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缘1979 前生缘1979
运城微游俱乐部
关注数: 24 粉丝数: 48 发帖数: 603 关注贴吧数: 16
李家大院 特色1★ 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 特色2★ 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特色3★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李家大院,尤如投进吉祥的怀抱,那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千姿百态、无所不备的字画、碑帖;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交通信息自驾线路:至李家大院:自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公交线路:至万荣笑话博览园:运城出发—乘河津方向的车至阎景村下车即到。
舜帝陵庙 特色1★ 舜帝陵庙是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 特色2★ 舜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 特色3★ 舜帝陵是人们寻根祭祖、陶冶情操、修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 舜帝陵有两座,一座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座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从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景区由舜帝广场、神道、百花园、植物园、历山、条谷苍野、雷泽湖、妫汭河以及游乐场、猴山等组成。景区内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波光潋滟、道路阡陌。景观水系贯穿南北,皋、夔、稷、契四座拱桥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不彰显北方园林建造者的智慧。 从古柏广场向北为陵区。陵区坐北向南,分为外城、陵区、皇城三部分。山门以南为外城,自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重华桥、娥皇桥、女英桥、护城河、古柏广场、舜歌南风座像、生死相依的一组千年古柏、柏林。进入重华门,即为陵区,陵冢高9尺,呈现四方形,每边长约4丈,陵上有数千年五指神柏。元代献殿、清代享厅排于前,关公祠、敤首祠列于左右,整个陵区威严、肃穆,王陵气势尽显。陵后为皇城,又名“离乐城”。安邑县志记载“舜始封虞,暮思旧邑,禹乃营鸣条牧宫以安之”。当地人俗称“离宫”,取离位享乐之意。皇城城墙高大雄伟,城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左右对称,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内舜帝塑像正襟南面,身着衮服,头戴冕旒,神态庄严,皋、夔、稷、契四位大臣在两旁恭敬而立。以陵在前,庙在后的建造布局在历代皇家陵园中十分罕见。舜帝陵景区集历史、文化、旅游、园林、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人们寻根祭祖、陶冶情操、修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 交通信息自驾车: 运城市—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国粮街—运临路—舜帝陵。
普济寺 普济寺即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普救寺的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最后为花园;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 相传别墅花园为唐代崔相国所建的佛居别墅,《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而莺莺塔后有经籍阁,东西两侧建有厢房,所谓的“西厢书斋”,就是传说中当年张生游蒲东时来到普救寺借宿的所在。从西厢书院穿过,是崔居别院。崔居别院的后面是花园,这里是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的地方。花园内假山高耸,湖水荡漾,小桥飞梁,厅榭玉立,到处红花绿树,使有情人不舍离去。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地方志中称“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文明中外的游览胜地。 交通 从永济火车站乘座2路、3路公交车到普救寺下车即到,票价3元。
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做“知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学生再问老师,知人以后要做什么呢?看来樊迟还是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   老师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就是这样十个字,说明我们知人以后要干什么。“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措”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哪儿呢?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么高尚的人。   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这是一个标准。   “能使枉者直”,这个标准更温暖。也就是说,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某一个人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实,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都会有所释放。   什么叫做“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说,一个人他也许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高尚,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狭,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了解人心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力量,让一个不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弯弯绕的人,让他起码在跟你合作的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正直坦荡一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知人呢?孔子说,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人呢?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有着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在胡同拆迁中得以幸存。 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 南锣鼓巷还是一条酒吧街,与三里屯、后海不同,南锣鼓巷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南锣鼓巷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 称为“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 最佳旅游时节 四季皆宜,南锣鼓巷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非凡。交通 公交 乘坐公交107、124等到【宝钞胡同】站下车到达南锣鼓巷北口;乘坐公交13、60、118路等到【锣鼓巷】站下车到达南锣鼓巷南口。 地铁 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下车即到。 小贴士 1、在南锣鼓巷49号里,藏着老北京最好吃的奶酪店——文宇奶酪店,酸梅汤也是这里的特色。排队要趁早,这里可是限量销售的。 2、在南锣鼓巷108号四合院内的过客以口味特殊的PIZZA和富有尼泊尔风情的饮料小吃而著名。其中自创的两款“羊肉串”披萨和“宫爆鸡丁”披萨非常棒。 3、南锣鼓巷里有很多特色店铺,著名的如原装备户外折扣店、FANCY-ME、贵福天地(grifted)、火柴语录、在别处、创可贴8特色T恤店,各具特色,可以来感受一下其独特风情。
北京名字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