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然在 青山依然在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395 关注贴吧数: 3
关于写童年趣事的倡仪 每个人都会从小到大到老,从婴儿到幼儿到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中年、壮年,最后进入老年。回顾一生的历程,最值得回忆的、也是最有趣的是幼儿到儿童阶段。这一时期的人是天真烂漫、趣味十足的。如果我们每一个网友都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几百个网友就有几百件趣事,大家读起来该是多么有趣啊!如果吧主收集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下面我讲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希望这块砖抛出后引来一大堆玉。 大约在五九年,那时缺衣少吃,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经常饿肚子,对食物看得很重。一天,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到山上去捡柴,走到村口,听到从后龙山上传来一阵嘹亮的山歌声,这山歌不是唱,而是喊读出来的。听声音是一个小青年,那略带沙哑的青春男中音很有磁性,一下子就把我们吸引住了。不一会儿,来了不少大人听,山歌的歌词是: 日头出山三--尺--三 野狸步狗岭--上--窜 野狸野狸一--身--毛 亏了个蚂蝗水--里--漂 蚂蝗蚂蝗冒--得--脚 亏了个田螺背--甲--壳 田螺壳上有个孔 亏了个泥鳅泥--里--拱 泥鳅泥鳅没有鳞 亏了个叫花子不像人`````` ````````````````````````` 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歌声突然停了下来,约一小会儿,山歌声又从头起来:日头出山三尺三 野狸步狗岭上窜 野狸野狸四甲脚 社员吃菜半铜勺 有人吃菜钵一钵```````````````````听到这里,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立即走开了。我们不肯走,大人就拉我们走。到了山上,我们翻来覆去练习听来的歌词,真给我们练熟了``回家的时候,我们几个小豆子不停的吼这首歌,当吼到“社员吃菜半铜勺,有人吃菜钵一钵”时,突然从后面传来一声暴喝:“谁教你们唱的?你们的父亲是谁啊?”我们回头一看,是一个中年妇女丢了担子,拿了根棍子追上来要打我们,我们吓得要死,五里不见十二里地猛跑,一直跑到家里才回过气来。大人问我们为什么,我们将经过说了,大人们笑起来了,说:“吃菜的事你们懂什么,还去唱歌,讨打!”。后来我们再也不敢唱这首歌了。现在想起来这件事确是有点趣味。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再也不过那种缺衣少食的日子了!
郴州苏仙与王仙的传说 这是我小时侯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现在回想觉得很有意思。现记录出来,以飨 网友读者。 传说苏仙和王仙当时都是林邑大地上有名的修行人,苏仙岭(古名牛脾山)和王仙岭也挨的很近,不像现在离的那么远。由于苏仙与王仙两位均是有道人之,同受郴州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王仙打坐时忽然心血来潮,认为自己修行早于苏仙,应该高苏仙一筹,现在在百姓面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似乎有些失面子。于是他主动找苏仙讲,说:“我们两人现在道行不分上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不分伯仲,我们应该来一次比试,分个高下如何?”当时苏仙也心血来潮,不及细想就答应了两人比赛一次。但比什么呢?王仙提出,两人不比法术,只比体力爬山,规定在晚上半个时辰之内,谁登的山高谁就赢,并且就在该山上建殿修行,接受百姓香火。今后就为善为大。苏仙一听,似乎也有道理,就一口答应了。时间就定在当天晚上,规定在天亮之前的半个时辰进行比试。 当天晚上,苏、王二人各自精心准备一翻。到了规定的时刻,两人同时出发登山。现两人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刹时就爬山好高的山峦。王仙一心一意要赢,眼无它物,飞跑在前。苏仙则紧跟其后,不弃不离。就在他们比试正酣之时,经过了山间一间茅屋,从屋内传来一阵阵小儿的啼哭声。王仙似乎全神贯注于比赛,对小儿啼哭声未予理会。但苏仙在经过茅屋听到啼哭声之后,脚步立即停了下来。苏仙想小儿夜哭,不饿即病,必有缘故。我乃修行行善之人,难道置之不理吗?于是他停下脚步,退回到茅屋边上。时值天将亮了。茅屋柴门打开,走来一个农户。苏仙询问农夫,小儿为何啼哭,农户说,小儿发烧病急,烧得满脸通红,因而啼哭。苏仙一听,急忙从怀中拿出丹药一丸,嘱咐农户烧汤水立即给小儿喂药,以保天虞。农夫进屋烧水,苏仙不放心,一直守在屋旁。直待农夫给小儿喂了药。小儿转安才准备离开。这时抬头一看,天已亮了。王仙早已登上了杲杲的王仙岭顶峰。王仙赢了。 比试之后,苏王二人按照约定行事。王仙在雄峻的王仙岭顶峰造殿修行为善为大。为了显示自己光荣,王仙施法将王仙岭与牛脾山拉远了距离。而苏仙则在海拔不高的牛脾山上起屋修行。 日月如梭,时光一晃过了不知好多年。由于苏仙修行的牛脾山不是很高,道路近便,加上苏仙慈悲,到苏仙殿里求他福佑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日盛一日,越来越旺,绵延至今日,牛脾山也改名叫苏仙岭了。而王仙虽然赢了比赛,名分上为善为大,但因山太高,路太崎,找他求福佑的人不多,后来成了门可罗雀,香火日稀一日。由于殿堂无钱维修,以至房室越来越萧奈破败。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终于不知在何年。王仙岭顶峰的建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真是: 争名争利为哪般, 心存一善能成仙, 后人不知各利害, 心机用穷实自残。 08.4.12 作者: 青山依然在 2008-4-12 22:50   回复此发言
郴州苏仙与王仙的传说 这是我小时侯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现在回想觉得很有意思。现记录出来,以飨网友读者。 传说苏仙和王仙当时都是林邑大地上有名的修行人,苏仙岭(古名牛脾山)和王仙岭也挨的很近,不像现在离的那么远。由于苏仙与王仙两位均是有道人之,同受郴州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王仙打坐时忽然心血来潮,认为自己修行早于苏仙,应该高苏仙一筹,现在在百姓面前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似乎有些失面子。于是他主动找苏仙讲,说:“我们两人现在道行不分上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不分伯仲,我们应该来一次比试,分个高下如何?”当时苏仙也心血来潮,不及细想就答应了两人比赛一次。但比什么呢?王仙提出,两人不比法术,只比体力爬山,规定在晚上半个时辰之内,谁登的山高谁就赢,并且就在该山上建殿修行,接受百姓香火。今后就为善为大。苏仙一听,似乎也有道理,就一口答应了。时间就定在当天晚上,规定在天亮之前的半个时辰进行比试。 当天晚上,苏、王二人各自精心准备一翻。到了规定的时刻,两人同时出发登山。现两人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刹时就爬山好高的山峦。王仙一心一意要赢,眼无它物,飞跑在前。苏仙则紧跟其后,不弃不离。就在他们比试正酣之时,经过了山间一间茅屋,从屋内传来一阵阵小儿的啼哭声。王仙似乎全神贯注于比赛,对小儿啼哭声未予理会。但苏仙在经过茅屋听到啼哭声之后,脚步立即停了下来。苏仙想小儿夜哭,不饿即病,必有缘故。我乃修行行善之人,难道置之不理吗?于是他停下脚步,退回到茅屋边上。时值天将亮了。茅屋柴门打开,走来一个农户。苏仙询问农夫,小儿为何啼哭,农户说,小儿发烧病急,烧得满脸通红,因而啼哭。苏仙一听,急忙从怀中拿出丹药一丸,嘱咐农户烧汤水立即给小儿喂药,以保天虞。农夫进屋烧水,苏仙不放心,一直守在屋旁。直待农夫给小儿喂了药。小儿转安才准备离开。这时抬头一看,天已亮了。王仙早已登上了杲杲的王仙岭顶峰。王仙赢了。 比试之后,苏王二人按照约定行事。王仙在雄峻的王仙岭顶峰造殿修行为善为大。为了显示自己光荣,王仙施法将王仙岭与牛脾山拉远了距离。而苏仙则在海拔不高的牛脾山上起屋修行。 日月如梭,时光一晃过了不知好多年。由于苏仙修行的牛脾山不是很高,道路近便,加上苏仙慈悲,到苏仙殿里求他福佑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日盛一日,越来越旺,绵延至今日,牛脾山也改名叫苏仙岭了。而王仙虽然赢了比赛,名分上为善为大,但因山太高,路太崎,找他求福佑的人不多,后来成了门可罗雀,香火日稀一日。由于殿堂无钱维修,以至房室越来越萧奈破败。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终于不知在何年。王仙岭顶峰的建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真是: 争名争利为哪般, 心存一善能成仙, 后人不知各利害, 心机用穷实自残。08.4.12
【名家笔下的牡丹】 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她雍荣华贵,美艳绝伦,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 牡丹是历代艺术家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在绘画上,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杨子华画牡丹。此后,唐代边鸾画牡丹、五代徐熙画《牡丹图》、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清代恽寿平画牡丹,这些作品,或润秀清雅,或泼辣豪放,都是中国艺术宝库的奇葩。到了近代,著名画家王雪涛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大画家关山月说:“中国一因作画之前要求全面掌握对象的内在规律,如画牡丹,要把牡丹与芍药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征来。要对它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等自然属性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要懂“画理”。牡丹还成为瓷器制作的重要题材。宋代的“牡丹梅花瓶”,明代的“牡丹双鹤盘”,以及清代的“雄鸡牡丹瓶”和近代瓷都景德镇生产的“牡丹孔雀凤凰盘”、“青花牡丹孔雀盘”、“青花牡丹凤凰盘”、“青龙牡丹唐草盘”、“剔红牡丹孔雀盘”,争奇斗艳。牡丹图案和绘画还被广泛用来装饰各类建筑物。如云南大理的“木雕”、福建惠安的“石雕”、甘肃临夏的“砖雕”,无不辉耀着牡丹的色彩,飘溢着牡丹的芳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