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l124511 hudl124511
土鳖穷屌求救济~~~~~~~~~~~~
关注数: 14 粉丝数: 51 发帖数: 3,365 关注贴吧数: 76
听了几天KARMA,简单说下感受。 karma到手有几天了,这几天大概每天听了有1个小时左右,关于karma声音的风格走向狐大和其他大神已经概括的非常全面我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想说说跟手里的其他硬盘机的声音简单对比还有跟塞子的搭配问题。简单对比下: 目前还没去折腾KARMA的EQ,以下听感是在关闭EQ环境下的听感。 首先我个人听感相较手里的其他几个硬盘机KARMA在细节的表现上要更突出一些,例如在听The History of the Day专辑里的Before the Wind这首曲子1分35秒开始到2分08秒这段时间内背景吉他的拨弦声要明显比ZUNE、IPC、G5来的清晰。 然后KARMA的人声位置要更贴耳,人声味道和感情的演绎明显较另外几个清新白开水向的硬盘机丰富很多,适当有点颗粒感明显更适合欧美声系。相较日系普遍偏精致细腻柔顺的清淡型人声表现则要逊色于东芝G5。 层次感方面点跟G5类似,有点不好形容,大致就是常规背景音乐(不算那种渐变的效果配乐)该在前的在前 该在后的在后,但都是固定层面,不会出现这一层面的声音交叉到另一层这样。ZUNE和IPC的层次感要稍差一些,有时候会有几层背景音乐挤在一起的感觉。 空间感上KARMA的横向空间感比IPC、ZUNE稍大,纵向貌似跟ZUNE差不多,比IPC远。比如如我心永恒里背景音乐的爱尔兰竖笛,相比IPC可以感觉出来声音是从更远的地方传过来的。 氛围感及泛音要比其他几个强很多,低频有质有量。难能可贵的是量足却又控制得住一点都不散,说简单点就是节奏感、氛围感表现优秀同时又完全不会给人以闷感,由此整体声音KARMA表现较之更为大气恢弘。耳机搭配方面,按我一贯的想法口味重点的前端应该搭清淡一点的塞子来中和一下。我用AIR、A8试着搭了一下,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然后我换了口味重点的hidefdrum和heven vi,不想居然有心栽花无心插柳。特别是heaven vi,之前我一直以它的归宿应该是一款清新向日系前端。却发现KARMA强大的低频控制力将这野性难驯的塞子低频量控制得服服帖帖,同时又跟heaven vi细腻的声线相辅相成,我想它们应该算是转角遇到基了。 最后我觉得KARMA在耳机搭配上,削足适履中和掉特色或许还不如选择以氛围感见长的塞子来把二者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如此,就是目前个人的一些KARMA使用感受,谢谢。
说到情怀~扯淡乱谈一块中古小砖头~ 自己调的蓝玛格丽特镇楼~~~~~~~~~前言: 老罗曾教育我们,做人要有情怀。作为一名比纯净水还纯的纯屌丝,我自然也有着深厚的屌丝情怀。老实说每每看到AK240这般声色俱佳的高端旗舰说不动心是假的,只是屌丝的我确实也没那么多闲钱去把它们收入囊中。不过屌丝有屌丝的办法,既然烧海无涯,何妨回头是岸,于是时不时的我也会往后边看看~~~ 废话说完,这次想扯淡说说的就是这个前段时间淘来的中古小砖头——东芝gigabeat G5。 这个长得很像MD的小盒子最初是日本东芝株式会社在2004年7月中旬发售的一款1.8寸微硬盘便携式播放器,自发售至今不多不少已经有了十个年头。随着东芝停掉音频部门,东芝的播放器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仅存一些当年推出的经典播放器可供人闲暇之时追忆。我是怎么想到淘这货的呢?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说来也是无意中被它的外观吸引。发现它的那一瞬间觉得它虽然样式徐娘半老不过以如今的眼光来却又风韵犹存自有一番别样风情,越看越看越有味道。也可能是我眼光比较奇葩,不过总的来说因缘际会就把它淘过来了。简单介绍一下操作体验方面,屏幕为单色的黑白屏,蓝色背光,面积不大,作为纯音播放器倒是足够,只是想看专辑封面就不现实了。在操作上依然保留了昔日随身听最精髓的按键操作,右侧的播放按键可以上下搬动即为上一首和下一首 两侧的按键为音量键,上方MEU为菜单键。MEU键调出菜单,在使用菜单时播放键为确认,音量键上为返回,总体很方便,操作上也没有任何不适感,体验近乎完美。那么最关键的,它的声音表现。不是评测只谈听感,所以在此我就长话短说,简单概括一下。作为平头耳挂党我把最喜欢的几条平头塞曾经的尊严接上去仔细听了一番,这块小砖头的声音果然没令我失望,不同调音的耳塞同却带来同一种结果——好听!按我的听感来看它在素质方面至少不弱IPC,而且在调音的完成度方面几乎找不到什么缺点。声音整体风格与IPC相似又不相同,它跟IPC一样的三频均衡,对声音的刻画同样细致而且细腻,所以它对大多数耳机都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充分表现耳机的风格。它跟IPC的不同点在于不似IPC般的白开水,它的人声要比IPC更贴耳,更加凝实顺滑有质感且更有韵味。与现在很多为了突出解析把所有细节全部展示出来的调音模式不同,它的背景层次分明,能够揭示应有的细节但又绝对不会不分主次的喧宾夺主。最令我惊讶的是它在空间感泛音和回响方面的表现,甚至让我听到了所谓的“空气感”,声音上的表现超出预期~~~~~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各类发烧播放器材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音质方面的追求,如今正是发烧音频崛起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各大音频厂商发现了这块蛋糕,于是推出了外观靓丽时尚,配置性能强大的前端播放器。在这样的黄金时代下无形之中却又给人一种浮躁之感,厂商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固件和硬件还未成熟便将产品推向市场,越来越高的参数,越来越强的规格,但是声音是否也越来越好听?恐怕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我们需要的前端不是用来听声音,而是用来听音乐。反观十年前,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厂商,不遗余力不计工本只为让产品更好的理念,确实值得如今的厂商们借鉴。 以上皆是无聊吃饱了撑的乱谈,看了不爽的别太当真~~~谢谢
分享个我觉得好听的纯音专辑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bnCMYIF&urlrefer=f5ab253c0194d20a009233502a96dc8a 网上复制的介绍····我也看不懂···前作から约3年半を経て、no.9待望の7作目となるニューアルバムがリリース。   『The History of the Day』と名付けられた全15曲70分以上にも及ぶ本作品には、no.9が筑き上げる音楽との日々の集大成ともいえる壮大な记录が刻まれている。   ジャケットのアートワークに漂うどこか崇高な世界観からは、长き年月を経て到达したno.9の新たな境地が想起されるだろう。また今回は、haruka nakamura、   paniyolo(SCHOLE)、青叶聡希 (number0)、伊藤智也 (no.9 orchestra)、chiyo (kttur)など、多彩な新进気锐のアーティストたちとの共同作曲をはじめ、   no.9初となるボーカル曲にも挑戦している。冒头の一音からはじまる壮大かつ繊细な物语は、日々の感情や歴史を豊かに包み込む。no.9が纺ぎだす音楽の力を   最大限に発挥した本作は、リスナーの心に响くかけがえのない一枚となることだろう。 曲目: Inside Outside (feat. Tomoya Ito) The History of the Day Whisper of Rain (feat. Paniyolo) There (feat. haruka nakamura) Small Promise Fairground Spring Balance Flat Point Before the Wind (feat. Chiyo) A Picture on the Wall (feat. 青叶聡希) Source of Harmonics Imagine Fun Remember Softly Song to You Hello (feat. Tomoya Ito)
我也说说最近比较主流的三星、魅族、小米 潜水很久了一直看贴,这次我也来说下目前比较主流的三款安卓手机使用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先声明,不粉不黑,纯粹是自己使用的感受,希望不喜的勿喷。那么这三款手机是三星NOTE3、小米3、MX3,同为系列第三代。 首先,质量方面因为买的时间都不算长,三台机器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所以就不再多说了。外观方面见仁见智,三款手机都是各有优劣。唯一有点不爽的就是MX3的正面很精致但是后盖确实廉价感十足,好在能够更换后盖。体积方面NOTE3作为跨界产品自然体积最大,但是由于窄边框的缘故实机拿在手里也还算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再往上6寸左右不管使用和便携方面就比较困难了。MI3的屏幕应该算是三款当中最小的,但是体积却要大于MX3,老实说就个人感觉从大小和手感上看MX3要比NOTE3和MI3优秀。不过因为屏幕面积的关系,看电影、小说、漫画、游戏还是越大越好。再来说硬件,最好的也是NOTE3,MI3次之,MX3相对最弱。虽然硬件上有差异,但其实就目前硬件性能过剩的现在来看,日常使用中三款手机基本感觉不出区别。估计只有跑分和极个别大型游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帧数上的差异。所以就硬件性能上说,三款手机都能够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除开性能,摄像头、屏幕、声音、通话质量方面NOTE3都要比MI3和MX3更好,想来受成本限制MX3和MI3在这些方面作了一定妥协,好在这些方面除了有特殊需求的人一般不会过于关注。 最后来对比下软件系统方面,还是就我自己的使用感受来说,如果先前的几个对比项NOTE3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系统方面我觉得这轮算是完败了。我个人觉得一款手机的好坏有几个方面,除开只有装逼才需要的逼格以外,质量、外观、做工、硬件性能、软件操作体验都很重要。而很多朋友在选择手机的时候往往会着重关注外观和硬件配置而忽略系统操作体验这一个重要因素,而刚好这一部分就是小米和魅族的主场。虽然其他厂商也推出过一些硬件配置并不比小米魅族差,价格也不比小米魅族贵,还不用靠抢的产品。但是MIUI和FLYME的操作体验是其他厂商拿不出来的,针对国人使用习惯而深度定制优化的精美界面和人性化操作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彪悍的硬件配置更为重要。 IPHONE之所以受欢迎和犀利的硬件配置、惊艳的外观密不可分,但是更重要的是IOS的操作体验让人觉得舒服、快捷、好用。尽管NOTE3在硬件配置上要优于另外两款,但是实际使用上说我反而觉得比MI3和MX3要差。三星官方系统实在是不给力,连桌面壁纸滚动都不支持。等NOTE3的MIUI出来之后看来也是必须要刷的。最后我想给大家建议的是,对于一款手机最好不要被厂家宣传的强悍硬件忽悠住。硬件再强,系统垃圾那也是白搭。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使用体会,希望能够给最近有购机打算的朋友一些帮助。
转个关于EQ的贴~~ 今天跟同事聊的时候无意间聊到EQ调节的问题 福至心灵 跑去网上了解了下 自己试着调了调感觉挺有用的 转来给吧友们看看 可能会有点帮助 特别是对前端本身风格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 试着调一调没准有惊喜。以下为转来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删掉。 1.均衡器的调整方法:   超低音:20Hz-40Hz,适当时声音强而有力。能控制雷声、低音鼓、管风琴和贝司的声音。过度提升会使音乐变得混浊不清。   低音:40Hz-150Hz,是声音的基础部份,其能量占整个音频能量的70%,是表现音乐风格的重要成份。   适当时,低音张弛得宜,声音丰满柔和,不足时声音单薄,150Hz,过度提升时会使声音发闷,明亮度下降,鼻音增强。   中低音:150Hz-500Hz,是声音的结构部分,人声位于这个位置,不足时,演唱声会被音乐淹没,声音软而无力,适当提升时会感到浑厚有力,提高声音的力度和响度。提升过度时会使低音变得生硬,300Hz处过度 提升3-6dB,如再加上混响,则会严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中音:500Hz-2KHz,包含大多数乐器的低次谐波和泛音,是小军鼓和打击乐器的特征音。适当时声音透彻明亮,不足时声音朦胧。过度提升时会产生类似电话的声音。   中高音:2KHz-5KHz,是弦乐的特征音(拉弦乐的弓与弦的摩搡声,弹拔乐的手指触弦的声音某)。不足时声音的穿透力下降,过强时会掩蔽语言音节的识别。   高音:7KHz-8KHz,是影响声音层次感的频率。过度提升会使短笛、长笛声音突出,语言的齿音加重和音色发毛。   极高音:8KHz-10KHz合适时,三角铁和立叉的金属感通透率高,沙钟的节奏清晰可辨。过度提升会使声音不自然,易烧毁高频单元。 2. 平衡悦耳的声音应是: 150Hz以下(低音)应是丰满、柔和而富有弹性; 150Hz-500Hz(中低音)应是浑厚有力百不混浊; 500Hz-5KHz(中高音)应是明亮透彻而不生硬; 5KHz以上(高音)应是纤细,园顺而不尖锐刺耳。   整个频响特性平直时:声音自然丰满而有弹性,层次清晰园顺悦耳。频响多峰谷时:声音粗糙混浊,高音刺耳发毛,无层次感扩声易发生反馈啸叫。 3. 频率的音感特征: 30~60Hz 沉闷 如没有相当大的响度,人耳很难感觉。 60~100Hz 沉重 80Hz附近能产生极强的“重感”效果,响度很高也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可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作用。 100~200Hz 丰满 200~500Hz 力度 易引起嗡嗡声的烦闷心理。 500~1KHz 明朗 800Hz附近如提升10dB,会明显产生一种嘈杂感,狭窄感。 1K~2KHz 透亮 2800Kz附近明亮感关系最大。 2K~4Kz 尖锐 6800Hz形成尖啸,锐利的感觉。 4K~8Kz 清脆 3400Hz易引起听觉疲劳。 8K~16Kz 纤细 >7.5KHz音感清彻纤细。 50hz,这是我们常用的最低频段,这个频段就是你在的厅外听到的强劲的地鼓声的最重要的频段,也是能够让人为之起舞的频点。通过对它适当的提升,你将得到令人振奋的地鼓声音。但是,一定要将人声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声音都切掉,因为那一定是喷麦的声音。 70~100hz,这是我们获得浑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频点,同时,也是需要将人声切除的频点。记住,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频点,否则地鼓会被掩没掉的。 200~400hz,这个频段有如下几个主要用途,首先是军鼓的木质感声音频段;其次,这是消除人声脏的感觉的频段;第三,对于吉它,提升这个频段将会使声音变的温暖;第四、对于镲和PERCUSSION,衰减这个频段可以增加他们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这个频点,对地鼓作适当的增益,可以使地鼓听起来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乐中这样使用。 400~800hz,调整这个频段,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变得更加温暖。另外,通过增益或衰减这个频段内的某些频点,可以调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这个频段可以用来调整人声的“结实”程度,或者用于增强地鼓的敲击感,比较适用与舞曲的地鼓。 1k~3khz,这个频段是一个“坚硬”的频段。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锋利”的感觉;在2~3k略作衰减,将会使人声变得更加平滑、流畅,否则,有些人的声音听起来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这样的处理来平息演唱者的怒气!反过来,在这个频段进行提升也会增加人声或者钢琴的锋利程度。呵呵。总的来说,这个频段通常被成为噪声频段,太多的话,会使整个音乐乱成一团,但在某种乐器上适当的使用,会使这种乐器脱颖而出。 3k~6khz,声音在3k的时候,还是坚硬的,那么,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作什么了吧。至于6k,提升这个频点可以提升人声的清晰度,或者让吉它的声音更华丽。 6k~10khz,这个频段可以增加声音的“甜美”感觉。并且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声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过量使用)。PERCUSSION、军鼓和大镲都可以在这个频段里得到声音的美化。并且,弦乐和某些的合成器综合音色,可以在这个频段得到声音的“刀刃”的感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声音)。 10k~16khz,提升这个频段会使人声更加华丽,并且能够提升大镲和PERCU。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确认这个频段内是有声音存在的,否则的话,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声。呵呵。JSSION的最尖的那个部分
DX50到了,说一下初步听感~~~ 前天DX50送到了,之前纠结X3和DX50,看了很多大神评测,觉得X3暖声比较适合老衲。但是又对DX50的造型念念不忘。 后来抽了自己一耳光,外观党良知觉醒,刚好赶上DX50有现货 赶紧订了,外观造型做工都没让我失望。拿到后把固件升级到1.22,听了一天,跑来发下初步听感,给还在选择的朋友做个参考。不过作为纯土鳖真穷屌的老衲买不起高档耳机,只有拿手里几副没尊严的平头塞试听。也没有同级别的播放器X3/760/601/HM700做横向对比,参照物就只有之前一直在用的S764和电脑,请谅解。另外由于是个人听感,带有强烈个人听音取向性,言之有误请各位大神轻喷。 那么,首先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创新AIR。为了表现出AIR的特色,老衲特地找了几首空灵系女声试听,Haunted专辑里的Moonwalking这首歌基本上算是空灵感很强的了,但是在DX50和AIR的组合上听起来感觉比较奇怪。人声飘的很高感觉很虚,背景配乐被拉的很低,就好像一个圆上下两头拉扯,中间就被拉的很细,感觉不大协调。为了改善人声太飘的情况老衲给AIR带上了海绵套,然后把增益开到中档,人声和配乐被往中间拉近了,乐器的泛音表现有了明显提升,低频也变结实了。虽然空灵的感觉降了一些,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变的难听。然后老衲又试听了另外几首例如同一专辑的This Is Why、Rurutia的月光石还有凯瑟琳詹金斯的一些歌,发现低中高三档增益越往上人声就被拉的越近。开到中档增益AIR的表现就像变了副塞子一样,听起来变的很杂食,但是因为本身的特性,AIR在人声的表现上缺乏感染力,虽然依然柔顺耐听,但是对于感情激烈一些的人声表现不够到位。 然后是大家同样很熟悉的B&O A8。就我个人感觉这塞子跟DX50是比较搭的一对,A8的特点是高频华丽,人声乐器的泛音表现恰到好处并且层次分明,很有感染力,但是听久了会觉得累。DX50偏下盘的风格弥补了A8低频的不足,让A8的声音变的柔顺,同时A8的调音取向又使得在DX50的驱动下点到即止,不会表现的过量。听泰勒斯威夫特,藤田麻衣子,还有一些清新风格的女声很不错。增益方面A8在低增益下就有很好的表现,中档增益下人声会更亮一些,个人觉得视喜好而定,而高增益下人声就会表现过亮反而显得有些刺耳。 最后是比较冷门的塞子AIRJAX。这副塞子相对于AIR和A8来说低频量稍稍大一些,风格偏略流行一点,略杂食,但也不是轰隆隆。听感偏柔和,只是不像AIR那么飘,也不像A8那么亮。如果说AIR接DX50低档增益声音叫离的高,那AIRJAX接DX50低档增益声音就叫离的远,不管人声乐器都像隔了几十米的距离,人声比较朦胧,不够清晰。开到中档增益后逐渐变亮,高档增益感觉又稍稍有点过亮。高增益调低一点音量刚刚好,声音打开了,同时也不会亮的刺耳。听夏芮丝·本贝克这类爆发力型女歌手的歌感觉不错,气势出的来。而且听麦克波顿这类男歌手的歌感觉表现也还蛮不错。 最后跟两个不太对称的参照物对比一下,相对来说S764的声底没DX50那么足,素质也没DX50高,差别还是比较明显。但是单纯从听感来说我觉得S764并不见得比DX50差多少,虽然明显有很强的味精味道但是听起来比较润,相比之下DX50就要干一些。最后跟电脑的对比感觉可比性不是很大,毕竟电脑不便携,而且台式电脑接耳塞也挺蛋疼。声卡是创新THD,之前一直是听它的声音作参照进行对比,养成的听音观已经默认THD就是种比较标准的参照物了,不过排除听音取向,实际来说素质推力差距也还是一耳朵就能听出差距。虽说如此,但是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DX50也算值回票价了。总的来说DX50有它的优点,也有不少缺点。三档增益还得琢磨琢磨,煲机顺便煲耳朵,再多听听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最后三个前端的蛋疼合照-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