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我的绿洲 找寻我的绿洲
关注数: 27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186 关注贴吧数: 76
论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 [摘要] 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与古代许多帝国的征服政策不同, 它对被征服地区往往采取极为宽容的统治方略, 这一点在它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政治上, 犹太民族不仅建立了神权自治政体, 后来甚至取得了行省自治; 经济上, 犹太民族的负担从帝国与行省的双重压力向帝国的单一负担过渡; 宗教上, 犹太民族成功地重建了圣殿并取得了神权自治地位。波斯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统治政策的独特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前522 年, 居鲁士通过一系列征服, 建立了古代西亚地域广袤的波斯帝国。波斯帝国不仅为古代西亚文明作了一个总结, 而且它所开创的一系列政策和统治方略也为后世统治者所模仿和借鉴, 被任何无偏见的历史学家所称道。与历史上的许多大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的彻底摧毁和残暴统治所不同的是,波斯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的统治是比较仁慈和宽容的。这种宽容政策在它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对弱小的犹太民族来说, 他们遇到的波斯帝国统治者也是第二圣殿被毁前所有古代帝国统治者中最为宽容和友善的, 难怪几乎所有的犹太历史学家在描述这段历史时都激动不已, 赞不绝口。①那么, 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统治政策到底怎样呢?
波斯王子。其父为波斯萨珊王朝末主,死于公元651或652年。时大食东侵,卑路斯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670—674)入朝,授右威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旋卒于中国。 卑路斯(英语:'Pirooz';波斯语: پیروز ,意思就是“胜利者”)亦作毕路斯。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亚兹得格尔德三世(Yazdgerd III)的儿子。根据《旧唐书》记载,阿拉伯人在入侵波斯时,卑路斯的父亲亚兹得格尔德三世于公元638、639年以及647、648年分别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朝要求提供军事协助,但都被当时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拒绝。亚兹得格尔德三世于公元651年,被杀害于中亚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的一座磨房内。卑路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到吐火罗(大致区域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受到当地部落酋长保护,得到些许的喘息机会。卑路斯意欲东山再起,于654年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一如唐太宗以路途太远为由,拒绝出兵。 这时,阿拉伯军队盘踞在波斯东北呼罗珊地区,对强盛的唐王朝能控制的中亚地区基本上采取打了抢、抢了就退回呼罗珊的战术。卑路斯在吐火罗部落武装的帮助下,一度打到呼罗珊,但又被阿拉伯人打了回来。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特使王名远入西域中亚,成立波斯都督府,设于今日阿富汗的Zaranj,立卑路斯为当地都督,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后在阿拉伯军队的不断威逼下,卑路斯又沿着丝绸之路东逃,最终于675年初抵达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又专门为他在长安城内修建了一座拜火寺。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之伊朗文明的发展 作者:汝信 一、稚利安部落的迁入 公元前两千纪,伊朗和印度境内开始出现印欧语系的印度伊阴语居民。这些居民通常称为雅利安人,这是因为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的缘故。稚利安人本意为“高尚的人梦或“贵族”.最初大概是部落首领的称号。根据现有资料,公元前3千纪中期他们仍然是一个部落共同体。双方不但称呼相同,语言相近,而且在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公元前2千纪中期,雅利安部落共同体开始解体。一些部落经伊朗 高原进入印度,这就是印度雅利安人。另外一些部落继续留在伊朗,他们仍然称为雅利安人。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的异译。现代伊朗国名就得名于雅利安人,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 伊朗部落进入伊朗高原的时间,大致在伊朗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之际(约公元前1300年),他们可能是分成几批,逐渐进人伊朗高原的。整个迁徙过程比较和缓,持续几百年之久。 伊朗部落进入伊朗高原的路线,学术界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一般认为他们可能是从欧亚大草原经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或先进入中亚,再由中亚进入伊朗;或者同时从高加索和中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俄国学者通常把伊朗部落分为东、西两大支。他们认为东伊朗部落从中亚南迁时间在公元前2干纪中期之前。迁徙的主要路线是捷詹河一赫里河谷地(今土库曼、阿富汗与伊朗交界地区〕之间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宜子农牧业居民 活动。但也有些伊朗语部落(A特人、花喇子模人、西徐亚人和塞种部落)仍然留在原先居住的地区,没有进人伊朗高原。西伊朗部落(米底、波斯等部落)并不是从中亚进入伊朗的。他们的故乡是甫俄罗斯草原,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后期经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但也有学者认为西伊朗部落更有可能是从里海两侧的道路同时进入伊朗高原,分布在邻近的地区。 伊朗部落进入高原的初期,井不带有征服性质。相反,他们最初大多依附于当地原有统治者,为某些小王公充当骑兵,后来才逐渐夺取政权,建立自已的国家.同时,伊朗人开始同化当地土著居民。这种同化在莱些地区出现较早,而且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在伊朗部落中,最强大的是米底和波斯部落。公元前843年,亚述王沙勒马耶沙三世(Shalmaneser“)远征乌尔米耶湖南部,洗劫了当地某个名叫Parsua的地区,学术界通常认为Parsua就是波斯。这是波斯第一次见于文字记载。公元前834年,他收到波斯27位“国王”(部落首领或城市国家的国王)的贡欺,并和米底部落发生战争。公元前8世纪末,波斯部落开始南迁。他们先后在苏莱受尼亚和扎格罗斯山东南部地区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占领了埃兰东部安善地区。这里后来就因为波斯人而称为波斯,成为波斯人的第二故乡。 根据资料记载,伊朗部落大迁徙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形成宗法奴隶制关系。他们是比较发达的、定居的农牧业居民,掌握了冶铁、犁耕、养马、骑马和驾车技术,但带有农牧业部落的流动性。在长期的迁徒过程中,他们将养马技术传给了各地居民,像印度稚利安人一样,古代伊朗居民也存在种姓〔等级)制度.伊朗最早的3个种姓是祭司、武士和农牧民。祭司在种姓制度中名列首位,但其实际地位却在武士之下。他们的职责主要是 维护宗教伦理和法律,充当统治者的谋士和精神导师.国王出自武士种姓,拥有很大权力,农牧民种姓则是普通公民或奴隶主.种姓制度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分化,有利于阶级社会的形成。部落的观念早已存在.但它并不是政治组织的基础.当时起主耍作用的是地域单位“省”和“国”,其统治者又是大祭司和法官。
Hephthalites不是嚈哒人,而是月氏人 现在,大多数关于中亚历史的书,都把西方史书中的Hephthalites(白匈奴)和中国史书中的嚈哒人看作一回事。 也可能不是。 1,中国史书中关于月氏、嚈哒、挹怛的记载有很多的矛盾之处,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对比、整理。而西方史书“白匈奴”的称呼,有很大的误导作用,不应继续使用。 3,中国关于嚈哒的记载,主要来自《魏书-西域传》,而该书的原版已亡佚,现在看到的是唐宋时的重修版。南北朝时,中国北部胡汉杂处,中国人对于匈奴的情况非常了解,记载很详细。而唐宋时的新版本内容很多矛盾,应该是不同的史书资料拼凑出来的。 4,经过对《魏书-西域传》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前后相关史书的对比,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 (1)西汉时,居住于甘肃的月氏人被匈奴驱逐,大月氏西迁进入巴克特里亚,创立贵霜王国。小月氏进入青海,后逐渐融入羌、汉、匈奴之中。 (2)贵霜王国入侵北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分封了一个旁支的属国,《魏书》把它也称为小月氏,同时把贵霜王国继续称为大月氏(这就是造成理解混乱的主要原因)。 (3)当《魏书》第一次提到嚈哒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阿尔泰山生活了八九十年。虽然不同时期的史书说法不一,但一致认为他们是从蒙古高原被驱逐过来的。从时间上看,应该是被柔然赶来的。而在“八九十年”之前,匈奴已经在蒙古高原基本绝迹。他们不太可能是匈奴的分支。应该是高车人的分支。 (4)南北朝时侯,嚈哒人开始南侵中亚,《宋云行纪》提到,巴基斯坦的那个小月氏,已经被嚈哒人占领,扶植了一个傀儡王朝。同时也提到,真正的嚈哒人游牧、不识字,很落后。 (5)《隋书-西域传》没出现嚈哒,但是提到了一个挹怛国,读音与“嚈哒”相近,定居,信仰佛教,很文明。“大月氏种类也”,应该是被嚈哒占领的小月氏。 (6)而西方人看到的那个有文字、有白种人、有银币的民族,应该是这个“挹怛” —— 被少数嚈哒人统治,但主要成员还是月氏人和北印度白种人,有佛教文明的国家。 (7)现在关于月氏人的种族属性,意见分歧很大。中国史书对他们的相貌特征描述不多,有可能是黄种人,也有可能是白种人(贵霜王朝银币上的大鼻子头像)。 所以,西方人所谓“白匈奴”,并不是游牧、野蛮的嚈哒人,而是挹怛国的月氏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