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NUe68y ant霸主
关注数: 62 粉丝数: 61 发帖数: 593 关注贴吧数: 24
关于我对女权的一些客观看法。 其实早期的时候我本人是支持女权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当官,或许她们会更柔和能更好的治理好这个社会。现在看到这些女权的极端言论,我改变了看法,以目前中国女性的认知程度还不能像欧洲那样治理社会。 今天我要讲下女权的错误认识,本人文采不好,大意应该能表达的明白。大家将就看。 很多女性认为男的不做家务,对女性不公平。其实现在男的已经很辛苦了,仔细想想为什么男性平均寿命比女人少那么多。男人不喜欢叫苦,是因为他是个男人,他们就算在外面哭,也不会告诉你他今天哭了。男人抗压能力普遍更强,比如:同样是送外卖被骂,男的调整下心态就能继续跑单,因为他们不得不干。但很多女的可能一整天情绪都缓不过来。再看看那些真正高危的行业——高压线维修、煤矿井下、远洋捕捞,几乎清一色是男人在扛。很多女性在家里为一点家务抱怨不停,但有没有想过,你在工地上暴晒的老公、在工厂流水线上熬夜的老公、在办公室里被方案逼到崩溃的老公、在单位挨领导训还得赔笑脸的老公?你们只看到自己的委屈,男人受的罪谁看见了?当然,也有好吃懒做的,但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就是还有些女人张口就是“不嫁普通男人,要嫁就嫁富二代、棺二代”。但现实是:普通男人你们看不上,优秀的男人又看不上你们。就算侥幸被看上,多半也就是个小三小四,哪来的地位?就算明媒正娶进了门,你也得乖乖听话——因为从出身开始你们就不平等,就别指望平等对待!所以,对有势力的男人打拳没用,受害者都是普通男性。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女性家庭地位真的已经不低了,除了少数家庭男的会有暴力倾向。大多数男的都很理智。很多女人想骂人就骂人,老公根本不敢吱声。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真正缺的是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个普通男人给不了,得靠你们自己争取。要是真有女的能当上领导,说不定就能制定对女性更友好的法律和政策。
女权的危害,对女性会更大点 杨景媛事件后,极端女权主义愈演愈烈。这种偏激做法不仅无助于争取女性权益,反而会使平权运动的空间越来越窄,最终连累广大普通女性群体。 我支持性别平等,但坚决反对极端女权主义。极端女权不仅扭曲了女权运动的初衷,甚至演变成对男性的仇恨,导致极端暴力行为。例如,2021年11月28日,合肥一名15个月大的男童被女子董某萍从18楼扔下致死。据报道,董某萍长期活跃于极端女权豆瓣社区,并在案发前就曾扬言要随机杀害男童,豆瓣监管不当因此被罚150万。 下面整理女权带来的危害: 1. 制造性别对立,加剧社会矛盾极端女权常以“男性原罪论”攻击全体男性,导致两性关系紧张,反而让普通女性在职场、婚恋中遭遇更多偏见。 2. 污名化传统女性选择贬低家庭主妇、全职妈妈,认为“结婚生子就是向男权低头”,导致普通女性因个人选择而被道德绑架。 3. 滥用"性别歧视"扭曲"女性赋权"本意将一切矛盾归因于性别问题,导致真正严重的性别歧视案例被淡化,削弱公众共情。挤压温和女权的发声空间,极端声音更容易吸引流量,导致理性讨论被淹没,真正需要关注的女性权益议题(如同工同酬、反性骚扰)反而被忽视。 4. 漠视阶层差异的空洞平等极端女权主义过度关注中产女性的"精致诉求",却选择性忽视农村女性教育权、贫困女性生存状况等更具普遍性的现实困境。这种偏颇的关注视角制造了虚假的平等幻象,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女性群体被边缘化。 5. 被资本和流量利用,沦为工具部分极端女权账号为博眼球煽动情绪,实际并不推动实质性改革,反而让女性权益运动失去公信力。 6. 极端仇恨导致严重心理问题长期沉浸于“婚姻即奴役”等极端叙事,可能使部分女性陷入偏执、敌视社会的心理状态。 仇恨情绪会侵蚀个人幸福感,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让女性在职场、家庭中变得孤立。 对其他女性的负面影响: 1. 污名化效应:极端言论(如"所有已婚女性都是叛徒")的广泛传播,使普通女性遭受连带伤害,引发群体性焦虑。 2. 社会认知偏移:男性群体对女性弱势地位的认同度降低,导致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氛围减弱。 3. 求职困境加剧:普通女性在求职和社交中面临更多隐性障碍,如雇主因刻板印象质疑其"是否难相处"。 4. 群体内部割裂:女性在身份认同与个人需求间陷入矛盾,加剧群体内部的对立情绪。
我不明白,为什么女的能拿这个打拳 火车上的公厕是男女共用的。事实上,马桶坐垫翻不翻对男性使用几乎没有影响——即使不翻他们也能正常小便,顶多可能会溅几滴在坐垫上。翻下坐垫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使用者,避免她们接触到可能残留的尿液,毕竟只有女性需要直接坐在坐垫上。 杨景媛事件后,极端女权主义愈演愈烈。这种偏激做法不仅无助于争取女性权益,反而会使平权运动的空间越来越窄,最终连累广大普通女性群体。 我支持性别平等,但坚决反对极端女权主义。极端女权不仅扭曲了女权运动的初衷,甚至演变成对男性的仇恨,导致极端暴力行为。例如,2021年11月28日,合肥一名15个月大的男童被女子董某萍从18楼扔下致死。据报道,董某萍长期活跃于极端女权豆瓣社区,并在案发前就曾扬言要随机杀害男童,豆瓣监管不当因此被罚150万。 下面整理女权带来的危害: 1. 制造性别对立,加剧社会矛盾极端女权常以“男性原罪论”攻击全体男性,导致两性关系紧张,反而让普通女性在职场、婚恋中遭遇更多偏见。 2. 污名化传统女性选择贬低家庭主妇、全职妈妈,认为“结婚生子就是向男权低头”,导致普通女性因个人选择而被道德绑架。 3. 滥用"性别歧视"扭曲"女性赋权"本意将一切矛盾归因于性别问题,导致真正严重的性别歧视案例被淡化,削弱公众共情。挤压温和女权的发声空间,极端声音更容易吸引流量,导致理性讨论被淹没,真正需要关注的女性权益议题(如同工同酬、反性骚扰)反而被忽视。 4. 漠视阶层差异的空洞平等极端女权主义过度关注中产女性的"精致诉求",却选择性忽视农村女性教育权、贫困女性生存状况等更具普遍性的现实困境。这种偏颇的关注视角制造了虚假的平等幻象,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女性群体被边缘化。 5. 被资本和流量利用,沦为工具部分极端女权账号为博眼球煽动情绪,实际并不推动实质性改革,反而让女性权益运动失去公信力。 6. 极端仇恨导致严重心理问题长期沉浸于“婚姻即奴役”等极端叙事,可能使部分女性陷入偏执、敌视社会的心理状态。 仇恨情绪会侵蚀个人幸福感,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让女性在职场、家庭中变得孤立。 对其他女性的负面影响: 1. 污名化效应:极端言论(如"所有已婚女性都是叛徒")的广泛传播,使普通女性遭受连带伤害,引发群体性焦虑。 2. 社会认知偏移:男性群体对女性弱势地位的认同度降低,导致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氛围减弱。 3. 求职困境加剧:普通女性在求职和社交中面临更多隐性障碍,如雇主因刻板印象质疑其"是否难相处"。 4. 群体内部割裂:女性在身份认同与个人需求间陷入矛盾,加剧群体内部的对立情绪。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女人能拿这个打拳 火车上的公厕是男女共用的。事实上,马桶坐垫翻不翻对男性使用几乎没有影响——即使不翻他们也能正常小便,顶多可能会溅几滴在坐垫上。翻下坐垫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使用者,避免她们接触到可能残留的尿液,毕竟只有女性需要直接坐在坐垫上。 杨景媛事件后,极端女权主义愈演愈烈。这种偏激做法不仅无助于争取女性权益,反而会使平权运动的空间越来越窄,最终连累广大普通女性群体。 我支持性别平等,但坚决反对极端女权主义。极端女权不仅扭曲了女权运动的初衷,甚至演变成对男性的仇恨,导致极端暴力行为。例如,2021年11月28日,合肥一名15个月大的男童被女子董某萍从18楼扔下致死。据报道,董某萍长期活跃于极端女权豆瓣社区,并在案发前就曾扬言要随机杀害男童,豆瓣监管不当因此被罚150万。 下面整理女权带来的危害: 1. 制造性别对立,加剧社会矛盾极端女权常以“男性原罪论”攻击全体男性,导致两性关系紧张,反而让普通女性在职场、婚恋中遭遇更多偏见。 2. 污名化传统女性选择贬低家庭主妇、全职妈妈,认为“结婚生子就是向男权低头”,导致普通女性因个人选择而被道德绑架。 3. 滥用"性别歧视"扭曲"女性赋权"本意将一切矛盾归因于性别问题,导致真正严重的性别歧视案例被淡化,削弱公众共情。挤压温和女权的发声空间,极端声音更容易吸引流量,导致理性讨论被淹没,真正需要关注的女性权益议题(如同工同酬、反性骚扰)反而被忽视。 4. 漠视阶层差异的空洞平等极端女权主义过度关注中产女性的"精致诉求",却选择性忽视农村女性教育权、贫困女性生存状况等更具普遍性的现实困境。这种偏颇的关注视角制造了虚假的平等幻象,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女性群体被边缘化。 5. 被资本和流量利用,沦为工具部分极端女权账号为博眼球煽动情绪,实际并不推动实质性改革,反而让女性权益运动失去公信力。 6. 极端仇恨导致严重心理问题长期沉浸于“婚姻即奴役”等极端叙事,可能使部分女性陷入偏执、敌视社会的心理状态。 仇恨情绪会侵蚀个人幸福感,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让女性在职场、家庭中变得孤立。 对其他女性的负面影响: 1. 污名化效应:极端言论(如"所有已婚女性都是叛徒")的广泛传播,使普通女性遭受连带伤害,引发群体性焦虑。 2. 社会认知偏移:男性群体对女性弱势地位的认同度降低,导致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氛围减弱。 3. 求职困境加剧:普通女性在求职和社交中面临更多隐性障碍,如雇主因刻板印象质疑其"是否难相处"。 4. 群体内部割裂:女性在身份认同与个人需求间陷入矛盾,加剧群体内部的对立情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