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rior_1945 Warrior_1945
键盘摄影云玩家
关注数: 236 粉丝数: 909 发帖数: 35,735 关注贴吧数: 92
【陨石坑】'Building Block' Ground Armored Combat System. 'Building Block' Ground Armored Combat System(BBGACS) “积木”地面作战装甲武器系统 积木,各位应该都不陌生,人人的童年几乎都会有它们的身影,随意组合,变化多端……而军工业也与这一孩童玩具有着深切关联,例如各种武器导轨,根据任务不同,士兵不再需要换掉自己的武器,而是更改自己武器上的小玩意使其成为自己心仪的“玩具”。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钢甲猛兽——坦克,却没得到像AR那样一个庞大而又通用的形态,正当各种不同配件让你焦头烂额之际,别怕——BBGACS登场了! 该武器的设计理念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三用”——好用,实用,通用。在计划之内我们打算打造一款底盘,既能适应泥地的坦克作战,又能适应沙漠的火炮支援,以及城镇的布兵任务,等等。总之一切都会在主体不经大幅改造的情况下实现“变形梦”——你可曾想过只更换裙甲和炮塔即可让一台坦克从正经的MBT变成SPG,又悄然化作一门AAA,甚至搭载电磁炮的武器运载车?这一切都已实现——那就是就是BBGACS。现在,请允许我为您揭晓我们的研发经历。 设计构想Prototype-1 这便是我们BBGACS计划的第一产物。采用了1500匹马力燃气轮机,12档变速箱(8前进4倒退),可进行高速信地回旋,最高速度(无炮塔)可达96km/h,续航能力接近350km,操作简单,耐用可靠。防御也下了很大功夫,正面采用贫铀装甲,倾角65°,厚度200mm,等效接近800mm/1500mm(AP/HEAT),侧后均采用钢板-陶瓷-玻璃-陶瓷-钢板结构的乔巴姆装甲,等效同样高达200mm/250mm(侧)和115mm/100mm(后)。车体尺寸适中,为10000mm/3450mm/1850mm。但在样车制造完成,正在研发附件时,发现较多缺陷,如顶部防御缺失,车组成员舒适度低、视野不足,后射死角、车体过高等,自此1号试验车的各项研制被无限期废除。Prototype-2 吸取了一号的教训,我们在二号原型车上做了一些改进,在不影响原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其他短板,如降低车体后部,诱导轮和负重轮通用,增加了强度、地形通透性和保养便捷度;等。数据与一号车大致相同,但车速下降到了90km/h,续航增加到375km,载重能力加强,但导致了首下装甲角度减小。裙板和额外装甲等套件也成功研制,安装后尺寸变为11200mm/3900mm/1800mm,车速为88km/h。 值得一提的是二号安装了主动悬挂系统,额外挂件的储物箱内也可安装主动防御系统,弥补了防御的缺失。 (裸车)(安装包围)Production type-B 在二号试验车的技术支持和军方的好奇心下,BBGACS终于诞生量产款式。这一底盘以二号试验车为基础,更加压低了后部,车长塔也直接采用进阶型号,使得高度在安装附件后也低达1700mm(长宽无变化)。附件也安装了实战适用的部件——挡泥板和排气口滤网和拖钩等等。有趣的是,这一代在履带外安装了一个防脱装置,因为在二号车进行主动悬挂测试实验时,履带常常因过于松垮而脱离,这一装置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原本为油箱的位置被这一装置占领,还有额外的摩擦,导致航程缩回了350km,车速也缩减到88km/h(裸车)和85km/h(全配)。自此我们开始了有关炮塔的研发工作。 (裸车)(安装包围)Production type-F 其他战车的不同要求最终催生出了前置发动机的这一设计,是BBGACS最大的改型之一,炮塔后置,驾驶员位置移到车体中部。由于空间问题,动力稍稍下降,最高速度为65km/h,安装附件后为60km/h。尺寸及其他性能贴近PT-B 。正面受弹对人员保护的效果超过现有设计数倍,且稳定了配重,可以适应更大的炮塔及火炮,但同时掠去了驾驶员的下视视野和主炮俯角,而且正面被命中后发动机瘫痪的境地会让车组陷入尴尬和绝望,故被认定为不适用于正面交锋,故主要采用于火炮等二线战车。 (裸车)(安装包围)Production type-M 这一设计是在PT-F之后诞生的,理念源于二战时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生产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和鼠式超重型坦克,将战斗室和动力室位置进行了对调,尺寸以及性能也与PT-B无大区别。牺牲部分成员生存率,机械故障率增高,可靠性下降,以及尴尬的境地使得此设计几乎没有可以相配的用途,故生产几台样车后被搁置。 (裸车)(安装包围)BB-MBT 紧锣密鼓地研发和调试过后,我们的BBGACS-主战坦克(简称BB-MBT)研制完成!采用了无人炮塔,主炮使用莱茵金属公司120mm L44加农炮,正面受弹面积极小,车顶有观察系统以及三个槽位,可由任务不同决定安装的套件——例如巷战为一台后射XM312(可再细分为榴弹版本和机枪版本)、前射M2HB和M134以及烟幕发射器;丛林/沼泽型可安装一个无线电增强/干扰系统、光学隐身系统以及强紫外线发射器,另可安装火焰喷射器;沙漠型取消了主炮护罩利于散热,安装了散热器和M2HB、M134,等等。 前置发动机车体诞生后我们也尝试过后置炮塔的设计,但发现俯角不足等问题后,该设计被认为是“多余的”,不过仍有发展,换装140mm L47反坦克炮后,这一濒死的思路铸就了合格的反坦克歼击车。 (裸车)(城市)(雨林)(沙漠)(发动机前置)BB-SPG 紧接着MBT系列,众人翘首期待的SPG系列也随之登场,伴随BBGACS前置发动机底盘和车载独立武器系统的革命一同来到我们面前。与MBT系列相比,采用前置引擎底盘,压缩的动力室空间导致发动机马力被压缩到800匹,航程无明显改变,但最高速度降至45kmh。标配有一只犁地铲、信号增强系统、车载计算以及自动装填机,安装不同组件可参与不同条件的战斗,如搭配39倍径火炮的中程型,可用于短时间火力输出,对敌人的装甲以及步兵部队执行高精度打击,也可进行中远距离正面交火;52倍径的远程型,可用于超远程火力覆盖等。车顶的独立作战系统也是一大革新,在非主战装甲载具上会有很强大的适应力。 研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起初采用了炮塔中置,发动机后置的设计,导致安装L52主炮后车体倾覆,试验终止,只留下中置中程型火炮的一些数据,其余全部销毁。 (裸车)(远程)(中程)(后置)BB-TD 这种已经过时的理念不过是主战坦克研发过程中的附属产物,但成果喜人。炮塔为主战坦克炮塔的改版,主炮采用140毫米47倍径反坦克炮,在火控系统上下了很大很大的功夫,做到"one shoot one kill"。动力方面,采用前置引擎底盘,改进引擎后极速仍能达到60km/h,为这头致命野兽插上双翼。防御方面,为了主炮配重、弹药空间等问题的平衡,我们不得不稍稍放弃防御,总体水平仅稍稍强于SPG,因为这一设计并不属于主战坦克,所以不建议正面近距离交锋,而是迂回和狙击,故产量较少,仅配给精锐装甲部队保证作战效率。 此型号改型与MBT相近,唯一区别为后部武器槽位因为扩大弹药架而被取消。 (裸车)(城市)(雨林)(沙漠)BB-AAA 为了加强地面部队的对空防御能力,我们随后开发出了首个防空单位——“铁幕”。这一单位的最大特性就是适应于多种环境,炮塔可安装在F、B、M任何一种底盘上而不会有任何适应性问题,且无需特定的车体配件;应急时甚至可以直接丢在地上,稍稍准备后就可以成为固定防空单位。武器搭载绝非儿戏——GAU-8两台,副武器利用了和SPG一同开发出的车载独立武器系统,增强其武装能力,可随任务选择不同的防空武器。外观革新度很高,因为GAU-8过大的体积,我们把整个发射机构都“挂在了炮塔之外”。机动能力相较底盘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由于设计初衷为多台单位搭建防空火力网以及火炮占用空间过大等原因,炮塔四周防御较差,仅能抵挡40mm以下口径武器的直射,但顶部能免疫机载20mm M60A1机炮直射、GAU-8的短时间扫射以及外挂武器的殉爆。对信息依赖程度较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铁幕”的设计理念给火力压制车辆带来了灵感。 之后,我们研发了改型——“射手座”。此型号是具备“搜,锁,中,落”能力的独立防空单位,在“铁幕”的基础上,取消了GAU-8机炮,采用一组MK15密集阵系统并压缩其大小,极大简约了操作且刚好适应原炮塔。副武器、机动等方面与“铁幕”完全相同与其相比之下除了火力几乎没有弱点。最常见的使用方式便是一台“射手座”和多台“铁幕”形成“指挥——攻击”的队形,防空效果极为恐怖。 (铁幕 前置)(后置)(射手座 前置)(后置)BB-FSAV 这一型号灵感源自“铁幕”,是一款对步兵/轻装甲火力压制系统,在满足巷战的防御要求下能对轻装甲以及有生目标造成致命打击——搭载一台GAU-8和三台M230的FSAV会撕碎沿途一切缺少重装保护的敌人。它采用TD总体设计,武器系统沿袭车载独立武器系统。但这一战车属于殿后的存在,一般清除了高威胁重装甲目标后才会出动。如不幸遭遇重装甲目标,不必惊慌,搭配过人的火力持续性,机炮精准射击也可以轻松瘫痪敌人的行走、观察机构;还可以使用随车携带的独立作战系统进行还击。采用前置发动机底盘,极速40km/h,及其注重对单兵反坦武器的防御,可以抵挡多数重武器的攻击,如RPG、AT等。 (裸车)(城市)BB-RGC 随着电磁炮的应用逐渐广泛,我们也随即开发了我们的电磁炮运载车——BB-RGC。采用前置发动机底盘和摇摆式炮塔,额外安装了四周的犁地铲以避免开火的后坐力把坦克掀翻。由于研制尚未完全完成,且大多为机密数据,故只有部分资料可供参考。 (裸车)(安装包围)BB-AVLB 之后我们开始了对非一线作战载具的研发。这型架桥车便是研发成果之一。考虑到使用条件不同,我们同时研发了两种型号——剪刀式架桥车和平推式架桥车。配重原因,我们采用了后置引擎底盘,加之很小的改装即可变为造桥车。 剪刀型在车首加装了活动装置,举起沉重桥体的重任搭在了强劲的液压系统和两部提供辅助动力的小型引擎上,而中部和尾部为承重梁。工作时,先抬起桥体,装置前部承重板到位后,桥体伸展,完成并触地后装置收回。 平推型在车首、车中加装活动装置,搭桥动力和剪刀型相同,尾部为承重梁。工作时,承重板向下移动直至触地并提供支撑,两端桥体同时前伸,脱离中部动力单位后桥体暂停移动,到位后前段桥体继续前伸,后部桥体与其完成拼接,前部驱动单位旋转,桥体继续前伸,前端触地并到位后车辆撤出。 (剪刀型 裸车)(安装包围)(平推型 裸车)(安装包围)Working In Progress...
【结果报告】1小时WR测试后个人总结 主观因素较浓,不喜勿喷。 首先WR这个大更我也是关注了很久,今天可算是提前能尝到这块新鲜的蛋糕,带着很高的热情进去游戏,一看—— 1——画质 把它放在第一位,变化的确是很大,不吹不黑。 没有原来那么锐利的画面了,一切显得柔和真实了许多。 动态天气可惜没有感受到,但是地面上的水坑和不住活动的雨刷真的让我吃了一惊。 还有,街车驾驶室里的墨水终于抽走了。 可惜,欢快之际,970在1600x900的分辨率下终于没有抗住,只得放弃8x反锯,不然进了树林,那——可真——是卡得一——逼。 我曾经在不远几天前完成了对WR所有车辆的风景截图,乃们可以对比一下。(怎么有股GTA4上了ENB的感觉) 2——手感 相较原来的操作手感,的确有些变化,感觉操作变得有些迟钝了? 不过的确比原来舒服一些,我感觉。 地面对操作的影响似乎也很明显,亮点之一。(开着漂移改型的科迈罗在雪山上坡,那是一个费劲) 3——魔改 没错,“魔改”——它对得起这称号。 漂移车,野兽一般难以操控(不会用),玩好了自然是装逼利器,然而方向感格外灵敏,灵敏得让我望而却步,也正像吧里某个相关视频所说,全靠自己操作。对于此车型,日后适应再作评论; 怪物卡车,疯狂的代名词,暴力而又令人兴奋,玩法多端,防熊孩子利器,没怎么多玩,估计游街会很有趣; 直线竞速赛车,我更愿意叫“导弹”——瞬间发射一样的快感,自己想象。正式参赛需要烧胎,换挡需要手动(虽然能够自动换挡,但对成绩影响非常大)然而代价不必多说,操控没有一样——可以说比漂移还禽兽。 车辆收藏表上,新增的车辆并未放到原有的FSPRC之下,而是被另放在了一张全新的收藏表"Extreme"——“魔改”表格内,按F1即可来回切换。 时间有限,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印象总体来讲很好,但是贴图错误、车辆图标吃了屎一样的模糊等bug——希望Ubitch能在正式发布之前改一下吧。 还是那句话,主观因素较浓,不喜勿喷。 P.S.还我CV出租!金牛座是个卵!直接吃了纽约一大标志!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