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父阳羡杨梅 湖父阳羡杨梅
杨梅成熟,欢迎新老朋友前来品尝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7,280 关注贴吧数: 32
还是早杨梅好 宜兴杨梅遭遇“成长的烦恼” 业内人士:拉长加工产业链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马 超   每年6月中旬过后,我市西渚、张渚、丁蜀和湖氵父等地的杨梅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上市。由于今年气候适宜,杨梅普遍增产,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梅农们普遍反映,今年大量杨梅由于采摘不及时而被浪费掉,而及时采摘的杨梅销售行情也不乐观,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低了近三分之一。   现 状:  产量大价格低 鲜果少人问津 6月23日,记者在丁蜀镇汤渡转盘的杨梅集中销售点看到,这里一字排开的摊点有30多家,其中大多来自湖氵父镇。虽然一篮篮杨梅新鲜诱人,公路上也车来人往,却少人问津。  湖氵父镇张阳村果农吕岳云告诉记者,他家的杨梅采摘园门票为每人30元,来的游客很多,但真正买杨梅带走的很少。一些游客乱采乱摘,导致鲜果损失不少。“我们起早贪黑赶来这里,一天也卖不了几篮。”湖氵父镇东兴村的杨梅种植户汤凤仙说,去年一篮杨梅(毛重2公斤)最高可以卖到50多元,今年15-30元仍卖不动,但是又不忍心让杨梅全部烂掉,只能卖一篮算一篮。还有几个摊点的梅农反映,一周前生意还不错,可随着杨梅大量上市,价格急速下跌,现在已跌到近10元/公斤。虽然今年杨梅高产了,但总体收益还不及去年。   原 因:  销路窄风险大 粗放经营待转型   湖氵父镇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品牌响亮。目前,该镇有杨梅12000多亩,覆盖全镇7个村、134个村民小组,是宜兴乃至苏南地区乡镇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产区,杨梅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重要渠道,然而,今年的行情却让梅农们闷闷不乐。该镇邵东村果农张新建说,他家有30亩杨梅,请了工人采摘,而采摘工人一天工资就要150-200元,虽然杨梅售价低,也只能咬着牙边采边卖。就这样,因采摘不及时,地上落了满满一层。“全市杨梅种植面积有15000多亩,但保鲜技术一直是个难题。”市农林局茶果站副站长王杏芬说,“销售渠道狭窄,单一的经营模式使杨梅损耗极大,果农每年能卖掉产量的三分之一就已经算不错了。”   多年来,宜兴杨梅基本停留在采摘、现销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经营阶段,缺少必要的加工企业,产业链难以延长,农民收入增幅有限,抗风险能力差。如何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困境,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出 路:  打品牌重开发 深加工大有可为  6月21日,在湖氵父镇举办的第六届杨梅节上,该镇一生态园推出了自制的杨梅醋,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不高,销售效果甚微。湖氵父用杨梅做酒、做醋,都是作坊式的浅加工,市场消耗仅占年产量的两三成。“要是有个杨梅加工厂就好了!”果农们一致期盼着。而“中国杨梅之乡”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官网公布的2013年杨梅产业的数据显示,该县拥有杨梅加工企业1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杨梅鲜果8250吨,产值2.37亿元,创税400万元,形成了杨梅果酒、果脯、果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由此可见,建设杨梅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罐头、果汁、果酒等产品,不仅有助于解决梅农的燃眉之急,而且市场潜力很大。   对此,湖氵父镇副镇长吕旭明说,今年年初,该镇就把建设杨梅深加工企业提上了议程,目前正在与有意向的投资商协商合作方案。据了解,杨梅通过深加工,利用率可以提高到七八成,亩产效益比鲜果销售高出近一倍。事实上,靠山吃山的农民需要解决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杨梅,板栗、银杏等一系列丰富的山货资源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结合旅游业深度开发,拉细拉长杨梅等山货加工产业链,大有文章可做。 来源:宜兴日报
宜兴杨梅遭遇成长的烦恼 宜兴杨梅遭遇“成长的烦恼” 业内人士:拉长加工产业链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马 超   每年6月中旬过后,我市西渚、张渚、丁蜀和湖氵父等地的杨梅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上市。由于今年气候适宜,杨梅普遍增产,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梅农们普遍反映,今年大量杨梅由于采摘不及时而被浪费掉,而及时采摘的杨梅销售行情也不乐观,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低了近三分之一。   现 状:  产量大价格低 鲜果少人问津 6月23日,记者在丁蜀镇汤渡转盘的杨梅集中销售点看到,这里一字排开的摊点有30多家,其中大多来自湖氵父镇。虽然一篮篮杨梅新鲜诱人,公路上也车来人往,却少人问津。  湖氵父镇张阳村果农吕岳云告诉记者,他家的杨梅采摘园门票为每人30元,来的游客很多,但真正买杨梅带走的很少。一些游客乱采乱摘,导致鲜果损失不少。“我们起早贪黑赶来这里,一天也卖不了几篮。”湖氵父镇东兴村的杨梅种植户汤凤仙说,去年一篮杨梅(毛重2公斤)最高可以卖到50多元,今年15-30元仍卖不动,但是又不忍心让杨梅全部烂掉,只能卖一篮算一篮。还有几个摊点的梅农反映,一周前生意还不错,可随着杨梅大量上市,价格急速下跌,现在已跌到近10元/公斤。虽然今年杨梅高产了,但总体收益还不及去年。   原 因:  销路窄风险大 粗放经营待转型   湖氵父镇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品牌响亮。目前,该镇有杨梅12000多亩,覆盖全镇7个村、134个村民小组,是宜兴乃至苏南地区乡镇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产区,杨梅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重要渠道,然而,今年的行情却让梅农们闷闷不乐。该镇邵东村果农张新建说,他家有30亩杨梅,请了工人采摘,而采摘工人一天工资就要150-200元,虽然杨梅售价低,也只能咬着牙边采边卖。就这样,因采摘不及时,地上落了满满一层。“全市杨梅种植面积有15000多亩,但保鲜技术一直是个难题。”市农林局茶果站副站长王杏芬说,“销售渠道狭窄,单一的经营模式使杨梅损耗极大,果农每年能卖掉产量的三分之一就已经算不错了。”   多年来,宜兴杨梅基本停留在采摘、现销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经营阶段,缺少必要的加工企业,产业链难以延长,农民收入增幅有限,抗风险能力差。如何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困境,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出 路:  打品牌重开发 深加工大有可为  6月21日,在湖氵父镇举办的第六届杨梅节上,该镇一生态园推出了自制的杨梅醋,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不高,销售效果甚微。湖氵父用杨梅做酒、做醋,都是作坊式的浅加工,市场消耗仅占年产量的两三成。“要是有个杨梅加工厂就好了!”果农们一致期盼着。而“中国杨梅之乡”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官网公布的2013年杨梅产业的数据显示,该县拥有杨梅加工企业1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杨梅鲜果8250吨,产值2.37亿元,创税400万元,形成了杨梅果酒、果脯、果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由此可见,建设杨梅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罐头、果汁、果酒等产品,不仅有助于解决梅农的燃眉之急,而且市场潜力很大。   对此,湖氵父镇副镇长吕旭明说,今年年初,该镇就把建设杨梅深加工企业提上了议程,目前正在与有意向的投资商协商合作方案。据了解,杨梅通过深加工,利用率可以提高到七八成,亩产效益比鲜果销售高出近一倍。事实上,靠山吃山的农民需要解决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杨梅,板栗、银杏等一系列丰富的山货资源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结合旅游业深度开发,拉细拉长杨梅等山货加工产业链,大有文章可做。 来源:宜兴日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