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乡126
爱家乡126
关注数: 8
粉丝数: 21
发帖数: 755
关注贴吧数: 1
有想求职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的吗 因为设计项目较多,工厂的产品项目部正在招聘呢
新关卡,找不到窍门啊
这关卡,有没有推过的?
尼龙菌谣传 — 进化论科普黑历史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zhuanlan.zhihu.com%2Fp%2F398451577&urlrefer=2eb5b43adf210e74ff7354cda417d311 作者:Dr.Hu 进化生物学小学者 ------------------------------------------------------- 在科普进化论的时候,尼龙菌是一个常被拿来支持进化论的证据 —— 尼龙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人造物,能以尼龙为食的尼龙菌是一个活生生的进化实例。 出于种种原因,在很多科普内容里尼龙菌的特性都被描述成”尼龙菌只能吃尼龙不能吃其他东西“,然而这其实是个完全没有根据的说法。虽然这类言论的出发点基本都是在支持进化论,但是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谣言来捍卫科学观点只会给科学抹黑,带来”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的反感。特写此文,尝试辟谣。 背景 尼龙菌是由日本科学家Kinoshita等人在一个废水池中发现的[1]。尼龙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人造物,在自然界很难被生物降解。但尼龙菌却进化出了代谢尼龙的能力(严格来讲其实并不是尼龙本身,而是小分子的尼龙碎片) —— Kinoshita等人发现尼龙菌不仅可以分解尼龙,还可以在以尼龙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能分解尼龙就够了不起的了,尼龙菌居然还可以仅以尼龙为食过日子,简直是有超能力的细菌啊。 后续的研究[2][3][4][5][6]进一步的发现尼龙菌代谢尼龙的能力来自一系列特殊的酶,其中一个还是由移码突变带来的,极其罕见(绝大多数移码突变的结果都是直接丢失原有的功能,但尼龙菌幸运的获得了一个有崭新功能的酶)。这些酶有很高的特异性 —— 科学家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底物(各种尼龙碎片,酰胺,寡肽,酪蛋白等等),发现它们只能分解特定的尼龙碎片,对其他这些东西无效[2]。 以讹传讹 这么神奇的发现肯定少不了各路媒体的报导,但传着传着这结论就变味儿了。尼龙菌分解尼龙的能力和尼龙菌用来分解尼龙的酶的特异性被混在了一起,最终演变出了很多类似”尼龙菌只能吃尼龙不能吃别的“,”尼龙菌不能吃普通的碳水化合物“的谬论。 然后这类谬论不幸被各种科普材料用来支持进化论:你看尼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的人造物,既然尼龙菌只能以尼龙为生,说明尼龙菌肯定是在尼龙被人类造出来以后才进化出来的新物种。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用错误的谣传来支持进化论肯定是不妥的。虽然嘴皮子上占优了,但其实是在给进化论抹黑。 真相 但凡真看过日本科学家当年那篇论文的人都能轻松拆穿这里头的毛病:就在1975年首次发现尼龙菌的那篇论文里[1],作者白纸黑字的写着如果往培养基里添加酵母提取物或其他几种有机物(原意是作为额外氮源添加的,但有机物本身当然也含有碳),就可以大幅提高尼龙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这一条基本上就证明了尼龙菌至少还能以这些有机物为食。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要什么样的奇葩变异才可能让本来可以吃各种糖各种蛋白质各种其他营养物质的细菌突然丧失了所有这些能力,成了只能吃尼龙的怪胎呢? 还可以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在生物领域,”尼龙菌只能吃尼龙不能吃别的“是极其少见的非常绝对化的结论。连中学生都知道生物考试的时候看到绝对化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那科学家要通过什么样的复杂实验才能得出这么绝对化的结论,做这些实验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结论 尼龙菌的确是很少见的能分解尼龙的细菌,但尼龙菌恐怕并不介意也吃点葡萄糖之类其他细菌都吃的正常食物,甚至吃普通的食物还能过的更好。 尼龙菌只能吃尼龙不能吃其他东西的观点,大概是混淆了尼龙菌本身的特性和尼龙菌用来分解尼龙的那些酶的特性,然后以讹传讹的带来的误解。 尼龙菌的确是一个可以支持进化论的实例,但并不是像部分科普材料说的那么简单 —— 尼龙菌真正的进化史是从无法代谢尼龙的祖先状态(在尼龙出现之前),渐渐过度到可以代谢尼龙甚至可以仅以尼龙为食(但正常状态下也会以其他东西为食)的现存状态这么一个过程,而不是在人类开始生产尼龙之后变异出来的只吃尼龙不吃其他东西的奇葩。 所以尼龙菌并不是一个那么黑白分明直观易懂的进化实例,细究起来其实还是有很大抬杠空间的:由于物种定义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很难下结论说尼龙菌一定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才进化出来的全新物种(你可以类比说狗能做到很多狼做不到的事情,但狗仍旧是一种狼),甚至很难铁口直断说尼龙菌那些代谢尼龙的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才进化出来的 —— 理论上有可能在尼龙出现之前尼龙菌就已经进化出了这些能分解尼龙的酶,只不过当年没啥大用,后来赶巧才用上了,这都需要科学家进一步梳理尼龙菌的进化史才能确定。 虽然辟了这个谣会让各路科普工作者丢失一个十分方便好用的论据,但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用谣言来捍卫科学观点只会给科学抹黑。 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迷信,阻碍了创新 这也是我们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阻碍. 诺奖,与迷信的人无缘, 而迷信的人又非常看不起诺奖 别人的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别人飞得再高,不如自己的鸟笼安居. 思想混乱,没有根基的结果,可见一斑.
砸碎鸟笼,鸟儿会跟你急 因为那是它们的家. 所以,反对批判达尔文的生命起源学说, 会遭遇同样的境况.
蜜蜂的终极杀手锏 蜂巢的蜂房有一个特征: 蜂房由一系列以蜂蜡制作,紧密排列的六角柱体蜂室所组成,这些蜂巢组成底盘的菱形的所有钝角都是109°28′,所有的锐角都是70°32′。 感兴趣的可以想几个问题, 1. 您见过其他形式特征的蜂房吗? 2. 您能够想象出千万年前或亿年前,蜜蜂的祖先的蜂房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吗? 3. 蜂房如果有演化的过程,那么到现在这个特征,经历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引用权威资料,请注意能不能对应以上的问题,先理解问题,再回答是专业化的好习惯。
蜘蛛的网,大家注意过吗 蜘蛛网有一个特征: 一个中心,从中心向四外辐射多条径,其间编织一圈圈的纬。 感兴趣的可以想几个问题, 1. 您见过其他形式特征的蜘蛛网吗? 2. 您能够想象出千万年前或亿年前,蜘蛛网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吗? 3. 蜘蛛网到现在这个特征,经历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