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先生 Wing先生
一切从头开始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81 发帖数: 5,229 关注贴吧数: 58
【知识贴】蓝军邮、黄军邮、紫军邮、红军邮,到底有什么区别? 军用邮票也是很多人喜欢收藏的一个类别,一些初入门的朋友,可能会被新中国军邮中的红、黄、蓝、紫的颜色名称搞晕了头,不同颜色的军邮,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目前价值几何?存世量有多少?收藏的价值有多大?下面将为你逐一解答! 蓝军邮、黄军邮、紫军邮 1953年2月,为了优待军人寄信,邮电部准备发行一套“军人贴用”邮票,邮票共3枚,面值均为旧人民币800元,图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军徽下面印有“军人贴用、中国人民邮政、800元”字样。第一枚底纹为橘红色,俗称“黄军邮”;第二枚底纹为紫色,俗称“紫军邮”;第三枚底纹为蓝色,俗称“蓝军邮”。每枚邮票图幅为21毫米×32毫米,齿孔14度,胶版。这套邮票于1953年7月初开始印制,是新中国第一套军用邮票。邮票分批印完,陆续下发到各部队和军事机关,每位官兵每月可得到2枚用于通信。邮票下发后,有的部队反映,在没有信箱代号的情况下使用军人贴用邮票容易泄密,邮票使用范围和对象也难以控制等。为此,有关部门决定“延期实行”,停止使用。后来,军队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将没有下发的邮票全部销毁,但在个人手中的军人贴用邮票仍被使用。这三种邮票都流出了一些,其中“蓝军邮”印成较晚,留存下来的数量最少,因此极为珍贵。目前每枚在人民币250万左右。 红军邮 1995年8月1日为了改革和完善义务兵通信制度,解放军总参部与邮电部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发行了义务兵专用票(简称“红军邮”)一枚,供沈阳军区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试用,原使用的“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形戳记在试用地区即告停用。这套军邮是人民解放军自己的画家杨谷昌设计的。义务兵邮票发行是义务兵的福利。但是一经面世就进入了藏品市场进行交易,严重干扰了部队和邮政市场秩序。1996年“八一”前夕,原邮电部会同总参谋部联合发文:停止发放义务兵专用邮票,邮寄信件从1996年8月1日起,恢复使用原三角邮戳,已发放的义务兵邮票继续使用,至此义务兵邮寄信件进入了票、戳共用时代。1997年4月13日沈阳战区转发总参谋部的命令:从1997年4月15日零时起,停止使用义务兵邮票。尚未使用的剩余邮票就地封存等待命令。这个命令发布后有些部队进行了收缴和上交工作,有些部队没有进行收缴和上交。 红军邮流出的大概数量 在义务兵邮票发行之初,一些敏锐的邮商看到了其市场价值的潜力,千方百计的进行收购。近日由沈阳军区原主管军邮发放的校官证实,红军邮总印量约1300万枚。通齿票流出渠道为各部队发放主管人员,邮商用地方流通的普通邮票兑换战士手中的军用邮票,该票的流出数量无法统计。不通齿邮票没有经过大面积发行,但据走访当时的库管人员得知,是某位将军的后人,以送外商礼品为名,申领了3000版不通齿义务兵邮票。后经邮商辗转流入市场。定版票在发现印刷问题后一直保管在沈阳战区通讯兵部库房内,发行前被定为废票,导致保管不当,经清点有2000版左右的损耗和流失。 ----转自(陈晓C的集邮册)
【知识贴】怎样鉴别"红军邮"的真伪? “红军邮”精美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广大邮票爱好者,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用“红军邮”真品原大翻版,套色胶印出整印的赝品在邮市上进行出售。其刷色和纸质足以以假乱真,没有鉴定经验的人极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应该怎么来鉴定“红军邮”的真伪呢?1.看邮票图案中五角星和“八一”印刷网点:真品和伪品虽然都是胶版印刷,但在印刷网点排列的角度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用高倍放大镜观看五角星和“八一”上的印刷网点,能够很快辨别真伪。 2.看铭记:真品铭记“中国邮政”字迹清晰,笔划粗细均匀;伪品笔划精细不均匀,字迹不够清晰.尤其“中国邮政”中的“邮”字,真品第六笔的勾与第七笔的直竖不相连,而伪品则相连。 3.看帽徽:真品邮票图案上陆、海、空军帽徽上的五角星均较清晰,成形;伪品则不成形,呈一片红网纹。海军帽沿上的“中国人民海军”字样,真品字迹清晰可辨;伪品模糊不清,字迹难辩。 4.看齿孔:真品齿孔打得笔直而圆润、光滑;伪品齿孔打得弯曲不直,孔不圆润,较粗糙。 5.看背胶:真品背胶刷得均匀,细腻;伪品刷的是假背胶,不均匀,在版票边纸部分,仅有一半边纸上刷了假背胶,另一半则未刷。下面再说说具体的鉴别方法: 基本方法: 1、用眼睛看:真品颜色纯正鲜艳,层次分明。伪品颜色偏红或偏绿[变体票除 外],层次模糊;真品纸张薄而挺,背胶薄而均匀细腻。伪品纸薄[偏红的]发韬,纸厚[偏绿的]的特挺,背胶都不均匀。 2、用手检测:真品用手端起[整版的]弯曲均匀。伪品纸薄得端起弯曲不均匀,纸厚的端起基本不弯曲。 一、普通放大镜检测法: 1、看中国邮政四个字下面的黑色横杠,真品用放大镜看是一根连续的黑色横杠。伪品是断续的黑色横杠。 2、看中国邮政邮字的耳刀偏旁,真品用放大镜看最后的弯勾与左侧的一竖是不连的。伪品是连上的。 3、看齿孔,真品齿孔打的整齐.圆润,齿孔是从正面向背面打的。伪品齿孔打的不整齐、圆润,齿孔有的从背面向正面打的。二、高倍[40-60]放大镜检测法: 1、真品和伪品虽然都是胶版印刷,但在高倍放大镜下看邮票图案上网点有着明显的不同。真品的网点是非常清晰的方形块或菱形块,伪品是模糊不清的。 2、真品和伪品图案上红色网点的连线与邮票水平的夹角不同。真品图案上红色网点的连线与邮票水平的夹角为45度,伪品图案上红色网点的连线与邮票水平的夹角为72度。 3、看帽徽,真品图案上陆海空战士帽徽上的五角星清晰可见,伪品则不清晰、模糊。尤其是海军帽徽上的字迹差别就更大了。 4、坐标尺[整版的],真品通齿版的坐标尺在左侧,黑色,清晰。不通齿版的坐标尺在右侧,四色,清晰。伪品则不清晰,模糊。 另外还有一些“秘技”: 1、通齿版右下角厂名的沈字与其他三个厂名的沈字写法不同,其他三个沈字的三点水第二笔和第三笔划是连笔写成的,而右下角沈字的三点水第二笔和第三笔划是两笔写成的。 2、不通齿版左下角厂名的沈字与其他三个厂名的沈字印刷不同.其他三个沈字印刷正常,而左下角沈字的最后一笔弯勾的旁边多印了一个红点。 ---转自(陈晓C的集邮册)
【转载】编号邮票《中国妇女》原画手稿欣赏 编号《中国妇女》是文革期间发行的一套经典邮票,这套邮票于1973年3月8日发行,即国际妇女节。 编号《中国妇女》 很多集邮者以为这三幅图案出自同一人之手,其实是分别来自三位画家的作品:编号(63)的画作为《矿山新兵》,画家为杨之光;编号(64)的画作为《女委员》,画家为汤小铭; 编号(65)的画作为《海燕》,画家为潘家峻。 下面把原画手稿放出来,供大家欣赏! 矿山新兵女委员海燕 其中《矿山新兵》是杨之光早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1年,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的洪流之中,这一时期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最低谷。画面上一个浑身上下洋溢着朝气与活力的矿山女工正在一丛芭蕉叶前整理衣装,准备参加劳动。背景是远处耸立的矿山井架和隆隆驶过的满载矿石的列车。高高飘扬的红旗和列车喷出的烟雾昭示了当时火热的劳动场面,而主体部分这位头戴矿工帽,腰扎皮带浓眉大眼面带微笑的女工则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在构思上的处理是很独到的,这不仅体现在以“新兵”为主体刻画的构图上,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选择了这样一个与政治相吻合的题材后,尽可能地在政治题材的掩盖下去追求唯美的表现来发挥他在艺术技能上的追求。 1972年,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先后在《人民画报》和各报刊大幅刊登报道,并于1973年3月8日发行的编号票63-65《中国妇女》邮票在全国发行。问起这件作品的创作情况,杨之光笑着说,“这张画画的过程中,我画了一大摞女矿工的肖像,而最后定稿的形象是我创作出来的。”他还说“我画《矿山新兵》的时候是在9平方米的房间,没有画桌,要把床铺拿走,放上一个画板,跪在地上完成作品。” ----作者:陈晓C
【转载】一片红未发型的真正原因 对于“全国山河一片红”被回收的真正原因,很多人以为是源于邮票上的地图漏了将“台湾”套上红色,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邮票的设计者万维生说过:“台湾省属国民党领导,实行资本主义,不画成白的难道可以与大陆一样画成红的?”所以,地图上的台湾填白是故意为之,而非疏漏。   据悉,“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当时计划印制3400多万枚,可谓巨量!如果按正常发行,到今天也只不过是一枚价值一般的邮票。但世事如棋,由于一个意外事件,使一片红邮票的命运发生了剧变。   在1968年11月23日中午,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辑陈潮,发现这枚邮票上中国地图画得不准确,尤其是中缅、中蒙、中不边界画得不准,属于我国领土的南海诸岛也未表示出来。他当时猛然一惊,深知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非同一般,他立即向当时出版社的生产组作了反映。邮电部发现问题后,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估计总数不超过1000枚。   关于地图画的不准确,万维生认为,“其实当时国内的地图版本很多,有的地图本身就界限不清,邮票设计是艺术创作而不是科学研究,只能抽象地表现,正如画人的五官,不必一一描到一样。此枚邮票,地图是一背景,又不是出地图邮票,是各种推想越传越玄吧!”   后来第一个发现邮票错误的陈潮回忆说:“11月24日下午,老赵气喘吁吁地跑道我的办公室说,上级来了通知,让收回‘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呢。老赵的样子很着急,因为他知道这张邮票25日才发行,他提前卖给了我,若收不回去,可捅了大漏子了。二话没说,我把邮票如数退还给了老赵。当时心里很轻松,也很愉快,只觉得做了应该做的事。有人为我惋惜没留下一枚,当时谁也不会那样做。”“邮电部下达收回‘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指示如此及时,至于还有什么原因,是不是由我发现的问题,当时确实不得而知,但后来被证实了。”“我担心此举会给邮票设计者带来麻烦,后曾打电话给邮票设计部门,回答说‘没事’,我才踏实了。”   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造就了新中国的大珍邮。   原作者@陈小C的集邮册:80后超级邮迷,热爱分享,乐于助人!如果你在邮票鉴别和选购方面需要寻求帮助,可通过微博私信我,或QQ1493690342,手机微信号:chenxiaocmm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