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戏痴88 许昌戏痴88
关注数: 136 粉丝数: 168 发帖数: 8,736 关注贴吧数: 3
任宏恩从艺60周年戏曲演唱会在我市举办 (记者 魏东雅)11月8日晚,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从艺60周年戏曲演唱会在这里举办。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秉义,市领导郭元军、张宗保、熊广田、刘保新观看了演出。   任宏恩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曾任许昌市豫剧团团长。他自14岁进入剧团以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品。他浑身是戏,表演让人回味无穷。《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我爱我爹》等戏曲作品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饰演的“刘自得”、“常有福”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戏曲《人欢马叫》在北京演出期间,郭沫若连看三场后,称他为“天才演员”。任许昌市豫剧团团长期间,他曾带领剧团创下了一年一部好戏的辉煌业绩,剧团被文化部评为编演现代戏的优秀院团。   当晚,年逾古稀的任宏恩风采依旧,他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他表演的经典曲目《月下相会》将演唱会的气氛推到高潮,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在演唱会现场,柳兰芳、申小梅、苗文华、李树建、胡希华等著名戏曲明星也前来助阵,同时我市的广大戏迷也大饱了眼福。
以戏惠民 彰显地方特色 作者:王增阳 通讯员 王文亭 新闻来源:许昌日报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14-9-12 10:13:49   火热的8月,许昌市2014“戏曲演出年”活动在观众的不舍和留恋中圆满落幕,作为参演剧目多、演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戏曲艺术盛会,人们期待着再一次相聚。   自3月22日活动开幕以来,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专业戏曲工作者,欢聚许昌,在许昌市群艺馆“百姓剧场”为全市人民献上了精彩纷呈、高潮不断的专业戏曲演出,演员演得专业、观众看得过瘾,作为全市文化惠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效果令人赞叹。   “戏曲演出年”活动坚守“文化惠民、文化润民、文化育民、文化利民”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百姓剧场”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的品牌优势,成为发展戏曲文化、展现地方特色、弘扬许昌精神、凝聚许昌力量的一次成功实践。   戏曲文化扎根许昌   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历史悠久,成长发展较快,社班团体多、演出剧目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重视戏曲事业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许昌人对戏曲有着更广泛的爱好、更高的要求和特殊的感情。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市区各公园、游园、河边、湖畔等场地活跃的各类戏曲演唱队就有60多个,参演人员有近千人,他们是“民星团队”,演出的也是“民心节目”。“欢乐大家、幸福自己”,这就是他们的自娱自乐活动。   在民间戏剧演出团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广大戏迷朋友也渴望能在正规剧场的舞台上,欣赏到专业剧团高水平的演出。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愿望、群众的表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许昌市群艺馆“百姓剧场”坚守“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服务宗旨,立足于广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经过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在办好四个演出季的基础上,隆重开展以“戏曲演出年”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惠民的新尝试   “戏曲演出年”活动得到了各县(市、区)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活动期间,5个专业剧团共演出30场,上演剧目26个(包含许昌市第六届戏曲大赛优秀剧目),涉及豫剧、越调传统大剧种,观众近7000人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出年”的舞台上,担纲主演的新老演员中有全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省市级表演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80后”新秀。无论是老当益壮,还是雏凤新声,演员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把多年的功力展现给观众。   在演出的舞台上,青年新秀们俊俏甜美的扮相,一亮相就赢得一片掌声,圆润清亮的嗓音一出口就让观众甜到了心里。中年演员们纯熟老到的表演,收放自如的唱腔,不时赢得观众满堂喝彩。有些剧目突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将舞蹈语言融入戏曲表演之中,或快或慢的圆场功、犹如荷叶旋转的水袖功、斗眼圆睁的眼神功、飘逸潇洒的髯口功……成为戏曲舞蹈化、舞蹈戏曲化的一种尝试。   “戏曲演出年”活动代表了近年来各县(市、区)专业剧团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题材“三并举”,呈现出创新、融合、多元的新态势。许多剧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接地气、和人气、树正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的深度。   所有这一切,是我市戏曲艺术工作者认真传承、精心创作、着力创新、紧贴时代和人民需求的优秀艺术成果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新尝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百姓剧场”的活动内容,而且加大了文化惠民的力度,做到了专业艺术与群众参与交相辉映。   演出精彩 成果丰硕   “戏曲演出年”活动的成功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为全市观众带来精彩演出的同时,也成为文化惠民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   推出公共文化服务新的运作模式。“戏曲演出年”活动各参演团体,长期活跃在基层农村,在更大的舞台上,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台风、精湛的效果为标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展演活动中,每一场戏都是精心构思、多次打磨的精品。   演员们说,一站在“百姓剧场”的舞台上,就想唱,就想好好地唱,不能辜负戏迷观众的期望。“戏曲演出年”活动的开展,客观上增强了各剧团求新、求变的意识,进而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一位剧团负责人说:“此次‘戏曲演出年’活动,对常年下农村演出的剧团来说,思想上是一次凝练,艺术上是一种锤炼,作风上是一次历练,整体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戏曲演出年”活动参演剧目在变化,运作模式在创新,但坚持不变的是“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服务宗旨。该活动中的一系列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让普通百姓走进剧场感受戏曲艺术魅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戏曲之乡”广大观众对戏曲艺术的酷爱和需求。   通过邀请专业剧团到“百姓剧场”演出,从中摸索活动规律,总结管理经验,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还要开展许昌群众热爱的各种主题文化活动,比如河南坠子长篇大书说书会、曲艺小品大盘点等,在条件具备时,还要邀请外地文艺表演团队到‘百姓剧场’演出。一切为了文化惠民,一概都是免费开放。”   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戏曲演出年”活动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人头攒动的剧场内外,说明“戏曲演出年”活动办到了群众的心里。“百姓剧场”坚持“免费不免票”的服务方式,让观众零距离、零门槛欣赏到了精彩演出。演出中,舞台上演员们饱含激情的表演,与台下的掌声、欢呼声形成了热烈而又和谐的互动。“真过瘾!”“得劲!”“美!”群众的称赞是对“戏曲演出年”活动最好的褒奖。   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的“百姓剧场”,站在了“戏曲演出年”活动成功开展后的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坚守“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服务宗旨,“百姓剧场”将以全新的面貌,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推出新的服务方式和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更加精美的艺术盛宴。
有一个不要掌声的演员 有一个不要掌声的演员 (201 标签: 音乐 桑振君 许昌地区 豫剧团 掌声 掌声,是观众对演员的认可、鼓励、赞赏、回报,作为一个演员,谁不希望掌声呢?可有一个演员,就是不要掌声!她 ,就是原许昌地区豫剧团团长,豫剧六大流派桑派的创始人——桑振君。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老师说,她解放前夕曾和桑振君在许昌的二油帮剧团,别人唱戏时小商小贩可以进出戏院,俺大姐唱时不仅小商小贩不敢进,就是戏院的观众都是在相互提醒,约法三章说,“别说话,好好听”! 解放后桑振君当了许昌地区豫剧团的业务团长,演唱水平也几近巅峰时期,为了把自己的艺术最好的奉献给观众,她几次在演出前向观众说明,你们要是想听我唱,就不要鼓掌,如果真要想鼓掌,等这一场唱完了或演出结束了再鼓。观众开始不理解,不习惯,她也实在是唱的太好了,还是止不住鼓。你要鼓,我就不唱!桑振君也是说到做到! 开始顶牛时有人骂她是傻子,怪毛驴。后来观众很快想明白了,还是人家桑振君对,是来听戏哩?还是听咱拍手哩?人家不要掌声,只能说明人家是为了咱们好……。 2002年桑振君的再传弟子常俊丽在郑州人民剧院演出,休息时她对桑振君说:“咱许昌的观众秩序可好了,都是一场演出后再鼓掌”。桑振君听了会心一笑说:“那都是我在那改的”。 转载自博友韦有义的博客,诚谢原作者
许昌市第六届戏剧大赛昨晚开幕   本报讯(记者 李新 通讯员 张凯利)7月22日晚,许昌市第六届戏剧大赛开幕式暨首场演出在许都大剧院举行。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市领导王树山、张国晖、熊广田、艾祥涛、秦春梅、孟国强等出席开幕式。   市长张国晖在致辞时说,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不同时期相继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佳作,为繁荣戏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举办此次赛事活动既是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集中检验,又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戏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各参赛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赛出成绩,赛出风采,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由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排演的现代豫剧《清水湾》作为开幕大戏鸣锣开场。《清水湾》是河南剧作家贾璐先生依据朱维《九品官招商》改编而成,改编剧本强调了环保意识,反映的是当下农村的当家人为村里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过程中,既重发展、又着眼环保的喜剧故事,形成一种风俗性的审美个性,质朴、明快,富于中原独有的生活气息。台上,演员们圆润优美的唱腔、细腻有致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声和掌声,夏日里,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就此拉开了帷幕。   据了解,首场演出结束后,从7月23日至7月30日,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越调部排演的现代越调《城里媳妇》、曲剧部排演的大型古装戏《五庚惊雷》,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历史剧《风雪寒梅李三娘》,鄢陵县豫剧一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斩子救主》,长葛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三更缘》,襄城县越调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窦娥冤》,许昌县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三娘教子》,鄢陵县豫剧二团排演的现代豫剧《花乡梦》,将陆续登台。其间,市民群众、戏迷朋友每天9时至10时前往市群艺馆可免费领取当天赛事活动门票,9场大戏演出结束后还将评选出精彩剧目,并举行颁奖晚会。
这是我和二姐在西安 我们姊妹几个,就我和二姐最爱看戏,二姐比我大七岁。那时,没有现在信息发达,但只要那庄有戏,就会有人去家告诉俺。我和二姐就去看,二姐比我聪明,记性又好,好多精典的都会唱了。印象最深的是,“前五营,后五营,左五营,右五营,五五二十五营兵”。那时光知道跑着看,并不知道剧情。 我和二姐东庄看了去西庄,北庄看了去南庄;三里五里去看,十里八里还去看。那时可不像现在可以坐汽车,可以骑自行车。那时看戏不论多远,都是11号“对步行的调侃”。二姐走得快,我在后面跑,不时有人会说,这个小妮跑恁快去看戏,会看懂啥哩?人家说的不假,那时我真看不懂;就是觉得演员穿的花花绿绿挺好看。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下着小雪,我妈说:“近的看,那么远,恁还去看,再去看我不给你们开门”。我生性倔强,我二姐说别去了,你看咱妈生气了。我说你别管,我给咱妈说。“妈,俺好看戏,也没有让俺爹披着被子排三天队看戏呀。”【那是解放前,在西安,为了看常香玉的戏。】我妈提起这事,还颇为自豪。说规说,我和二姐笑着又跑了。那时看戏,下雪下雨没有雨具,披个围裙,穿个手工做的布棉靴,刹戏脚冻得生疼,手脸也冻得通红。跑了十来里,回家后,妈果真不给开门。也难怪,那时戏唱的长,路又远,回到家少说也有十二点。我说妈呀,开开门吧,快把你闺女冻坏了。妈把门开了后说明天还去不去?不去了,我笑了笑,给二姐扮了个鬼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二姐说不去看吧;我说咱的院子大,开一回门得跑好远,咱睡婶子家。以后的几天我们就睡在婶家,看完戏再给妈赔不是。 再后来就是上学,工作,再也没有时间看戏了。这几年我和爱人相继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们不会打蔴将,也不喜欢打扑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都喜欢看戏。爱人的村里有两台戏,一台越调,一台豫剧。他的邻居广叔就会唱小生,李觅会唱老旦。都是剧团的主角。他的好多朋友都是戏曲演员。他对戏的痴迷不亚于我,但他不会唱一句。我在上班时单位举办文艺汇演,我时不时来段朝阳沟选段抛砖引玉。 二姐从事教育,担任了多年农村小学校长。她有时也像戏里的戏补丁,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她乐感很强,居然能开简谱,教了好长时间音乐课。并教的有模有样,他们同事问她,你没学过,咋还会教音乐啊?她笑着说“因为我爱看戏,可能艺术都是相通的吧”。二姐退休后在洛阳定居,她现场看过马金凤的戏,高兴地给我打了两次电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看戏的感觉真好。 近几年,我们大约看了三百多场戏,今年就看了一百多场,上至我省李树建,贾廷聚,任宏恩,艾立,张宝英,汤玉英,王慧,汪荃珍;王红丽。海连池,胡希华,杨帅学,刘艳丽;毛爱莲,申小梅等艺术家,还有一些活跃在民间的不知名的为传承戏曲艺术而四处奔迫的戏曲演员都给我们带来了艺术享受。我们看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省曲剧团,小皇后的。也看许昌市豫剧团,曲剧团,越调剧团,平顶山豫剧团,万里豫剧院,许昌县豫剧团,海连池曲剧团,小清芬豫剧团的,但大都是看那些民营剧团的,民营剧团的演员大都是戏校毕业,唱腔表演也不错。 戏曲不只是带给人享受,重要的是诠释了人生哲理,这也是看戏的真谛。在多元化文化充斥生活的今天,戏曲这种厚朴的乡土文化,丝毫没有落伍。人就那么回事,还是小米饭养人,听戏舒服就行了。 看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感恩戏曲艺术带给我的多彩人生,我和爱人会一直看下去。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