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
o東君o
下學而上達,踐仁以知天
关注数: 50
粉丝数: 144
发帖数: 2,420
关注贴吧数: 151
请问地区排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人有这样的称号? 如题。
26好小地块农家院(好处是坐北朝南不用看摩天楼)
读经小记 圣人曰:「必也正名」。儒者之教,以「天」为宗,以德为本。源自上古,传承三代,周公始奠,孔子大成,华夏之士,传之无穷。 「天」者,其体无形,其实为「气」,「气」之灵性为「理」,「理」「气」一体,不可分离。「气」无形无相,精微不测,自然流溢,无远弗届。故「天」无所待,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气」有「阴、阳」二气,相反相成,名为二气,实则唯一,无无阴之纯阳,亦无无阳之至阴。阴阳消长,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往复,动静互本,「生生之谓易」,好生之德为「理」之自然,为德之本。 天之元气,天地万物本生之源,故「天」为万物之本。圣人以实质言之则称「气」,以心识言之则称「理」,浑然一体则称「太一」,太和阴阳则称「太极」,感元气浩大则称「昊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则称「天帝」、「上帝」、「皇天」、或直称「帝」,古圣先贤亦尊其号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古人称之多岐,其实则一。故独言「天」者为造化生生之至尊,天地对称为阴阳乾坤之分形。 其自在之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阴阳氤氲而化生万物,犹如水之凝冰。万物自然以气成形,以理为性。「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玄穹宇宙为乾之天、坚实之质为坤之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成万物。 万物皆气,各有其灵,一物亦各有一物之理。气之理在天地则为神明,在人身则为精神(魂魄)。苍穹天象,日月星宿,地祇山岳、河川湖海,皆有其灵。苍天之灵,五方上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人生天地间,均为天地之赤子,兼有太极两仪之理。「天」成物,分阴阳,立三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人一体,故有天人相应之说。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理,本于天理。天机造化,阴阳不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之禀赋,固不相同,然天性一也。顺阴阳,参造化,保其天性,日新其德,是为顺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于人无不正,不行正道则失之。故儒者人之需,教者人之道。人德有五常:仁义礼智信,皆为天性,非可外求。自反而诚,则可尽心知性,善养浩然之气,日新实行,虽愚顽亦能变化气质,人人可为圣贤。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淫祀无益,自求多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立身,推己及人可以立人。顺天理,行天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始反终,知死生之情状」。气无生灭,幽明变化而已。气久凝不动则滞,阴阳相催,浊气溃散,精气升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氤氲,阴阳再造。大德圣贤,浩气长存,精微之气与天同在,与圣贤英祖同列。故生死豁达,存则顺,没则宁。 小学之道 识字习礼,学经启蒙【蒙学: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经典:易经 书经 诗经 礼经(仪礼、礼记、周礼) 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行、合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五德 仁:恻隐、孝悌、忠恕、爱人 义:羞恶、勇毅、情谊、正直 礼:恭敬、知耻、秩序、和谐 智:是非、慎思、博学、明道 信:不欺、不伪、不疑、真诚 处世之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以正道求富贵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爱憎分明,直道而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死生豁达,存顺没宁 儒教道场 儒教道场是儒者赖以祭祀神圣、传承圣学、教化群伦的场所。历史上分为:祭祀神明的坛庙;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祭祀圣贤的祠庙(孔子祭所称文庙、孔庙,其他先贤祭所称祠);启蒙教化的私塾;集讲学教化、藏书、祭祀功能于一体的书院(公私皆有);官办太学、州、府、县学等官学。今之儒教道场以私塾、书院为主。
儒教义理(读经小结) 圣人曰:「必也正名」。儒者之教,以「天」为宗,以德为本。源自上古,传承三代,周公始奠,孔子大成,华夏之士,传之无穷。 「天」者,其体无形,其实为「气」,「气」之灵性为「理」,「理」「气」一体,不可分离。「气」无形无相,精微不测,自然流溢,无远弗届。故「天」无所待,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气」有「阴、阳」二气,相反相成,名为二气,实则唯一,无无阴之纯阳,亦无无阳之至阴。阴阳消长,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往复,动静互本,「生生之谓易」,好生之德为「理」之自然,为德之本。 天之元气,天地万物本生之源,故「天」为万物之本。圣人以实质言之则称「气」,以心识言之则称「理」,浑然一体则称「太一」,太和阴阳则称「太极」,感元气浩大则称「昊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则称「天帝」、「上帝」、「皇天」、或直称「帝」,古圣先贤亦尊其号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古人称之多岐,其实则一。故独言「天」者为造化生生之至尊,天地对称为阴阳乾坤之分形。 其自在之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阴阳氤氲而化生万物,犹如水之凝冰。万物自然以气成形,以理为性。「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玄穹宇宙为乾之天、坚实之质为坤之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成万物。 万物皆气,各有其灵,一物亦各有一物之理。气之理在天地则为神明,在人身则为精神(魂魄)。苍穹天象,日月星宿,地祇山岳、河川湖海,皆有其灵。苍天之灵,五方上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人生天地间,均为天地之赤子,兼有太极两仪之理。「天」成物,分阴阳,立三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人一体,故有天人相应之说。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理,本于天理。天机造化,阴阳不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之禀赋,固不相同,然天性一也。顺阴阳,参造化,保其天性,日新其德,是为顺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于人无不正,不行正道则失之。故儒者人之需,教者人之道。人德有五常:仁义礼智信,皆为天性,非可外求。自反而诚,则可尽心知性,善养浩然之气,日新实行,虽愚顽亦能变化气质,人人可为圣贤。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淫祀无益,自求多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立身,推己及人可以立人。顺天理,行天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始反终,知死生之情状」。气无生灭,幽明变化而已。气久凝不动则滞,阴阳相催,浊气溃散,精气升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氤氲,阴阳再造。大德圣贤,浩气长存,精微之气与天同在,与圣贤英祖同列。故生死豁达,存则顺,没则宁。 小学之道 识字习礼,学经启蒙【蒙学: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经典:易经 书经 诗经 礼经(仪礼、礼记、周礼) 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行、合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五德 仁:恻隐、孝悌、忠恕、爱人 义:羞恶、勇毅、情谊、正直 礼:恭敬、知耻、秩序、和谐 智:是非、慎思、博学、明道 信:不欺、不伪、不疑、真诚 处世之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以正道求富贵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爱憎分明,直道而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死生豁达,存顺没宁 儒教道场 儒教道场是儒者赖以祭祀神圣、传承圣学、教化群伦的场所。历史上分为:祭祀神明的坛庙;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祭祀圣贤的祠庙(孔子祭所称文庙、孔庙,其他先贤祭所称祠);启蒙教化的私塾;集讲学教化、藏书、祭祀功能于一体的书院(公私皆有);官办太学、州、府、县学等官学。今之儒教道场以私塾、书院为主。
儒教義理 聖人曰:「必也正名」。儒者之教,以「天」為宗,以德為本。源自上古,傳承三代,周公始奠,孔子大成,華夏之士,傳之無窮。 「天」者,其體無形,其實為「氣」,「氣」之靈性為「理」,「理」「氣」一體,不可分離。「氣」無形無相,精微不測,自然流溢,無遠弗屆。故「天」無所待,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其小無內,其大無外。「氣」有「陰、陽」二氣,相反相成,名為二氣,實則唯一,無無陰之純陽,亦無無陽之至陰。陰陽消長,循環不已,生生不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往復,動靜互本,「生生之謂易」,好生之德為「理」之自然,為德之本。 天之元氣,天地萬物本生之源,故「天」為萬物之本。聖人以實質言之則稱「氣」,以心識言之則稱「理」,渾然一體則稱「太一」,太和陰陽則稱「太極」,感元氣浩大則稱「昊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則稱「天帝」、「上帝」、「皇天」、或直称「帝」,古聖先賢亦尊其號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古人称之多岐,其实则一。故獨言「天」者為造化生生之至尊,天地對稱為陰陽乾坤之分形。 其自在之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陰陽氤氳而化生萬物,猶如水之凝冰。萬物自然以氣成形,以理為性。「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玄穹宇宙為乾之天、堅實之質為坤之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而成萬物。 萬物皆氣,各有其靈,一物亦各有一物之理。氣之理在天地則為神明,在人身則為精神(魂魄)。蒼穹天象,日月星宿,地祇山岳、河川湖海,皆有其靈。蒼天之靈,五方上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人生天地間,均為天地之赤子,兼有太極兩儀之理。「天」成物,分陰陽,立三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天人一體,故有天人相應之說。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才之理,本於天理。天机造化,阴阳不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之禀赋,固不相同,然天性一也。順陰陽,参造化,保其天性,日新其德,是為順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于人无不正,不行正道则失之。故儒者人之需,教者人之道。人德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皆為天性,非可外求。自反而诚,则可盡心知性,善養浩然之氣,日新实行,雖愚頑亦能變化氣質,人人可為聖賢。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淫祀無益,自求多福。「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遊于藝」可以立身,推己及人可以立人。順天理,行天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原始反終,知死生之情狀」。氣無生滅,幽明變化而已。氣久凝不動則滯,陰陽相催,濁氣潰散,精氣升華。「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天地氤氳,陰陽再造。大德聖賢,浩氣長存,精微之氣與天同在,與聖賢英祖同列。故生死豁達,存則順,沒則寧。 小學之道 識字習禮,學經啟蒙【蒙學: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經典:易經 書經 詩經 禮經(儀禮、禮記、周禮) 春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論語 孟子 孝經 爾雅】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行、合三綱領);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五德 仁:惻隱、孝悌、忠恕、愛人 義:羞惡、勇毅、情誼、正直 禮:恭敬、知恥、秩序、和諧 智:是非、慎思、博學、明道 信:不欺、不偽、不疑、真誠 处世之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以正道求富贵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爱憎分明,直道而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死生豁達,存順沒寧 儒教道場 儒教道場是儒者賴以祭祀神聖、傳承聖學、教化群倫的場所。歷史上分為:祭祀神明的壇廟;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祭祀聖賢的祠廟(孔子祭所稱文廟、孔廟,其他先賢祭所稱祠);啟蒙教化的私塾;集講學教化、藏書、祭祀功能于一體的書院(公私皆有);官辦太學、州、府、縣學等官學。今之儒教道場以私塾、書院為主。
安利一部硬派的国漫《镖人》,看了觉得很不错 目前正在连载,好像到45话,隋未背景,有些黑暗的世界观。总之看了不会失望(●—●)
转贴:【木鱼微剧场】一口气看完《权力的游戏》第二季(《冰与火之... 【木鱼微剧场】一口气看完《权力的游戏》第二季(《冰与火之歌》改编电视剧)_电视剧相关_电视剧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av6679532%2F&urlrefer=23499e1af3019b9bbb1a5c560226f9a5
儒教基本義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不妥之處,諸君一笑) 儒教基本義理 儒教義理 世界的本體是「氣」(太一),氣的靈性即為「理」,理氣一體,不可分離。「氣」無形無相,精微不測,自身不生不滅,自然流溢,無始無終,無遠弗屆。「氣」由相反相成的「陰、陽」二極组成,名為二氣,實則唯一,無無陰之純陽,亦無無陽之至陰。陰陽消長,循環不已,生生不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往復,是氣造化生成的永恆動力,「生生之謂易」,好生之德為「理」之自然,故為德之本。 「氣」自在之態,寂然不動為「太極」,感而遂通,陰陽氤氳,化生萬物,猶水之凝冰。萬物自然以氣成形,以理為性。「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虛空宇宙為乾之天、堅實之質為坤之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而成萬物。 萬物皆氣,萬物有靈。氣之理在天地則為神明,在人身則為精神(魂魄)。昊天、五方、星宿、天象、地祇、山岳、河川、湖海,一物各有一物之理。昊天之神,尊曰上帝,得氣至純,五方之帝、星宿、地祇之屬為輔佐。人生天地間,均為天地之赤子,兼有天地兩儀之性理。萬事萬物皆在天承載之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天人一體,故有天人感應。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道曰仁與義」,三才之理,本於氣自然之理。氣之成物,莫大於天地,人感天地兩儀之性,而知氣太極化生之理。故究其本質「人無有不善,猶水無有不下」。人之得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氣質凝聚未有如天地之純粹,保養善性則為聖賢,伐損善性則為禽獸。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即此之謂,而聞孟子之言則歸正,聞荀子之言則惕勵。順從陰陽造化,天地自然,合乎物理天性,是為順天。順天則昌,逆天則亡。故聖人法天象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尊造化之理,參天地化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儒者人之需,教者人之道,順應自然,保存善性。人道之德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皆為內心本性,非可外求。至誠自省,盡心知性,保持本心,復其善性。人之稟賦雖有不同,而其本性相同,善養浩然之氣,雖愚頑亦能變化氣質,人人可為聖賢。「據于德,遊于藝」可以立身,推己及人可以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張子云「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隱能獨善其身,仕能兼濟天下,此之謂「內聖外王」。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淫祀無益,自求多福,有德之人,天地順之。 氣無生滅,幽明變化而已。氣久凝不動則滯,陰陽催化,濁氣潰散,精氣升華。「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天地氤氳,陰陽再造。大德聖賢,浩氣長存,精微之氣與天地同在,與聖賢英祖同列。「原始反終,知死生之情狀」。故生死豁達,存則順,沒則寧。 小學之道 識字習禮,學經啟蒙【蒙學: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經典:易經 書經 詩經 禮經(儀禮、禮記、周禮) 春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論語 孟子 孝經 爾雅】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行、合三綱領);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五德 仁:惻隱、孝悌、忠恕、愛人 義:羞惡、勇毅、情誼、正直 禮:恭敬、知恥、秩序、和諧 智:是非、慎思、博學、明道 信:不欺、不偽、不疑、真誠 处世之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以正道求富贵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爱憎分明,直道而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死生豁達,存順沒寧 儒教道場 儒教道場是儒者賴以祭祀神聖、傳承聖學、教化群倫的場所。 歷史上分為: 祭祀神明的壇廟; 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 祭祀聖賢的祠廟(孔子祭所稱文廟、孔廟,其他先賢祭所稱祠); 啟蒙教化的私塾; 集講學教化、藏書、祭祀功能于一體的書院(公私皆有); 官辦太學、州、府、縣學等官學。 目前之儒教道場以部分私塾、書院為主,歷史上大部分道場建築,則多數淪為文物古跡旅遊景點仍待完善。
哀悼蔡老!华拳资料也不复得见了,唉。。。 。。。 如题。
华拳的技击教材什么时候能出版啊? 大概,2010年左右的新闻报到,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不是说正在编撰华拳的技击实用教材吗?这都五年了还没啥动静?希望才老健康长寿。
【CCTV9】布衣中国 Chinese Costumes【HD】全5集 第二集里介绍了汉服,并且对汉服消失的历史也说到了,不知道大家有看吗?推荐一下!
中国传统儒学启蒙教材——《经学启蒙》 经学启蒙[南宋]陈淳《经学启蒙》,宋代陈淳所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是朱熹晚年得意门生,性至孝,于书无所不读。陈淳较关心儿童教育,除此书外,还撰有《小学诗礼》。他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 虽说此书不是具体的介绍儒家经典,但儿童习诵并按此去做,则达到了用儒家经典教育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训蒙雅言》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 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别,男女正,长幻序,朋友信。 日孜孜,敏以求。愤忘食,乐忘忧。 讷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笃敬。 思毋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入则孝,出则悌。敬无失,恭有札。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庄, 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 视思明,昕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正衣冠,尊瞻视。坐毋箕,立毋跛。 恶旨酒,好善言。食无饱,居无安。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贷利。 信道笃,执德弘。见不善,如探汤。 不迁怒,不贰过。毋意必,毋固我。 道积躬,德润身。敬日跻,新又新。 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 礼三百,仪三千。温而厉,恭而安。 存其心,养其性。终始一,睿作圣。
中国传统儒学启蒙教材——《经学启蒙》 经学启蒙[南宋]陈淳《经学启蒙》,宋代陈淳所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是朱熹晚年得意门生,性至孝,于书无所不读。陈淳较关心儿童教育,除此书外,还撰有《小学诗礼》。他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 虽说此书不是具体的介绍儒家经典,但儿童习诵并按此去做,则达到了用儒家经典教育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训蒙雅言》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 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别,男女正,长幻序,朋友信。 日孜孜,敏以求。愤忘食,乐忘忧。 讷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笃敬。 思毋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入则孝,出则悌。敬无失,恭有札。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庄, 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 视思明,昕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正衣冠,尊瞻视。坐毋箕,立毋跛。 恶旨酒,好善言。食无饱,居无安。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贷利。 信道笃,执德弘。见不善,如探汤。 不迁怒,不贰过。毋意必,毋固我。 道积躬,德润身。敬日跻,新又新。 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 礼三百,仪三千。温而厉,恭而安。 存其心,养其性。终始一,睿作圣。
【国学】中国传统儒学启蒙教材——《性理字训》 《性理字训》,南宋程若庸编撰。程若庸,南宋休宁(今安徽省休宁)人,字逢原。生卒年待考。他从师饶鲁,得朱熹之学。宋理宗淳佑年间,历次受聘为安定书院、临汝书院山长。宋度宗咸淳年间,登为进士,授武夷书院山长。从游者称其为徽庵先生、勿斋先生。其门人有吴澄、程钜夫等为后世元朝的名儒名臣。 所撰《性理字训》,系对朱熹门人程端蒙(正思、蒙斋)所著的《性理字训》(或简称《字训》。朱熹称之曰《小学字训》)三十条加以增广,分为六门,每门有若干条字训,共计183条。因而又称为《增广性理字训》。其中所分的六门是: 造化第一。内有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等等字训。 性情第二。内有天道、命、分、理一、分殊、气、质、性、心、情、良知等等字训。 学力第三。内有教、学、习、小学、大学、格物、致知、力行、主静、慎独等等字训。 善恶第四。内有天理、人欲、道心、人心、义、利、公、私等等字训。 成德第五。内有知止、尽性、尽心、不动心、不逾矩、道统、良贵等等字训。 治道第六。内有善政、善教、礼、乐、则、法、新民、大顺、小康、王、霸等等字训。 每条字训都是以四言句式予以简要的阐释,如“一气坱然,充塞太虚、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身备万善,不学而能,是曰良能”等等。 宋代理学家们都十分注意理学教育的实施、为儿童编撰性理读物。朱熹早就写了训蒙诗百首,亦即性理绝句百首。其门人程端蒙写出《性理字训》,继而程若庸编撰《增广性理字训》。其主旨即是使人们从幼时认识“天理”与崇奉孔孟程朱之道。如《增广性理字训》写道:“天命流行,於穆不已,其赋于人,为性之善,是曰天理。”“修道明伦,以觉乎人,是谓之教。”“道传大统,时臻盛治。道学不传,治本不立……一生圣贤,唯周与程,统接孟子,继以、朱子,疏源浚委,斯道大明,如日方中,匪盲匪聩,宁不率从”。如此的性理教育,在中国社会中发展流行,至于元代有朱学传人程端礼在其《读书分年日程》中,特别提出“八岁半入学前,读《性理字训》(程逢原增广者)。”此后,广泛流传于明、清。 在程若庸的《性理字训》中,对于许多抽象而深奥的道德范畴和理学基本概念,用简要通常的语句以及四言韵语进行训解,体现深入浅出之工,使儿童较易学习,培养基本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这表现了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可受性与循序性教育教学原则。
古代儿童儒学启蒙读物——《性理字训》 《性理字训》,南宋程若庸编撰。程若庸,南宋休宁(今安徽省休宁)人,字逢原。生卒年待考。他从师饶鲁,得朱熹之学。宋理宗淳佑年间,历次受聘为安定书院、临汝书院山长。宋度宗咸淳年间,登为进士,授武夷书院山长。从游者称其为徽庵先生、勿斋先生。其门人有吴澄、程钜夫等为后世元朝的名儒名臣。 所撰《性理字训》,系对朱熹门人程端蒙(正思、蒙斋)所著的《性理字训》(或简称《字训》。朱熹称之曰《小学字训》)三十条加以增广,分为六门,每门有若干条字训,共计183条。因而又称为《增广性理字训》。其中所分的六门是: 造化第一。内有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等等字训。 性情第二。内有天道、命、分、理一、分殊、气、质、性、心、情、良知等等字训。 学力第三。内有教、学、习、小学、大学、格物、致知、力行、主静、慎独等等字训。 善恶第四。内有天理、人欲、道心、人心、义、利、公、私等等字训。 成德第五。内有知止、尽性、尽心、不动心、不逾矩、道统、良贵等等字训。 治道第六。内有善政、善教、礼、乐、则、法、新民、大顺、小康、王、霸等等字训。 每条字训都是以四言句式予以简要的阐释,如“一气坱然,充塞太虚、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身备万善,不学而能,是曰良能”等等。 宋代理学家们都十分注意理学教育的实施、为儿童编撰性理读物。朱熹早就写了训蒙诗百首,亦即性理绝句百首。其门人程端蒙写出《性理字训》,继而程若庸编撰《增广性理字训》。其主旨即是使人们从幼时认识“天理”与崇奉孔孟程朱之道。如《增广性理字训》写道:“天命流行,於穆不已,其赋于人,为性之善,是曰天理。”“修道明伦,以觉乎人,是谓之教。”“道传大统,时臻盛治。道学不传,治本不立……一生圣贤,唯周与程,统接孟子,继以、朱子,疏源浚委,斯道大明,如日方中,匪盲匪聩,宁不率从”。如此的性理教育,在中国社会中发展流行,至于元代有朱学传人程端礼在其《读书分年日程》中,特别提出“八岁半入学前,读《性理字训》(程逢原增广者)。”此后,广泛流传于明、清。 在程若庸的《性理字训》中,对于许多抽象而深奥的道德范畴和理学基本概念,用简要通常的语句以及四言韵语进行训解,体现深入浅出之工,使儿童较易学习,培养基本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这表现了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可受性与循序性教育教学原则。
中国传统儒学启蒙教材——《性理字训》 《性理字训》,南宋程若庸编撰。程若庸,南宋休宁(今安徽省休宁)人,字逢原。生卒年待考。他从师饶鲁,得朱熹之学。宋理宗淳佑年间,历次受聘为安定书院、临汝书院山长。宋度宗咸淳年间,登为进士,授武夷书院山长。从游者称其为徽庵先生、勿斋先生。其门人有吴澄、程钜夫等为后世元朝的名儒名臣。 所撰《性理字训》,系对朱熹门人程端蒙(正思、蒙斋)所著的《性理字训》(或简称《字训》。朱熹称之曰《小学字训》)三十条加以增广,分为六门,每门有若干条字训,共计183条。因而又称为《增广性理字训》。其中所分的六门是: 造化第一。内有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等等字训。 性情第二。内有天道、命、分、理一、分殊、气、质、性、心、情、良知等等字训。 学力第三。内有教、学、习、小学、大学、格物、致知、力行、主静、慎独等等字训。 善恶第四。内有天理、人欲、道心、人心、义、利、公、私等等字训。 成德第五。内有知止、尽性、尽心、不动心、不逾矩、道统、良贵等等字训。 治道第六。内有善政、善教、礼、乐、则、法、新民、大顺、小康、王、霸等等字训。 每条字训都是以四言句式予以简要的阐释,如“一气坱然,充塞太虚、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身备万善,不学而能,是曰良能”等等。 宋代理学家们都十分注意理学教育的实施、为儿童编撰性理读物。朱熹早就写了训蒙诗百首,亦即性理绝句百首。其门人程端蒙写出《性理字训》,继而程若庸编撰《增广性理字训》。其主旨即是使人们从幼时认识“天理”与崇奉孔孟程朱之道。如《增广性理字训》写道:“天命流行,於穆不已,其赋于人,为性之善,是曰天理。”“修道明伦,以觉乎人,是谓之教。”“道传大统,时臻盛治。道学不传,治本不立……一生圣贤,唯周与程,统接孟子,继以、朱子,疏源浚委,斯道大明,如日方中,匪盲匪聩,宁不率从”。如此的性理教育,在中国社会中发展流行,至于元代有朱学传人程端礼在其《读书分年日程》中,特别提出“八岁半入学前,读《性理字训》(程逢原增广者)。”此后,广泛流传于明、清。 在程若庸的《性理字训》中,对于许多抽象而深奥的道德范畴和理学基本概念,用简要通常的语句以及四言韵语进行训解,体现深入浅出之工,使儿童较易学习,培养基本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这表现了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可受性与循序性教育教学原则。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传播场所(自己总结了一下不知道是否全面) 历史上传传播儒家思想和儒者集会的场所有很多形式,但儒者(以及信奉儒家思想的民众)赖以祭祀神圣(祖先)、传承圣学、教化群伦的场所,归纳起来也就几种: 我总结为“三庙三学” 三庙指的是—— 祭祀神明的坛庙;如:天坛、地坛、岱庙之类。 祭祀祖先的家庙;帝王的称为太庙,民众众的称为宗祠、祠堂、家祠。 祭祀圣贤的祠庙;孔子祭所称文庙、孔庙,其他先贤祭所称祠,武侯祠、仲淹祠等等。 三学学指的是—— 启蒙教育的私塾等小规模的私人儒家学堂; 集讲学教化、藏书、祭祀功能於一体的书书院(公私皆有,一般规模较大); 官办的教育主管机构兼具儒学教育功能的官学系统,如:位於京师的太学、国子监,位於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等。
《人民日报》 :穿上汉服,让传统由外向内 穿上汉服,让传统由外向内 2014年09月09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秋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休息时光。但对于29岁的蔡泽鸿和他的“汉服同袍”来说,却意味着繁忙。他们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活动,成功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这些年轻人穿上颜色娇艳的汉服,在暗绿色的竹林里,表演着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古意中透着暖意。 蔡泽鸿是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蔡泽鸿说,汉服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传统文化和美德之门的钥匙。 通往传统文化的一扇门 无意间点开的一个网页,开启了蔡泽鸿的汉服之路。页面上网友们对于汉服的热烈讨论,深深吸引了这个当时只有21岁的福建小伙,他那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他很快加入了“组织”,并在他的提议下,网友们举行了第一次线下汉服聚会。 那也是蔡泽鸿第一次穿上汉服,直到现在,他都难以忘怀当时的感觉。“感觉自己一下子穿上了一身‘规矩’,穿上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仪,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奇妙感觉。”2009年,蔡泽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北京汉服协会,向大众普及汉服文化,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成立5年,这家以年轻人为主的民间组织,已发展了数百会员。他们自己穿汉服,还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公共空间里进行汉服表演,以吸引同道。“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是必须把握的时机。他们在各个公园里,根据不同节日穿上不同的传统服装,并模仿古人登高、乞巧、赏桂花、诵离骚等活动,还为游人讲解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这群人都有点理想主义。”蔡泽鸿笑道,他认为,当下一些年轻人缺少理性、宽容及耐心等素质。而推广汉服,其实是找了一个载体,一个推广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受众通过汉服这一表征化符号,深入传统文化内部,并让传统雨露润泽自己。” 29岁的蔡泽鸿,如今从事销售工作,对汉服仍有不竭的热情,而汉服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他在一次汉服聚会上认识了妻子,并送给她一场别致的汉服婚礼。而今年国庆前后,他们将迎来家里的新生命,“以后也会让宝宝从小就接触汉服文化。” 蔡泽鸿说。 “同袍”都会相互信任 今年清明节,北京黄寺大街的柳荫公园内,人们围绕在一群汉服装扮的年轻人周围。小伙子们表演着中国古代清明祭祖的传统活动,姑娘们则向游人们介绍祭祖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这是蔡泽鸿和小伙伴们的推广活动,他们和这家公园合作推出品牌活动,至今已4年。 蔡泽鸿创办的北京汉服协会,如今已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民间汉服组织,拥有正式会员200余人,实际上没有实名登记在册的“汉服同袍”规模更巨。协会下还有民乐、骑射、搏击、诗书等独立的兴趣小组,除了8个传统节日的例行活动,各个兴趣小组每年也有独立的小组活动。协会的“春祭秋社”更是已经做成了品牌,受到多个公园的合作邀请。 “用最少的费用得到最大的享受”是协会的宗旨,协会每次活动只向正式会员收取10元活动费用于场地租借,坚持不取一分利润。 除了在公园和社区中无偿开展汉服展示与传统知识讲解,协会还与各大高校、中学互相帮扶,扶持高校汉服社团的活动,在高校中开设讲座、在中学开设选修课。 “喜欢汉服便会喜欢传统文化,而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是比较靠谱的人。”首都师范大学汉服社团的负责人刘昕雨说,“我们圈子里的人,只要知道彼此是‘同袍’,不管是否认识,都会相互信任。” 从“好看”出发慢慢向前 将近10年的汉服“事业”中,有一件事让蔡泽鸿印象深刻:两年前,几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儿要求加入北京汉服协会,蔡泽鸿向她们问起原因,她们只说了一句:“觉得好看。” 这让蔡泽鸿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用“好看”获得关注后,用文化来引导?“文化层面的吸引,首先要建立在对审美的天然追求上,中国文化要想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就要让自己的东西更美、更好。”这是他一贯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他要让自己的工作更上层楼:“汉服的样式现在看可能有些夸张,也不适于穿着,我们在思考如何将汉服中的一些格式、纹饰提炼出来,创造出‘汉元素’,并将它融入现代服饰中。” 也不都是掌声,非议不绝于耳。“汉服常常被人误认成和服、韩服,我们也经常被人误会成‘玩穿越’‘玩复合物人模仿秀’。”蔡泽鸿说,对于误解,“我们选择包容。从小众到大众,我们需要努力,更需要时间。” “慢慢来”是蔡泽鸿不断提起的字眼。29岁的年纪,让他比8年前更显成熟与沉稳。这“慢”充满力量感,它来自汉服襟袍千年之下的衣袂飘飘,来自儒家文化悠长的文化意蕴,也来自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我们的大门常打开,随时欢迎你进来。” 蔡泽鸿笑着说,“只要你来,我们会给你一身漂亮的衣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19 版)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传播场所(自己总结了一下不知道是否全面) 历史上传传播儒家思想和儒者集会的场所有很多形式,但儒者(以及信奉儒家思想的民众)赖以 祭祀神圣(祖先)、传承圣学、教化群伦的场所,归纳起来也就几种: 我总结为“ 三庙三学” 三庙指的是—— 祭祀神明的 坛庙;如:天坛、地坛、岱庙之类。 祭祀祖先的 家庙;帝王的称为太庙,民众众的称为宗祠、祠堂、家祠。 祭祀圣贤的 祠庙;孔子祭所称文庙、孔庙,其他先贤祭所称祠,武侯祠、仲淹祠等等。 三学学指的是—— 启蒙教育的 私塾等小规模的私人儒家学堂; 集讲学教化、藏书、祭祀功能於一体的书 书院(公私皆有,一般规模较大); 官办的教育主管机构兼具儒学教育功能的 官学系统,如:位於京师的太学、国子监,位於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等。
大家汇总一篇表里如一,人所钦佩的优秀儒者简介怎么样? 现在有一些儒黑,反复粘贴一些儒门败类、民族罪人,以恶意污蔑儒门,抹黑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把中国传统和历史说成吃人,说成一团黑暗。 我觉得咱们应该把历史上一些表里如一、为人所共钦的优秀儒者和践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起来。一方面是个正面宣传,另一方面汇集资料,大家在其他论坛、贴吧反驳儒黑时可以方便取用。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推荐一本儒学入门书籍,《儒学基础读本》李申 著 推荐一本儒学入门书籍,《儒学基础读本》李申 著 《儒学基础读本》目录 第一章 儒学是中国古代治国之学 第一节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治国之学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之学也都是治国之学 第三节 尧舜之道就是仁义之道 第四节 仁义之道后世成为忠孝之道 第五节 忠孝之道后来演变为单方面的义务 第六节 礼是儒学治国的基本规范 第七节 与礼仪同样重要的是音乐 第八节 制礼作乐是治国最重要的事业 第二章 礼的内容 第一节 最重要的礼是祭礼 第二节 祭祀的对象和级别 第三节 有益于人的事物都会被祀为贵神 第四节 最高神是昊天上帝 第五节 祭祀的目的是求福 第六节 丧礼是仅次于祭礼的礼仪 第七节 嘉礼、宾礼和军礼也是制礼的内容 第八节 家礼和祠堂制度 第九节 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作祭祀的诗歌 第十节 法是和礼并行的治国规范 第三章 治国之学与天人之际 第一节 天人之际是儒学的最高学问 第二节 天命是一切言行的最高命令 第三节 天命君师以治理和教化民众 第四节 德行是获得天命和百姓拥护的基本条件 第五节 天意通过民心体现出来 第六节 天人感应是天意表达的基本形式 第七节 普通人也可以和天感应 第四章 儒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 气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气是固有的或者是由虚无和理产生的 第三节 精神是气中之精、灵或理 第四节 气是心志和肉体的中介,也是物与物感应的中介 第五节 气分阴阳五行,不停运动 第六节 事物不断变化,但道不变 第七节 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第八节 治国的原则来源于天与阴阳五行 第九节 治国原则源于天理 第五章 关于人的本性 第一节 上天赋予人本性 第二节 性善与性恶之争 第三节 阴阳五行之气决定人性有善有恶 第四节 本性自然论 第五节 性本清静论 第六节 气质之性论 第七节 性即理说 第八节 人心与道心 第六章 新的修身、治国之道 第一节 格物致知是修身、治国的第一步 第二节 正心诚意是修身、治国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存天理灭人欲是心正意诚的途径 第四节 身心修养须下切实工夫 第五节 致良知就是修身治国的全部 第六节 汉学与宋学之争 第七节 为救国而采西学 第七章 儒者处世之道 第一节 君子谋道不谋食 第二节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第三节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第四节 以正道求富贵 第五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六节 爱憎分明,直道而行 附录一 儒学书籍和学校 第一节 《周易》 第二节 《尚书》 第三节 《诗经》 第四节 礼经 第五节 《春秋》 第六节 《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第七节 四书 第八节 《四库全书》 第九节 儒学学校 附录二 著名儒者 第一节 汉至唐优秀儒者 第二节 宋元明清优秀儒者
动画片《秦时明月》中张良与伏念的一段对话 伏念:(怒拍桌,问颜路)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 张良:师兄…… 伏念:(转而看张良)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 颜路:师兄,都是我的决定。你要责怪的话,就罚我吧。(张良看向颜路) 伏念:你的决定?将小圣贤庄上下的安危置于炉火之上,将整个儒家与帝国的叛逆混为一谈,这就是你的决定? 颜路:颜路甘愿承受儒家家法。 伏念:置圣贤先祖遗训而不顾,按照家法,该如何处置? 颜路:逐出师门。 张良:不! 伏念:你修炼坐忘心法,居然修炼得数典忘祖! 张良: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颜路:子房,不必多言。 伏念: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伏念: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民众不知谦恭,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诚,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在想着谋害君王,以下犯上,这个国家岂不是陷入动荡,百姓岂不陷入危难? 张良:(同时颜路看向张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伏念: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起身)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踱步)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张良: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念: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张良:《孟子·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伏念:你断章取义!(踱步)难道你忘了《孟子·离娄上》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 张良: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颜路看向张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伏念:哼!(甩袖坐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身为读书人,不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别人才能伤害他。 张良:那现在的百姓又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陷入到莫名的危难之中? 伏念:你所说的处在危难之中的人,却正是与帝国君王对抗,要将芸芸众生陷于战乱水火之中。 张良:治国之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一个君王不能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爱惜人民的生命,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君王。秦吞并六国,天下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下百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而受战火屠戮,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平民更是在百万之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伏念手握拳)身为诸侯如果不行仁政,就保不住他的国家;君王如果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伏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忘了后面还有两句: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 张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颜路:子房! 伏念:(拍桌)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你要舍生取义?! 张良: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伏念:你就要不惜生命的代价?(颜路对张良摇了摇头)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为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捶桌) 张良:我没有。 伏念:(拍桌,怒指二人)来人!把这两个……(惊讶状,看向门外,同时张良回头) (荀子站在门外,张良回头,伏念起身行礼)
【国学】动画片《秦时明月》中张良与伏念的一段对话 伏念:(怒拍桌,问颜路)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 张良:师兄…… 伏念:(转而看张良)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 颜路:师兄,都是我的决定。你要责怪的话,就罚我吧。(张良看向颜路) 伏念:你的决定?将小圣贤庄上下的安危置于炉火之上,将整个儒家与帝国的叛逆混为一谈,这就是你的决定? 颜路:颜路甘愿承受儒家家法。 伏念:置圣贤先祖遗训而不顾,按照家法,该如何处置? 颜路:逐出师门。 张良:不! 伏念:你修炼坐忘心法,居然修炼得数典忘祖! 张良: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颜路:子房,不必多言。 伏念: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伏念: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民众不知谦恭,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诚,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在想着谋害君王,以下犯上,这个国家岂不是陷入动荡,百姓岂不陷入危难? 张良:(同时颜路看向张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伏念: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起身)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踱步)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张良: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念: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张良:《孟子·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伏念:你断章取义!(踱步)难道你忘了《孟子·离娄上》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 张良: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颜路看向张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伏念:哼!(甩袖坐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身为读书人,不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别人才能伤害他。 张良:那现在的百姓又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陷入到莫名的危难之中? 伏念:你所说的处在危难之中的人,却正是与帝国君王对抗,要将芸芸众生陷于战乱水火之中。 张良:治国之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一个君王不能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爱惜人民的生命,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君王。秦吞并六国,天下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下百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而受战火屠戮,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平民更是在百万之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伏念手握拳)身为诸侯如果不行仁政,就保不住他的国家;君王如果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伏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忘了后面还有两句: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 张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颜路:子房! 伏念:(拍桌)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你要舍生取义?! 张良: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伏念:你就要不惜生命的代价?(颜路对张良摇了摇头)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为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捶桌) 张良:我没有。 伏念:(拍桌,怒指二人)来人!把这两个……(惊讶状,看向门外,同时张良回头) (荀子站在门外,张良回头,伏念起身行礼)
动画片《秦时明月》·万里长城·第二十三集中张良与伏念的一段对话 伏念:(怒拍桌,问颜路)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 张良:师兄…… 伏念:(转而看张良)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 颜路:师兄,都是我的决定。你要责怪的话,就罚我吧。(张良看向颜路) 伏念:你的决定?将小圣贤庄上下的安危置于炉火之上,将整个儒家与帝国的叛逆混为一谈,这就是你的决定? 颜路:颜路甘愿承受儒家家法。 伏念:置圣贤先祖遗训而不顾,按照家法,该如何处置? 颜路:逐出师门。 张良:不! 伏念:你修炼坐忘心法,居然修炼得数典忘祖! 张良: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颜路:子房,不必多言。 伏念: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伏念: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民众不知谦恭,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诚,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在想着谋害君王,以下犯上,这个国家岂不是陷入动荡,百姓岂不陷入危难? 张良:(同时颜路看向张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伏念: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起身)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踱步)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张良: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念: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张良:《孟子·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伏念:你断章取义!(踱步)难道你忘了《孟子·离娄上》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 张良: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颜路看向张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伏念:哼!(甩袖坐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身为读书人,不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别人才能伤害他。 张良:那现在的百姓又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陷入到莫名的危难之中? 伏念:你所说的处在危难之中的人,却正是与帝国君王对抗,要将芸芸众生陷于战乱水火之中。 张良:治国之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一个君王不能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爱惜人民的生命,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君王。秦吞并六国,天下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下百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而受战火屠戮,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平民更是在百万之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伏念手握拳)身为诸侯如果不行仁政,就保不住他的国家;君王如果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伏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忘了后面还有两句: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 张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颜路:子房! 伏念:(拍桌)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你要舍生取义?! 张良: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伏念:你就要不惜生命的代价?(颜路对张良摇了摇头)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为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捶桌) 张良:我没有。 伏念:(拍桌,怒指二人)来人!把这两个……(惊讶状,看向门外,同时张良回头) (荀子站在门外,张良回头,伏念起身行礼)
在儒家吧被封了,呵呵 这几天在哪里逗闷子还挺好玩的。。。 。。。
今天冒充了一回老师 今天我们领导竟然让我向他介绍《大学》《中庸》,三纲领、八条目了。。。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