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rizhiri2013 zuorizhiri2013
关注数: 4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840 关注贴吧数: 30
说说粟裕战役指挥的特点 本来是作为某帖的回复的,想想还是单独发帖了。 http://tieba.baidu.com/p/1260753604 该帖回复中,抓关键,哪里的敌人好消灭就在哪里把它消灭,说的都没错,但这些只是指导原则,这样看粟裕的战役,还是会模糊。因为粟裕眼中的关键、容易,许多时候是与众不同的,与其他指挥官判断是不一致的。象孟良崮、豫东,其他指挥官是下不了决心,甚至看不到战机的,更甚之,事后都不认为是战机。 个人认为,简单点说,粟裕战役指挥,战略眼光高,高瞻远瞩,追求效益最大化;快节奏、连续作战;捕获战机、创造战机能力超强;计算、判断精准;极限用兵、兵力运用最大效益化。 1. 战役构思、草拟筹划上,高瞻远瞩,从战区甚至全国战局的高度看待、思考,追求效益最大化。如七战七捷,孟良崮,豫东、淮海。上面所说的关键,何时、何地、何敌,大概可归于此。 豫东战役中,对第二阶段的坚持,不仅是战役本身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2. 战役指导思想上,追求打歼灭战,特别是整编制的歼灭战。这个,说法上早就有之,但能否成为指挥官自觉的追求、如影随形的特点,并不那么容易。 中原共军不具备东北兵工生产条件,装备弹药相当部分来自缴获。以战养战,是华东变大变强的经济账。这与东北的战斗有鲜明不同。也因此,中原是打不得消耗仗的,而东北承受能力就要更强些。 成编制的歼灭敌人,也是迅速削弱敌人的有效办法。 3. 战役策划上,快节奏,注重连续作战。如七战七捷,豫东,淮海。 快节奏,以时时领先一步,保持战役主动权,并常常出敌不意,创造战机。如豫东战役中,开封后,国军判断共军已疲惫,需休整。而刘邓、毛等,都确有结束战役休整意思。粟裕坚持了睢杞战役阶段。 淮海中,这种快节奏的战役规划受挫。第一阶段,粟裕的战役企图,有攻点打援,将围歼黄百韬7兵团与断东援集团退路以歼敌(一部),是同时考虑的。 而刘伯承放慢节奏的建议,则有大功。实战结果,应该是能取得的最大战果了。 4.战法上灵活机变,不拘泥常形,多有”险“、”奇“。指挥上机断独行,决心果敢。 以上也是知易行难。 如打强打弱的选择。如孟良崮改打74师。豫东改为先打开封后打援兵,看到战机,及时捕获战机,不等摸清国军部署即开战,并战役包围与战术分割同时进行。 而无常形,忽打强、忽打弱,能够洞察捕捉别人看不到的战机甚至创造别人想不到的战机,这也造成对手的应对困难,密集队形推进也是无奈的选择。 5. 对敌我战斗力、心理,将领关系,计算精准。 如豫东第二阶段,主动创造了战机,这其中包含了对丘区心理的分析。 这种计算的升华,便是对中原战区可以打大规模歼灭战的认知,这在中原一片迷雾的情形下提出,不仅反映了粟裕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粟裕对战场敏锐的洞察力,对敌我战斗力的精准判断,当然还需要战法的配合。 6. 战场感觉惊人,捕捉战机、主动创造战机能力首屈一指。这点,与粟裕的“奇”、出敌不意,是联系一起的。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都体现了这点。 孟良崮,改打74师。有人认为74师冒进突出。对这点,不以为然。从阵形队形上看,或许有些。但从我军一贯的先打弱敌的传统或原则看,74师还是突出冒进吗?在其他共军指挥官眼中,74师突出了吗,他们会认为战机来了?事实上,围歼74师过程中,外围国军迅速包围上来,情势并不乐观。打74师只用了三天,算比较快的,如若在拖长,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国军中心开花的战法,在决策上,并没错。 豫东,以3、8纵队引诱邱兵团,造成国军错误判断,利用区兵团的踌躇,创造了战机 如上所述,象孟良崮、豫东,其他指挥官是下不了决心,甚至看不到战机的。毛说,自己没想到,是有道理的。 淮海,及时洞察决战时机到来。 7. 最大程度(限度)使用兵力,并善于转用兵力,追求兵力使用的最大效益。这又和粟裕的“险”、战役规模大联系。如,孟良崮、豫东、淮海。 这样的战法,兵力运用的效率高,但旁观者看起来,心惊肉跳。结合5、6两点,对粟裕来说,却又是有惊无险。粟裕的战役指挥,保持了极高的胜率,这样看来,“险”其实“不险”。 (这种打法,不适合东北这种以“发展”为战略目标、需求稳的战区) 8. 重视后勤,表观上,较为依赖解放区根据地。 这是粟裕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粟裕对(近)现代化战争、大兵团作战的认知领悟。而对根据地的依赖,是中原等共军大兵团作战受条件所限的选择。 豫东战役,战场其实不是粟裕的理想选择,这里地处腹地,国军交通便利,增援迅速,共军后勤补给不便。 多说几句,某些人嘲笑粟裕离不开根据地、打不了外线,实在不知所云。且不说豫东济南淮海,如此说法,是对现代化战争特点不明的体现,是对中原共军后勤条件不明下的呓语。现代人,有如此多获得军事知识的渠道,说出那样的话,实在是悲哀。对根据地的依赖,本质是后勤。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