既然我们是人,那么对人的思考,就应该以另外的方式,因为人有理性。在我们所认知的范围内,理性是人所独有的。理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一般的动物一样,自然的生活,如果那样就不是人了。人总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对自己行为方式的自我肯定。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该去往何方?其实最重要的, 我认为是第一问题,因为另外两个问题都是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或者说为了更好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听着很抽象,很难以理解。其实我们可以用另一个问题代替,就是我现在该做什么?人不是一个由简单的化学元素堆积起来的物质集合体。至少理性是无法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来解释的,也没法解解,但这正是人高贵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问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信仰的问题了,我们做某一件事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信仰的理念。这个理念的集合就是我们的信仰,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但我们的信仰从何而来呢?我们不能依靠物质,因为物质没有善恶对错的观念。我们或许会感叹今天的天空很美,是真的美吗?这都是我们主观的感受,对于自然来说,无所谓美丑。自然是无情的,人确是有情的。我们需要信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支撑我们的东西,它不能是物质。但我们可以依靠神,用神的力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神是我们心中的神,是我们作为人价值体现的依靠。神不是因为它存在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信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