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致死的生活
娱乐致死的生活
关注数: 0
粉丝数: 20
发帖数: 1,717
关注贴吧数: 29
嘴袁娟的帖子能删了不? 不引战不成活是吧,虽然都是中生代vocal,都不是一个赛道的有啥可比较的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唱各人想唱的歌,比什么比? 要说感慨也是感慨一下综艺拉起来的热度消退有多块, 浪姐也罢,歌手也罢,收视和接受度完全两回事。 喧嚣散去,还是得一点一点攒自己的歌一点一点扩圈
五字的合唱曲写的真不错 编曲好好,合唱搭子也挺好 唯一问题就是五字被衬得这嗓子差距有点大 她能不带那么多气声么?
开个头脑风暴:直播竞技音综应该怎么搞 歌手2024被喷惨了,开个头脑风暴大家解闷 赛制: 为避免出现编曲/排练时间太紧的问题,分设红白两队,每周交替 每队有两周时间处理编曲,对应的,歌可以加到两首, 因为选歌/编曲/排练可以交叉,所以有效准备时间是增加很多的 选歌: 因为有两首歌的余地,可以一个自选一个指定 指定可以玩各种花活,比如指定民歌,舞曲,RAP,R&B,摇滚,英文,清唱…… 甚至可以所有歌手指定同一首歌,各自改编发挥,逼歌手出舒适区 总决赛: 可以取红白两队各自前几名进总决赛,防止苟到最后众生平等 还有啥,大家尽情发挥,权当解闷
到了某个年纪你就会知道,奖项神马的都是浮云 大概06,07年,还是颁奖礼很兴旺的年代(中歌榜,风云榜,雪碧榜,榜中榜,新城榜,。。。) 大家就有了共识: 具体奖项名字神马的都是浮云,颁奖礼就俩重要,一,庆典关注度,二,现场表演 这轮TEMA,除了珍姐, 我有印象的表演就是 万物股长(?,就那个霓虹的),黄妈/单依纯/tia/陈粒四联,再加一个动力火车(好久远的名字啊) (不好意思啊,珍姐下去之后就没看了,所以不知道周深唱了啥) 好评的是万物股长,黄妈,tia,动力火车 至于这几位到底拿的是什么奖,已经忘了…… 但是他们这个现场,我应该会记住很久
快评两个专辑先行曲——一个闷一个吊 正好听了两个人的专辑先行曲,一个是棚版,另一个是TMEA现场,有点难评, 这两个都有自己很强的优势音区,为什么能双双整出听着这么费劲的歌 我之前说《落凡尘》是升一次key听感好一份,倒过来就是降一次key听感闷一截 这听感感觉还不如她的新OST,对,就是画中来那个 至少副歌部分我还能听见相当明亮的音色(除了那个“凝结”因为音节太密糊了之外) 平心而论,音色严格说算个人审美取向,而除了音色发闷,以及她万年难的低音气声咬字外, 整个歌唱的还是中规中矩的,旋律配器有点过于平淡, 这么平淡的配乐需要人声撑起足够复杂的演绎才行,高潮部分的key或许再升一点 另一个在TMEA听到了一耳朵现场,抛开那个不知所云的高音之外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共鸣不足,整个第二段我都提心吊胆,担心她一口气换不上来憋在那边 补听了棚版,配乐响度明显比人声一大截,谁混的音可以开掉了
五字的第二首新歌没第一首入耳 制作班子还行,金培达,唐恬,就是有点太芭乐了,旋律毫无创意 然后很大问题就是五字在歌里的音色感觉发闷,黏糊糊的 不是那种很主流审美的甜美/明亮的女声,没法当音色流来听 听了两遍没兴趣重复了,感觉相比第一首差挺远的
所以,就是说华女2015年之后一个人都没出来咯? 以能一线城市万人场>3,上座率>九成为标杆 最近的一个也是2015年歌3后在内地红起来的alin 孩子妈去年试了一次没成功,今年看着也够呛,于文文就算了 如果陈粒也没撑起来的话,那就是说最近十年不管中港台新人统统挂零? (算起来陈粒按首专算也是2015年了……) 实话说,孩子妈这种 SNS热度前三,流媒拉满(不管灌没灌吧,反正肯定也不止她一个人灌),音综常驻,OST排队 除了发专辑之外,后唱片时代,歌手能接的线上拉流量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拉下 到最后线下兑现,也就这么一回事 管你线上刷到飞起,线下只认金曲, 但是流媒时代恰恰无金曲,这行业真是有点难啊
黄霄云新歌,就挺难评的 歌不讨论,除了第二段起那个伴奏音量怎么听怎么不对之外 她的中低音区尤其气声真不是优势区啊,音色倒是相比天赐《画心》的鼻音轻了很多, 但是咬字糊和句尾吞音的问题很严重,依稀有几个字存在发音问题(待确认) 到了第二段回到舒适区后音色和咬字明显改善了很多 有可能多在棚里磨磨吧
明天中午十二点 江苏卫视微信公众号开视频直播
开张了开张了
天赐歌会的名单 阴盛阳衰的有点厉害啊卖房天后,谭魔王,珍姐
没人贴腾讯发的2023产业白皮书么? 微信搜腾讯音乐研究院产业研究可以直接查到全文好消息:市场在增长 坏消息:大家都在听老歌
这歌旋律和音色还是挺有味道的 柔肠百结的感觉,要说从之前作品里找类似的还真不那么好找 我印象中之前没哪首歌是这个音色唱法,和15~18年崔琦那堆歌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电视剧的底本小说就是晋江出的,挂着侦探悬疑的标签骨子里还是典型女性写作 歌搭个婉约路子太正常不过了,何况版权还是索尼的 这歌至少比谭旋古风流水线上下来的复制粘贴的玩意有趣一点 相比《伴你月落星沉》《轻轻》这种寡淡如水的pop 怎么说也多点意境
扯扯连开/体育场的事情 福州这次有惊无险,又把连开这事扯出来了 实话说,不管是改体育场,还是加场, 个人觉得可能性都不算太大,体育场相对可能性大点 加场大家已经说过很多了,体力支持不了, 让你姐砍歌开两场,她肯定宁可选开一场然后唱到high 体育场的话,音效是个麻烦,整个体育场音效作合格非常贵 远端必须额外加音箱阵列才能保证全场效果一致,超大的搭台成本 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一般就是加垫音,说穿了就是复制一个(或者N个)主唱出来 加泛音密度对抗衰减,保证远端的听感,国内那群开体育场的一般都是这么处理的 但是个人觉得你姐估计不肯…… I love this city那场有个额外加成,就是外场全是站票 所以人员实际占的场地面积有限,音响覆盖容易了不少 所以,除非学那场直接卖站票,那估计体育场还行……
猫眼还有内场票 嗯
一位女歌手与她的六条裙子 栩栩华生跟进的演出造型的专题报道 非常长,内容非常多,漂亮图片也非常多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gzDVvUk374B2wC0moIqVSA&urlrefer=b5e1beaba862739544d337a609188c5f 面对一场演唱会,一个内容集团能做的,远不止拍摄和采访。 在「张靓颖『光』2023 巡回演唱会」启动前,栩栩华生内容集团携手旗下 5 个媒体品牌,向 5 个中国设计师品牌发出邀请,为张靓颖定制了本次巡演的演出服。 这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我们如何与当下的流行文化更紧密地联结,又如何言之有物地创造新模式。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形象的「构建」,媒体职能的「拓展」,以及本土设计观的「呈现」。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仅仅是透过设计手稿,不难看出设计师们是如何解读张靓颖的:一个不允许舞台形象被固化的人;一个在不同技巧和情绪间自如切换的人;一个用内驱力回应阶段性人生命题的人;一个向上、向好、向光的人。 这一切都伴随着此次巡演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真正为之喝彩的,是「有志者」的投入与「观赏者」的共鸣。 ………………
张靓颖,回来了 《WSJ中文》 张靓颖,回来了Original 这里是 WSJ中文版 2021-08-10 11:54 四川人背负着诸多刻板印象,比如能吃辣,比如吃辣不长痘,比如爱打麻将。在普遍的想象中,那里天高皇帝远,不与秦塞通人烟,民风散漫悠闲,仿佛人人吃着火锅、搓着麻将,便把日子给过了。 2021 年,四川省成都市市民张靓颖女士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得了一个新的诨名,“麻将天后”。 诨名源自年初的一场活动。当晚,主办方在演出后台安排了火锅、麻将、台球等消遣活动,并全程直播。在直播观众的注视下,张靓颖穿着礼服裙,打了五六个小时的麻将,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接近凌晨两点,除了中途上台演唱数分钟之外,几乎从未离席,“牌搭子”至少换了六组。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几乎每个包含采访环节的场合里,她都会被问起当晚的“壮举”。这是一个有趣的误会——事实上,她是个不常打麻将,也不太擅长打麻将的四川人。“我其实很少打牌,出道前也很少。我牌技太差了,家里都是高手,我是没资格上桌过招的。” 于大众而言,那个在麻将桌前流连的张靓颖是陌生而又新鲜的。入行十几年来,她在公众视野中的状态总是紧绷着的,少有舒展的一刻。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她刚刚在上海迪士尼园区的五周年庆典上完成了周年主题曲《绽放美妙惊喜》的表演。演出在园区的城堡前进行,与之同时上演的是园区经典的主题灯光秀。 张靓颖经历过的同等规格的演出不在少数。但临上台前,她还是紧张的,脑海里盘旋着歌词、走位、此刻的妆容发型,还有各种杂乱的注意事项,逐一核对细节,以寻求内心的安全感。就在演出前一晚,她还熬了个大通宵。由于天气预报显示演出当晚上海有降雨的可能,她需要在前一晚熬夜录制备播的版本。这让她有点担心自己的嗓音状态,因为“这歌挺不好唱的”。 最终,她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她的演唱如城堡前的灯光秀一样精准而动人。 而事实上,在过往这些年的每一次表演和录音工作中,她都会经历一次类似这样的过程——紧绷、担忧以及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不止于此,多数与她接触过的记者也能感到,她在沟通中力求逻辑严谨,并且会使用大量书面语。 张靓颖的多年好友、作词人文雅证实了这一点。在她的观察看来,紧绷、完美主义和严苛的自我要求并不只是这位艺人展示给公众的表象。从十六年前,张靓颖刚刚选秀出道,加入华谊音乐,与文雅成为工作伙伴开始,她便一直如此。 作为作词人和唱片制作人,文雅工作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去了解她的合作艺人,捋清他们的性格特质,以便量身打造作品。因此,她在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观察张靓颖的一些下意识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她的第一张专辑里有一首反响很好的歌叫《我们说好的》。你去仔细听唱片里最终收录的那个版本的话,会听到里面有一个字是唱哑掉的,这是我们在录音时捕捉到的。”在录音过程中,文雅和制作团作敏锐地意识到,那个哑掉的音在情感表达上十分动人,便建议保留下来。张靓颖却提出,她还是希望先录制一个没有瑕疵的版本,再做判断。尽管最终的成品保留了那句瑕疵,但张靓颖下意识提出的这个请求令文雅印象深刻,“她对完美是有执念的”。 这种执念贯穿了张靓颖的职业生涯,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她在专业性上的无可挑剔,以及大众与她的距离感。“我知道大家都觉得川渝地区的人很懂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但你要知道这些都是相对的。如果你没有一个自身条件的满足,没有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安逸的氛围,那些就都是虚幻的。” 张靓颖成名于一个观众津津乐道的所谓“贫民窟励志故事”的时代。在那场全民瞩目的选秀节目里,她的身世,她妈妈所讲述的那个关于鱼汤的故事,联同她时髦的外形和英语发音,以及出众的演唱技巧,一起构筑了大众对她的复杂认知——一个用天赋和汗水过早开始对抗人生的年轻女孩。 基于这一初始认知,人们更愿意基于她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去对照她那些性格里的棱角,一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似乎便能解答她那样严苛的自我要求。 但是,当张靓颖回头复盘她作为艺人的十六年生涯时,她会认为,她的很多行事原则和处事风格是在进入娱乐行业后“后天养成”的。 当张靓颖回忆起出道第一年的感受时,她最先想到的不是一夜成名的巨大喜悦,而是慌张、困惑,甚至是“丢脸”。 某种意义上,2005 年出道的那一届“超级女声”是内地娱乐产业的第一代“流量明星”。“在流量的基础上,很多机会都会给到我们。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要求是什么 ,事实上,那个时候行业也不知道要怎么对待我们这些人。一切都是新的。”在慌乱中,她试图让自己快速成熟起来,去做到真正有资格把握机会,但又往往陷入偏见、误解和手足无措的窘境中。 比如早年间,常让她陷入窘境的工作便是“走红毯”。“我连什么是红毯都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走。”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工作留下的只不过是几张难看的照片而已,但对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那些因未知导致的挫败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她记得很清楚,在第一张专辑做到尾声的时候,文雅拉着她长聊了一次。在那次的聊天中,她将自己一年以来的恐慌、不甘、焦虑,乃至愤怒都倾吐了出来。她抱怨自己几乎 7×24 小时都在无休无止地工作;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行业里有那么多“不专业”的行事作风;她也不明白,凭什么一个如此不专业的行业竟还对选秀出身的艺人抱有偏见。 在文雅的记忆里,那是张靓颖为数不多的一次情绪宣泄。作为一个娱乐行业的长期从业者,文雅对这种宣泄看得更透彻。在她看来,张靓颖在那一年里所经历的生活剧变是过往同等条件的新人入行三年才会经历的。她需要逼迫自己以非常规的速度成长,去向外界证明自己不是徒有虚名。 聊天的最后,文雅问她,你现在对做艺人这件事感觉怎么样?“她回答我的那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她说,做艺人并没有那么好,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 后来,文雅基于这次聊天,为张靓颖创作了一首《Dear Jane》(Jane是张靓颖的英文名),并最终收录在了第二张EP里。这首歌里有一句词是,“机场和旅店和疲于奔命的日与夜,你说不过是比别人多赚了一点钱”。 大约在一年前,张靓颖创作了一首名为《Dear Jane II》的嘻哈歌曲,在她担任导师的《中国新说唱》里公开表演。 这首歌的歌词远不似文雅当年那首温和,相反,它是尖锐而愤怒的。歌词中,张靓颖回应了她出道十几年来遭受过的大多数非议,包括外貌羞辱、情商争议、网络暴力、“蹭格莱美”非议、海外刷榜传闻、“不识谱”的谣言,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婚姻变故。 十几年后,她与外部环境的对抗早已不局限于初出茅庐时的那些职场情绪。她依然对艺人的身份无所适从,与因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恶意和诋毁难以和解。 “我早年间说过一句特别蠢的话,我说我认可的是,在作为艺人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是张靓颖。”在初入行的阶段,她迫切地渴望自己能在工作以外获得自由,能够将艺人身份与日常生活完美地切割开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认识到这种切割是无法达成的,逐渐开始试着去消化这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刚出道的那些年,张靓颖非常厌恶被偷拍。对偷拍的恐慌令她产生了应激反应,走到哪里都隐隐觉得身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她的一举一动。 终于有一天,她意识到是一个她无法解决的问题。“既然我解决不了别人,那我就解决自己吧。” 于是,每当她发现自己身边有若隐若现的镜头时,便开始默默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我就对自己说,放松下来,拍就拍吧,你又没有在做什么错事。拍到丑照片也没有关系,你还有很多好看的照片。再说了,你就是个公众人物,给别人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大家给了你关注,你才有工作的机会……” 而在文雅的观察看来,张靓颖这些年间在私生活问题上所做的心理调适更接近于一种有意识的博弈。“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你让我出一张我理想中的唱片,我愿意付出其他方面的代价。这种代价有很多,比方说多曝光,多做商业演出,或者是其他的事情。只要你让我把唱片做出来,让我唱想唱的歌,我愿意用这种方式去完成那个过程。” 但她依然不能接受无底线的诋毁和谣言。这超出了她对心理博弈的接受范畴。 多年前的一天夜里,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她大哭一场,便开始一条一条地删自己的微博,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要用微博了,也再也不在微博上写自己的心里话了。“突然我意识到,不对啊,这是我自己的微博。造谣的是别人,我为什么要删自己写的东西,去惩罚自己?” 但无论如何,这些发泄和自我纠缠只会发生在她的私人空间里。她不习惯向公众展示她的失控,“我是个中庸的人,我不爱惹麻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嘻哈这种曲风似乎是与她的表达习惯相悖的。嘻哈意味着态度,意味着发自内心的表达。“态度不只是说你要有强烈的用词,而是你要用立场的坚定性去打动别人,用律动去带动别人,去诉说你的故事。这对我来说是很难得的一个决定。” 《Dear Jane II》的歌词经过了四版修改。她有很多想说的话,那种喷薄而出的倾诉欲就像多年前和文雅一起创作《Dear Jane》时一样。但最终受限于综艺节目的审查要求,她只能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删改。 正式演出时,张靓颖遭遇了职业生涯少见的重大失误——大篇幅忘词。撇开准备时间不足和反复删改这样的客观因素,忘词带来的尴尬与歌词中辛辣的自我剖析相对照,引发了关于张靓颖本人人格、私生活和职业经历的大范围讨论,好坏皆有。 时隔一年,那些争议已经被淹没在了新的谈资中。而张靓颖只觉得,她很庆幸自己迈出了那一步,无论结果如何。 2017 年冬天,文雅接到了音乐人崔迪的一条微信:“文雅姐,我这有个歌词想找你写,是靓颖唱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文雅愣了一下,回复说:“我个人没有什么问题,你要不要问一下靓颖的意见。” 崔迪回复:“其实是靓颖让我找你的。” 文雅讶异了很久。在当时,因多年前的一些分歧,她和张靓颖已经整整十年没有联系了。 她不知道张靓颖身上发生了什么,她只是开始着手写歌词。 一天晚上,崔迪再次联系了她,邀请她去录音棚里沟通歌词。等张靓颖的司机把她接到录音棚,已经是半夜了。一进门,她便看到张靓颖穿着一件红黑格子衬衣,蹦蹦跳跳地从二楼下来,说,“你来了”。 几年过去,张靓颖没有和文雅正面聊过,为什么她突然想要和旧友重归于好。那些年间,她的歌手事业一路稳扎稳打,自己的生活却也发生了诸多波折。如意与不如意之间,她开始越来越多地审视自己。 比如,数年前的某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连身边很多工作多年的同事名字都不知道。她觉得这很可怕,仿佛主动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些孤绝的空间里,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兴趣。孤独是有腐蚀性的,她不想让腐蚀发生。于是,她主动挨个去问那些工作人员的名字,把它们写在纸上,再在开会的时候逐一对应他们坐的位置,就这样慢慢把人认全,并熟络了起来。 再比如,她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事实上,入行多年来,她一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但这种学习和精进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而不是表达层面。“我发现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专注工作,非常专注地想我的演出要做什么准备,跟其他工作伙伴要怎么配合,一首歌要怎么唱好,但从来没想过我特别想表达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靓颖被一些评论称为“唱歌机器”,意指她空有演唱技术,缺乏艺术表达。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评价。在她看来,能成为一台有效运转的机器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这是她赖以立足的本事,也是她长期自我训练的结果。 但随着视野的拓展,她逐渐意识到,她想抵达的不止这些,而她当下的自我成长和能力已经足以支撑她去表达。“比如我刚出道的时候唱了《夜宴》的主题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才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哪里懂什么叫‘所有’?那些情感我并不理解,只是老师希望我怎么唱,我就怎么唱。当我真正理解这首歌,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了。” 在这个基础上,当她筹备下一张唱片时,考量的不再只是收几首好听的歌,也不再是音乐风格有什么偏向,而是要如何用这张唱片去囊括她过去几年间关于生活的思考。 这或许会是一个漫长的课题,牵涉到张靓颖如何去向内探索自己,如何重新找回长期被自我规训封闭住的表达欲,如何找到用音乐去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会是一个与自我重逢的过程,在抓住自己的艺人身份之前,她要先找回真正的“张靓颖”。 文雅很欣慰,虽然她错过了老友十年间的变化,但她也及时看到了变化的结果。新的十年,就这样开始了。 ========== 近几年少有的比较扎实的访谈了
这个吧里有些人真是……看着都累 人家追星主打一个开心,你们倒好,天天窝这儿给自己添堵 不换歌是老套,换了歌又担心没人气,唱少了说是整**,唱多了又嫌没路人缘 OST不算自己的歌,不合适唱,专辑的歌路人没听过,不合适唱 是新歌就难听,如果不难听肯定是太芭乐和不流行二选一 抖音开个直播,别人在开心hc去QQ音乐翻遗珠,就你们在这儿吐槽造型 好奇你们这么一天天不觉得累得慌么 虽然俺觉得这吧里有些人天天去和隔壁下水道比人气太low 不过人家至少能乐在其中不是,总比你们一天到头一点点兴致都看不到强吧 实话说,你们这日子过的还不如隔壁下三家那群黑子呢 人家好歹P完图能多少获得点虚幻的快感,你们蹲这儿天天怨妇到底图个啥啊
记录一下某珍近期歌曲的编曲人 《一生一次心动》 Terence Teo 作品:梁咏琪版,《梦声》张靓颖版《短发》,孙燕姿《遇见》,林俊杰《学不会》,《手心的蔷薇》 《不惜时光》 陈思同 作品:一堆古装电视剧的OST,男声作品居多,和张杰合作过许多作品 《伴我》 何山 作品:也是一堆电视剧OST,女声作品居多,和常石磊合作过, 是《潮光》的编曲之一 《从心》 赖暐哲 ,跳蛋工场,阿弟仔的班底 《潮光》 何山/金大洲D-Jin 金大洲:还是电视剧OST专业户,主要作品《长歌行》配乐 《顺流而下》 作曲:万家铭 哀悼一下 《You Ain't Right》 Gold Child /侯舒扬 新人,现在在环球旗下 《蝴蝶飓风》 Nick Pyo 多个音综的常驻编曲,天赐版《是我》,《谁》的编曲人 《星光》,《天堂旅行团》的编曲也是他 《与爱》 衣睿,电视剧配乐专业户 《念念不忘》 郑楠 华研旗下,《中国话》的编曲,和林宥嘉,韩庚,周笔畅,李宇春都有合作 《暗恋》 钱雷 也是资深编曲,《孤勇者》《大鱼》《如愿》的编曲,
换个天后去粉吧,别难为人歌手了 先吐槽 听说过按摇滚/pop/金属/电子曲风区分的 听说过按气息/音色/咬字/音域/胸头咽各个技术点区分的 听说过按作/编/唱/录/混制作流水线区分的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把什么广告歌/OST/流行/中文歌/英文歌一项项单列出来画六边形的 你们还真是重新定义六边形啊,谁来说一下唱广告歌和唱流行歌在唱方面的区别在哪儿? 人家的签名是歌手,谢谢啊。 人家只想把歌唱好,疫情几年她虽然有点摆烂,歌手本分还真没怎么丢 她说过为什么想发英文专辑,因为她想要弄清楚中文歌英文歌唱法的核心区别倒底在哪儿, 客串制作,可以换位思考,更好了解音乐制作流水线,共同提升 说唱电音国风,尝试各种曲风能开拓眼界,触类旁通 但凡真正经做过点有技术含量工作的,应该都理解这些道理 所以舞台演绎能有如果爱下去和深夜书店这等演绎,编曲想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溜 所以能听出这丫头现在中文咬字突飞猛进,时不时自己填词 所以现在她音域靠近4个八度,高低音随便跳, 戏剧张力拉满 头声6组说来就来,平衡混大功有成,技术短板已经少而又少 不就是催专辑么?先不说巡演还巡着,你猜本蓝星对新专辑最着急的会是谁? 再说了,去年那堆杂歌凑凑也快十首了,真拿来打包发专辑你们能买账? 别看一个个嘴上说发粪专也比不发好,真发了还不是骂到昏天黑地 她在访谈中说她的歌可能比她本人更早被忘记,颇有她一贯风格 但是我倒是觉得她有很大希望留下许多的精彩现场,不管那唱的到底是谁的歌 真心劝你们, 一定想饭个天后的话大可以换一个人饭,人家没义务满足你的需求,人家就一歌手,人就想把歌唱好 不要说最近巡演正巡着,她就算现在隐退,身家也够她泡棚子逛音乐节玩到唱不动为止 再穷还能比地下乐队都穷么?就华语流行这个破泥潭,往死里淘又能淘出啥顶级资源 顺便,哪位来列举一下过去三年,(或者五年也行,我看过来没啥大区别) 华语流行都诞生了哪些优质专辑? 华语流行都推出了哪些优秀歌曲? 各列十项?实在列不出的话列五项也行
怎么又兴起来鄙视OST/主题曲了 你神大红歌一半都是OST/主题曲好吧,还“我听流行,不听OST",鄙视链么? 实话说,以影视圈的财大气粗,谁鄙视谁还不知道呢,四位数棚费都要斤斤计较的 OST主要问题无非是来料加工,曲风,演绎方式之类的未必贴合歌手想要的发展方向 对于树立个人的音乐风格没啥特别帮助,比不得专辑全部自己做主 不过反正你们一向鄙视某神的选曲风格 而且从《暗恋》作为一个分界点开始,你神接的歌平均水平还是在线的 应该是针对性的接了一组单,在专辑出来前保证新歌数量撑现场 还有拿梦华录扑街来说的,特么”烂片出神曲“没听说过的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