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肝义胆方孝孺 忠肝义胆方孝孺
关注数: 2 粉丝数: 5 发帖数: 753 关注贴吧数: 6
读《论语》小体 今日重读《论语》,颇有感触。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为“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先儒之道,直指本心,以仁立道,发於仁心,乃有仁道,礼之用必和顺於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於礼得和。若只重和,亦有不可行之处,必借礼而节之。此论可谓中庸也。后世之法,愈重礼之节,而不探立礼之意,遂有魏晋狂士蔑礼法,此诚对礼教深严之不满。 先贤之道,时日愈隔,大抵失真,道家之法,亦有类似。道家之法,后世有五说也,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黄帝、老子、列御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至于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李少君之徒,则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之之徒,则言符策,而俱不 言炼养、服食。至杜光庭而下,以及黄冠师之徒专言经典料教。所谓符篆者,特其教中一事。于是不惟清净无为之说略不能知其旨趣,虽所谓炼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然俱欲冒以老氏为之宗主,而行其教。后世房中术等,更下之,皆失其原意。 昔日世尊亦曾力辩外道,使其折服,外教婆罗门对世尊道:“吾无奈何于汝,然千年之后,吾徒子魔孙将着汝服,诵汝经典,承汝衣钵,间杂汝等之中,摧汝根基。”世尊听罢,默不作声,黯然泪下。 现今国学颇热,然大多急功近利,无论赞之,毁之,大多不探其精深之处,流于表面,或只重其商业利益,如杭州的万松书院,修缮竟为相亲,诚悲。平心而论,先贤之道,乃针其当时之弊,若简单抄袭,特时尚而已,此现今国学热之忧患也,应慎之。洋洋洒洒,不知所言,殆笑大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