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人Gairrson 小龙人Gairrson
人活着一定要自信。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479 发帖数: 7,339 关注贴吧数: 26
刚读了篇文章。挺有道理。。 音乐的容器 作者:马慧元 最近我弹一个炫技曲子。 这是一个当代美国作曲家的作品。音 乐很单纯,没有太多超越技术的东西,但 弹起来很愉快,说白了是好玩和过瘾,音 乐从我这里自动流出,真是指点江山舍我 其谁啊。我竟然发现它比巴赫的音乐能给 我多得多的快感,因为在巴赫中我看不到 自己。 哪怕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种大俗套 子,熟得不能再熟,但我知道音乐不是我 写的,它也不是我的一部分,我在巴赫的 壳子里居住,却又如同锁在监狱中。其实 我对巴赫够熟悉,在倾听中获得过深长的 快感和幻象。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仍然是 浅层次的交流。若想在巴赫的音乐中发现 自己,要等到自己能写赋格才可以。 话说我弹琴的原因可能不少,但纯粹 为过瘾而弹的时候不多,这也是古典音乐 的辛苦之处。张扬性情的时刻是珍贵的, 要先有艰苦的努力,“自我”才羞怯地破茧 而出,在这一点上流行乐则要好得多。 钢琴家卢温塔尔 (RaymondLewenthal)的一个观点对我 很有触动:很多搞古典音乐的人没有好奇 心,不愿自己去找曲子,弹得越好越没好 奇心,倒是一些弹得不太好的人,不乏热 情和好奇,但能力有限,热情表达不出 来。这一点,我在音乐学生和老师交互之 中深有体会。 古典乐太难,人与人能力差别太大, 权威太恐怖,一般人在老师面前,确实容 易给吓得说不出话,自己的一点可怜想 法,动不动就跑得无影无踪。 传统深厚的东西就是如此,往往是反 人性、反直觉的,后人自以为灵感乍现, 立刻被老师棒打,因为表面的好恶,几乎 注定是“不对”的,不信你看钢琴家、小提 琴家、运动员,有几个光靠自己高兴练出 来?往往,越长远有利的做法,看上去越 不得劲。所以,既保持科学、反直觉的训 练方式,又要秘密收藏着自己的直觉,两 头一夹,剩的人就很少了。 在音乐中缓慢经历过乐趣和挫折的 我,对人和音乐总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古 典音乐成为“人”的一部分并不容易,浪漫 派音乐好一些,比如钢琴上的肖邦李斯特 相对贴近生活经验,能够吸纳人的自然气 息。而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写作程式 远离生活,如果你碰巧生对“形状”,天然 是这类音乐的容器,就能合适地盛装它 们,并在其中肆意伸展。少数钢琴家,从 古尔德到施纳贝尔,都是这样的天然容 器,早早准备了巴赫和贝多芬的到来。多 数人则要不断塑造自我,直到自己能写出 类似风格习作的程度,才能真正心摹手 追。 生长和顺服,是艺术上永远的矛盾。 人生尚存之际,那个受压之“我”就在顽 抗。 罗胖曰: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耳机里正在放 用二胡演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样的曲子当然不伦不类、难成大器、难 入法眼。 但是——很好听哦。吼吼。 “住在别人的壳子里”,这是多么痛的领 悟。 人生悲剧就是——遭遇“体系”——养活大 师,累死自己。 人生机遇在于——“穿越混搭”——成就自 己,气死大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