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月光洋
名月光洋
分享是美德,褒贬是妖魔。
关注数: 45
粉丝数: 442
发帖数: 39,207
关注贴吧数: 1
童话和启蒙 童话是启蒙的一部分。 启蒙有两个方向:古典主义、自然主义。 在西方,就是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 在中国,就是孔孟和老庄。 古典和自然,既冲突又协作。 冲突在于,一个维护秩序,一个反秩序。 协作在于,互相照亮对方的阴暗面,清理陈腐。 古典主义讲权力责任,但容易滋生伪君子, 自然主义讲法天象地,但经常混进反社会。 抓住这两点,挖掘传统,开展启蒙。其实东方西方,没有分别。
“德”的一种理解 1,任何群体,规模超过150人,必须依赖共同的想象,才不会分裂和内讧。 2,“德”=自己和共同想象之间的距离。从完全不信,到以身为范。
痛苦的两大来源 痛苦有两个来源:德不配位,境不由心。 ---------------------- 德=质量。要不停打磨,一松懈就生锈。 生锈的原因是衰老。东西会折旧,人会变老。自然规律。老了就要封闭,然后腐化。 所以,打磨质量,关键是打破封闭。 ----------------------- 心=指向。要不停校正,一松懈就迷失。 迷失的原因是根基浅。根基要下工夫。人类爆发力不行、耐力也不行,但有瓶颈。突破了瓶颈,系统重建,算一个境界。突破几次瓶颈,转了几次境界。根越扎越深,就轻易不会乱了。 所以,校正方向,关键在工夫。
《孟子》中喜欢的段落 梁惠王下: 3,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13,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4,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公孙丑上: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8,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下: 9,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3,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离娄上: 4,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7,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下: 1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6,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18,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9,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28,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29,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朱熹: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32,储子曰:“大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万章上: 7,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万章下: 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笔记,滕文公下 1,枉尺而直寻。 既然枉己,如何直人。 猜想:结合下一篇“妾妇之道”,牺牲原则以实现抱负,是法家的行径,君子不取。“浩然正气”篇对比三种圣人,也是儒家的三种选择:伯夷归隐、伊尹进取,孔子坚守。孟子选择孔子的方式:不退出,也不硬拼,坚守原则,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张仪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朱熹: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与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 猜想:法家的缺陷,也是后世科举文官的缺陷:丧家之犬,妾妇之道。功业再大,脚下没有立足之地。 3,古之君子仕乎。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猜想:无恒产者无恒心,四处求仕的破落贵族,事实上已无恒产。孟子把恒产建在心里,等待王道的回归。虽然世人都被抛弃在荒野中,但心中有迦南地的人,和纯粹的游士,不是一回事。 4,士无事而食。 彭更:我们一帮人什么都不干,到处混饭吃,是不是太过分了? 孟子:取之有道,吃饭算什么,把天下送给咱,也大胆接住。 彭更:我们付出什么了? 孟子:我们为世人提供“道”。君子有道,世人有饭,互通有无。 彭更:用道换饭,岂不是饭更重要? 孟子:他们愿意交换,说明他们需要道。我们工作的动力,应该是别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 5,宋行王政,齐楚伐之。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猜想:同样的话,也对滕文公、齐宣王说过。抛开讽刺不谈,孟子“王政必胜”的信心,多少带点悲壮。关键是“民”的素质不同。周民如草,闻即信受。秦民如水,若不载舟,必定覆舟。能盼王政如盼甘霖者,说明去古不远,良心未泯。若是秦民秦士,就算迁徙到王政乐土,也是逐利而来,如污水横流。摩西尚且止步于西奈,迦南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作新民”是百年树人的工作,而战争危机就在眼前。救亡压倒启蒙,古今如出一辙。可悲可叹。 6,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7,不见诸侯何义。 不是我不见,而是他们不来找我。 8,月攘一鸡。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9,予岂好辩哉。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我掀起大批判,杨墨之徒惧。 猜想:杨朱能和墨家二分天下,绝不止“自私自利”那么简单。倒有几分像启蒙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又依存的新阶层新思想。可惜投错了胎,生西方为橘,生中国为枳,昙花一现。 10,陈仲子之廉。 陈仲子=蚯蚓=伯夷=退隐+洁癖+自虐+苦修=反人类。
《孟子》笔记,滕文公上 1,滕文公为世子。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朱熹:“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 “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前言已尽,无复有他说也。” 2,滕定公薨,世子问礼。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3,滕文公问为国。 有恒产者有恒心。田制宜“助”不宜“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每一井田九百亩。 4,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猜想:技术为表,反社会为里,神棍为教,有害无益。 5,墨者夷子。 孟子:你厚葬亲人,不是一个真墨者。夷子:(转移话题)你们儒家说如保赤子,不是和墨家一样吗,只是从父母开始实行而已。孟子:如保赤子是个比喻,本意是劝上位者爱民如子。(稻草人攻击)正常人看见亲人曝尸野外,自然产生不忍之心,把它埋了。你们薄葬不是人啊。 朱熹: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 猜想:墨家的缺陷和今天的左派一样,无等级=无权力=无责任。始于人人平等,终于无人负责。孟子以“四心四端”这套差序结构为起点,把它等比放大到家、国、天下。虽然不平等,但责任明确,无处推脱。也就是说,儒家的秩序感内嵌于人性,作为“人之初”,更加积极、有力。唯一缺陷是扎根太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没有就不是人”,循环论证。因此朱熹发明“天理”弥补不足。
《孟子》笔记,公孙丑下 四,公孙丑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臣子尊重君主:非仁义不言。君主尊重臣子:学焉而后臣之。 3,君子不可货取。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4,孔距心知罪。 民众困苦=牧者失职=牧者有罪。 5,绰绰有余。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无言责,绰绰有余。 6,副使王驩。 朱熹:不恶而严。 猜想:讨厌同事=不和他交流工作。在装病一节,尊重国君=只和他谈论仁义。在绰绰有余一节,谏而不纳=应立刻辞职。说明孟子对“职守”十分郑重,职守是操守的具象,不能轻浮对待。 7,君子不俭其亲。 出于孝心+条件允许,可以超越礼制。 猜想:对照孔子为遵守礼制而薄葬亲友。二圣都对。如果礼制在社会层面已经崩溃,圣人有权力和义务以身为范,而不是泥守教条。孟子从来不是复古主义者。 8,沈同问伐燕。 惟天吏可伐,惟士师可杀。 猜想:同上一篇,大人做大事。 9,过则改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0,孟子致为臣而归。 不为致富,也不求垄断。故拒绝齐王的万金助学。 朱熹: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则其义不可以复留;而时子不知,则又有难显言者。故但言不求富贵。 11,孟子去齐_隐几而卧。 朱熹:泄柳,申详义不苟容,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不能安其身。 12,孟子去齐_尹士。 千里而来是我的选择(我愿为此负责),不遇而去非我所欲(是王的问题),三日迁延是给王最后的机会。 13,孟子去齐_舍我其谁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朱熹: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尝不豫也。盖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于此见矣。 14,孟子去齐_ 官不受禄 第一次与齐王会面,就萌生去意,故不受禄。
《孟子》笔记,公孙丑上 1,不愿为管仲。 管仲和晏子在位那么久,齐国资源这么雄厚,却没有推行仁政,王于天下。真是浪费。所以我鄙视他们。 2,浩然正气。 (长文另述。) 3,以力假仁者霸。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身服心不服;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朱熹:霸道之过,包括“力”和“假”。虚假的大义,只能收获虚假的忠诚。 4,仁则荣,不仁则辱。 举贤良,修仁政,使民安乐,使上下同心,政教清明,谁能辱之。而今舍本逐末,为了御侮/雪耻,不问民生,加倍盘剥。必定自取其辱。 5,廛而不征。 仁政五条:对士人尊贤使能,对坐贾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对行商讥而不征,对农民助而不税,对居民无里夫之布。 6,人有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顺其自然,不必借助外力,足以王四海。 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 7,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仁义礼智,以仁为本,“智”服务于仁。主动选择不仁的职业,或者在觉醒后能行仁而不行,都是不智。 8,与人为善。 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舜乐取于人之善。与人为善=借助别人,完善自己。 9,伯夷与柳下惠。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猜想:儒家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仏教必须渡人方能自渡。伯夷与柳下惠,是不同形式的放弃责任,都不可取。
《大学》梳理 第一层: 止、定、静、安、虑、得。 “止”最大,其余都是“止”的功效。止=立个锚点,拴住意识。 这层是“正心”的展开。 ========================== 第二层: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 = 透过现象,致知 = 看到本质。加起来等于夯实世界观。 诚意 = 找准定位(在这个世界观之中,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正心=立个锚点把意识拴住,不被外境干扰,不被杂念带走。 这层是“修身”的展开。 ========================== 第三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者同构,可以由内而外、由小及大实现。这一过程称为“絜矩之道”,即自带尺规。
《孟子》“浩然正气”梳理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体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梳理: 孟子:我四十岁之后,就不动心了。 君子练“不动心”,等于武士练“勇”。 1,勇的优劣。 在行为、勇气、正义三个层面, (1)北宫黝:保证行为上只进不退。 (2)孟施舍:行为上可进可退,但一定要保持勇气,克服恐惧。 (3)曾子:先判断正义是否在自己这边,不在就胆小如鸡,在就千万人吾往矣。 结论:曾子最优。 2,不动心的优劣。 在言语、情感、志向三个层面。 (1)告子:认为言语/情感/志向互相影响,不分高低。所以,任何一项出了问题,应该迅速隔离、纠正它,不要污染另外两项。 (2)孟子:三者互相影响,但主次不同,志向>情感>言论。应该立志、养气、知言。志可以立竿见影,气要长期培养,言只是个信号,会判断就好。 (3)养气和知言。 养气:像种庄稼一样,辛勤耕耘,细心照顾。不要着急,最怕拔苗助长。 知言: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3,圣人的优劣。 (1)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2)伊尹: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3)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结论:孔子万古一人;我要做孔子那样的人。
《孟子》笔记,梁惠王下 1,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民安乐,乐见王之乐。民困窘,王越乐民越恨。 2,文王之囿七十里而小,寡人之囿四十里而大。 因为文王的公园对民开放,与民同乐。齐王的公园是禁地,擅入者重罚。 3,交邻国有道乎。 惟仁者能事小,乐天者保天下。 惟智者能事大,畏天者保其国。 大勇者,一怒而安天下。 朱熹: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 4,先王无流连之乐。 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无非事也。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5,勿毁明堂。 轻赋减刑,体恤孤寡。好货愿民饱足,好色愿民美满。王道=仁政=推己及人。 朱熹: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 6,顾左右而言他。 朱熹:孟子将问此而先设上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 7,故国有世臣。 引荐贤人,不以左右、士大夫意见为准,以国人的好恶为准。 猜想:孟子的“国人”可能略高于“民”。有参与国事的资格,不仅是五亩之田的人口资源。 8,闻诛一夫,未闻弑君。 不仁不义=一夫。德不配位自动降级。 9,姑舍汝所学而从我。 前文讲如何举贤,本节讲如何用贤。随意干涉玉匠、干涉臣属,爱玉爱国,却不能推己及人。 10,齐人伐燕。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正义之战=救民于水火。 11,诸侯谋救燕。 出兵救民于水火,汤有七十里可得天下。若放任劫掠,齐虽千里亦畏诸侯。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2,邹与鲁哄。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上仁下义,上不仁下不义。 13,滕间于齐楚。 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朱熹: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14,齐人将筑薛。 太王居岐山,不得已也。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朱熹: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15,竭力事大国不得免焉。 大国看重土地,所以竭力事大而不可免。仁君看重民心,所以太王让土而得天下。 朱熹: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 猜想:孟子给出两个选择,实际以太王之道为上。认为两条路等价,是朱熹的个人看法。 16,鲁平公将出。 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朱熹: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猜想:可能又是朱熹自作主张。以孟子对君主的严苛要求,这段话应是惋惜鲁君徳薄才浅,对安邦之计不够迫切,没有走上正道的福分。 猜想:仁以对下,义以事上。都能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建立。国君是一国之尊,没有更高。所以前两篇和国君对谈,主要讲仁。国君之义,唯有对“天”。孟子对此关注极少。看起来朱熹对天的兴趣,远超过孟子。
《孟子》笔记,梁惠王上 1,何以利吾国。 君子言义不言利。人人求利,必互相争夺,是祸乱之源。 2,贤者亦乐此乎。 文王与民同乐,民劳而不怨。桀纣夺民自乐,民恨之入骨。 3,寡人之于国也。 安民保民,好于事后救济,好于残酷压榨。 4,率兽食人。 苛政害人,罪同刀枪。苛政源于物化人民,物化源于无仁。 5,仁者无敌。 仁政=生息+教化。生息—>四方之民归附。教化—>上下同心。故百里可王。 猜想:魏国四战之地,客观条件不允许。要是巴蜀就好了。 6,天下恶乎定。 统一才能安定,不嗜杀者能统一。因为天下君主都嗜杀,人们会主动归附不嗜杀的君主。 7,何爱一牛。王之所大欲。 仁的实现:亲其亲—>及于民—>及于物。顺序不能错。 与牛共情而不能与人共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财用丰足—>孝双亲,养妻儿—>家庭伦理稳固—>接受教育,推己及人,从孝亲之情,推广到忠君之义。 感想: 儒家发明“周政”,有两个对立面:孔子针对“殷政”,孟子针对“秦政”。孟子相信仁心和仁政会带来民归附、民小康、民忠诚。显然低估了秦政对人性的破坏。短期压迫=反抗,长期压迫=依赖和崇拜。大摧残之后,重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共道德的自觉,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熬死一代,改变一代,新造一代。只怕到那时,国都亡了。
本我、自我、超我 很简单: 本我 = 我 , 自我 = 张三 , 超我 = 我们。 注意,这个“我们”,是作为家长/领袖/法人/主管,代表自己管辖下的一帮人。不是弱者拉大旗做虎皮。
《古诗十九首》仿写 不要在意辞藻、押韵,那是表面工夫。 关键是“思绪”的变化。高低错落。 -------------------------------------- 《古诗十九首》常见格式: 1,提起注意, 2,展开景物。 3,引发联想/产生情绪, 4,回到自身/放空情绪。 ----------------------------------- 试一试: 《猫》 听见了吗? 楼下的猫在叫。 我睡不着, 你呢? ------------------------------ 再来一曲: 草稿:看啊,这儿有一朵花。真漂亮,像你一样。 润色: 《花》 案前白玉瓶, 中有花一支。 黄蝶翩翩来又去, 寄意与君知。
犹太复国主义的起源 1,19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成熟期,危机和冲突增多,催生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 东欧因为落后,危机更严重,这两种思潮比西欧更激进。民族主义表现为激烈的反犹浪潮。尤其是俄国。 催生了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必须有自己的国家,才能终结千年背锅侠的命运。具体怎么复国,分为三类: 魏茨曼是西欧老派。主要在欧洲上层活动,争取大国政要和大资本家的支持。 本-古里安是温和左派。组建工党、小型合作社、做经济规划,在欧洲争取平民阶层的支持。 雅博廷斯基、贝京是苏式左派。推崇武力,曾经幻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阶级感情。撞墙后转为极端主义。 共同点:劝说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迁回巴勒斯坦(主要是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因为受迫害最严重),建立和保卫小型居民点,为建国做准备。 2,于此同时,三帕夏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濒临灭亡。选择与德国结盟,与英国为敌。英国为了削弱奥斯曼,同时支持犹太复国主义(通过魏茨曼)和阿拉伯大起义(通过“阿拉伯的劳伦斯”)。两手大获成功。阿拉伯地区独立,英国占领巴勒斯坦。 3,随着德国战败,一战结束,为了对抗法国的插足(从费萨尔嘴里抢走叙利亚),英国更加偏重阿拉伯人。开始限制犹太人流入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以英国册立的新一代白袍贵族为凝聚核,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源源不断回流的犹太人冲突加剧。被英国抛弃的魏茨曼影响力下降。 4,一战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引出三个新势力——苏联(极端的社会主义)、法西斯(极端的民族主义)、美国。 英国的全球地位迅速下降,在巴勒斯坦,阿拉伯贵族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互相敌对,但是都把英国视为绊脚石。激进的穆夫提和激进的贝京互相刺激,冲突两度失控。 等到德国重新崛起,穆夫提和德国越走越近。而本-古里安为了拯救东欧犹太人,想尽一切办法突破英国设定的限制(主要是入境流量和民兵规模)。 本-古里安的稳健做法成效显著,犹太人的数量在危机中稳步增长,在温和左派的管理下欣欣向荣。而且通过参加英军,有了正规的武装。这一基本盘,也保证了本古里安为首的温和派,始终压制贝京为首的极端派,犹太人没有像阿拉伯人一样,劣币驱逐良币,卷入极端主义的漩涡。 5,二战后的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三个时代:国王们、纳赛尔们、阿拉法特们。分别代表旧殖民、冷战、后冷战。越来越极端,从大英帝国的贵族盟友,变成文明世界甩不掉的包袱。6,多次阿以战争,打垮/分裂了阿拉伯人,巩固/壮大了以色列,同时也削弱了工党。弃武从政的贝京,和其他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形成利库德集团,作为以色列的右翼,对工党形成制衡。
人生大事 “人”之大事,唯生与死。 “人生”大事,唯传与习。
“庄周梦蝶”升级版 庄周入睡后,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蝴蝶醒来,发现自己是列子。 列子入睡后,梦到自己变成一只小鸟。 小鸟醒来,发现自己是孔子。 孔子入睡后,梦到自己变成一条鱼。 鱼醒来,发现自己是告子。 ………… 到最后,已经忘了“我到底是谁”,也不再执着。 只在两个世界之间快乐地跳来跳去。
“轮回”的起源 “轮回”观念, 起源于移情和投射。 而不是周期循环。 在他人、动物、物品上,看到自己。
世界观不重要,在世界观中,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所谓“世界观”,包含两件事: 1, 你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 2, 你在其中的位置。 一个人成熟or幼稚,两个人冲突or默契,关键在于2,不在1。 1上一致,叫统一思想。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2上一致,叫同频共振。值得尝试和效法。
罗马经验 从罗马帝国和犹太教/基督教的互动,发现一个套路: 1,一头怪兽“权力”,一种植物“文化”。 2,权力在文化上面压一块大石头,使之无法正常生长,不断结出剧毒的自毁之果。 3,权力摘下果实,剥去有毒的外壳,果肉名为自救,饱满无毒、富含营养。 4,权力把果肉吃掉,种子随粪便排出,落在土里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文化。 5,在怪兽的精心保护下,新文化茁壮成长,淘汰上一代的残枝余孽。待长到一定高度,压上大石头。
罗马分裂 罗马东西分裂,如同魏晋南北朝,南北分裂。 如果青藏高原海拔低一点,南亚和中亚的风很容易吹到东亚,分别影响南方和北方,就更像了。 南方和北方,将走上不同的路,再也回不到原来。就连刚刚确立的国教,也一分为二。
以邻为镜 天启宗教,解决人们对“惩罚”的恐惧。“末日”是惩罚之极。 智者宗教,解决人们对“无常”的焦虑。“轮回”是无常之海。 问题: 1,谁最怕惩罚? 2,谁最怕无常? 破题: 此事与“环境”有关。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既是资源,也是局限。人借助想象力,来对冲环境。 然而环境不同,困境不同。 假设两种相反的环境: 开放环境,颠沛流离,人们想象尘埃落定; 封闭环境,按部就班,人们想象波涛汹涌。 尘埃落定 = 现世必然的堕落+末日公正的审判+取号耐心等待。 波涛汹涌 = 此岸无边的苦海+彼岸彻底的自由+起来踏上旅途。 共同点: 它们都包含现实/出路/方案,但和真实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相反; 它们都诞生于危机之中。因危机再次降临而强化,随着危机解除而松懈。 更进一步,凡是想象,必有原型 —— 文明周边的异类文明。或者说,环境的环境。 在地图上,封闭文明与开放文明互相包围,就像足球表面的五边形和六边形。对任何一个五边形来说,周围的六边形就是想象的素材。六边形亦然。
断裂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等于解散了旧乡绅。 而中国工商业薄弱,没那么多中产阶级。中层出现断档。 地主家的子弟, 要么上师范,闹运动,变成左派。 要么从军,忠于统帅,变成法西斯。
市场分化 廉价平台+粗糙服务+刁民用户; 小资平台+文青服务+穷酸用户; 销金平台+销魂服务+土豪用户。
什么叫制衡 几个阵营在一个平台针锋相对,不叫“制衡”。(叫分裂。) 几个平台互相校正,才是制衡。 比如有四个平台:一个学术论坛,一个煽情大会,一个交易市场,一个拳击擂台。 它们都是权力机构,可以出台决策、互相叫停。 有很多阵营,每个阵营从自己的门客里,派一名专家去论坛,派一名演员去煽情大会,派一掮客去交易市场,派一壮汉去擂台。 然后四个平台战果汇总,不论理想与否,赢的理所当然,输的心服口服。 推论: 制度的崩溃分五步—— 1,田忌赛马:不同阵营各有偏重,专攻一个平台。 2,四大山头:四个平台,各被一个阵营占据。 3,并四为二:专家与掮客消失。 4,合二为一:演员和壮汉合并。 5,归零:废除平台,乾纲独断。 原因: 专业论坛=社会的深度=过去的积累。 交易市场=社会的宽度=未来的土壤。 积财散尽,土壤单一。到了3已经名存实亡。后面都是片尾曲。
对《三体》的评价 1,描述病情,入木三分:什么黑暗森林、广播、乱纪元、脱水、降维打击、锁死。。。 2,开的药方,全部有毒:什么执剑人、面壁者、思想钢印。。。 体现了50后作家的共同局限——被苦难压断了脊梁。体验深刻而人性淡薄,观察细致而思想空洞。
保守和进步的区别 保守主义,以激情为标志,一理性就完。 保守主义趋于理性,说明开拓时期结束了,仅凭直觉和经验,无法满足需要了。 进步主义,以理性为标志,一激情就完。 进步主义变得激情,说明理性的人退场了,乌合之众来了,乌合之众当然不会进步。
白帝托孤 刘备:我儿子是块料你就辅佐,不是块料你就废了他自己上。 正确回答:陛下,我不关心相权的high limit,我只关心它的low limit。
清醒的头脑 清醒的头脑: 1,分层次——居高临下,解决问题。 2,分角度——不偏执一个角度,但也不双标。 3,分主次——虽然千头万绪,总能集中力量于一头,带动其它。
不胜而胜 = 神剧土壤 要么圆满胜利,要么彻底战败。 最怕不胜而胜,找不到感觉, 没有胜利者的伟岸气度,也没有失败者的深刻反思。 面对昔日对手,总是既猥琐又张狂。 凡不胜而胜的民族,都喜欢“抗x神剧”。比如法国抗德神剧、朝鲜抗中神剧、蒙古抗清神剧、中亚抗蒙神剧、印度抗英神剧。
日常语言主义 不用大词,不用标签,不用热词。 用日常词汇,说人话。 只允许在自己的专业,使用专业词汇。 爱好也不行。
什么是魅力 人吸引人,有两种方式:榫卯,榜样。 而“魅力”只能来自榜样。 就像刘邦看见秦始皇,“大丈夫当如是”。 一个卓越的人,点燃了观众追求卓越的心, 如果作为榫卯,填补自己的空虚。那是风俗业宰冤种。 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孩子的爱情 开始:男的装保护神,女的装宠物。 中间:装得很累,互相激励,硬撑着。 最后:装不下去,不装了。你变了,分手吧。
《孟子》我最喜欢金句评选: 第一: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时之难。 第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三: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历史分期 1,上古 = 固化。 2,中古 = 流动。 3,近古 = 固化。 4,现代 = 流动。 其间夹着三个混乱期,原因各不相同(技术突破、气候变冷、地理发现等等)。 中国流动起来,活力不如西方。固化起来,强度超过西方。且一次强于一次。像尺蠖运动,看似一张一弛,其实朝一个方向越走越远。
正确理解: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体现了科学的高冷。 约等于“凯撒的归凯撒”,“天地不仁”,“梦幻泡影”。 合理 = 可以放在案板上研究。 反义词是奥秘,不敢、不愿、不允许研究。
区分(之二) 区分: 两种“动力”: 1,目标、计划、鼓励。 2,把自己放在环境中,顺流而行。 可以没有目标,只是喜欢环境。 两个流程: 1,熏染—直觉—选择—环境—熏染。 2,行为—感受—世界观—目标—行动。 如果先树立目标,等于预支。
“文化”的分工 “文化”分工: 1,装神的, 2,造神的, 3,劝人信神的。
区分(之一) 区分: 隐私——偷; 欲望——觊觎; 折服——舔; 韧性——讹赖; 专注——沉迷; 回避——逃。 确定自己属于前面一列。即使被人误解或抹黑成后一列,也不用怕。
书法 十五年前,在一个工厂老总的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副字: 青鸟明月听书,白云老树抱屋。 后来,那个厂黄了。
文字 瞥见别人手机屏幕上全是文字: 00年代:搜啥呢? 10年代:看帖呢? 20年代:问AI呢?
不要用”信“ 虽然人们常说信主、信仏,但认真说来,轮回观 = “修”。末日观 = “认”。核心动作都不是“信”。 信是人对人的感情,最多不超过仏之化身,神之人格。离了人相,就无法成立——人类无法相信一个不是人的东西。 “修”的结果是“证”。“认”的结果是“归”。 信是两家通用的工具,提供一个起步助力,推你离开原地。仅此而已。
关于鲁迅的争论,可以浓缩为两个问题 关于鲁迅的争论,可以浓缩为两个问题: 1,作为落后国家,难免想走捷径。怎么区分捷径和鞋路? 2,作为反叛者,难免借助外力。怎么区分借助外力和引狼入室? 也许没有答案,因为超出了局中人的能力,当事人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西汉是古典经济的天花板 《秦汉史讲义》: 劳动者 = 1.生命 + 2.劳力 + 3.产出。 拥有主权: 身份: 1.2.3.————租户, 1.2.—————雇员, 1.——————庄客, 无 ————— 奴隶。 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现为租户的繁荣。 这一点,西汉远高于后世其它朝代,远低于罗马。 客观原因:中国平原辽阔,适合集中经营。罗马农田分散,适合分包。 而一旦集中经营,农场干不过庄园,庄园干不过屯田。 西汉/东汉/三国,正好三级台阶,一路下坡。
可以这样理解: 怕怕=急刹,怒怒=暴起, 厌厌=减速,乐乐=加速, 忧忧=暂停。 一个世界的暂停,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所以,理性人表现为“忧”。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君子无一时之难,有终身之忧。”
作品分类 区分: 主题是一种感受,算艺术品。 主题是一个观点,算宣传品。 主题不重要,只为尝试新的艺术语言,算实验品。 主题不重要,只为炫技,算玩意儿。
用途决定风格 参观亚述石雕。 有一个发现:用途决定风格。 希腊为了欢娱,所以健壮。 埃及为了死亡,所以僵硬。 两河为了权力,所以整肃。 中国为了稳定,所以压抑。 印度为了解脱,所以圆融。
科学之外 关于“很多事情,科学无法解释/解决”: 1,到底是科学解释/解决不了,还是你解释/解决不了? 2,人们放弃科学,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它贵。用科学解决 = 用钱解决。钱花完了,跟科学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3,然而,非科学的办法需要信心,缺钱的人,往往也缺信心。
三种哲学的艺术形象 三种艺术形象: 1,形而上学的化身,像一把尺子。你会不由的对镜自照,审视自己哪里不足。 2,现象学的化身,像神奇的厨师。送你一块饼,吃了半年不饿。 3,分析学的化身,像理发师。你来时乱七八糟,经他咔嚓咔嚓几下,神清气爽。
有种 东方文化,一言以蔽之:没种。 作为有志青年,应当: 1,把“有种”当作第一道筛子,没种的东西直接滤掉,不闻不问。哪怕是葵花宝典。 2,把“养种”当作第一课题,什么是种,种从何来,什么表现。 3,效法古今有种的人,只承认有种的人是真正的人。
什么是文明 文明 = 驯化。 1,人类驯化自然。 2,一些人驯化另一些人。 3,人驯化自己。
荐书:《人类起源的故事》 《人类起源的故事》: 古DNA是一门新兴学科。 卡瓦利-斯福扎是先驱。 斯万特·帕博实验室是摇篮。 马蒂亚斯·迈耶和付巧妹的技术创新是里程碑。
爱情是假,权力是真 以多数人的心智水平,根本谈不到“爱情”, 只是伪装成爱情的权力意识。 权力和性基本同步。十几岁同时出现、晚年同时衰退。
失败者和野蛮人 注意区分: 1,给失败者以保障。失败者=认输的人。 2,给野蛮人以机会。野蛮人=混沌的人。 不能混淆。
什么是边界感 1,关注你,但不干涉; 2,听你的故事,但没有看法。 3,如果你需要建议,会站在你的角度考虑。 4,一旦你做了决定,就什么都不说了。
商战剧和职场剧的不同 “商战剧”和“职场剧”应该不一样。 一个是老板之争,一个是雇员之争。 西方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演义小说,区别同上。
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墨家:贱民—黑产业—刺客团。 法家:破落贵族—纵横家—篡臣。
节奏很重要 慢的甜美 = 忧伤。。。(慢 = 思考或回忆) 低的雄浑 = 悲怆。。。(低 = 压抑或淡忘) 断的悠扬 = 孤独。。。(断 = 没人唱和) 兀的高亢 = 苍凉。。。(兀 = 没人辅佐)
对话越来越费劲 和中学生对话, 就像面对一堵墙, 和墙上的一块砖对话。
最近买的书 死忠粉, 出一本买一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