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滴个鬼阿 偶滴个鬼阿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关注数: 4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420 关注贴吧数: 43
海德格尔“器具”述评——祭奠跟随我数年的拖鞋 前言:器具或者说用具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为此在的在世打开了空间。在《存在与时间》第二十二节的《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一个小节中,海德格尔有着详细的论述。 原文:如果空间在某种尚待规定的意义上组建着世界,那么就无怪乎我们在前文对世内事物的存在进行存在论描述的时候曾不得不把世内事物当作空间之内的事物收入眼帘。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曾从现象上明确把握上手事物的空间性,还不曾展示这种空间性如何包括在上手事物的存在结构中。而这就是当前的任务。 在描述上手事物之际,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已经碰上了它的空间性?我们曾谈到首先上到手头的东西。这不仅是说同其它存在者相比它是最先来照面的存在者,而且也意指它是“在近处”的存在者。日常交往的上手事物具有切近的性质。确切看来,表达用具的存在的那个术语即“上手状态”已经提示出用具之“近”。“上手的”存在者向来各有不同的切近,这个近不能由衡量距离来确定。这个近由寻视“有所计较的”操作与使用得到调节。操劳活动的寻视同时又是着眼于随时可通达用具的方向来确定这种在近处的东西的。用具的定出方向的近处意味着用具不仅仅在空间中随便哪里现成地有个地点〔Stelle〕,它作为用具本质上是配置的、安置的、建立起来的、调整好的。用具有其位置〔Platz〕,它即或“四下堆着”也同单纯摆在随便什么空间地点上有原则区别。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工具联络使各个位置互为方向,而每一位置都由这些位置的整体方面规定自身为这一用具对某某东西的位置。位置与位置的多样性不可解释为物的随便什么现成存在的“何处”。位置总是用具之各属其所的确定的“那里”与“此”。每一各属其所都同上手事物的用具性质相适应,也就是说:同以因缘方式隶属于用具整体的情况相适应。但用具整体之所以能够依靠定位而具有各属其所的性质,其条件与根据在于一般的“何所往”。用具联络的位置整体性就被指派到这个“何所在”之中去,而操劳交往的寻视就先行把这个“何所往”收在眼中。我们把这个使用具各属其所的“何所往”称为场所〔Gegend〕。 述评:在这里海德格尔首先提出空间的问题。由于海德格尔哲学的独特性,空间这个概念对他来说是“晦暗不明”的。因此,他需要以“此在”为中心建立起围绕着此在而扩展开的一个空间结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贯彻,那就是以意向内容为核心向意向内容的晕圈不断扩散的过程。 如何建立起这种空间结构是这一节的一个任务。海德格尔首先断言空间性包括在上手事物的存在结构中。很明显由于此在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除了“烦恼”自身的“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媒介来顾及到其它事物的。因此必须借助他物来打破这种原子式的孤立。用具就成为了海德格尔的选择。在没有明确空间观念之前,我们先看看海德格尔怎么理解空间。首先看他提到的“切近”这个概念。在陈、王的译本中译为“在近处”,总之无论译成什么,都不影响我们对海德格尔这里的思想的理解,“切近”本来是一个空间方位,这里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先天的空间”,确实如此,不过海德格尔在第二十四节专门讨论空间时说“对在世起组建作用的‘让世内存在者来照面’是一种‘给予空间’,我们也称之为设置空间”,这里是说,这样的空间其实只是为了方便在世与其他的存在者发生联系而设置的一个空间,就像我们解方程需要先设一个未知数X,其目的在于,非如此,“此在在寻视操劳于世界之际才可能移置、清除、充塞”。而一旦我们误把这个空间理解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空间,则空间就成了“单质的空间”了。海德格尔接着说,“这个近不能由衡量距离来确定”,由此可见,切近在这里只是一个方便表达的词,不能理解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空间。包括接下来不止一次出现的“空间”、“位置”,也不能理解为真正的空间。真正指出海德格尔空间概念的是这句话:“位置总是用具之各属其所的确定的‘那里’与‘此’”。这里的用具的“各属其所”正是海德格尔的空间观念,即用具本身具有空间属性,只不过这种空间属性需要此在的揭示、与此在进行“照面”,否则就是隐而不显的。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海德格尔的这句话,还因为这样的空间概念才符合现象学的要求。 而如何揭露空间进而进入“世界”呢?我们注意到海德格尔这里用了一个很是关键的词“寻视”。什么是寻视?窃以为该词类似于布伦塔诺的“意向”,意向这个词在胡塞尔哲学中被发扬光大。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把“意向”解为“赋予”,即“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这里指出意向具有一种能动性。在第二十四节,海德格尔这样说寻视,“开放着的了却因缘以寻视着的自我指引的方式进行。自我指引则先基于先行领会的意蕴。现在则又显示出了:寻视在世是具有空间性的在世。而只因为此在以去远和定向的方式具有空间性,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东西才能在其空间性中来照面”。从这样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寻视正是此在打开空间的能动性因素。这里的“了却因缘”指的是存在者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它是“开放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唯一有资格追问自己存在的“此在”,这样一个存在者才有可能去建立起这种因缘。接着海德格尔指出寻视是具有空间性的,不仅如此,还具有“去远”和“定向”的能力,也即是拓展和选择的能力,如此才能不断地去和更多的存在者照面。 再来看“用具”,提到用具,海德格尔用了“何所在”和“何所往”两个词。“何所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用具在设置空间里的位置;其二则指用具本身具有的属性或者说用处。此在只有明了了用具的何所在才能继而实现用具的“何所往”,而如何明了?答案依然是“寻视”,通过寻视我们才能“自我指引”,自我指引的根据则是“先行领会的意蕴”。“何所往”也有两层含义:其一也是用具的用处;其二用具与其他用具的关系。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关系匪浅,因此这里的用具的用处其实是分别在潜在与现实意义上讲的。由此用具本身也具有了双重意义,此在通过寻视与用具(潜在,存在者)照面,又通过用具(现实,存在者)去照面其他的存在者(用具)。就比如拿拖鞋来说,拖鞋一般是放在床下,这是它的位置,自成空间,当我要用的时候,我会去寻视,然后在床下彼此照面,这时拖鞋的“何所在”是可以为我所穿,我由此与拖鞋建立一种因缘,而当我穿上拖鞋,这时是用具的“上手”(其实是上脚)状态,我必须有所往,即我可能穿着拖鞋去洗澡,可能因为下雨天去趟趟水,这时拖鞋的何所往使我可以拓展到其他的用具,比如洗澡需要用的用具、雨天的雨水等。以此在为中心的用具的“因缘际会”使此在得以架构起世界。由此海德格尔得出了“场所”这个概念。并进而逐渐揭示出世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