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ao2003 taoyao2003
关注数: 4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9,535 关注贴吧数: 73
石峁皇城台父系遗传标记N1-F963,母系遗传标记A-a1a,属周部落前身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s8TOgHSsuYV9ypzH4YYhvA&urlrefer=9dd81eb5e5df433939995cc18df591ac 一、石峁遗址简介 石峁遗址是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间。 二、石峁皇城台高级墓地古DNA结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分别通过先进的碳十四测定技术和古DNA技术,对石茆遗址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吴小红教授团队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外城东门址、内城后阳湾、呼家洼等地采集了包括白灰地面、炭化木材、炭化种子、人骨等上百个测年样品,并使用碳十四测年技术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样品的分析,研究团队成功地得出了石茆遗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为石茆遗址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则通过古DNA技术,对陕北及山西晋南地区的多个遗址所出土人骨材料进行基因测序。付巧妹的古DNA检测结果被宁超、王传超、崔银秋等人共同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根据该论文的信息披露,石峁皇城台编号为SM-K4-1的个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为N1-F963(因为古DNA降解问题测的不是太深,实际可能为N1-CTS2959,姬周王族上游类型),母系为A-a1,母系A-a1a是石峁皇城台人群核心类型,在河南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陕西府谷寨山石城遗址、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西周阿里地区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等地区都测到过,是典型的西北地区母系。三、姬周王族的父系单倍群遗传标记的确认 2021年8月20日,以马鹏程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遗传与基因学杂志”)发表了《Ancient Y-DNA with reconstructed phylogeny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paternal haplogroup N1a2-F1360》的论文。 文中发布了距今2700年前山西长治市黎城县西关周代墓地的两个古代DNA个体信息,两个贵族人骨均为N1a2b1a1a2-F710下的子类型。 这是姬周王族首个公开的数据,周王家族属于N1a2b1a1a2-F710下游子类型已经实锤。 【注:此前已有山西长治市长子县西南呈姬姓周墓的数据在考古年会上非正式发布,周王家族的另一支系毕公家族墓,属于N1a2b1a1b2a-F1998,文少卿教授) 三、父系单倍群N1-CTS2959的起源和分布 石峁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这与N1-CTS2959的古DNA分布是吻合的,N1-CTS2959在新疆西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南部是极为常见的,比如甘肃马鬃山青铜时代遗址古人就测出过N1-CTS2959。俄罗斯外贝加尔湖新石器古人则测出过N1-CTS2959上游支系N1-F1101。N1-CTS2959如今在中国男性人口中占比1.02%,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如今中国男性当中大约每 100 人里就有 1 人可能是姬周王室的后裔.姬姓部族在商朝是商的一个方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水、泾水流域。周族不断扩张,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至商纣王时,周文王被册封为西伯侯,与鬼侯、鄂侯同为三公,西伯侯为西方诸侯之首,势力范围扩大至山西、甘肃、河南等区域。武王克商建立西周后,推行分封制,同姓亲属分封各地,如管叔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蔡叔度封于蔡(今河南荥阳西北)、曹叔振铎封于曹(今山东定陶)等,让姬周人口广泛散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              (N-CTS2959下游支系N-M128) N-CTS2959下游支系N-M128四、石峁文化平民的父系类型付巧妹曾对石峁文化范畴内的神疙瘩梁遗址里的三个古人进行基因测序,信息分别如下: SM-SGDLM27号古人,平民,无陪葬,父系为C2e1b2-CTS3385,母系G2a1。SM-SGDLM6号古人,平民,无陪葬,父系O2a2b1a1a1a2a- F2137,母系D5a2a1b。SM-SGDLM7X为M7墓的殉葬者,女性,母系为M80'D。这三个古人与同时期的中原新石器晚期个体较为一致,具有较强烈的藏缅成分。五、石峁遗址与周部落以及黄帝部族的关系 根据沈长云《华夏族、周族起源与石峁遗址的发现和探究》一文,周人是黄帝的直接后裔。黄帝姓姬是因为他的居住地在姬水,即《说文》所谓“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这个说法来自《国语· 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大致可以认定姬水是在陕北某个地方。徐旭生先生就曾明确指出:“看古代关于姬姓传说流传的地方,可以推断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早期的周人,即所谓先周族也一定是跟随着整个黄帝部族居住在他们的根据地陕北高原一带。周人后来迁居到关中渭水流域,乃是经过许多代人不断向南迁徙的结果。关于黄帝部族的活动地域,《史记》、《汉书》都有关于黄帝陵墓在今陕北子长县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汉书·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汉阳周县当今陕西子长县北。桥山今称高柏山,属子长县,正在汉阳周县南。 《汉书·地理志》并于上郡肤施县下记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榆林。 这两个地点都毗邻于石峁所在的神木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古人认定的黄帝的冢墓,还有多处人们奉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带居住、活动是无可否认的。有关石峁与黄帝族的关系,还有一个方面的证据也必须提及,就是石峁出土的大量古玉器。按石峁自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以来就陆续有玉器出土,但多流失海外,据说其数达4000余件之多。 20 世纪70 年代,曾有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到石峁农家进行文物征集,曾一次征集到玉器127件。之后,又有地方文物收藏者继续在石峁进行采集与收购,所得玉器亦有五六百余。其器类有牙璋、刀、钺、戈、斧、铲、璜、璧、牙璧、鹰首笄、虎头、人 首、蚕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钺等器类居多。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发现这些玉器多藏于石峁古城的墙体里面,从而证明石峁玉器的年代不晚于古城的建成年代,也就是公元前2300 年。 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史前玉器,特别是各种款式的玉制兵器,人们不禁想到古文献提到的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的传说。尽管这所谓玉兵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实用的兵器,而只是某种驱邪所用的礼仪用品,但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新的器类的出现所具有的区分时代的标志性意义。若然,玉兵及其他玉器在石峁及周围地区的大量涌现,正可以作为黄帝部族活动在陕北地区的证据。 在《山海经》等反映传说时代的古地理书中找到距黄帝族活动区域不远的内蒙古阴山一带出产玉器的相关记载。如《山海经·西次三经》中便记有黄帝所在的峚山 (即密山,在今内蒙古阴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 作为黄帝下都的昆仑山 (约当今内蒙古卓资山) 亦是“其中多玉”;帝之平圃 (即玄圃)所在的槐江之山 (约当今内蒙古狼山)则是“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考虑到《山海经》全书除黄帝之外,更无其他古帝与玉或类似玉的矿藏发生联系,则黄帝与其所统率的部族生活在今内蒙古、陕北一带,并为石峁出土玉器的主人,应不是无端的揣测。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中确实蕴藏有大量玉石矿藏。特别是距包头市不远的大青山里面开采出的佘太玉,产量丰富,材质与玉色与石峁古玉亦相近似。其地距石峁不远,是否与远古石峁居民釆集的玉材有关,颇值得研究。 如此,我们也不必囿于传统的 “西玉东输”的说法,总是把石峁玉器的来源死死盯住在遥远西方的几个固定的位置上了。对于过去《穆天子传》所载穆王西游途中采掘到大量玉材的地点,似亦应作如是观。 实际上,《穆天子传》有关穆王西游的路线有相当部分都是和《山海经·西次三经》相重合的,穆王所登的舂山就是《西次三经》的钟山,其采取玉石的主要地点群玉之山离它并不算远,绝不会是在遥远的西域某地。周人祖先的黄帝原本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随着石峁人群的南迁,其后裔发展成的周族人在渭水流域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周王朝。 六、结语 石峁皇城台统治阶级来源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平民人群主要来自陕北地区自仰韶晚期即居住于此的早期人群,与陶寺人群有遗传上的密切关系。
北周齐国公高宾(独孤宾)墓的古DNA类型为O1a-F2444 2023年6月25日,根据复旦大学教授文少卿在网咯公开课上透露,已经完成对西安市西北部发现的高宾墓(南北朝)的基因提取。           编号5为高宾墓位置 高宾(公元503-572年)是汉族世家贵族河北渤海高氏成员,历任东魏、西魏、北周重臣,官至齐国公,其子就是隋代重要的宰相高熲(jiong) 经过解析确认,高宾这一支系的南北朝著名的渤海高氏的父系基因类型属于O1a1a2b-M119-M307-F2444,这一类型上游在古代良渚文化和福建沿海有过古DNA发现。这一类占现代汉族的0.51%,现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其中上海地区人群比例可以达到2.20%,现代人主要姓氏有顾、王、陈、李等等,同属于这一类型的最著名家族是吴郡顾氏(三国和南北朝著名世家)。文教授在课上还分析了高宾的常染色体情况,高宾的常染色体完全是黄河流域古人类型,通过对比,他与青铜时代蒙古高原古人、匈奴古人、蘑菇山鲜卑古人、新石器西辽河地区古人、福建地区古人差异都非常巨大,从常染色体情况推算,高宾的父母血统应该都是黄河流域古人(古代汉族),而不可能是鲜卑人、高句丽人或者华南人的出身,这对确定这一支渤海高氏源头的历史研究很有帮助。 公元535年,高宾与唐国公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等一批汉族高级官员都被北周官方赐予了各种鲜卑姓氏。从此后,高宾改名为“独孤宾”,其墓志铭上的名字也写的是“独孤宾”。根据2023年5月复旦团队发布的另一篇论文,《Human 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Guanzhong Basin casts light on a century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interactions at medieval metropolitan Chang’an during sixth century AD》,这个高宾(独孤宾)墓的墓主人, 其遗骨中碳和氮的同位素分析为δ13C=12.5;δ15N=11.2,与同时期长安地区9名平民墓葬差异巨大,反而与宇文邕、阿史那皇后、元威(拓跋威)、李裕(李弼之孙,李弼赐姓徒河,称徒河弼)、晖华公主(吐谷浑王慕容明元之女)、乞伏孝达(柔然将领)等人的碳氮同位素较为接近,可知这些人生前有相似的饮食构成和习惯。这些情况表面,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居民的饮食风格分为2类,一类以9名长安平民为主的汉族饮食风格,主要为谷类食物,另一类为皇族、高等级贵族的鲜卑族饮食风格,主要为肉类食物,也就是高宾(独孤宾)的饮食完全是鲜卑化的,虽然他没有一点鲜卑血统。大量汉族上层被鲜卑人同化,应该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 可见,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汉族改变习俗,融入少数民族的个体也是数量巨大的,早就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作者:谱牒文化馆
早期现代人在晚更新世早期已经开始沿南方路线扩散 ……关于现代人出现和演化路径的主要化石证据和研究成果:目前发现表明 非洲准现代人的出现时间最早可到距今约30万年,并且有连续演化的化石证据; 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现代人演化链条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有断点的“网状”演化模式。 距今约20-10万年前,现代人群在西亚和东亚出现; 从距今6万年前开始,现代人在西亚、东亚、东南亚、北亚以及欧洲广泛分布。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显示, 使用旧石器中期石器技术的早期现代人在晚更新世早期已经开始沿南方路线扩散, 南方扩散路线上的早期现代人出现诸如使用赭石颜料、制作串珠和骨质工具、创作岩画艺术等行为。 中国南方地区紧邻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很有可能是这条南方扩散路线上的重要节点。   也有学者梳理现代人的概念缘来,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 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 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 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模型显示 人属物种或种群在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存在多次多方向的扩散事件。   赭石利用行为被视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其使用行为广泛分布与现代人的广泛扩散相关,河北下马碑遗址发现了相关材料,并伴有进步的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证据,成为认识东亚现代人行为的关键性考古证据。 阿舍利技术与早期人类演化与扩散密切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斧等大型工具的技术与形态特征。 研究人员通过梳理和评述肯尼亚、以色列、和英国等典型遗址的阿舍利遗存研究,认为可以促进我们对手斧人群社会行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阿舍利技术在各地人类生存模式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阿舍利遗存单一功能作用远大于携带移动作用。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kaogu.cssn.cn%2Fzwb%2Fkgyd%2Fkgsb%2F202308%2Ft20230824_5681104.shtml&urlrefer=13c00fb10d9c466860c34cdaed39315c
关于寄北方零下5度以下地区,打包注意事项 我这边坐标北京西北区。今天发这个贴,主要想说下: 其实在北方有暖气地区,每年冬天是种小天的最好时机(对的,我认为不比春天差噢~北方的春天风大,小天放室外其实也不全是好事) 然而我看许多寄苗的,总是说不寄零度或零下5度以上地区~这其实很令北方花友心寒啊~ 于是呢,我就想叨几句冬天寄北方的打包事宜: 我从网上买花好几年了。包括许多华南地区的花,也都是在冬季买的,也有过许多收到冻坏苗的惨痛经验~ 见过了许多发货保护得好的和不好的~ 所以就打包经验,想说下个人总结的几条简短意见: 其实寄北方没那么可怕,用平常网上买冻品后收到的保温箱做好保暖,小天完全OK的~! (当然,前提是天苗不能太弱哈~!) 但是呢,即使有了保温箱,也仍旧是有打包技巧的,以下一一说来~ 正好我这几天也连续收到从本吧花友处来的3个包,(还有第4个包从东北来,今天发货中) 一个来自石家庄,一个来自山东,这2个离北京较近,都是次日达。(今天寄明天到) 寄主都做了三重保暖(有用保温箱),小天保护得较好。 我说下三重保暖啥意思: 1)小天本身保护好(这个是给花打包的基本常识,就不介绍了); 2)然后在箱内先做第一重保暖——比如用大块破棉布或棉花围住已用硬纸壳保护好的小天(当然,有人喜欢小块棉布一个个来围,这样也更好); 3)然后在棉布外再用大塑料袋套一下、扎好,再放保温箱内 (箱内若有多余空间,可再塞点卫生纸或泡沫啥的填上空间,也起保温作用)。 4)最后保温箱外再用胶带密封好。 ——这样的话,正常快递,2-3日达,发零下5-10度区间,基本没事。 5)然后呢,若要再发更冷的东北地区(比如最氏零下10-20度),就可以再多做1-2重保暖: 即在保温箱外,再包一层破棉布;再在破棉布外,再套个大塑料袋~ 然后,万事OK!放心吧2-3日达,肯定没事! (有东北、西北地区冬天收货的花友可以来亲自回复下看?估计若发零下20度以下地区,可能还需要再多点技巧吧。 ——另注:以上冬天打包方法,不建议发须3日以上才能到达的地区) 现在呢,想说下收到的第3个包:是从河南花友处来的苗。隔日达(今天寄,后天达) 这个花友对保温箱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她就外面用一个保温箱(应该有用胶带在箱口沿处做了密封工作), 然后箱内~怎么说呢,我的感觉完全是一副夏天模样!小天仅做了正常的硬纸壳环绕保护!箱内还有点空! 我昨天下午四五点时刚收到这6棵彩叶小天苗,当时箱子较轻,心里还小诧异了一下~。 然后打开箱盖,我马上想,这寄主也太心大了吧!我的小天…… 然后~我小心拆开纸壳,发现小天居然也没事!就仅是叶子有点点凉~ 佩服!——但是不建议其他花友也这样学啊!~~~~~~~~~~ (顺便说,前2天北京的最低温度是零下7-8度。今天再检查小天时,觉得状况也仍旧正常) 所以~以上~供花友们参考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