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多多点b9 屡败足坛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582 关注贴吧数: 3
强制捐款捐不出慈善 慈善必须是志愿性的,它不是政府的税收;志愿的关键是公民自己意愿的选择,它不是变相的社会资金获取通路。“被”实现的慈善,不是善。   据新华社报道,应以自愿为前提的慈善捐款,在湖南部分地方却成了一项有任务的“工作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及干部职工“自愿”每天捐一元,用于扶贫帮困、助医助学等公益事业。   面对强制捐款,长沙县一些老师表达了质疑,但该县慈善会会长则说,老师应该觉悟是最高的,“不在乎这三四百块钱吧”。   面对这样一个说法,被强捐的教师有理由毫不隐讳地说:是的,我在乎。不仅如此,任何一个人在被要求捐款的时候都应该说:是的,我很在乎。   慈善首先要在乎资金的去向。捐款必须要在乎资金被用于哪里了、是怎么使用的、募捐的受益目标是谁、谁来运作和管理捐款、过程是不是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是怎么监督评估的,等等。就资金去向而言,长沙县“天天慈善一元捐”善款大多被用于扶贫帮困政策资金的缺口。记者也查阅到大量文件档案和电脑台账。   但即便去向透明,慈善还要在乎公民的选择。行政为依托,指定慈善目标、指定慈善组织、指定捐款要求,无论其是否具有慈善目的,都是违背慈善原则的。它和政府要求公众买一家企业的产品一样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此外,慈善要在乎参与的志愿性。参与社会慈善是公民的参与权利,也是一种美德;但它的含义,从来不是按照特定的要求,在特定的时间、经过特定的途径、向特定的组织、进行特定的捐款。拒绝后者,不仅不是慈善精神的淡薄或美德的缺失,恰恰相反,它体现了公民的责任和对参与权利的维护。   慈善必须是志愿性的,它不是政府的税收;志愿的关键是公民自己意愿的选择,它不是变相的社会资金获取通路。“被”实现的慈善,不是善。   “天天慈善一元捐”,不是长沙县中小学的特例,也不是突发的新举措。比如长沙浏阳市、望城县、湖南株洲市、郴州市等,都有“天天慈善一元捐”活动;数个市县均由当地下发通知,在各级各部门发动群众和干部职工集中捐款,条块结合组织收款。三年前长沙慈善会还对网络《百姓呼声》栏目的质疑给过书面回复,表示是2005年长沙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   “被慈善”决非个案,类似的例子不一而举。这反映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的普遍认识误区,把慈善作为强制动员社会资源的渠道,湖南部分地区这样直接从教师工资里扣除“善款”的举动,是个典型例证。这忽视了慈善的本源,即公民的志愿治理。   近期很多慈善组织违规事件,打击了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强制捐款则是另一个方向对慈善的损害。社会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但参与,必须是志愿的、有选择的、对过程和结果问责的。捐款者、慈善组织、政府,对慈善的每一分钱都值得在乎,在乎给予谁、在乎怎么用。不行无知之善,“善”才名副其实。转网络
谁是学校减负的受益者 2013年09月04日10:01来源:南方日报   新学期开始了,来自教育部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新规”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尽管其中包括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定,包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十条新规”真的能为学生减负吗?家长并不认同。道理很简单,社会竞争依然激烈,成绩不好就吃亏。新学期的普遍现象是,孩子刚刚出了学校,就被送进了辅导班,学习的负担一点没减少。   学校的减负与社会竞争本身是矛盾的。现在,没个重点高校的文凭,连工作都找不到,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要考上重点院校,那就得从小学开始准备,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一步走错,恐怕万劫不复。家长以如此惶恐的心态来教育儿女,自然不能接受所谓的减负。因此,出现了如下悖论—当学校开始取消考试之时,家长自动给孩子念上“紧箍咒”。为什么呢,小升初如大兵压境,哪里顾得上玩呀?   “十项新规”有受益者吗?有。当然不是孩子,而是课外辅导班。近年来,课外辅导班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教育衍生行业。在广州,大约8成在读学生都上过课外辅导班,不少学生还是每年必报、每课必报。据业内人士透露,省内某个知名课外培训机构每年的营业额接近4亿元!可以预见,随着“十项新规”的出台,课外辅导班的生意将更加火爆,辅导班的低龄学童将更多。一旦孩子没有考试、作业的压力,课外辅导班自然是“最合理”的去处。只要还是以考试分数决定教育资源分配,家长自然不敢放任学生的成绩,课外辅导班就永远有市场。   课外的教育机构本来是个好东西,可以提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利于教育的多样化。但仔细观察,课外辅导班并没有开拓孩子的眼界,相反,它俨然是学校课堂的延伸。最火爆的课程依然是数学、英语、物理等。在这些课程上,主讲内容依然是那些难题、怪题。这些题目本属于附加题范畴,但在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谁敢轻易放弃?于是,孩子从低年级起,要么囿于“脑筋急转弯”之类的解题训练中,要么提前筹备高年级的功课。三年级的孩子,在辅导班的魔鬼训练下,已经会背五年级的单词了。一些志在考名校的孩子,其复习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这说明,公立学校教学与课外辅导班越来越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两大支柱。一方面,公立学校唱红脸,喊着“减负”,取消了低年级的考试和作业,一副抓素质教育的高姿态;另一方面,辅导班唱黑脸,嚷着“不能让孩子掉队”,拿出题海战术,继续培养考试高手。家长呢,很自然地选择了“公立学校+辅导班”的套餐,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依然决定一切。   也有阴谋论认为,减负其实就是为课外辅导班让路。公立学校毕竟是义务教育机构,狠抓低年级教育,无关升学率,总体而言意义不大,但课外辅导机构学费动辄成百上千,相比而言更有利润空间。必须指出的是,某些公立学校与课外辅导班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公立学校的教师甚至在课外辅导机构任职,这早已不是秘密。一些本该义务教育课堂内解决的问题,被推到了学费昂贵的辅导班。对于家长而言,公立学校所谓的减负,意味着子女的教育成本将极大增加。   减负可能演变成一次利益的博弈—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责任编辑:徐瑞莹)
看看这位【狼】老师是把倒数第一班带成全校第一 原标题:80后“狼”老师把倒数第一班带成全校第一沈阳11中语文教师张竞一。记者兰晓玉摄   教师节即将到来,日前,沈阳市教育局评选出20位优秀教师典型,作为全市教师学习的榜样。   昨日,在二经二校召开的教育系统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上,任海宁、刘金生、张竞一、李秘4位优秀教师做了报告。   他是一个青春洋溢的80后大男孩;他为每一届学生设计一枚独特的“狼族”班徽;他和孩子们一起写检讨;他为孩子们弹吉他;他领着学生拍MTV、排练小短剧、讨论社会热点、在操场上用人摆出中国地图的形状拍照……他还为班上学生定了两个特殊任务:每个月哭一次,再开心地大笑一次。   他就是来自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的语文组教师,张竞一。   上台演讲之前,张竞一告诉记者,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和寝室的同学们一直喜欢狼的精神、狼的文化,也很喜欢像《狼图腾》这类的文学作品。工作以后,他把他的班级称为“狼军团”,并亲自设计了一枚“狼族班徽”,同学们自诩为“小狼崽”,并叫他“头狼”。   他的“狼式教育”也曾遭到很多非议,有人认为狼通常是凶残狡诈的动物,说学生是狼,似乎不太妥当。   张竞一认为,学生或许没有最强健的体格和最优秀的成绩,但是他们一定是最智慧、最团结的群体,拥有最坚毅、最勇敢的内心,“拥有临机善变的智慧,但又不畏惧任何挑战和挫折,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狼的精神”。   张竞一带的第一个班,开学考试班级总分倒数第一,特困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加起来达31人,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一次班会上,他和学生们打赌,只要听从他的安排,一个月之后他就能让班级的语文平均分达到年级第一,一学期后总分第一。当时学生们哄一下炸开了锅:“老师你开国际玩笑!”   张竞一精心制定学习计划,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天早上6点到校,陪着学生们上每一节自习。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班级语文成绩真的提升为年级第一名!   张竞一趁势抛出了“狼族守则”:“我不需要一群懒洋洋的绵羊,我喜欢我的学生像小狼一样充满活力,勇往直前,能不能做到?”“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打那以后,他的班级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年级第一不再是梦想,各类比赛他们奋勇争先。   张竞一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责任绝不在孩子自己。因此,每当班里有一个同学挨了批评,他都主动站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写检讨。   “每次带高一,都要写好多好多检讨啊……后来孩子们挺心疼我的,就不忍心犯错误了。”他笑着说。   他们都是优秀教师   聋校教师李秘:做梦都在练手语   来自铁西区聋人学校的教师李秘,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她向学生讨教手语,上课学下课学,无处不学。周末在家就对着报纸打,对着镜子打,那段时间她感觉做梦都在打手语,胳膊和肩膀累得抬不起来。终于,正常情况下得用至少半年时间才可以掌握的手语,她不到两个月就驾轻就熟了。   “癌症铁人”刘金生:脱发后夏天戴帽上课   沈阳市第六十九中学教师刘金生身患癌症多年,他当了20年的老师,不请假,不缺课,不休息,同学们称他“三不”老师。他的情况一度非常不好,头发脱落,变成光头,怕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他只好戴帽子上课。天气热,他头上冒的汗浸湿了帽子,头热得发胀,一天下来,帽子上都是汗渍,会有馊味,晚上一定要洗,必须烤干,第二天再戴,一个夏季戴坏好几顶帽子。(辽沈晚报记者兰晓玉) (来源:东北新闻网)
转个帖子给幼儿园提个醒 原标题 4岁男童不愿在幼儿园住校 打出租车“逃学” 2013年08月28日09:03作者:唐奇   来源:新文化报   “前面,往前开,不远就到了!”昨日8时许,江城的哥张晓鹏在吉林市龙潭区吉化总医院拉了名特殊的乘客—一个4岁的小男孩,绕了一圈又一圈也没找到他的家,最终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孩子找到了家人。   的哥“捡”了个小男孩   张晓鹏回忆,早上在江北化工医院附近,一个身穿黑白相间格子上衣、绿色裤子、粉色布鞋的“小不点”蹦跶着向他招手。   “我当时寻思孩子的爸妈和他在一起,小孩想先上车,所以我就把车停了下来。”摇下车窗,张晓鹏问:“你爸爸妈妈呢?”   男孩嘴里嘟囔着什么,张晓鹏一句也没听清,但看那表情他一定是害怕了。“我看他拉不开车门,就帮他打开。他一下就钻进了车里,然后说‘妈妈不见了,我要回家,但找不着了。’”张晓鹏说,上了车他才知道,这孩子是自己出来的,才4岁的他发音还不清楚,不过能说上父母的名字。   “往前,再往前,我家就在小区。”男孩凭着记忆指挥张晓鹏在化工医院附近兜圈。   “你家在什么小区啊?不要害怕,叔叔一定帮你找到家。”张晓鹏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开车。“这孩子就说家在小区22号楼,但是哪个小区他说不上来,父母的电话号他也没记住,把我也急够呛。”   沿着街道经过了几个小区都不是,往前就是江边了,张晓鹏只好求助当地广播电台。电台也没找到孩子家长,他只好把孩子送到了吉林市公安局龙潭区分局土城子派出所。   通过户籍信息找到家人   派出所副所长赵鑫通过广播得知了男童走失的情况,就在张晓鹏带着男童来到派出所前,已经开始对户籍信息进行检索。通过初步查询排查,调取出男童的有关信息,并找到男童父亲的照片。经男童辨认,最终确定他家住金珠乡荒地村。通过当地派出所、村委会,找到了他的父母。   昨日9时30分许,张晓鹏接到了孩子母亲的感谢电话,这一天,张晓鹏的心情都不错。   “小不点”今年只有4岁,昨天是他上幼儿园的第二天,谁都没想到他自己就走了。据孩子的父亲介绍,孩子走失是因为母亲告诉孩子想让他在幼儿园“长托”(住校),孩子不乐意了。   母亲周女士说:“孩子说,‘妈妈我不想长托’,可能是换新环境不适应,甚至连幼儿园都不想去,才打车走的。真的挺意外,这孩子胆儿太大了,一直也没哭,接到电话,才知道孩子丢了。”   “如果没这个好心司机,孩子这么小,万一遇到坏人可咋办?”周女士说,她想通过报纸向驾驶吉BT5661出租车的张晓鹏和土城子派出所的民警表示感谢。   本报记者 唐奇   有些幼儿园还没正式开学   孩子提前适应环境   “老师,我们信任你,孩子就交给你啦!”“宝宝,跟妈妈再见,放学准时来接你!”“听老师的话,在幼儿园好好表现哦!”……昨早,长春市绿园区芳草地幼儿园门口,新入园的“小豆丁”们一个个眼泪汪汪地跟爸爸妈妈告别。   虽然9月1日这里才正式开学,但为了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提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有家长表示:“感情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趁正式开学前,让孩子跟老师多接触接触。”   爱哭宝宝:睡觉都要抱着鞋   提前入园的孩子,性格不同,表现也不一样。   范老师在芳草地幼儿园带小班。她告诉记者,新入园的馨馨(化名),是她3年来遇到的最难带的一个。   馨馨现在24个月,刚够入园年龄。在家一直妈妈带,宠得不行。入园后老师发现,幼儿园里的东西全都吸引不了她,断断续续就是哭,怎么哄都不好。   怕女儿恋家,每次妈妈都不敢来送她,姥姥送完了也不敢轻易走,躲在隔壁或蹲在窗根下听动静。孩子哭了半天也哄不好,姥姥就会忍不住冲上来。“头两天到了睡觉时间,姥姥抱着孩子哄,孩子手里还得搂着自己的鞋,现在才慢慢板过来。”   老师点评:哭闹是宝宝到陌生环境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家长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能孩子一哭就过来哄,要对老师有起码的信任,毕竟以后老师要天天陪孩子。“告诉老师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关键时刻能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次数。”   倔强丫头:只吃自带食物   长春市安达街某幼儿园姚老师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宝宝,经常让老师哭笑不得。小丫头27个月,10天前刚刚送过来,长得白白净净,大眼睛滴溜溜转,一看就是个鬼灵精。   第一天的表现,印证了她的猜测。“不吃饭,咋喂都不行,越哄越哭。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她就坐在凳子上看,小手攥得紧紧的。”姚老师明白,她这是在生爸爸妈妈的气呢。本以为闹一会儿就过去了,可到了中午还不吃饭。最后饿得不行,才吃了点自带的食物。第二天依旧如此,第三天,才肯吃幼儿园的东西。   老师点评:这是聪明孩子的做法,心眼儿多,啥都明白,知道耍脾气。哭,不能一味地去哄,要有适当的冷处理,还要从思想上沟通。“告诉她,爸爸妈妈是大人,要上班赚钱。宝宝也长大了,该到幼儿园学知识了。”   本报记者 董春梅(责任编辑:徐瑞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