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beleymk4
qubeleymk4
关注数: 52
粉丝数: 235
发帖数: 3,255
关注贴吧数: 23
还是285k,扩内存后 前面发过两个测试贴了,当时因为没有4条套条所以只有96g内存,又因为时间紧迫没有进行充分的软件优化,因此基于139k架构开发的程序下,285k略微输了几秒 而今天,刚刚拿到贼船的192g套条,调试后xmp2模式运行在5200下,memtest前6项无错通过,test6出现过一次连续地址错误(原先139跑4条时稳定性也差不多就这b样),反正普通计算任务凑合能用。软件端对于任务二修改为更多任务并发,取消多线程设计,任务三略微提升并发数。 进行同样数据修改前后的时间对比如下: 任务二: 多任务高io压力 任务三: 多任务高计算压力 任务二修改前26分55秒,修改后14分49秒 任务三修改前32分02秒,修改后21分54秒 期间内存占用峰值107.3g,也就是说还可以继续提升并发数,但性能提升应该不会这么大了,原因是本次测试中美光那块pcie5的ssd峰值占用率达到了98%,温度62度,已接近理论性能上限,无法长时间运行在更大压力下 由于工作时间关系,无法在139k上对同组数据采样,而且针对框架优化后无法形成合理横比。但从以前帖子的成绩来看,两者差距非常小,因此可以推论,优化后如此大幅度的成绩提升说明,当285k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综合成绩远远高于139k 至此,285k的性能测试全部结束,以供各位工作党参考。 闲聊一句,本次测试对游戏党的影响不大,看之前的单进程测试(任务一)可以明白,只不过是功耗和发热的优势而已。我个人使用的感觉是问题出在cpu内部的延迟上,并且唯独这点使用者是无从下手的。这个是从工作的细节以及看了intel的检测结论中得出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用了1个月了,U9 其实也还好 首先linux下工作的朋友可以无视此贴,很多问题是windows环境的问题导致的。然后前面发过测试贴,使用环境和任务什么的不赘述了。这阵子也没少被游戏党和一些感觉自己啥都懂的人的阴阳怪气。当然其实只是他们没有接触过工业级应用或者后台程序的开发,不明白瓶颈在哪,遇到瓶颈的时候什么样子而已。 跑题了,说回来,在遇到了一大堆窝心的状况,以及把intel号称的bug踩了一遍以后,我用了比较流mang的方法绕开了一些限制。首先就是激活win10以后,把能关的特效什么的全关了,用户策略上能给的权限全给了,电源策略也给满。其次关闭了虚拟内存,重新平衡了一下 任务的内存占用,给所有任务写了个工作量预期,然后按内存占用排序分队,防止爆内存。最后就是绑了内核,但是还会有大核跑不满的情况,这就明显是微软的锅了-_,-……最后生气直接拉进程优先级,彻底接管了windows的调度。 说说这么干的结论吧。由于优先级仅次于system进程,因此如果不在代码里适当手动释放计算资源的话会把windows卡死,直到一些内核的任务完成被释放(windows机制限制,你就是去ring0写代码也没法优先于它,也不知道系统资源分配在哪个内核上)。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核完全归我控制。在调度满所有大核满负荷工作后,如果同时绑定超过6颗小核满负荷计算的话,cpu的功率和温度就会直线升高。不过我同时跑满20个内核也就200w,70多度而已,所以不触发系统卡死的话其实还好。 但是!!重点来了,不知道是我 这颗u的体质不高还是怎么,经常看到有内核给不到应有的频率的情况,比如大核跑在4.8或者5.3而不是5.4,或者小核冲到4.2就缴枪了。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硬件bug…… 性能方面,满负荷工作也只比139提高一点,这一点估计还是io的提升带来的。所以说真的,有点对不起它ipc的提升量。又或者说,不用avx优化一下的话,想把它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还真挺难的。 但是!!继续说重点!稳定性回来了!我这样修改后(不卡死系统的方案下),再也没蓝过屏,满负荷工作个30分钟轻松得很,发热的降低,节能的提升,稳定性的回归,这些对我的应用场景来说还是相当满意的,毕竟数据出问题一次,修复就得4个小时以上,损失大了去了。还有就是高并发的情况下性能毫无折损,这可是9代以来头一次,毕竟以前都不敢配置太多进程,怕互相抢资源,现在只要不把ssd打傻,进程少于内核数就行,这可是太香了 反正玩游戏的现阶段不建议考虑,它对不起这价格和ipc应有的表现,继续等intel修复所谓的bug再看。干活的,如果你的程序归你自己管理,可以考虑。
285k克服调度问题的试验 看过我前面两个帖子的人应该知道我遇到了2个问题 一个是调度优先了小核 一个是分配到大核的进程被在几个大核间来回切换 这种调度倒是不至于损寿命,但是性能也发挥不太出来,唯一的实打实的优势就是功耗低。但是对于我这种用它干活的人来讲就真的不太友好。 实验思路: 基于我的三项测试,既然这代io有富裕,那么增加一些并发数也不会反过来降低效率。刚好我的任务三内存占用很低,同时开几十个进程都没问题,那么就用它开刀了。 既然调度的时候优先了小核,那么,如果并发数超过小核数量不就强制使用大核了吗?所以我直接给它20个并发,如此一来,系统面临二选一,或者是16小核+4个大核,或者是8个大核+12个小核。即使是前者大核也没法频繁切换内核,由此省去一部分调度时产生的时间损耗。 而对于高并发高占用率导致的发热问题,我去bios里调了风扇参数。cpu组由标准调到了高效,排风组触发加速的温度每stage下调2-5度,转速上调5%。进风组触发温度不变,转速上调5%,然后100%转速的stage下调到68度,监控温度由cpu package调整为多温度源,附加了芯片组 由于我的任务三的计算量导致总时长过长,因此无法多次测试采样,所以只能记录过程现象和大致问题。 现象: 1. 修改前功耗100瓦,修改后最高功耗147瓦(nb!) 2. 修改后,8大核+12小核,小核会有来回切换的现象(这个实验中考虑到大核任务会先完成,因此没有锁内核) 3.一部分任务完成后,减少的是小核。大核仍旧全满载 4. 以任务三的文件访问量,ssd的负载在修改前后无变化 5.温度最高见到64度,随后随着风扇提速,迅速回到51度(nb!) 6. 最后剩2进程时,cpu开始睿频,温度低于45度后加速到5.7g,持续了大约20秒后温度上升,一个内核恢复5.4g。 比起功耗,我倒觉得这代的发热是一大改善呀 试验结果: 修改前,10进程耗时2小时6分25。 修改后,20进程耗时1小时24分11 调度的两个问题已解决,实际工作时间也终于比139那台短了
终于,285k实战成绩出来了 本次装机配置如下 cpu: 285k 主板: rog z890 hero 内存: 贼船48gx2 6000 30 散热: 龙神三360 argb extreme 1500转14猫扇x2+1500转12猫扇出 14猫扇x3+12猫扇x2入,负风压 显卡: 影驰4060双扇版(就为了4屏高分辨率响应快,不用于游戏) 存储: 三星990 evo plus1t 系统盘 美光T705 4T,工作盘-碎文件分工,pcie5主盘位 贼船mp600 8t裸条版,工作盘-大文件顺序读写,pcie4主位 机箱:追风者pk620 电源: 贼船1000e 1000瓦 对比平台为2年前装的13900k,这里不占篇幅赘述了。 其实,这次测试对285不太公平。第一是因为系统没激活,有些优化设置无法生效。第二是因为主板用的intel默认设置,所有墙都没关,而139是最高性能设置。第三,139的风险经过微调,达到最佳散热效果,而285是默认(但这点影响不大,全程没超过65度过) 285这台新机io方面是完全碾压139的,内存运行在6000,而139则是4200。285碎文件盘是美光的pcie5,而139的是三星的pcie4(980pro)。所以理论上讲,不撞墙的前提下,正负差异可以看做抵消 说明一下测试项目。总共3个任务 任务一: 单线程单任务(进程)(截图里就一个核忙的那张) 任务二: 多任务高io压力(截图里内存占用60多g那张) 任务三: 多任务高计算压力(截图里一堆cpu忙碌还不怎么占内存那张) 现象: 测试中比较有趣的几个现象如下 第一,当139的排风已经热得能当暖气用的时候,285就没超过65度,风扇就没满转速过。不得不说这代的发热控制得是真好,龙神三也是真的给力 第二,980pro在任务二中最高占用率都接近90%了,美光却压根没超过5%(如果按比例计算的话应该在30-40),而两台机器共同的贼船pcie4在139上占用率几乎高于285上的20%。说明139上io遇到瓶颈,但285的各种总线都还很轻松,压力都积压在cpu上(7年来啊,头一次io够用的我热泪盈眶) 第三,我以为aida里cpu排序是先大核后小核,没想到是错开的 第四,由于我的程序绑了内核,因此任务一旦启动,是不会在调用sleep的时候被系统调度的,只有当其他大核执行完任务时,跑在小核上的任务才会重新绑定大核。但实际运行中,总有小核在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忙些什么 第五,任务三在超过10任务并行时,速度甩139一条街,这代小核不是一般的能打,另外高并发时io和缓存优势极其明显,测试结论的产生是因为后半段大多数进程结束后,单进程进行深度迭代的时候被139的单核优势追上的 最后,最关键的成绩 任务一,139两分4秒,285两分10秒 任务二,139八分57,285九分19 任务三,139一小时十五分56,285一小时十七分30 结论, 单核285毫不意外的输了,这也是为什么游戏性能不行了。只不过从功耗和温度来看,285还有很大潜力。如果不是intel默认设置,谁赢还不好说。但是工作用的机器,稳定第一,拒绝缩肛。所以以后我最多也就是关个墙了。 任务二285居然没打过139,这真是让我大跌眼镜。虽然看到pcie5那个占用率就有预感,但是这也差距太大了吧?现在完全不知道瓶颈在哪,如果知道,优化下程序很容易就能逆转。直觉告诉我关键在于计算量和io请求数。如果大多数时间在排队,那肯定是单核性能高的139优势 任务三285完胜,基本上跑到一半就没有可比性了,这边3个进程算完了,139还一个都没完成呢。如果不是最后有个深度迭代的单线程任务执行了39分20秒的话,285的任务完成时间要早4分多钟 总体结论,这代u,计算能力和io都是实打实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小核,逆了天了。但单核单任务时,默认设置倒吸明显,预期对等设置下285能打平或微胜,但如此作死透支的事我没兴趣,所以没有证据支持这个预期
看来u2问题真是调度 新机今天拿回来了,正升级呢,然后就出现了截图里诡异一幕。合着只要有进程或线程切换,就随机挑个内核干活呗? 幸亏我的程序绑了一下内核,要不然不给我坑死就有鬼了
首发预订285k上机,已败 看过我之前的帖子的人也许会知道,我一般都首发前预订旗舰级,用于金融领域的计算。并且我都提前针对新平台对程序进行优化。 这次也不例外,但这次败了,首日装完无法投产 原因是ddr5的内存同频问题。 因为我的程序跑起来的内存极限占用是92个g,因此一直是32x4,用两个套条拼出128g来用。13900k的时候姑且还能以xmp1模式稳定运行在4200的频率下,但今天,285k配rog hero,居然连默频3600都跑不过test1。 因此很遗憾,这回首日无法晒图,无法做并发测试也无法比对任务耗时了。 当然如果只插一个套条跑64g的话,目前啥问题都没有 顺带一句,这颗285体质只有86 明天开始会把139上在4200上稳定的内存换上试一下。如果无法通过memtest,基本上是确定15代对ddr5的支持有问题了,并且只好退而采用48x2的策略同时降低并发任务数量的策略。如果能通过,只好废掉一套新的内存让139那台跑64g内存去了 希望到下周末之前新设备能正常投产吧……今天真的是让我太失望了
很好,285k相当于13900k基础上抬io和缓存 对于需要并行超大量数据交换的我正合适。 当年139加了缓存后实际提升就惊喜了一回,这次也不会失望了 主要是能上pcie5.0的ssd的时候不和显卡抢通道了 假设输入输出量相同的前提下,同频率实际处理速度还是会有提升的
你们还只是游戏闪退,我这系统都崩了 还是之前说过的那颗13900k,证券量化分析用的。今年初修改软件系统,极限情况下有20分钟16个内核满负荷运算的情况。 这周初几天比较热,每天至少蓝屏重启一次,每次修复数据损失巨大。检查后,内存没问题,查系统log报电源故障,心想什么鬼,电源检查时没发现问题。 然后灵机一动,做量化计算的时候把空调开开直吹风道进风扇,问题解决,这几天再也没重启过。 结论,管你单核还是多核运行,散热跟不上就出错 话说难道过热不是应该先降频运行的吗?
大小核工作的极限 还是当年13代首发日那颗13900k,10进程,io满负荷(ssd都被打阻塞的程度) 散热是420加3个工业猫扇 io冲上去后,小核满载,大核轮流休息(参考附件图),不知道它是不是就被设计成这样调度的。然后直到温度过热,会出现周期性降频,温度下来后马上又恢复正常频率。然后垃圾回收的时候内存总线又忙到死(因为我这次的应用设计上,没有容许缓冲到90g内存,而是采取了相对频繁的垃圾回收机制,以此降低寻址和频繁交换产生的损耗,毕竟ddr5嘛,不怕访问多怕延迟) 基本上算是撞到家用硬件的瓶颈了。严格来讲相当智能,也很合理,比10个大核直接被打趴下强制满负荷劳动强多了。但是10个进程这么多内核一起忙到死,真的挺无语,这真是玩游戏的骂到死,做计算的愁到死 最后吐槽,ddr5的稳定工作频率还是不够高啊,为了带宽牺牲好大
求救,默频啥情况 金士顿5600的32x4,xmp怎么设置都一串错,一气之下恢复到auto关闭xmp完整跑memtest,结果一半的时候如图 13900k+rog z790hero 请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问个华硕板子关墙的问题 z790hero 这次enhangce选项里只能全开/全关/交给bios吗?不像以前单独设置功率,电流,温度的限制吗?
13900k装机和工作时性能提升,陆续更新 装机ing,点亮查看体质分92,看来我跟这个数有缘
阴沟翻船了 机箱买好了,散热做好了,一箱子14个扇子全是猫扇。13900k和790hero订好了,内存调货了,一切准备就绪就差20号的时候…… 三星那边通知990可能11月才发 难道要用980pro隐忍一下吗
熟悉rog板子特性的哥们,那几个型号的侧重点是啥啊? 刚看到一个帖子说apex侧重点是超频,那除了ex是全能以外,hero和fomula的重点分别又是啥啊?
感觉告别10900k的日子快到了 还记得当年摸个90多分的开心的感觉,看着稳定持续计算而功率发热都不高,那个满足 不过最近也快到极限了。自从把量化回测改成批量处理后,已经不得不关超线程了(io已经超负荷,增加同时运行的实例也只能让数据的吞吐更堵塞而已),基于ddr4的平台已经快要无法满足需求了。看着13代的大缓存和日渐成熟的ddr5内存,感觉换机的日子快到了。已经提前选好了机箱设计好了散热和供电方案,甚至于程序的集群同步优化也改好了,就等intel发力了。 前两天看到吧内有人讨论什么叫生产力。其实我觉得,一个处理器,你纠结它跑分,或者各项技术指标,对于你特定的工作环境特定应用用例是没有意义的。最能说明生产力的,是你的应用获得的实际提升。记得当年升级10900k的时候,原本30分钟完成的计算,变成14分钟完成;同时跑4个实例到极限,到同时跑15个到极限。原本180ms响应完的瞬间爆发的计算,能在30ms响应完……这种生产过程中实质性的提升,对我来说这才叫生产力。 现如今它已经稳定工作了这么久,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已经逼到了极限,有那么点伤感。希望下一个平台在稳定持续计算的前提下也能带来飞跃的提升和可以接受的发热量。期待13900k的到来 最后吐槽,intel啥时候能把家用平台的内存支持上到256g……之前迭代计算轻松干掉128g的空间的时候,改代码的成本远高于4条内存……
问个kf的初级问题 K和KF比,KF少了核显,除了成本以外,在体质,发热,功耗等三方面,有实质性的区别吗?
10900k干中暑了 用了一段时间,也装了个游戏实验了一下 基本上吧,玩游戏连续1小时才会比较热比较吵,而且温度主要在显卡上 但是……我要说……干活儿的时候,全核满负载的时候……确实挺热的。之前不觉得,但是这周气温上来以后,周一工作一天我就中暑了。后面几天是开始计算就关门关窗开空调,人到别的屋子看书去了…… 总结下来,这代cpu散热设计得确实挺好的。一般家用场景远没有之前想象的发热量那么大,而且散热还都能排出来。但是工作场景这代发热量还是比前面几代的大得多。 如果12代或者13代有能替代10900k的计算量和并发量的u的话,到时候我还是再换台机器吧,更小的制程下发热量总能小点吧?
麻烦看一下体质评分和散热评分 请问,体质得分是那个sp吗?网上找到的bios图上跟这个项目不太一样啊。如果不是的话,哪项是cpu体质呢?然后cooler150点代表什么水平呢?
实测10900k默频性能提升,对比9700k 比起跑分,还是拿实际工作数据比较更直观 我的上一台pc是9700k 华硕猛禽z390h,金士顿2600 16gx4 本次升级pc是10900k m12f,金士顿h条3200 32gx4 其他配置2台都一样 运行软件有2个,一个是自己开发的量化分析软件,计算的是90年到现在A股所有股票的交易数据,生成基本常用指标3个以及自己原创指标3个。另外一个是某开放第三方量化交易软件的回测优化参数功能。两者都是多线程/进程处理 自己开发的软件上,同样设置,分布式计算 9700K(7进程):15分32秒 10900k(7进程):12分20秒 10900k(18进程):8分40秒 第三方软件: 9700K(8线程):5小时12分 10900K(20线程):1小时35分 相当可观的进步。另外由于我这里10900k一直跑在4.88和4.4上,还没有按照求助帖中大家帮忙出注意调整bios,所以理论上还有提升余地
求助,10900k默频表现很奇怪 我这台10900k装好了,板子是m12f,内存是32g金士顿3200 x 4,已xmp到3200 使用中,待机频率并没有低到官网说的3.7g,一直在4g以上转悠,此时电压也只有0.97左右 启动7个线程计算或者启动18个线程计算,各线程满负荷,内核温度没有过65度,但是最高只有4.88G。 18线程运行的时候,持续大约4分钟左右,温度达到75度,瞬间降频到4.4g运行,直到大概6个线程完成计算退出,温度降回68度,频率重新回到4.88,但是始终没有超过 运行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线程的时候,内核温度50多度,主频还是4.88G,没有冲击过5.2,就更别提5.3了 4.88g的时候电压大概在1.28-1.35之间波动,因为没有太频繁跟踪,所以这个数字不太准确 请问吧友,我是主板上哪里设置有问题吗?还是单纯u的体质不太好?有什么办法改善吗?
今天再问个小白问题 不超频的前提下,假设散热能压在65度以下,有什么办法或主板设置可以让睿频稳定在最高值附近吗?比如9700k单核满负荷,保持在4.7前后
问一个KF的基本问题 带不带集显除了价格有区别外,在CPU的运行状态上有实质差异吗?我听到一种说法说不带集显发热量会略微低一些,但是我自己没有实际验证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去掉集显后,原本被占用的cpu上自身的pcie通道会被空出来给其他设备用吗? 谁知道有劳给讲解一下,谢谢
NM!干脆改名叫表吧算了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以后一辈子不买表,饿死这帮xxxxx
请教一个红山的问题 小弟是玩玉石原石的,古玉高古玉只是欣赏,自己未涉及 最近逛博物馆看资料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希望高人指点 红山时期的古玉选材有用岫岩山料的吗? 为什么馆藏大多看上去像河磨(也就是透闪石玉)或黄白老玉,没有像今天的岫玉(山料,蛇纹石玉)的材料的呢? 个人猜测了几种可能性,不知道哪个最靠谱: 1.蛇纹石硬度不足,性质不稳定,历史中损坏掉了 2. 被侵蚀,变质,看不出来了 3. 当时的开采不发达,只能捡表层料和水石 4. 只是没有看到……
话说这电视剧编导都是SB嘛? 今晚我在给刚开窗的料子抛光,老娘在旁边看电视剧卫子夫 结果一句台词害我手一滑油石干在了手上…… 这句台词是:赏翡翠玛瑙珠串各百~ 尼玛,我大中华地区认知翡翠是明朝开始的好吗?
自己赌的石头出水了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b6e974ca5b2d4503e75673cdfcbaea415b9e3ef4&urlrefer=f754a7afd022f65d3b5d3b495769fbcb 自己赌的朋友做,很有成就感。卡通金蟾小摆件,眼神好纯真的,嘿嘿嘿 拿回家老娘评价说鼻子长得像我= =|||
谁说会卡抛不起光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b6e974ca5b2d4503e75673cdfcbaea415b9e3ef4&urlrefer=f754a7afd022f65d3b5d3b495769fbcb 自己赌的会卡,做了个卡通金蟾。最多就是个糯种,水长。抛光还是能起光嘛,手机拍不好,实物光泽更强反光更好。可见关键还是要会挑,会卡无辜呀
谁说会卡不起光 自己赌的会卡,做了个卡通金蟾。最多就是个糯种,水长。抛光还是能起光嘛,手机拍不好,实物光泽更强反光更好。可见关键还是要会挑,会卡无辜呀
莫西沙小糯冰 度熊专用楼
今天收到的玛瑙小料,晶洞 还真是按希望的给挑了晶洞和聚宝盆 一楼喂度熊
今天再度印证了那句老话 想要好石头,不是自己做石头的老板,就是做赌石店老板的朋友。
拿什么来拯救我的中游料子 最近公斤料玩邪门了 雾露江上游的石头越玩越明白,怎么开怎么有,基本都跟开之前预想得差不太多; 下游的石头开着手气特壮,不管怎么开都有惊喜,不是有色就是高种水 唯独中游,不管哪个场口怎么开怎么跨。您要说出砖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别出煤呀~动不动就干青,黑石头,满裂。之前种水料黑乌纱居然都让我开出油青水短 以后干脆改专开会卡莫西沙翁巴利后江算了……
纯手工抛光的问题 关于纯手工抛光,想请教高手指点下 我手工抛光自己的赌石,抛着玩的.抛出来的成品(部分带雾抛的)倒是出光,但是细看总有很细的划痕,消光重抛还是不行,请问该怎么解决呢? 我的流程是:80号砂纸找平,然后金刚锉去皮去雾,见肉后按顺序上砂纸:180,320,600,800,1000,1500,2000,3000,5000.每种砂纸2遍.计划还有棉布+抛光膏和煮腊的流程,但是看到划痕不敢继续下去了
今天你切了吗? 各位,今天你切石头了吗?今天墨翠概率上升哦,因为今天是13号星期五………… 好吧,冷笑话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