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雨生 永恒的雨生
..................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1 发帖数: 765 关注贴吧数: 2
【因雨而生】转载]张雨生和张惠妹是个完成式 说实话,我是因为阿妹的横空出世才对张雨生有所喜爱,可是看完这篇文章还是忍不住的感动,是什么样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力量?原文作者这篇文章写的极其潇洒,超级推荐!!! 谨转此文,献给雨生。  我上周刚学了西班牙文里的十二种时态用法,这还不是全部的时态。西班牙文的机车,除了每个动词因为人称必须要变换六次之外,更机车的是,每个时态动词都要再变一次。 举个例子:「吃」这个字,在西文里,我吃、你吃、他吃、我们吃、你们吃、他们吃,总共有六种吃,但是现在、未来和过去等等不同的时态,六种「吃」通通要再变一次。於是,一个动词有将近一百种用法。以『我希望你成功』为例,可以从「希望」和「成功」的两个动词变化,看得出这个人是有没有机会成功,是「大势已去」还是「蓄势待发」?有趣的是,西文里的「完成式」和「未完成式」用的是Perfecto和Imperfecto这两个字,不用介绍,这个字看也知道亦有「完美」的意思。 也难怪这里的人,从来不觉得什麼叫做「遗憾的美丽」,或是「暧昧不明的美丽」,爱情里,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睡过才叫做「完成式」,才是「完美」的。 话说,我国中时有另外一个偶像,是我这三十年来,唯二的偶像(另外一个就是最近连载翻译自传的RiverPhoenix),我房间里只有贴过他的海报,就是张雨生。  张雨生刚出道时,我念国中二年级,我和当时那些疯狂的小女生没什麼不一样,听「天天想你」和「我的未来不是梦」过日子。可能比较不一样是,国中三年级我靠了一篇作文「我的未来不是梦」,终於让我的国文老师从此对我公平一点,她给了我九十八分,让我出去比赛。当年从后段班转到前段班,第一次考试就狠狠的干掉她的爱将,的确是让她脸色太难看一点。
【因雨而生】转一篇关于张雨生的文章 回忆张雨生       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属於自己的音乐回忆,有些歌手的声音伴随著你渡过年轻岁月,也许随著年龄的增长,聆听的音乐类型延伸到其他领域去,而对曾经崇拜过的偶像或爱不释手的专辑不再有感觉,  也许那些CD被你搁置在角落已积尘许久被你遗忘,也许早就被你拿到二手CD店了,但每次在和老朋友谈起儿时的回忆时,对於这些曾经陪伴过你带给你快乐的音乐,仍能津津乐道,谈得口沫横飞。当提到在国语流行歌坛中有哪位歌手的作品是你认为有收藏价值,三不五时仍会拿出来回味的问题时,你的脑中浮现出来的名字会是谁呢?我的答案是-「张雨生」。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看他写的词,觉得他的文笔很出色,叙情写景的手法及文字的铺排或意念的表达上都跟时下的词有很大的区别,而内容的灵感来源很多是他自生活上观察而体会到的抒发,从中可感受出他是个能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想法藉由歌曲传达出来的音乐人。从他的创作歌曲中,能感觉到他在音乐元素上真的是做到「灵活运用」而非单纯的「套用」,在他的作品中常可听见融合了多种曲风,但在词、曲、编曲、制作、乐器演奏上都能巧妙的去发挥它最大的可能性,不断去尝试并开创出新局,赋予歌曲新风貌,能转变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才是真的做到活用前人智慧财产。       怀抱音乐理想、声音高亢清亮、有著爽朗笑声、对人谦卑有礼、在歌曲诠释的感情抒发上至情至性,没有多余的肢体动作或夸张的表情来哗众取宠都是他令我印象深刻之处,从他的歌声中我能找到那种「真实」、「温暖」和「质朴」的感觉。他对音乐的热忱与择善固执及真正在音乐「本质」上所做的努力感动了我,在整个国语流行歌坛生态环境已今非昔比的转变过程中,他仍默默的一步一步踏实去追逐他的音乐梦,秉著一贯初衷,丝毫不改其志,称他为「音乐魔术师」实在不为过。       以下我就按照发行顺序,来说说对这几张专辑的心得吧!       1992 「创作专辑-带我去月球」       1994 「卡拉OK.台北.我」       1996 「两伊战争-白色才情」       1997 「口是心非」       1992 「创作专辑--带我去月球」       那些拗口抽象的文言歌词及制作概念解说,对於当时年纪小的我来说,虽一知半解,无法体会他所要极欲挣脱的束缚为何,更别提感受他音乐理念与价值了!但也觉得还好,不会排斥,那段期间仍是常听,且还是乐此不疲的常拿著歌词本看著。这张是他向世人真正宣示他想要做回自己,呈现出他对音乐上的野心的开始,好坏各凭论断,但在那时期,尤其是他之前被塑造出来的形象已深刻烙印在乐迷心中的当时,的确勇气可嘉!整张专辑的感觉,就有如封面那黑蓝色的氛围一样,充满茫然未知、深邃挣扎、新奇创意的味道.....       <无题>此曲有5:03长,但唱歌部分却只占了2:20左右,从2:30开始的吉它solo及背景KB的音效配合,就如同歌名「无题」一般令人难以捉摸,陷入人生桎梧般那种渺茫、怅然若失的感觉,很孤寂且无助...但听了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莫名感触...       <带我去月球>以落差极大的旋律作为反讽手法,不刻意批判,没有直接挑衅、激昂陈述的歌词,反而令人印象深刻,也在无奈的同时多了自省的空间,此种创作方式,带点笑看人生的意味,有时借古讽今,有时旁敲侧击,对於词曲两者交相搭配的体会就有待各位乐迷们自行去领略了...       <我就要转弯>以「迂回间接」的手法不以直陈方式来描述对於升学挂帅的填鸦教育的陈痛反思,词中处幊锖M著质疑,相当值得玩味与深思!相信同在台湾这般教育体制下的我们,应该有很多人也心有戚戚焉吧!       <现在这样>当他在副歌声声嘶吼唱著:「哦 所以我要现在这样的唱歌哦 所以我要现在这样的活著」我会很想到海边对著无边无际的天空和大海唱出这样的心声,那种发愤与挣脱的快意在声音拔高的当头尽情渲泄出来!尤其最后他将声音拉到最高,相信在那顷刻之间,不管是歌者如他或者是听者如我们都有种通体舒畅的痛快感吧!完全自我的抒发,唱出自己想要的音乐,做回自己,「现在这样」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现在这样」你过得好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麼我相信你也会想唱这首歌的。
【因雨而生】偶得一关于张雨生的文章 31岁的张雨生用十几年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却用各种的方式和借口忘记曾经的感动和梦。这些艺人的成长和他们的作品,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击中我们感动的盲点。每次纪念这些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都像是对自己的青春做一次谢幕式的祭奠。   一直以来很喜欢台湾的创作歌手,毕竟,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和追寻。在景气和不景气的时候,他们都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妥协一次,但是可以争取一次,或者,就永远不妥协,宁愿在繁荣和流行的背后默默工作。最出名的就是罗大佑、黄舒骏一干人,他们打入了流行的经典,却没有过什么劣作,所做的都是他们的心灵的反映。其实,有一个人,挣扎的并不比他们少,却总是经常被忽视,他就是张雨生。  有时候自己觉得很内疚的是私心里对张雨生太过苛刻,因为先入为主地听到罗大佑等人作品,总是不自觉地给一些创作歌手戴上责任的帽子。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责任也不需要在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作品当中。张雨生去世之后重听他的歌曲,才发现他要追求的是一个梦,自我的梦。就像他那高亢的嗓子一样,飞啊飞的一直可以向上冲,没有尽头。自由自在地表达就是他给自己的责任。拿别人去对比小宝,实在是错误的观念。他有一些可能看似大路的作品,之后总会有更为自我的表达。巧妙地在市场需要的洪流之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  如果可以撇开《大海》等几张飞碟时期的大热作品,反观张雨生自我的创作,可以梳理出另一条音乐人的心灵道路。罗大佑他们关心台湾的命运,黄舒骏喜欢思考人生,而张雨生则总是在追寻自由的梦。  从《烈火青春》开始,或者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热门音乐大赛,张雨生的Metal Vocal就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组乐队是许多年轻人曾经或者正在实现的梦,张雨生也不例外。可是进入唱片行业之后,真正能够给他展示这方面才华的机会并不多,同样的情况在庾澄庆身上也出现过。张雨生被定义为流行歌手之后,在由别人操刀的作品里面,只能把自己的高音作为一种噱头,其实像《大海》等作品都是如此。只有在像《带我去月球》、《卡拉OK,LIVE,台北,我》、《白色才情》和《口是心非》四张专辑里面,才可以看到一个完整而诚实的张雨生。从几次流行专辑之后赢来的自由中,他开始快乐地唱《带我去月球》,之后《卡拉OK》这张专辑平衡而完整地表达出最自我也是最成熟的一面。风格的整齐和出发点的另类,都证明他不是一个光唱别人写的流行歌的艺人。  《白色才情》是一次隐秘的旅行,短小精悍的五首歌不是才情的流露,而是诚意的表现。最后一张《口是心非》悲哀大过惊喜,虽然他已经在里面又向新的方向出发,可是车祸已经没有留给他任何机会和时间了。  又是一个11月12日,转眼间小宝离开我们已经有九年。其间除了第六年丰华出版过纪念专辑之外,之后人们都似乎像忘记这位歌手一般。曾经为一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感动的人,恐怕都早已经没有了梦想。当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年过三十奔向中年人行列的时候,重新听听张雨生的歌曲会有种脆弱的感觉。31岁的小宝用十几年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却用各种的方式和借口忘记曾经的感动和梦。  这些艺人的成长和他们的作品,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击中我们感动的盲点。每次纪念这些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都像是对自己的青春做一次谢幕式的祭奠。我们只能在歌中羡慕地看着坚持理想的人,用生命和梦想一起飞翔。”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