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殇001 天殇001
关注数: 14 粉丝数: 44 发帖数: 234 关注贴吧数: 15
桐人何来(十五)吾本桐人 家谱编修重复重,宋元旧已失先踪。 但能亲睦吾桐族,何必徽州更认宗。 此诗为明代桂林方十世方照所作,题为《有以新安族谱见示者答之》。明清桂林方氏为宇内名门,妄附者甚多。新安婺源平盈方氏族谱将桐城桂林方纳入其中,而桐城方氏族人明显不予认同。桂林方十一世方学渐重修族谱,其中认宗一篇,语厉辞严,后世莫敢违背。方学渐长子方大镇对妄附者曾郑重回复:不腆敝族处桐子二百余年,谱牒井井,皆先君所定。…….世远无稽,不敢强附华宗。非不欲倚玉之为荣,而先君之言载在家庙,垂示子孙,不佞诚不敢遽违先志。信中方大镇虽言辞恭敬,但态度异常坚决。 桂林方迁桐甚早,德益公前代世系不可考。加之方氏处桐城数百年,桐城的地域意识已非常强烈,皆以“桐族”为荣,对妄附者无不严辞拒绝。毋庸讳言,桐城方氏的确源自徽州,桂林方氏族谱也明确地提及休宁。徽州方氏的共祖是汉代方纮。其原本“世望河南”,“因王莽篡乱,避居江左,遂家丹阳。丹阳昔为歙之东乡,今属严州。是为徽严二州之共祖也”。可见,方氏早先也非徽州土著。此处丹阳即今浙江淳安。其后大约在唐末,方氏族人迁入歙县,后再由歙县分迁徽州各地。方纮后裔由此遍布徽严二州、皖浙两省。 如方氏一样,徽州其他大姓也多由外地迁入。比如著名的徽州八大姓: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所以说,严格意义上的徽州土著是没有的。在中原士族迁来徽州之前,山越人才是徽州的土著居民。 方姓迁徽较早,其后大约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徽州。分别是魏晋的永嘉移民、唐末五代移民、两宋之际的靖康南渡移民。 说起历史上的徽州移民,就不得不提一个叫篁墩的地方,这里成了徽州众多大族的始迁地和避难所。篁墩是歙县与屯溪之间的一个古村,距黄山市区屯溪四公里。这里沃野平川,阡陌纵横,新安江傍村而过,西接休宁、屯溪,东连府城歙县,通达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此处诚然为安居乐业、修养生息的一方宝地。历史上,许多大姓迁来徽州,都是先在篁墩落脚,获得乱世难得的喘息机会。 晋代,程姓新安始祖程元谭首迁篁墩。至南朝,其裔孙程灵洗深受徽人敬仰,死后被推崇为邑神。其后,篁墩程氏繁衍壮大,子孙遍布徽州六县,甚至播迁至外地。比如程颢、程颐兄弟,即为新安程氏三十五世孙。二程虽居河洛,但一直不忘是篁墩程氏后裔。而程朱理学另一重要人物朱熹,其先世自姑苏迁入徽州,第一站也在篁墩。后再迁婺源。朱熹虽生于八闽,但常自称 “新安朱熹”。所以,小小的篁墩村历来被誉为“程朱阙里”。 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北方世族大量迁入徽州。这一时期迁居篁墩的较大宗族就有二十多个,其中有徽州后世名族15个。分别为:张、王、陈、朱、戴、周、江、康、曹、毕、潘、施、齐、唐等。 后来成为东南巨族的甲道张氏即曾迁居篁墩。甲道一世祖为张彻,唐末黄巢之乱时,避居篁墩。兵定后张彻自篁墩迁居婺源甲道,遂为甲道张氏。其后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五世孙“延”字辈即有七十六人,号称“七十六延“。由五世开始分迁各地,辗转发展出德兴张氏、桐城张氏等名门望族。 再如徽州汪氏,为唐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八子自绩溪迁篁墩,再由篁墩散居各地。 无疑,篁墩是很多中原移民进入徽州的第一站,而徽州一府六县何尝不是中原移民的中转站?桐城徽州各族在新安生活的时间多则数百年,少仅数代。然后或从徽州直接迁桐,或辗转数地,最终落籍桐城。徽州无疑是故园,婺源又何尝不是?篁墩也何尝不是?由此上溯,中原何尝不是?甚至非洲或许也是。所以,祖籍不可以无限追溯,因为祖先在旅途中停歇的地方实在太多。我们所首要关注的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那就是故乡。自瓦屑坝移民迁入桐城,距今已经六百余年。四百余年前的明人尚且以桐人自居,更何况今日的我们。对于我们而言,桐城是我们唯一的故乡。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十四)明前世族 桐城在明之前,文风并不昌盛,无怪乎王安石感叹“行问啬夫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偶有达人,也是百年始能一遇。最早迁徙到桐城的族群,有据可查的或许是夏桀和他的部分臣民。但夏商遗事,久远不可考。其后,范增、朱邑崛起。不过,他们的后裔也多不在本籍。三国时鲁肃投子桐城,后也不知所终。东晋时期,陶渊明有一子定居桐城西乡,其后也无迹可寻。唐代的诗人曹松、宋代词人朱翌、大画家李公麟,其后同样不是世居桐城。所以他们的家族都不能算是桐城世族。 真正意义上世居桐城,能播延至今日的望族,桐城并不是很多。明之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藕山阮氏或许是其中最早的。唐末,藕山阮氏一世祖征南大将军阮枞江,自都城长安迁居桐城南乡滨江的藕山,自唐至清“越今千余年,相传四十余世”。故清代《阮氏宗谱》又说:世家大族迁桐而发祥之最久者,莫过阮氏也。藕山阮氏在宋代出过解元阮晋卿,这或许是桐城最早的解元了。明代藕山阮氏出了抗倭英雄阮鄂,其后也是代有闻人。 五代时期,破罡胡始祖胡光亨迁桐城菜子湖滨的走马津,后胡康再迁破罡湖,成为南乡望族。《破罡胡氏族谱》序文说:吾胡氏占籍桐城自五代开始,元天历旧记已陈传三百余年,十有余世;迄永乐谱序,则称四百余年矣。破罡湖在今枞阳藕山。这支胡氏据说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之后。 宋代迁入的家族也有几支,如桐陂赵氏、横涧章氏、鲁谼方氏等。 桐陂赵氏,宋室南渡时,避乱居泾县。后桐陂赵氏一世祖文卿公游桐城老洲,遂筑室于斯。传五世,因元末衰乱,盗贼扰攘,举族徙居桐城县城。后丁口日繁,族裔多迁孔城双河(赵山)、金神墩等地。十世赵釴以解元举进士,官至贵州巡抚。 横涧章氏始祖永一公于宋末商游桐城,见东乡横溪涧山青水秀,遂卜居于斯。横溪涧在今枞阳县周潭镇。横涧章氏与明末从江苏宜兴迁入的鹞石周氏皆为东乡望族。 鲁谼方氏一世祖方芒,据桐城县志记载,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至桐城定居。故鲁谼方又名“猎户方”。传至清方泽为八旗教习,后人从此多步入文坛。方东树、方宗诚、舒芜等皆出自鲁谼方。 元代迁入的世家很多与瓦屑坝移民时间相差不大,其中比较典型有鹿城黄氏、练川袁氏、拔茅张氏、鲁谼倪氏、仓基孙氏等。 鹿城黄氏世居北乡蒋家山鹿城村(今属金神镇)。谱序曰:其先江西人。元顺帝时,有讳图者,生三子:回甫、懿甫、胜甫。徐寿辉之乱,图死鄱阳,回甫与诸弟载其母避寇至桐城,家焉。其后,黄荣六筑城蒋家山南,即六儿城。鹿城之名也由此来。鹿城黄一世祖回甫善堪舆之学,葬其母于韭菜园,其后鹿城黄渐成望族。光绪《鹿城黄氏宗谱》,计58册,7898张。其页数居全国族谱第六位。 练川袁氏,堂号仁风堂,始祖方二公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迁桐城练潭,始称练川袁氏。明代太仆袁宏即属练川袁氏。 拔茅张氏一世祖为兴三公,元代迁桐城南乡拔茅山(今枞阳会宫)。拔茅张源出婺源甲道,与显赫的桐城宰相张氏同宗。兴三公祖父福三公于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年)迁皖,卒归葬贵池象山。拔茅张氏迁桐路线与练川袁氏类似,可以作为研究桂林方氏迁桐的重要参考。桂林方氏也很有可能是同期同因由池口迁入桐城的。 鲁谼倪氏始迁祖倪师,元末避战乱由浙江之于潜(今属临安)迁桐城北乡。祠堂在鲁谼山,堂号带经堂。桂林方三世方谦与倪氏有隙,可见倪氏迁桐甚早。所以族裔众多,明代桐城即成为倪姓全国四大分布地之一。后因受南山集案牵连,部分族人被迫外迁。其中一支迁到上海的桐城倪氏,后来成为宋庆龄的母族。 苍基孙氏始祖福一公,元末避乱,与父友八公由歙县迁江北泰兴。至顺(1330-1333)末,福一公自泰兴顺德乡迁桐城东廓之苍基墩。仓基墩,位于北乡吕亭新店一带。福一公为唐金吾将军新安休宁孙万登十四世孙。孙晋、孙临等即属仓基孙氏。 另外,会宫萧姓也为明之前的土著世族。清代萧穆始祖本陈姓,后入赘会宫土著萧姓。麻溪姚三世祖也曾受其外家会宫萧氏庇佑,可见会宫萧氏非寻常人家。今桐城有东、西肖家店,实应为萧家店。 桐城明以前的世族,包括前文所述的桂林方和麻溪姚等,虽然非始迁自瓦屑坝,但其中迁自江南,尤其是徽州的家族甚多。后世人文兴起,这些家族同样居功不小。待到瓦屑坝徽饶移民大举进入桐城,崇文重教的风气进一步得到广泛的认同,前面的世族厚积薄发,后来者薪火相传,桐城人文崛起就如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十二)桂林一枝 话到桐城必数方。而众多桐城方氏中,最显赫的自然是春风得意、桂林一枝的桂林方了。明代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方以智、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一代大哲方东美均出自这个家族。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台湾作家高阳称赞桐城方氏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而《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更是赞誉桐城方氏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桂林方氏在明清乃至现当代所涌现出的一大批硕学鸿儒,也足以使得这个桐城巨族跻身中华文化名门之列。 桂林方氏并不是来自广西桂林。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介绍,桂林方氏从休宁迁池口,宋末元初一世祖方德益始迁桐城。屈指算来,桂林方氏家族已在桐繁衍生息达700余年。其迁桐世系也较其他姓氏为多。可以说,在瓦屑坝移民到达桐城的时候,桂林方氏的先祖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桐城的土著了。 桂林方氏族谱始修于明代晚期,由于迁桐时间已久,对一世祖以上情况无法追溯。关于迁出地,也只能是口耳相传的休宁迁池口,池口迁桐城。查休宁县志,并没有关于桂林方氏的相关记载。而休宁的邻县婺源,其县志反倒有多处提及桐城桂林方氏的名人。如婺源进士名录中,方大镇、方大铉、方拱乾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籍贯均注为:桐城籍,祖籍婺源平盈。 这个婺源平盈是如何冒出来的?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且不说婺源祖籍说的真实性如何,就说方大镇的时候,桂林方氏在桐生活了三百余年,已算是很地道的桐城人,再说他的祖籍就非常牵强了。假如也不论牵强如否,桂林方氏和婺源的关系可以让县志带上一笔的话,那么为何只录一部分而不全录呢?依我看来,这八成是撰者臆测的成果吧。 婺源祖籍说,我姑且称之为假说。是否完全没有一丁点可能性呢?我说那倒也未必。因为休宁祖籍说和婺源祖籍假说要同时成立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婺源建县制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以徽州休宁县的回玉乡和饶州乐平县的怀金乡合并而成。桂林方的先祖如果在开元之前就迁移到池口,或者桂林方先世口耳相传的祖籍地说法出自开元前所修的老谱,那么那婺源假说也还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些都只能算是臆测,和婺源县志的撰者异曲同工。我们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只能承认休宁说。不过,无论是休宁还是婺源,桂林方氏出自徽州无疑是肯定的。 清人方传理纂修的《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记载,一世祖德益公始迁桐城县城凤仪里,初号凤仪方。五传至方法,为方孝孺弟子,以遐方小臣为建文帝尽忠,自沉于长江。方法长子方懋,育五子皆贤,时人有“五龙”之誉。后其三子方佑中进士,五子方瓘中举人,吏部给事中王瑞题“桂林”二字于方门。古代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 “桂林”二字既是对方家的赞誉,更是对后世折桂如林的期许。果然,其后方氏族人科场得意,代有名臣。凤仪方也就自此改称为桂林方。再后来,方懋长子方琳的后裔方学渐异军突起,以布衣领袖桐城儒林,开方氏学派之先河。其子方大镇、孙方孔炤继续传承家学。至其曾孙方以智进一步发扬广大,学术精湛,忠孝节义,堪称一代完人。入清之后,桂林方氏在仕宦、治学、文学等方面雄才辈出,不可胜数。难怪清人朱彝尊说: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而在当时的桐城一带,文风昌盛,桂林方氏能在其中一枝独秀,足可见当日之盛。 桐城方氏除了被称为“大方”的桂林方外,还有“小方”鲁谼方。鲁谼方氏始祖方芒自婺源走猎进入桐城,因此也被称为猎户方。后弃猎以耕读传家,逐渐成为桐城有名的书香门第,先后出过方东树、方宗诚、舒芜等文化名人。除了大小方外,桐城还有会宫方、黄华方、虎形方、璩方等,也大多来自徽州。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十一)桐城张家 说到桐城世家,首先必须要提张家。张姚马左方,桐城旧时五大世族,张家排行第一。这里所说的桐城张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宰相张家。出过大名鼎鼎的父子宰相张英和张廷玉。 这支张姓约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由瓦屑坝迁居桐城。《桐城张氏宗谱》说:吾家世自贵四公由豫章徙于桐,遂占籍焉。豫章一地甚大,迁自何处宗谱却语焉不详。张英曾言: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 据张英的说法,桐城张氏与潜山的潜阳张氏不仅同源,而且同时迁来。查《潜阳张氏宗谱》,有这样的记载:张姓始祖挥公传一百四十一世祐三三公居都昌松山。其子来十三公,字兴市,秀才,建仓山田街,宋淳熙二年迁鹧鸪竹林。来十三公孙四人,分别是贵一、贵四、贵五、贵七。 其中,贵四公即迁桐始祖,为挥公后一百四十四世。都昌,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鄱阳湖东岸,毗邻瓦屑坝所在地鄱阳。来十三公所居田街,疑即鄱阳田畈街。鹧鸪竹林也应该在都昌、鄱阳附近。宋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距洪武大移民尚有两百年。可想而知,张家在江西境内的鄱阳湖东岸也至少生活了两百年(此据潜阳谱,与桐城谱时间有抵触)。 宰相张家祖上自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其迁出地虽然不甚明确,但可以确定是江西(豫章),最大可能就是饶州一带。除了饶州之外,迁自徽州婺源的桐城张氏也非常多,比如戴冲(连城)张氏、拔茅张氏、鳌山张氏、南湾张氏、长岭张氏等。其中,戴冲张氏始祖荣一公元末自婺源迁桐城南乡,卜居戴冲,遂世称戴冲张氏。其堂号为锡类堂,分戴冲、官桥、双河三股,族众之多为桐城张氏之冠。拔茅张氏出自婺源甲道,与鳌山、南湾、长岭等张氏关系较近。 可以说,大多数桐城张氏都可以追溯到徽州和饶州,而桐城张氏因龙眠之钟气,代起人豪,也无愧于徽饶张氏东南巨族的家声。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十)吾乡孔城 故乡是祖先迁徙中的一站。孔城于我,却是其中的两站。或许同县之内算不上迁徙吧,但对于先人来说迁家确是一件天大的事。 第一次迁家,我至今尚不知始于何年,也不知迁家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先祖就从桐城江滨迁到了北乡孔城。是自瓦屑坝经停枞阳口,还是在南乡停留许久,才复北上,这个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后者吧(闲人补记:先祖荣一公迁南乡戴冲,四世祖仲信公迁孔城,今六百年也)。先祖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孔城双河坂才驻扎下来。开枝散叶,渐成大族。 双河坂,位于今天的桐梓一带。鲁谼河与孔城河正源相会,故名。双河坂东北两面临河,桐梓、长岗群山环伺,南接孔城,西望桐城。孔城河通江达海,所以双河虽然相对封闭,但交通还算便捷。这样想来,小小的双河坂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之地。今天的桐城戴冲张氏之所以人丁繁盛,跟地处双河坂的张氏(双河股)人丁兴旺大有关系。 张姓是孔城大姓,戴冲张氏(双河股)是人数最多的一支,其他还有拔茅等张氏。拔茅张氏也自南乡而来,主要分布在孔城之西,与戴冲张毗邻而居。孔城其他大姓还有桂林方、麻溪姚、麻溪吴、古塘王、炭埠汪、桐陂赵等。除了桂林方发源于县城之外,其他姓氏多是自近江的东南乡迁徙而来。 我们不禁要问,孔城的土著姓氏去了哪里?何以会出现这么突出的南乡填北乡的局面。 首先,我们还是从孔城的历史说起。宋《元丰九域志》上列桐城九镇,孔城为其中之一。孔城附近的铜山、北峡关也赫然在列。三镇紧邻,笔直一线。可见至少自宋代开始,孔城已经是重要的陆路通道。加之孔城河连接松山湖(今菜子湖),直通长江。水陆交通发达,自然而成皖中重镇。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吕蒙筑城于斯,宋与金兀术大战于斯,元末更是成为狼烟焦土之地,土著殆尽。明初,瓦屑坝移民进入孔城,承平百年之后,人口渐多。著名的仓前戴氏、南湾张氏、戴冲张氏双河股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此时,北乡其他望族还有麻山刘氏、仓基孙氏等。明末战乱,孔城再度毁于战火。初定之后,麻山刘氏的刘元勋自麻山沿北峡关——铜山古道,进入孔城。因其德高望重,流民纷纷依附而来,孔城再成聚落,重又恢复过去的商埠名镇的繁荣景象。此时迁入孔城的就有大量南乡居民,南乡的戴冲张氏戴冲股、官桥股、拔茅张氏等大量涌入孔城,进入了原双河股、南湾张氏的聚居地。在孔城,戴冲张氏雄踞东北,拔茅张氏盘踞西南,而原来的土著南湾张氏此时在孔城已人丁稀少,令人感叹不已。 其次,滨江的南乡接收了更多的移民。瓦屑坝移民来桐之际,大多是在枞阳口上岸,所以相当数量的移民首先落户南乡。南乡的人口密度必定大于北乡。而当人口继续增长之后,就再度北上,进入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戴冲张氏双河股进入北乡就属此种情形,渐成北乡土著。 第三,北乡受战火影响甚于南乡。北乡靠近县治,北乡首镇的孔城处交通要道,更易受战火冲击。明末战乱,北乡所受的冲击远胜南乡。因此,战后大量南乡人有组织或自发地进入北乡。 最后,水患迫使南乡人自发迁移。太平盛世,不少苦于水患的南乡人避居水患相对较少的北乡。清道光三年,长江流域大水,东南乡尽成泽国,浑水盈月不去。世居南乡的家族有不少因此迁入北乡。比如桐陂赵氏,在江边生活时间不是很长,就举族迁往北乡。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九)双港双港 鄱阳瓦屑坝附近有个双港镇,我们桐城也有个双港镇。这样的巧合之下,桐城电视台《寻根拾遗》就制作了一期节目,叫做“我们都叫双港”。似乎桐城的双港与鄱阳的双港大有关系。 清人《瓦屑坝考》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 鄱阳双港为该县第一大镇,两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八万多。而桐城双港也是桐南重镇,人口过六万。桐城双港本地姓氏以汪、潘、程、张等为多,大多为瓦屑坝移民。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了当时桐城九镇,双港为其中之一。九镇分别是北峡、永安、铜山、鸗山、挂车、磐小、石溪、双港、孔城等。《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北宋神宗时期,可见桐城双港历史相当悠久,其得名至少不会晚于北宋。这和明初的瓦屑坝移民应当是联系不到一起的。 古人将江河支流、河汊称之为港,双港得名当与此有关。地处嬉子湖之滨双港镇,河汊众多。较大的河流有镇北挂车河,镇南柏年河。考虑双港附近古今河流变化较大,具体是哪两条河为双港得名之源,今天已经无法搞清楚了。我们将之解释为挂车河与柏年河也未为不可。现在的一些桐城志书还有这样一种解释,该镇“南北临河,皆可泊船”,故名双港。这怕是望文生义了。 不管哪一种解释,桐城双港的得名与鄱阳双港显然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两地皆临水滨湖,瓦屑坝移民又将两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也是事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县”下有这样一段话: “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 查康熙《桐城县志》,双港铺距县城六十里,练潭驿距县城七十里。县南六十五里,大约就在双港附近。南北川泽,双港有挂车河、柏年河。左右毗湖,该镇之东为嬉子湖、菜子湖,之南白果境内古时即是湖泊沼泽,与怀宁三鸦寺湖原为一体。 这么说来,桐城的双港、练潭之间很有可能就是“成汤放桀”的居巢。那么,夏桀和他的部分臣民或许就是桐城有记载最早的移民了。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八)徽饶北上 六百多年前的瓦屑坝,东靠饶州府城,西接汪洋万顷的彭蠡巨泽。当徽州的移民来到瓦屑坝的时候,先期到来的饶州移民有不少已经踏上去乡的征程,而有些还滞留瓦屑坝继续待命。徽州的移民也加入了等待的队伍。盼望着,也担心着;憧憬着,也忧伤着。 无疑,饶州移民是这次移民的主体,这从迁移的地点和人口总量就能看出来。饶州路是元帝国人口最多的路,一度人口曾达400万之巨。元末明初,人口或有一定下降,但百万之巨肯定是有的。今天的鄂东和皖西南赣方言区分布着大量的饶州移民后裔。鄂东地区当时大约迁入了数十万饶州移民。同治版《鄱阳县志》也说: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皖西南的移民同样也是以饶州百姓为主体的,安庆赣方言岛的存在就是明证。葛剑雄教授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又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有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就有143族来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当时安庆府的人口约42万,葛教授推算有28万为江西移民,20万来自饶州。这与饶州的庞大人口规模是相符的。 饶州移民在鄂东北和皖西南大部分地区占据了人口数量上的优势,那么我们前文重点所述的徽州移民又去了哪里呢?瓦屑坝移民中,徽州移民的主体是婺源移民。这和星江位于婺源境内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婺源人口较多有关。婺源在元至元二十七年,人口近24万。元末人口或有减少,但在明初的洪武四年,尚有12万人口。到宣德七年,人口仅剩8万左右。明朝建立后,人口不升反降,人口迁移当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如果不考虑明中期婺源人口增殖的情况,则婺源至少迁出了4万人口。而实际数据显然比这要大。相比婺源的同府邻县祁门,自元至明,人口一直徘徊在三万人左右。不仅人口基数小,变化也很小。 4万多婺源移民的去向很值得推敲,但我们可以肯定地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桐城。从我们现存的桐城世家大族的谱牒来看,婺源迁入占了很大的比例(我的先祖即自婺源北迁而来);另外一方面桐城的人文崛起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徽州移民应该不无关系。 婺源移民选择桐城,很大程度上并非他们有意为之。实际上,婺源移民由于路途较远,到达瓦屑坝的时间肯定晚于饶州移民。所以,当饶州移民就近在邻近的鄂东和皖西南等地上岸落籍时,后到的婺源移民或许还在瓦屑坝继续待命。在整个瓦屑坝大移民中,婺源的移民或许就是迁移的最后一拨人。他们别无选择,宿松、望江、怀宁都已聚集了大量的饶州移民,他们只能顺江选择下游更远的桐城。另一方面,有部分徽州移民可能通过徽安古道和徽池古道北迁,而两条路继续延伸都直指桐城。比如著名的桂林方氏,就是沿着徽池古道,经由池口辗转来到桐城;而猎户方氏的始祖,是沿着徽安古道一路走猎进入桐城。 婺源移民最终落籍桐城,是桐城之幸,也是这些新桐城人之幸,更是我们这些后桐城人之幸。今天,我这个婺源移民的后裔在这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深深地感谢祖先选择了我们现在所处桐山枞川、浮渡龙眠。戴名世说: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正是因为有了这群“东南邹鲁”的先民,加之“黄舒之间”的奇秀山水,徽饶文明之炬,得以薪火相传,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桐城派和文都桐城。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七)徽饶之路 徽州与饶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距桐城不是很远。但在600多年前,这个距离对古人来说就很是问题了。山重水隔,北上之路,颇为不易。从地图上看,由婺源而至瓦屑坝,再经瓦屑坝出鄱阳湖,由长江而至桐城,这条路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字母U。 这个巨大的U,正是徽州到桐城的水路。我们先从徽饶之间的路说起。徽饶之路,也就是徽州到瓦屑坝的路。 古徽州为重山所阻隔。徽人出山,要么从徽州古道。比较出名的如徽杭古道,东去杭州;徽安古道、徽池古道,北上安庆、池州;徽饶古道,西向饶州鄱阳。一部分徽州人正是通过徽饶古道来到瓦屑坝的。不过,更多的人选择的还是水路。徽州水路交通要道有两条,分别是新安江和乐安江。新安江东向杭州,我们不必关注。而乐安江,正是西向饶州的水上通道。直达瓦屑坝,连接鄱阳湖,通江达海。 这条我们一再提及的乐安江,在下游会合昌江后,被称为饶河。而它的源头,恰在古徽州的婺源。乐安江在婺源境内叫做星江,古称婺江。婺源别称星源,即星江之源。著名的甲道张氏族谱就叫做《星源甲道张氏宗谱》。 一条星江水,自婺源县东北境段莘发源,纵贯全县,绕县城紫阳而过,将婺源和古饶州连接在一起。所以,婺源虽然处在重山之中,但婺源的交通并不蔽塞。尤其是水路交通,大部分婺源人都能直接受惠于星江。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鸠两山相对鸣。 郁郁层峦,烟波溪水;小船悠悠,空谷鸟鸣。这是朱熹回故里扫墓时所看到的婺源美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婺源水路交通是很便捷的。 位于县城紫阳镇之上的汪口,属于江湾镇。是星江水路交通的起点。因水而兴,这里成为徽州重要的商埠名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自古被誉为“千烟之地”。 大部分的徽州移民正是从汪口挥别了故乡。徽州其它县的移民从各自的家乡,休宁、祁门等地络绎不绝沿着徽饶古道来到汪口;婺源的移民,如大畈、江湾等地的百姓拖家带口从乡间小径赶到汪口。星江无语,船只往来穿梭。棹歌悠扬,移民泪流满面。船离开了汪口,绕过县城,经过德兴、乐平,驶过饶州府,一直来到一个叫做瓦屑坝的地方。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六)人文婺源 婺源的得名和乐安江(饶河上游)有关。乐安江古称婺江,发源于县境内的段莘,故名婺源。康熙《婺源县志》序曰:婺于新安称名邑。千岩万壑,孕秀争奇,最擅山川之胜。而又有紫阳夫子笃生其间,故其人往往纯朴温萃,蹈礼仪而被诗书。 明清桐城能够人文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洪武大移民。这些新桐城人朴实无华、敦亲睦族,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而这种睦族崇文之风,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婺源的旧习。婺源旧属徽州,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闻名于世的文公阙里,素有“东南邹鲁”之称。近年来,又因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而声名鹊起。 婺源历史上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这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是婺源为徽文化之乡,文风源远流长。婺源建县制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当时的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而成。婺源作为徽州六县之一(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东晋以来的中原士族的南迁。这些为躲避战乱迁徙而来的中原士族,将中原文明和儒家文化植入徽州,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宋代以后,鸿儒、仕宦层出不穷,朱熹、江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自宋至清,共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 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东南邹鲁果名不虚传! 其二因为婺源是朱子故乡,文公阙里,地方上崇儒兴教、尊奉朱子。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系统的理学体系,备受南宋及以后的封建王朝推崇。卒后谥“文公”,从祀孔庙。朱熹虽然并不出生于徽州,但他的署名很多是“新安朱熹”,并曾多次回婺源祭祖、省亲。地因人重,婺源作为朱子故乡更是被朝廷一再予以明确和褒扬。咸淳五年(1269年),南宋皇帝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元二十四年,建紫阳书院于婺源,弘扬朱子之学。至正元年(1335年),在婺源诏立“徽国文公庙”。就连婺源县城也改用朱熹的别名:紫阳。在乡贤与先贤的双重光环下,徽州人很自然地秉承朱子之学、尊奉朱子。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就有这样一段话: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恃,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徽人是如何推崇朱子,从中我们便可窥得一斑。文公阙里岂虚言哉? 明清之际,桐城人“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人文之盛,直追宋元之婺源。桐城先人与宋元之婺源人又何其相似。桐城人推崇儒家、坚守宋学,难道不是在继承徽州旧学、秉承朱子之学吗?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五)故园徽州 桐城世家大族,基本上是明初经由瓦屑坝迁入的。而在此之前迁入的有影响的大姓只有两个,一个是世居县城的桂林方氏,另一个是发迹于麻溪后迁入县城的麻溪姚氏。桂林方氏宋元之际由徽州休宁经池口迁来,而麻溪姚氏元代由浙江余姚落籍桐城。 县内名门大姓除了方姚二族,较有影响的还有张、马、左、吴、叶、刘、戴、方(鲁谼)等,人数众多的尚有王、李、汪、程、胡、陈、何、江等。他们的先祖多为移民,其来源如下: 张姓约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由瓦屑坝迁桐城定居。大学士张英曾言: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桐城张氏宗谱》也说:吾家世自贵四公由豫章徙于桐,遂占籍焉。张家由瓦屑坝迁来并无疑义。但追根溯源,桐城一带的张氏不少发端自徽州,尤其是婺源,后文详述。 马姓自河南迁来,名家辈出,但人数不多,集中分布在县城一带。 左姓明洪武初年自江南泾县迁入,原居东乡,后迁入县城。   吴姓,麻溪、高甸等吴氏祖籍均为徽州婺源,元末明初迁入桐城。   叶姓,项河叶氏始祖叶灿,祖籍徽州婺源,明永乐年间迁居桐城。 刘姓,姥山刘氏由婺源迁入。刘开在《桐城刘氏支谱序略》中说:廿四公迁婺源未久,而其孙重三名克让,官安庆教授,爱桐城麻山之胜,遂卜居焉。于是命长子锦回归婺源,以奉宗祀,命次子源、子莹居桐城,以随杖履。 戴姓,仓前戴姓始祖名胜二,眀洪武年间自婺源迁桐城。戴名世所撰《戴氏宗谱序》云:“吾戴氏系出微子,为神明之胄,支裔最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迁自新安,己三百余年于今”。 鲁谼方氏始祖方芒自婺源走猎进入桐城,遂落籍桐北。又称猎户方。 王姓,据《皖桐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元末避乱南迁徽州婺源,后又迁移桐城。即桐城王氏或古塘王氏。桐城还有由鄱阳迁来之东楼王氏、龙眠王氏。 李姓,以龙河李氏较为出名,闲人暂不知族源。 汪姓,多于明初迁自徽州。白陂塘汪氏迁自休宁,高林汪氏和三安汪氏迁自婺源。 程姓,来自徽州婺源和休宁。宗洛堂程姓来自婺源,桐西大族伊洛堂程姓记载自瓦屑坝迁来。 胡姓,多来自徽州婺源和绩溪。破罡胡氏族出婺源清华胡氏。 陈姓,来自江西德安义门。 何姓,青山何氏来自婺源。 江姓,出自婺源济阳江氏。 此外还有很多迁自徽州的姓氏,比如钱、朱、徐、光、詹、萧等。这里不一一详述。仅就前文所述大族姓氏而言,便已经占了桐城人口的大半以上。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桐城的徽州移民占了很大的比例,桐城与徽州的渊源不可谓不深,而其尤深者当是婺源。后世桐城文人敬奉朱子,传承宋学,与故园徽州或许大有关系。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四)饶州渡口 据葛剑雄教授对安庆各县抽取的36种宗谱的研究,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据史料记载,明初安庆府的人口约42万,葛剑雄教授推断其中约28万为江西移民,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正是来自瓦屑坝。 我们不禁要问,小小的一个瓦屑坝,饶州城西的一个古渡口,何以能有如此之大的人口输出。要知道,承平一百余年后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桐城县人口尚不足11万人!一个小小的渡口能否是这些移民的故乡呢?显然不是!因为它根本不足以承载这么巨大的迁移族群。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祖籍瓦屑坝云云,其实不过是一种历史的误解。就象华北地区上亿人都怀着的大槐树情结一样。其实,大槐树也好,瓦屑坝也好,都只是离乡途中的深刻印记。时间久远之后,这些印记就和故乡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为故乡的代号,在无数移民后代的灵魂深处传承、供奉。 既然瓦屑坝非我先民之原乡,那么他们何以不远山水迢迢,聚于斯地呢?这就不得不从瓦屑坝的地理位置说起。 瓦屑坝地处饶州府治鄱阳之西廓。鄱阳,即今鄱阳县城,元代为江浙行省饶州路、府及鄱阳县三治之所。自隋以来,为两湖、八闽、徽州、豫章各路商人云集之地。商业发达,人口繁盛。元代人口就曾达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领鄱阳、余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六州县。这大致相当于今景德镇和上饶西部,也就是以今鄱阳县为中心的地带。需要说明的是,饶州并不是上饶。饶州得名自瓦屑坝附近的尧山。而上饶实指饶州之上,旧为信州。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瓦屑坝紧靠府城鄱阳,地处饶州统治中心。饶州移民集中于瓦屑坝,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跟地理位置有关。瓦屑坝处饶河之滨,其西即是彭蠡巨泽鄱阳湖。该地连通饶河、信江两水,扼饶、信、徽三州鄱阳湖诸水系,处于古饶州水路交通枢纽位置。饶河也称鄱江,由昌江与乐安江会合而成。昌江流经祁门、浮梁、景德镇、鄱阳,乐安江流经婺源、德兴、乐平、万年、鄱阳,这些古徽州和古饶州区域的百姓可以顺水而下,直达瓦屑坝。而桐人的先祖正是沿着乐安江而下的,后文将会提到。信江流经上饶、鹰潭和余干县,不仅河口距瓦屑坝不远,而且有支流与饶河相通。 两条大河将小小的瓦屑坝与饶、徽、信三州相连,瓦屑坝移民自然也就不仅仅是这个渡口的土著,因为瓦屑坝的身后是广大的饶州、徽州和信州。仅仅一个饶州就有百万人口之巨,加之徽、信两州,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何以这个小小的渡口会走出成千上万的移民。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二)瓦屑之坝 桐城人谈远祖之籍,大多会提到瓦屑坝。暂不管这是人云亦云,还是言者亲见于族谱。但非常肯定的是,这种说法在桐城民间颇为流行。 曾有研究者查阅了桐城63种族谱,发现其中20%是瓦屑坝移民。现在能查阅的族谱,大抵是桐城大姓之谱。这其实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其中有显赫的桐城张氏,有西乡人数众多的“九李十三汪”,还有王姓、程姓、彭姓、璩姓、姜姓等(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这些姓氏虽然总数不是很多,但有不少大姓,其中仅张、李、汪、王、程五姓就大约占桐城人口的25%左右。 所以瓦屑坝对桐城人来说,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那么瓦屑坝究竟在哪里呢? 清人有《瓦屑坝考》: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 也就是说到清代的时候,瓦屑坝已少有人提及,而冠之以瓦屑坽之名。 鄱地即江西鄱阳(2003年波阳县恢复旧名鄱阳),瓦屑坽自然在鄱阳县。查鄱阳地图,有地名曰瓦燮坽。当即瓦屑坽,也就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瓦屑坝了。瓦燮坽今为一小村,属鄱阳县莲湖乡。在今鄱阳县之西,饶河南岸。距离鄱阳湖不远。 至于何以名为瓦屑坝,这篇《瓦屑坝考》中也有解释: 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薮,废兴之详不及核矣。……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坽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尝常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 所谓陶薮,指的就是制陶比较集中的地方。厚厚的陶屑聚集江边,累而成坝。这大约就是瓦屑坝得名的原由吧。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桐人何来(三)洪武移民 瓦屑坝移民,是众多洪武大移民中的一部分(大槐树移民也属于洪武移民)。之所以称之为洪武大移民,是因为迁徙从洪武年间开始。整个迁徙历时48年,从洪武三年一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 洪武十六年(1383),桐城全县有居民10427户,58562人。这一万户居民中显然就有大量的瓦屑坝移民。到一百年后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桐城人口翻了一番,达109650人。但户数反而下降了,仅9615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想洪武之时,移民北来,一家多不过四五个人,其中不乏一人独身来此开基立业。户多人少并不奇怪。承平一百年之后,天下安定,人口大量繁殖,增多也合常理。户数的减少,从侧面可见当时移民北来之艰辛。人单力薄之小户很有可能就湮没在移民拓荒之大潮中。还有部分不得不改宗依附大族,寄人篱下。比如横峰张氏依附清河张氏,谢河黄氏依附鹿城黄氏等。甚至还有些人又返迁故里,这在鹿城黄氏、麻山刘氏等姓氏都有相关个案。可以说一部瓦屑坝移民史既是移民战天斗地开拓江北的奋斗史,同样也是瓦屑坝移民感天动地顽强图存的血泪史。作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我们,遥想当年,不能不向这些桐城先祖肃然起敬。 先民何以要抛家舍业自瓦屑坝迁移桐城?这颇值得我们后人研究。我想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桐城一带经由元末战乱之后,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这为移民创造了可移之空间。唐宋之前,桐城本非人口繁盛之地。靖康之后,宋与辽金在江淮一线长期对峙。桐城作为南宋朝廷的前线,时刻处在硝烟与胡尘的威胁之下。宋将李显忠就曾与金兀术大战于孔城。可想而知,桐城之人口密度必然低于江南徽饶地区。元代新立,桐城人口虽有回升,但处在异族政权之下,增幅不会很大。元末红巾军与元军、农民起义军之间长期激战于江淮,桐城一带赤地千里,人口几乎凋零殆尽。这种情况下,除了外地移民迁入,靠本地残存的人口增殖显然不能短期恢复人口。 第二,赣东北区域和皖南山区受战争影响较小,徽饶一带的人口相对富集为周边提供了大量可供迁移的族群。瓦屑坝所在的饶州能够免受战火,缘于地方官吏“保土”有方。据《瓦屑坝考》介绍: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土,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 也就是说,当朱元璋兵锋直指饶州之时,饶州一带父母官纷纷纳土献城,饶州百姓也因此得以保全。与此稍有不同的是,皖南徽州一带,山高地偏,历来远离战火烽烟。唐末中原世族南迁,不少避居徽州一带,比如篁墩就聚集了不少世家大族。婺源的甲道张氏当时就是经由篁墩再转迁甲道,甲道张氏与桐城张氏大有渊源,后文将有详细介绍。徽州一带的世族托山川之庇护,传承中原文明之薪火,安然度过天崩地坼的乱世,繁衍生息,不少重又蔚为大族。 第三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明政府的移民政策的推动。洪武初立,天下安定,为了恢复遭受战争重创的江淮等地区的经济,明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移民,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洪武大移民”。在北方,有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在南方,瓦屑坝移民与之相对应。移民由政府组织集中江西瓦屑坝,分迁安徽江北和鄂东地区。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当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移民北上的征程也就开始了。数十万移民挥别瓦屑坝,当时或许凄凄惶惶。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前方是什么? -摘自新浪博主同安闲人
吴芮系出夫差或季札? 关于徽州左台吴氏宗谱 左台谱始於少微,为泰伯六十一世,元谱确定为季札之后。 从几套谱序分析,左台吴谱起源於左台少微祖公,今唐谱虽然无存,但在少微公和巩公的序里应可佐证,少微公对自己的家世原源,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序云:“家藏谱系,肇自长沙王三子浅,得新安山水之胜,贻后来苗裔迁居焉。衍至我考,传二十九世,距千百余年。”“原吴氏本长沙王吴芮,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始于后稷,始至于公刘,传绪于古公亶父,追尊为太王。长子泰伯,让德居吴,仲雍曾孙周章”。少微公论证自已的家世源於长沙王三子浅,再源於泰伯及远古姬姓。 少微长子吴巩又对父亲的唐谱作了序,巩公说得很清楚:“吾 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 元谱编者王弼序云:“吴氏自泰伯出居勾吴,仲雍绪逮周武王元年己卯四月罢兵西归,首求泰伯仲雍之后仲雍曾孙周章己君吴,武王因而封焉。十九世季札灵王,癸丑岁受封延陵。三十一世芮事秦为鄱阳令,汉兴以功封长沙王。自是子孙析居新安,支派日繁,至六十一世少微仕唐,为监察御史,居休宁石舌山。” 王弼对左台公少微六十一世并出自於季札作出了肯定,按王弼元谱,泰伯为一世、少微六十一世则徽州左台吴氏的一至六十一世排序为: 仲雍(泰伯)→【18】寿梦→【19】季札→【31】芮(长沙王)→【32】浅→【61】少微 民国版洁华编印的左台吴氏大宗谱和石潭叙伦堂谱仅从六十一世少微公开始。之前世系没有编入。但从我收存的石潭春晖堂谱是将1-61世全列入。但在十八世到二十三世不一致。请看下面区别。 各谱对少微六十一世及芮公是夫差还是季札之后说法不一。 按石潭春晖堂谱,芮公为夫差之后 仲雍(泰伯)→【18】寿梦→【19】诸樊→【21】夫差→【31】芮→【32】浅→【61】少微 肥东六家畈谱少微公是五十九世 仲雍(泰伯)→【18】寿梦→【19】季札→【28】芮→【29】臣→【59】少微 延陵南海吴氏 仲雍(泰伯)→【18】寿梦→【19】遏(僚)→【20】光→【21】启→ 【29】芮→【30】浅→【59】少微 对于以上谱系之区别,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载,很难考证,就象中华民族都尊炎黄二帝为始祖一样,我倾向尊重各自以老谱为准,但可同时在修谱时,统一在少微公为始祖一世,即左台一世,巩公为左台二系,我是106世即左台46世孙,如果老谱上少微公是59世,就减去58世即可。 -摘自新浪博主徽州老吴
少微如何到用清? 左台吴氏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是一世祖少微公,二是十五世用清公.但如何从一世到十五世,各谱所载不一,令人无所适从. 查左台吴氏大宗谱,记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道隆--晋--淙--靖--景元--富生--驹--用清,11世靖公有两子,另一支为靖--第大--团--全聚--;修于清代由吴允榕主修的<吴氏正宗谱>则记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道隆--晋--淙--靖--景元--玄成--山宝(又名驹)--用清;而吾家谱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兢(道兢)--习--深之--琮--大信(第大)--团(廷祚)--全聚--用清.其他吴氏谱也有相似记载.应该说<左台吴氏大宗谱>作为专门记载左台吴氏源流的应更为可信,但他谱所载也绝非胡编乱造. 近日读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新安名族志>一书,又有所发现.该书载有新安各地吴氏情况,多处提到少微11世五公传到15世用清.但如何相传?载之不祥.其中有一篇写到"唐侍御少微之后,至深之生五公琮迁此",此与吾谱所载一部分又相合,巧合乎?或是此五公非彼五公?现在编统谱的也没办法,只好将11世五公写为"靖(琮)". 该书中还载有"少微公十一世孙曰五公迁富饶,十二世曰景元,娶方氏,有贤行,卒葬褐田.之后历十三世曰第十二(大?),五代时隐士.十五世曰用清",又与左台大宗谱部分相合,部分不合,真是令人一头雾水. -摘自新浪博主左台观乐
左台吴氏郡望 辩? 吴少微的直系祖是吴猛,远祖吴浅,是长沙王吴芮的儿子。《左台吴氏大宗谱》认为是季札之后,我根据唐朝《御史台记》中记载的吴少微:   吴少微,东海人也。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友善少微进士及”七字   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时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   词(“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十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曰:“维三月癸丑,河   南富嘉谟卒,于时寝疾于洛阳北里。闻(时寝疾于洛阳北里闻“九字原缺,据《唐诗纪事》   六补。)之投枕(“枕”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而起,泪沾乎衽(“泪沾乎衽”   原作“疾行乎衫”,据《唐诗纪事》六改。)席。匍匐于寝门之外,病不能起。仰天而呼   曰:‘天乎天乎,予曷所朋。曷有律,曷可得而见。’抑斯文也,以存乎哀。”太常少卿徐   公、鄜州刺使尹公、中书徐、元二舍人、兵部张郎中说,未尝值我不叹于朝。夫情悼之,赋   诗以宠亡也。其词曰:“吾友适不死,于戏社稷臣。直禄非造利,常怀大庇人。乃无承明   藉,遘此敦牂春。药砺其可畏,皇穷故匪仁。畴昔与夫子,孰云异天伦。同病一相失,茫茫   不重陈。子之文章在,其殆尼父新。鼓兴干河岳,真词毒鬼神。可悲不可朽,东輤没荒榛。   圣主贤为宝,吁兹大国贫。”词人莫不叹美。既而病亟,长叹曰:“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   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耶。”慷慨而终。   吴少微是东海人,应该是渤海郡望。“ 渤海郡”按《赵宋百家姓》载:纪吴之郡曰“渤海”,盖《與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   再根据一份南宋王十朋作序的吴氏谱序:吴氏分支辨 吴氏自泰伯仲雍居勾吴始焉 自季札封延陵益著焉 其原一也 然又有称渤海者 何哉 盖系出自泰伯之后 至吴寿梦王生四子 长诸樊 次余季 三余昧 凡出三位后者 皆称渤海 幼子季札得封于延陵 故得号延陵 至于季札之后独祖大唐竟公 唐末宣公 如吴玠 吴麟俱宋南渡之高士名将 而不祖之 以其非延陵支派也 更有粤居名芮 起守西河 而位王长沙 并唐之少微 以文章而冠名天下 通元 通徵以神童而擢之制诰 少征 少诚俱以藩镇节度而袭王封 是皆爵禄崇降 身显名扬 知其源于渤海而非延陵 安肯旁引私附哉 但为子孙者 倘思制德名如泰伯 仁心慕义如季子 直笔敢谏如竟公 义辞王爵如宣公 远尊祖道 近守王章 岂不赫然尊显 又乌容旁引私附哉   
少微至用清世系考疑 左台吴氏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是一世祖少微公,二是十五世用清公.但如何从一世到十五世,各谱所载不一,令人无所适从. 查左台吴氏大宗谱,记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道隆--晋--淙--靖--景元--富生--驹--用清,11世靖公有两子,另一支为靖--第大--团--全聚--;修于清代由吴允榕主修的<吴氏正宗谱>则记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道隆--晋--淙--靖--景元--玄成--山宝(又名驹)--用清;而吾家谱载为:少微--巩--泉--全--淑溱--矩--明--兢(道兢)--习--深之--琮--大信(第大)--团(廷祚)--全聚--用清.其他吴氏谱也有相似记载.应该说<左台吴氏大宗谱>作为专门记载左台吴氏源流的应更为可信,但他谱所载也绝非胡编乱造. 近日读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新安名族志>一书,又有所发现.该书载有新安各地吴氏情况,多处提到少微11世五公传到15世用清.但如何相传?载之不祥.其中有一篇写到"唐侍御少微之后,至深之生五公琮迁此",此与吾谱所载一部分又相合,巧合乎?或是此五公非彼五公?现在编统谱的也没办法,只好将11世五公写为"靖(琮)". 该书中还载有"少微公十一世孙曰五公迁富饶,十二世曰景元,娶方氏,有贤行,卒葬褐田.之后历十三世曰第十二(大?),五代时隐士.十五世曰用清",又与左台大宗谱部分相合,部分不合,真是令人一头雾水.
元 谱 序-(吴王弼作) 吴氏,自泰伯出居勾吴,仲雍衍绪。逮周武王元年己卯四月,罢兵西归,首求泰伯仲雍之后。仲雍曾孙周章己君吴,武王因而封焉。十九世季札灵王,癸丑岁受封延陵。三十一世芮,事秦为鄱阳令,汉兴以功封长沙王。自是子孙析居新安,支派日繁,至六十一世少微仕唐,为监察御史,居休宁石舌山。子巩,开元间为中书舍人,以文行知名,人为改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六十九世晋,潜光不仕,卒葬此山。今歙富饶、澄塘、休宁、婺源、绩溪、庐江诸族,皆此派也。绍兴庚辰夏,曾祖与曾伯祖讨论族谱,类萃成轴,富饶派下年甲、行第 、名讳、娶氏、葬所,无不备纪,昭穆长幼,一览周知,尚末详悉先世之源委。岁嘉熙戊戌,先君自庐江迁繁昌,族伯公忠居芜湖时,年七十有二,尝与先君叙及宗盟。是年二月二十六日,遂出所传祖谱授之。自姬周历秦汉以后,罔有遗逸。其所考,皆有自来,非妄认汾阳者。比时,王弼侍傍,至今言犹在耳。以后迁居不一,巾箱遗脱,此谱遂失。又不幸先君即世,王弼孤陋无闻,但执曾祖旧编,惧弗敢坠。然念先君授简遗意,终不克胜是责,常愧负天地间。后数年,还新安,扫松揪,自杨充后,历富饶,问政先垅以下,三复经理,及质诸宗盟、先辈随笔记载。自此,族人至建康者,王弼周悉询访,又从而记之,盖四十八年于此矣。乙酉三月十一日,忽於散佚中,偶见向者族伯授先君原本,悲喜交集,於是会萃成编,效曲阜谱为式。从周武王元年己卯周章受封之月,至至元(元世祖年号)丙戌,凡二千四百有八年,宗糸始备。欲命工锓梓,与宗人共之,虑有未尽,是年五月一日,遂携此谱,再往新安遍谒族之尊宿,俯首扣请,自上世至是年六月以前,若子若孙,罔不毕书。归而刻之,虽支派别而根源不殊,自其一人视之,本一家也。第恐世代辽邈,或相视如途人,宁不重昔贤之悲?是谱所以作也!中间纪录,岁久裔繁,不无详简之异,然皆据实。抑自念生迟识浅,简册事非所长,用力于斯,首尾四纪,今己心剿形瘵,其驽钝可知矣。是故,仅仅编成问政一支,如澄塘、休宁等族,又以才短不能及,惟后来宗英辈出,必能衍而书之,此尤祖宗所望峕至。元丙戌六月既望。
左台少微公-墓志铭 侍御史少微公卒。其孤巩,谱公宦历出处大概讳以赋之岁月,属为墓铭。倚不才,素与公莫逆之交,不得不以详公行为辞。公讳少微,字道充,世家歙。其先太伯仲雍让国,乃奔荆蛮,今之苏州即其地也,自号句吴。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四世孙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传至寿梦,始大称王。又四世夫差,为越所灭。太子友一讳鸿,避难逃于歙,卒葬婺东八十里,子孙因而居之于歙。九世至申公,有高节,事楚谪鄱阳,齐人说申入齐,申不从,寻迁余干令。申子芮,性孝义,绰有父风,秦末为鄱阳令,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鄱君。尝天下之乱,芮以梅鋗为将军,率兵从汉高祖伐秦入关,暨天下定。推封为衡山王,十二年转封为长沙王,葬婺之矶笼石。长子臣袭王爵,传四世曰著者,乃止。次子浅,封项侯,传四世曰千秋,亦国除,子孙复居歙。簪缨奕世,传至公,凡二十六世矣。公之曾祖文蔚,祖良,父义方。公少颖悟,百篇过目不忘,第总章戊辰进士,为晋阳尉。时李绩薛仁贵击高丽,公尝献策大破之。公与武公富嘉谟,同僚友善,时人称其文曰吴富体。并州长史张仁亶,待公以殊礼,坐必同杨。吏部侍郎韦嗣立,荐公为左台监察御史,文学齐着,名于北京,词章各成卷簿。开元庚辰,公卧病,闻嘉谟死,恸哭赋诗,寻亦卒,享年八十有五。娶黄墩程氏,登源汪氏,皆贵族。生子巩,为中书舍人,孙泉,曾孙三人,曰全曰珤曰瑀。共奉公柩,葬休之凤凰山。
左台吴氏-解读 左台吴氏是指奉唐代左台御史吴少微为始祖的吴氏支派,安徽徽州一带是左台吴氏分布的重要地区,人丁极为兴旺。后世编有<左台吴氏大宗谱>. 其来源是,唐初吴义方以博学闻名,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学于新安歙州(今安徽休宁),吴义方也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吴义方娶程氏,生三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三子吴宝微。 义方次子吴少微,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进士,授晋阳尉,累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对宗族历史非常关注,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吴少微后移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享年87岁.后代世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了左台吴氏(少微公在吴氏大统谱中有像赞)。吴少微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三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云。长子吴隆术迁于湖北黄梅考田山.后形成人丁兴旺的考田吴氏.三子吴云官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四川. 少微次子吴巩,留居休宁.吴巩,字定国,又字叔固,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吴巩时改石舌山为凤凰山,改莲池为凤凰池,改五里为凤凰街。吴巩享寿87岁,娶王氏,生3子,长子吴宥、次子吴密、三子吴泉。此后人丁兴旺,支派分衍,形成新安左台吴氏的五大派,分别为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丰溪派,蔚为大观.
左台始祖-少微公 吴少微,唐文学家,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武周长安中(701—704)累授晋阳尉。中宗神龙初,任右台监察御史。与富嘉谟、谷倚三人誉称“北京三杰”。《全唐文》收录文章六篇。《全唐诗》收录诗六首。少微居休宁凤凰山,开启左台吴氏一派,编修<吴氏正宗谱>. 全唐诗中小传: 吴少微,新安人。举进士,累至晋阳尉,与富嘉谟同官。中兴初,以韦嗣立荐,拜右台御史。尝为并州长史张仁亶撰进九鼎铭表。集十卷,今存诗六首。 《御史台记》中的记载   吴少微,东海人也。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时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曰:“维三月癸丑,河南富嘉谟卒,于时寝疾于洛阳北里。闻之投枕而起,泪沾乎衽席。匍匐于寝门之外,病不能起。仰天而呼曰:‘天乎天乎,予曷所朋。曷有律,曷可得而见。’抑斯文也,以存乎哀。”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使尹公、中书徐、元二舍人、兵部张郎中说,未尝值我不叹于朝。夫情悼之,赋诗以宠亡也。其词曰:“吾友适不死,于戏社稷臣。直禄非造利,常怀大庇人。乃无承明藉,遘此敦牂春。药砺其可畏,皇穷故匪仁。畴昔与夫子,孰云异天伦。同病一相失,茫茫不重陈。子之文章在,其殆尼父新。鼓兴干河岳,真词毒鬼神。可悲不可朽,东輤没荒榛。圣主贤为宝,吁兹大国贫。”词人莫不叹美。既而病亟,长叹曰:“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耶。”慷慨而终。
皖桐霹雳山井边吴【一本堂】谱序 分迁谱序 夫谱有分迁者,何也?清源联异辨族。则亲者不失其为亲,疏者不嫌其为疏。故有亲疏之辨,人而不知姓氏之所出,则视亲若途人。谱之作也,其容缓乎?按吴氏始于周武王所封之吴国,传至季札,以贤德闻。兄弟屡致国焉,季札屡辞弗受,去之延陵何休。曰延陵吴之下邑也。札公子无去国之义,故迯不越境。然则春秋传曰:延陵季子。孔子志曰:延陵季子之墓,皆因其地而号之也。后世以国为姓而祖季子焉。诸樊生光:史名阖盧,传曰稱庸,为姑苏大将军,二子:伯曰勾馀,次曰居裔。裔居苏州吴江。馀八世孙:芮,秦时为番阳令,四世子曰:臣、郢、浅、阳。俱袭父爵。臣、郢支蔓闽、福、云、贵,族远莫能统驭。惟浅迁新安,阳迁河近。在新安派曰少微公,唐朝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著有文集诗赋通鉴数百馀卷。长子:巩,以文行知名。开元中登第,任中书舍人。改名石舌山为凤凰山。弟曰:荺。官拜翰林。建中时,居黟横岗,曰篁同迁厥后,武陵派曰:迁、义、景、伯、孟、臣俱簪组蝉联辉之。孙曰:王全,世居石舌之凤凰。曰:瑀,封义安候。迁,公居石岭。王全三世曰矩,任武昌太守,生子:兢。官拜尚书。长子曰:超,为刺史。曰道隆,有隐德(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三德(①《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②《史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裕。二公传流甚夥。曰透为休宁令。金竺曰拱,迁博村。曰周,迁油潭。曰德裕,避巢乱,迁大溪上村。曰依舒,迁稍云吴田。曰係,迁乾滩。曰伯喜,迁上溪口。曰大义,迁严镇中街。后多显爵,不可殚述宗,刺史公之后也。道隆字畅善,官朝散大夫。生晋。晋生深之,字可学,官秘书丞。洸之为宣义。深生五公:琮。居澄塘又居歙之孝义乡富饶门。六公迁妙县陈塘。曰七公,居下陈。洸子:三公,居浮梁之白水,生:逸。仕南唐,为马平县令。拒巢有勲,妻程氏挚子宣,宣隐家于新安江泽家焉。累世积贻,后多俊。又惟澄唐祖:曰五公,生大信,左朝奉郎。信生团,官中书舍人,至五代,迁临溪。生二嗣,伯曰全聚,仲曰全兴。聚之后:遇、和、启、讃、福、进,芳俱显秩。如:璋迁淳安,在金陵派。曰丕公,赘金陵汪氏,生荣立,復赘茅城刘氏,生柔胜、柔刚、柔智。立孙曰道胜,居溧水双桥渡。胜生四子:源、泳、渊、潜,泳裔曰福一,居溧水南塘,曰福二,居腊山,曰福三,居花山。渊、潜子孙俱徙宣州南门,在蝎田派。曰遵,在秋浦石城派,曰遂以下,有迁罗田遶田五松之邑市。曰小六,迁桐城麻溪豸岭,曰小七,居桐城将军庙霹雳山。他如:蓉城之老田,泾川之后山,高田无为州之上坝,以及在临溪派,在歙汉涧岭派,在蓉阳派,在南岭派,诸族皆道隆之派分也。凡此谱系所载,班班显著,后裔睹谱兴思,清其源,使大本明也。联其异,使涣者萃也。辨其族,使泾渭分也。自此而衍派者,又得所据,而不惑于自是之非。则吴氏族谱之修大义。有不容己者,今祥,于近派而不逮,于远族非敢外之。限于力也,后日修辑全谱,曾尤有望于,贤子孙辈也。 赐进士陞授侍御大夫佥庠事逸公廿一世孙 良显顿首谨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