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利益 信仰和利益
关注数: 70 粉丝数: 245 发帖数: 16,990 关注贴吧数: 93
“转”孙国良:法国高考作文题: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就是评判 2010年法国高考(经社科)作文题 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就是评判 (孙国良) 历史学家是记录历史的专职人员,所以,他们具备正确记录历史的能力。但是,他们是否一定就会正确记录历史呢? 历史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他手下的历史与客观事实往往会有或多或少的偏离。 历史学家的首要职责是记录历史,因为这种记录是人为的,所以,他多少也会带有一点感情色彩。不同的历史学家,即使记录同一段的历史,也会有一些个体的差异,甚至于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也是不足为怪的。 一个人书写历史,不可能不带一点感情色彩,如果不能完全地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书写历史,我们宁可他偏向人民一点来书写历史,或者偏向弱势群体一点来书写历史。 历史学家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评判历史,因为历史学家是专业人员,他对问题的看法与普通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而且往往会有其独到之处。 如果历史学家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判历史,他会对社会、国家、以及一个民族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这种正面的作用,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觉醒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也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所在。 由于历史学家往往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现实,由于历史学家个人的人格缺陷,经常会发生历史被人为歪曲的情况,这个时候,历史学家起到的作用是非常负面的,甚至于是十分恶劣的。 因为他是一个专职人员,所以,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一般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对的,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他是不是被人收买了?他说的也许不是事实真相?今天,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一些所谓的专家,就是这样一种被人收买,出卖自己良心谋取利益的人。 所以,历史学家的道德是很重要的,一点也不亚于科学技术人员。一个无德的历史学家对社会、国家的危害,甚至于比科学技术人员对社会、国家的破坏更大,他对一个民族觉醒的破坏更是具有毁灭性。 工具掌握在善良者手里,它可以造福社会、国家和人民,工具掌握在邪恶者手里,它就会祸害社会、国家和人民。这不是一个工具的罪过,这是一个人的罪过。 一个丧失了良知、泯灭了人性的人,其作恶的能力、其对人类的危害,远胜过于一颗原子弹,一瓶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危害。 2012.6.28.上午10:30—11:00(草稿) 2012.9.4.修改完毕
节操修复剧:《一八九四·甲午大会考》 当年,小清同学和本子同学争夺亚洲班级第一,为了软妹子朝鲜,参加大会考。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100分的试卷、小清同学只考了35分。海战篇满分50,小清拿了29分;陆战篇满分50,小清只拿了6分(对,你没看错,只拿了6分)。 其中守卫炮台篇,只拿了一分,老师看卷子大吐血,写了评语:一分,不能再多了!! 此次会考,小清同学荣誉全失,沦为班级差生,差点开除,被迫交了20000元转学费。而本子同学获得了20000元巨额奖学金。 并且把原属于小清的台妹成功的把到手,人生赢家(台妹傲妖了半天,无奈还是从了本子) 要不是罗刹同学仗义出手,小清同学连东北妹子都保不住(当然了,罗刹也有坏心,看中了东北软妹) —————————————————————————————————————————————————————————————————— 若干年后,“节操奇男子”兔子先生,发了点小财,有钱了就想立牌坊。 他找到了“节操圣手”冯笑拧,号称世间任何节操都能修复,只要有钱,二次员的诚哥+灵梦都能修复成金童玉女完美组合。 兔子对冯大导说到:“当年小清考了60分,在奸人陷害下,以59.9分惜败。海战30,陆战就29.9吧。。。。。。。就按照我这个意思补节操” —————————————————————————————————————————————————————————————— 于是就有了这出 补节操大剧《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楚材晋用”的后果 (《东方文化周刊》专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有条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和其占据的地理优势有关,北方强国的晋占据山西及河北一部分,向南发展被中原各国和周王室阻挡,向北是苦寒地带。齐国在山东半岛,同样空间有限。 秦国的自然条件最差,偏处西北一隅,向东扩张首先遭遇的是晋国。而楚国地处汉江、长江流域,往南有几乎有无穷尽的空间,就如欧洲人刚来到美洲大陆一样,那些文化落后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强大的楚国军队的对手。因地利,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暴发户”:“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而是被西北的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容易发生内耗,从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 战国后期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说:“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这篇上奏的背景是,秦国多外国来的客卿占据要害职位,秦国的宗室吃醋了,建议将这些“外国籍”高官驱逐出去。最终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否则历史就会改写。秦国有着依靠外来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传统,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李斯则是楚国人。 楚国和秦国正相反。“楚材晋用”之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典出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蔡国的公孙归生和楚国的令尹(相国)子木的一段对话。归生(即子声)那一年参加中原各国调停楚国、晋国之争的国际斡旋活动,从晋国回来后,直接去了楚国。令尹子木招待他,闲聊时问了一句:“晋大夫与楚孰贤?”意思是问据你观察,晋国的那些大夫和楚国的大夫比,哪一国的贤能更多。归生的回答是:“晋卿不如楚。” 这是给楚国令尹戴一顶高帽。“卿”是高于“大夫”的官员,一般指相国、司马、司徒这种顶级官员,而且在春秋时期,卿往往是世袭的。子木听这话自然高兴。谁知道归生话锋一转。说: “其(晋国)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段话告诉子木,晋国大夫那个级别(有点像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是关系企业兴衰的骨干阶层)则多是贤能之士,几乎都可以当卿这类高官。但如南方产的杞树、梓树和皮革,多是楚国输送过去的。 子木听这话后,很尴尬,不甘心地问了一句:“夫独无族、姻乎?”意思说说晋国这些贤大夫中难道就没有国君宗室和姻亲么?归生回答说:“虽有,而楚材实多。”不给子木的面子,这人材资敌,让当国的令尹情何以堪。然后归生说了一大段话分析“楚材晋用”的原因: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 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乱刑法不滥。赏赐太乱恐怕赏赐到坏人;而刑罚太滥恐怕会伤及好人。如果不幸事情做过分了,宁可乱赏而不能滥刑。与其伤及到善良的人,不如让奸邪的人得到赏赐。 ——此番话包涵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相近。 即宁纵勿枉,宁可让坏人得到好处,也不能让好人被冤枉,这和专制社会“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刑法原则完全相反。 接着,归生举了一系列因“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的例子。比如:比如文公十年的子仪之乱,析公逃到晋国。在楚、晋两国的绕角之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析公说:楚国军队轻佻而不坚韧,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合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晋国听从其建议,果然。 宣公十年楚国有若敖之乱,伯贲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将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部)赏赐给他。鄢陵之战时,楚国大军气势汹汹,在晋军面前布阵,晋国一看对方强大又准备退兵。贲皇说:楚军的精锐在中军,王族子弟在这里面。若坚壁清野,让栾书、士燮佯败引诱其进攻,让荀偃、郤锜兄弟进攻对方子重、子辛的左军,我军剩下的部队集中力量攻击楚军中军的王族,楚军必败。——结果是“晋人从之,楚师大败”。 归生对子木非这么多口舌,乃是有所图,他想帮他一个朋友的忙。他和楚国大夫伍举——即伍子胥的爷爷是好朋友,伍举娶了申公的女儿,申公叛逃,有人向朝廷进谗言,说是伍举护送老丈人叛国。伍举害怕被惩罚连夜逃往晋国,在经过郑国时和正往晋国出使的归生相遇,两位好友吃完饭后,归生说:你先避避风头,我会想办法让你平安回到楚国。于是,归生就对楚国令尹说了这么一番话后,回到正题:说贵国的申公因获罪而逃,有谣言说他女婿伍举帮助他叛国,伍举害怕跑到晋国了,其实他一直对祖国很忠诚,常常南望说:我什么时候能回去呢?晋国准备给他一个县的封邑,像对本国上大夫叔向那样对待他。如果他真的归依晋国当了“楚奸”,那是楚国的大患呀。 子木听到后害怕了,于是劝谏楚王,让伍举回来,官爵封地如旧。可有谁知道,楚国总是不能吸取教训,若干年后,国君听信谗言将伍子胥的父兄迫害致死,伍子胥逃奔到吴国,最后引来吴国军队攻占了郢都。——伍氏精英,到底免不了为他国所用的宿命。春秋战国时列国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材竞争。 楚国有那样好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人材众多。然****,精英外逃,最终免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