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月光洋 名月光洋
分享是美德,褒贬是妖魔。
关注数: 45 粉丝数: 442 发帖数: 39,207 关注贴吧数: 1
《孟子》中喜欢的段落 梁惠王下: 3,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13,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4,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公孙丑上: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8,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下: 9,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3,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离娄上: 4,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7,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下: 1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6,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18,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9,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28,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29,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朱熹: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32,储子曰:“大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万章上: 7,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万章下: 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笔记,滕文公下 1,枉尺而直寻。 既然枉己,如何直人。 猜想:结合下一篇“妾妇之道”,牺牲原则以实现抱负,是法家的行径,君子不取。“浩然正气”篇对比三种圣人,也是儒家的三种选择:伯夷归隐、伊尹进取,孔子坚守。孟子选择孔子的方式:不退出,也不硬拼,坚守原则,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张仪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朱熹: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与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 猜想:法家的缺陷,也是后世科举文官的缺陷:丧家之犬,妾妇之道。功业再大,脚下没有立足之地。 3,古之君子仕乎。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猜想:无恒产者无恒心,四处求仕的破落贵族,事实上已无恒产。孟子把恒产建在心里,等待王道的回归。虽然世人都被抛弃在荒野中,但心中有迦南地的人,和纯粹的游士,不是一回事。 4,士无事而食。 彭更:我们一帮人什么都不干,到处混饭吃,是不是太过分了? 孟子:取之有道,吃饭算什么,把天下送给咱,也大胆接住。 彭更:我们付出什么了? 孟子:我们为世人提供“道”。君子有道,世人有饭,互通有无。 彭更:用道换饭,岂不是饭更重要? 孟子:他们愿意交换,说明他们需要道。我们工作的动力,应该是别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 5,宋行王政,齐楚伐之。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猜想:同样的话,也对滕文公、齐宣王说过。抛开讽刺不谈,孟子“王政必胜”的信心,多少带点悲壮。关键是“民”的素质不同。周民如草,闻即信受。秦民如水,若不载舟,必定覆舟。能盼王政如盼甘霖者,说明去古不远,良心未泯。若是秦民秦士,就算迁徙到王政乐土,也是逐利而来,如污水横流。摩西尚且止步于西奈,迦南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作新民”是百年树人的工作,而战争危机就在眼前。救亡压倒启蒙,古今如出一辙。可悲可叹。 6,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7,不见诸侯何义。 不是我不见,而是他们不来找我。 8,月攘一鸡。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9,予岂好辩哉。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我掀起大批判,杨墨之徒惧。 猜想:杨朱能和墨家二分天下,绝不止“自私自利”那么简单。倒有几分像启蒙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又依存的新阶层新思想。可惜投错了胎,生西方为橘,生中国为枳,昙花一现。 10,陈仲子之廉。 陈仲子=蚯蚓=伯夷=退隐+洁癖+自虐+苦修=反人类。
《孟子》笔记,滕文公上 1,滕文公为世子。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朱熹:“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 “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前言已尽,无复有他说也。” 2,滕定公薨,世子问礼。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3,滕文公问为国。 有恒产者有恒心。田制宜“助”不宜“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每一井田九百亩。 4,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猜想:技术为表,反社会为里,神棍为教,有害无益。 5,墨者夷子。 孟子:你厚葬亲人,不是一个真墨者。夷子:(转移话题)你们儒家说如保赤子,不是和墨家一样吗,只是从父母开始实行而已。孟子:如保赤子是个比喻,本意是劝上位者爱民如子。(稻草人攻击)正常人看见亲人曝尸野外,自然产生不忍之心,把它埋了。你们薄葬不是人啊。 朱熹: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 猜想:墨家的缺陷和今天的左派一样,无等级=无权力=无责任。始于人人平等,终于无人负责。孟子以“四心四端”这套差序结构为起点,把它等比放大到家、国、天下。虽然不平等,但责任明确,无处推脱。也就是说,儒家的秩序感内嵌于人性,作为“人之初”,更加积极、有力。唯一缺陷是扎根太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没有就不是人”,循环论证。因此朱熹发明“天理”弥补不足。
《孟子》笔记,公孙丑下 四,公孙丑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臣子尊重君主:非仁义不言。君主尊重臣子:学焉而后臣之。 3,君子不可货取。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4,孔距心知罪。 民众困苦=牧者失职=牧者有罪。 5,绰绰有余。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无言责,绰绰有余。 6,副使王驩。 朱熹:不恶而严。 猜想:讨厌同事=不和他交流工作。在装病一节,尊重国君=只和他谈论仁义。在绰绰有余一节,谏而不纳=应立刻辞职。说明孟子对“职守”十分郑重,职守是操守的具象,不能轻浮对待。 7,君子不俭其亲。 出于孝心+条件允许,可以超越礼制。 猜想:对照孔子为遵守礼制而薄葬亲友。二圣都对。如果礼制在社会层面已经崩溃,圣人有权力和义务以身为范,而不是泥守教条。孟子从来不是复古主义者。 8,沈同问伐燕。 惟天吏可伐,惟士师可杀。 猜想:同上一篇,大人做大事。 9,过则改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0,孟子致为臣而归。 不为致富,也不求垄断。故拒绝齐王的万金助学。 朱熹: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则其义不可以复留;而时子不知,则又有难显言者。故但言不求富贵。 11,孟子去齐_隐几而卧。 朱熹:泄柳,申详义不苟容,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不能安其身。 12,孟子去齐_尹士。 千里而来是我的选择(我愿为此负责),不遇而去非我所欲(是王的问题),三日迁延是给王最后的机会。 13,孟子去齐_舍我其谁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朱熹: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尝不豫也。盖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于此见矣。 14,孟子去齐_ 官不受禄 第一次与齐王会面,就萌生去意,故不受禄。
《孟子》笔记,公孙丑上 1,不愿为管仲。 管仲和晏子在位那么久,齐国资源这么雄厚,却没有推行仁政,王于天下。真是浪费。所以我鄙视他们。 2,浩然正气。 (长文另述。) 3,以力假仁者霸。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身服心不服;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朱熹:霸道之过,包括“力”和“假”。虚假的大义,只能收获虚假的忠诚。 4,仁则荣,不仁则辱。 举贤良,修仁政,使民安乐,使上下同心,政教清明,谁能辱之。而今舍本逐末,为了御侮/雪耻,不问民生,加倍盘剥。必定自取其辱。 5,廛而不征。 仁政五条:对士人尊贤使能,对坐贾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对行商讥而不征,对农民助而不税,对居民无里夫之布。 6,人有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顺其自然,不必借助外力,足以王四海。 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 7,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仁义礼智,以仁为本,“智”服务于仁。主动选择不仁的职业,或者在觉醒后能行仁而不行,都是不智。 8,与人为善。 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舜乐取于人之善。与人为善=借助别人,完善自己。 9,伯夷与柳下惠。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猜想:儒家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仏教必须渡人方能自渡。伯夷与柳下惠,是不同形式的放弃责任,都不可取。
《孟子》“浩然正气”梳理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体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梳理: 孟子:我四十岁之后,就不动心了。 君子练“不动心”,等于武士练“勇”。 1,勇的优劣。 在行为、勇气、正义三个层面, (1)北宫黝:保证行为上只进不退。 (2)孟施舍:行为上可进可退,但一定要保持勇气,克服恐惧。 (3)曾子:先判断正义是否在自己这边,不在就胆小如鸡,在就千万人吾往矣。 结论:曾子最优。 2,不动心的优劣。 在言语、情感、志向三个层面。 (1)告子:认为言语/情感/志向互相影响,不分高低。所以,任何一项出了问题,应该迅速隔离、纠正它,不要污染另外两项。 (2)孟子:三者互相影响,但主次不同,志向>情感>言论。应该立志、养气、知言。志可以立竿见影,气要长期培养,言只是个信号,会判断就好。 (3)养气和知言。 养气:像种庄稼一样,辛勤耕耘,细心照顾。不要着急,最怕拔苗助长。 知言: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3,圣人的优劣。 (1)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2)伊尹: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3)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结论:孔子万古一人;我要做孔子那样的人。
《孟子》笔记,梁惠王下 1,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民安乐,乐见王之乐。民困窘,王越乐民越恨。 2,文王之囿七十里而小,寡人之囿四十里而大。 因为文王的公园对民开放,与民同乐。齐王的公园是禁地,擅入者重罚。 3,交邻国有道乎。 惟仁者能事小,乐天者保天下。 惟智者能事大,畏天者保其国。 大勇者,一怒而安天下。 朱熹: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 4,先王无流连之乐。 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无非事也。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5,勿毁明堂。 轻赋减刑,体恤孤寡。好货愿民饱足,好色愿民美满。王道=仁政=推己及人。 朱熹: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 6,顾左右而言他。 朱熹:孟子将问此而先设上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 7,故国有世臣。 引荐贤人,不以左右、士大夫意见为准,以国人的好恶为准。 猜想:孟子的“国人”可能略高于“民”。有参与国事的资格,不仅是五亩之田的人口资源。 8,闻诛一夫,未闻弑君。 不仁不义=一夫。德不配位自动降级。 9,姑舍汝所学而从我。 前文讲如何举贤,本节讲如何用贤。随意干涉玉匠、干涉臣属,爱玉爱国,却不能推己及人。 10,齐人伐燕。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正义之战=救民于水火。 11,诸侯谋救燕。 出兵救民于水火,汤有七十里可得天下。若放任劫掠,齐虽千里亦畏诸侯。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2,邹与鲁哄。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上仁下义,上不仁下不义。 13,滕间于齐楚。 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朱熹: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14,齐人将筑薛。 太王居岐山,不得已也。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朱熹: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15,竭力事大国不得免焉。 大国看重土地,所以竭力事大而不可免。仁君看重民心,所以太王让土而得天下。 朱熹: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 猜想:孟子给出两个选择,实际以太王之道为上。认为两条路等价,是朱熹的个人看法。 16,鲁平公将出。 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朱熹: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猜想:可能又是朱熹自作主张。以孟子对君主的严苛要求,这段话应是惋惜鲁君徳薄才浅,对安邦之计不够迫切,没有走上正道的福分。 猜想:仁以对下,义以事上。都能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建立。国君是一国之尊,没有更高。所以前两篇和国君对谈,主要讲仁。国君之义,唯有对“天”。孟子对此关注极少。看起来朱熹对天的兴趣,远超过孟子。
《孟子》笔记,梁惠王上 1,何以利吾国。 君子言义不言利。人人求利,必互相争夺,是祸乱之源。 2,贤者亦乐此乎。 文王与民同乐,民劳而不怨。桀纣夺民自乐,民恨之入骨。 3,寡人之于国也。 安民保民,好于事后救济,好于残酷压榨。 4,率兽食人。 苛政害人,罪同刀枪。苛政源于物化人民,物化源于无仁。 5,仁者无敌。 仁政=生息+教化。生息—>四方之民归附。教化—>上下同心。故百里可王。 猜想:魏国四战之地,客观条件不允许。要是巴蜀就好了。 6,天下恶乎定。 统一才能安定,不嗜杀者能统一。因为天下君主都嗜杀,人们会主动归附不嗜杀的君主。 7,何爱一牛。王之所大欲。 仁的实现:亲其亲—>及于民—>及于物。顺序不能错。 与牛共情而不能与人共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财用丰足—>孝双亲,养妻儿—>家庭伦理稳固—>接受教育,推己及人,从孝亲之情,推广到忠君之义。 感想: 儒家发明“周政”,有两个对立面:孔子针对“殷政”,孟子针对“秦政”。孟子相信仁心和仁政会带来民归附、民小康、民忠诚。显然低估了秦政对人性的破坏。短期压迫=反抗,长期压迫=依赖和崇拜。大摧残之后,重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共道德的自觉,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熬死一代,改变一代,新造一代。只怕到那时,国都亡了。
犹太复国主义的起源 1,19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成熟期,危机和冲突增多,催生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 东欧因为落后,危机更严重,这两种思潮比西欧更激进。民族主义表现为激烈的反犹浪潮。尤其是俄国。 催生了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必须有自己的国家,才能终结千年背锅侠的命运。具体怎么复国,分为三类: 魏茨曼是西欧老派。主要在欧洲上层活动,争取大国政要和大资本家的支持。 本-古里安是温和左派。组建工党、小型合作社、做经济规划,在欧洲争取平民阶层的支持。 雅博廷斯基、贝京是苏式左派。推崇武力,曾经幻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阶级感情。撞墙后转为极端主义。 共同点:劝说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迁回巴勒斯坦(主要是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因为受迫害最严重),建立和保卫小型居民点,为建国做准备。 2,于此同时,三帕夏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濒临灭亡。选择与德国结盟,与英国为敌。英国为了削弱奥斯曼,同时支持犹太复国主义(通过魏茨曼)和阿拉伯大起义(通过“阿拉伯的劳伦斯”)。两手大获成功。阿拉伯地区独立,英国占领巴勒斯坦。 3,随着德国战败,一战结束,为了对抗法国的插足(从费萨尔嘴里抢走叙利亚),英国更加偏重阿拉伯人。开始限制犹太人流入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以英国册立的新一代白袍贵族为凝聚核,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源源不断回流的犹太人冲突加剧。被英国抛弃的魏茨曼影响力下降。 4,一战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引出三个新势力——苏联(极端的社会主义)、法西斯(极端的民族主义)、美国。 英国的全球地位迅速下降,在巴勒斯坦,阿拉伯贵族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互相敌对,但是都把英国视为绊脚石。激进的穆夫提和激进的贝京互相刺激,冲突两度失控。 等到德国重新崛起,穆夫提和德国越走越近。而本-古里安为了拯救东欧犹太人,想尽一切办法突破英国设定的限制(主要是入境流量和民兵规模)。 本-古里安的稳健做法成效显著,犹太人的数量在危机中稳步增长,在温和左派的管理下欣欣向荣。而且通过参加英军,有了正规的武装。这一基本盘,也保证了本古里安为首的温和派,始终压制贝京为首的极端派,犹太人没有像阿拉伯人一样,劣币驱逐良币,卷入极端主义的漩涡。 5,二战后的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三个时代:国王们、纳赛尔们、阿拉法特们。分别代表旧殖民、冷战、后冷战。越来越极端,从大英帝国的贵族盟友,变成文明世界甩不掉的包袱。6,多次阿以战争,打垮/分裂了阿拉伯人,巩固/壮大了以色列,同时也削弱了工党。弃武从政的贝京,和其他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形成利库德集团,作为以色列的右翼,对工党形成制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