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古瓷收藏 爱好古瓷收藏
诚交爱好瓷器的朋友一起探讨研究学习
关注数: 87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4,736 关注贴吧数: 48
瓷器釉彩 瓷彩 瓷器装饰用彩,最早是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便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发冠、眉毛、眼睛和衣纹。到唐代,又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釉上彩始于宋。青花、釉里红和金彩则在金元时期崭露头角。 到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宣德年间出现在青花瓷器上的加红彩,成化时期出现的斗彩。入清以后,景德镇创造了蓝彩和翠色。康熙年间,具有我国陶瓷的独特装饰风格的粉彩逐渐形成,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到清代中期,西方装饰艺术传到中国,洋彩开始使用。 彩绘 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釉上彩 釉上彩,系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等。
鉴定古陶瓷的晶相.气相.玻璃相与微观 微观已经成为研究鉴定古瓷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古瓷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观。比较著名的“气泡帮”主要以微观结果来判定瓷器的断代,以著名专家XXX,倡导的气泡学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抛弃,为什么曾经受到很多人追捧的气泡学最终结果如此凄惨,根本原因是XXX专家一开始建立这一学说时就没有弄清楚微观现象究竟是什么。把釉中所有的表象统统归入了气泡一类正是因为其依据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所以釉中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只能不客观的编造出许多新的名称,什么“干泡”、“破泡”、“老化死之泡”。。。。。根本无法寻找其规律很多人研究一个阶段后感觉对鉴定用处不大便不再相信微观这种科学鉴定手段,但仍有一部分人处于多种目的尽管也找不到规律性的特征却仍在无悔的继续研究究竟微观检测手段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肯定的答案。而且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微观研究,已经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判定烧成温度、釉料加工、釉料成分等基本已经找到了规律。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对比,从而得知古瓷器的窑口和大范围的制造年代。通俗的说就是可以准确分辨瓷器的新老。 气泡说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釉中的现象没有弄清楚。因为不清楚其原理也就找不到观察釉的微观设备错误的认为微观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釉中的气泡,殊不知要想观察釉中的晶相必须使用偏光显微镜,使用普通显微镜只能偶尔在弧形器物的远端才能看到晶相,有些烧成温度低的瓷器由于其晶体团体性较大也比较容易看到,这样一来相信气泡说的人更无法找到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正确掌握微观的方式方法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晶相的形状和大小就可以准确断定瓷器的新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