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思睿🐶 fifa999977
关注数: 7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5,363 关注贴吧数: 32
吴国人口零增长原因考 通志与通典都记载吴国灭国人口是230万,其中通志指出吴国黄龙五年人口是二百三十万, 也就是说吴国几十年来人口零增长。(233-280)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诡异的事情,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曹丕开始,魏国和吴国之间三十二年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战争,每次战争兵力总和起步就是20万, 吴国至少要动员十万左右的军队出战,意味着应该有一百万的民夫在背后支撑战争,十万民夫参与战争就不能参与生产和繁衍。 二、孙权中后期的昏聩,任用吕壹是君臣失和的开始,二宫之争进入内部残酷斗争阶段,二宫之争之后不但争夺没有休止反而互相清算倾轧。孙权实施法律严苛,喜欢轻罪重叛,对百姓租税较重,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法令防止吴国人叛逃。 三、在内部也经常发动讨伐百越的战争,虽然有俘获但发动战争依然要成本,并且有两次重大失败,一次是被公孙渊欺骗,有大约一万人去了辽东后被扣押,逃回来的人没有几个。另一次是远征台湾,这次近乎一万人的海军损失了十之八九。后来孙权为了报仇又派海军去辽东掳掠,这依然也是消耗人力物力的,而且所获并不多(因为司马懿已经提前把辽东人杀光了) 四、兴修水利,开发江南,这是好事,但是这些也是需要民夫去工作的,你出去打工你不可能虚空生孩子吧?有相关记载,赤乌三年,严禁官吏以劳役为由干扰农事,可推赤乌三年前吴国官吏有以劳役干扰农事的行径,太元元年,下诏减省徭役、征赋,革除民弊,可推太元元年前是有较重的徭役,征赋和民弊。毕竟孙权是在改错,既然是改错那之前肯定是有错。在发行虚值大额货币这一方面也间接破坏了吴国的经济。 五、吴国的内耗和各自为政,从吕壹弄权到打倒陆逊,从二宫之争到朱绩通蜀,从孙权杀孙霸到诸葛恪杀诸葛绰,以及孙鲁班,孙峻,孙綝、孙弘这一大帮混账再加上孙皓这个暴君二代,吴国的内部一直处于放血状态,尤其是孙权老了的时候还对孙綝说不要走袁氏兄弟内斗的老路,结果孙权一死立刻就内部乱杀。孙权还在世的时候因为吕壹一案,孙权察觉到除了陆逊和潘濬以外各地的实权人物(诸大将)都对自己保持距离了。(赤乌元年(238年),弄政大臣吕壹遭到处死。先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自以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并称赞了陆逊和潘濬忧心为国。) 六、瘟疫,每次吴国和北方交战,必然死人,人死多了就会爆发瘟疫,一旦爆发瘟疫,借助南方的水利条件直接就快速扩散,当时罗宪对抗吴国,城中爆发瘟疫直接感染了一半人。瘟疫扩散后,东吴的百姓、牲畜就会遭到严重损失。魏国即使每次都战败每次都死人,瘟疫依然会耗吴国,不知道多少吴国将领因病而死,推测可能就是瘟疫。 七、吴国内部叛逃,吴国和魏国有长江之隔,这既是抗魏的天险,也是投魏的地利,众所周知,蜀国割据益州,好走一点的出口除了白帝就是汉中,白帝城看守严到蜀国灭亡都没有丢失,而想从汉中逃出去要走陡峭的山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能走的关卡也就那么几个。但是长江就不一样了,在江南乘一叶扁舟一晚上就渡过长江北逃了,长江那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而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无论百姓还是官员叛逃的记录都屡见不鲜,从孙氏皇室成员到边陲将军都有叛逃的记载,羊祜时因孙皓的暴政,东吴百姓叛逃更是趋之若鹜,陆抗在时尚不太突出,陆抗死后拦都拦不住。 八、魏晋的利诱,由于北方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南方此时尚是待开发状态,显然北方的生活条件高于南方,加之吴国种种奇奇怪怪的制度(比如禁止奔丧),叛逃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九、蜀国的摆烂,自从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就开始休养生息,魏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对吴国进行大放血,而到谯晨风谯周发布“蜀国一天工资能买多少粟”这类的文章后使得蜀国人的生活水平直接成功大退步(成都之乱以及魏国迁徙蜀国百官家人为奴),这些且不谈,仇国论发布后蜀国内部摆烂投降的声音越来越大,蜀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更加加强了魏国跟吴国快乐换血的信心。(可见司马昭的言论)姜维屡次的北伐因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收效也越来越小,亏本越来越大,导致蜀国已经失去了支持姜维北伐的信心,那么帮吴国牵制的作用就更弱了。 十、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部曲和大族只顾自己不顾吴国的隐患,孙权终其一生不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放大了这个隐患。 十一、偷袭江陵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果,吕蒙的计划是全据长江,除了江陵外,襄樊也是全据长江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占据了襄樊,吴国对抗魏国的成本才会降到最低,因为襄樊正是魏国南下的入口,犹如汉中对蜀国一样,但是关羽失败后,曹仁直接把襄樊一把火烧了,导致孙权在襄樊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无城可守,也无法派民工重修襄樊,每年枯水季魏国就能度过汉水攻击,孙权根本无法站住脚。孙权控制了江陵后,防线反而变长了,他是不用担心刘备,但是只要魏国一天天以远超吴国的速度变强,这把达摩力克之剑就一直吊在吴国头上。 事实也是如此,晋灭吴之战,胡奋直接都打下了江安(华容公安),打过长江了,所谓的江陵坚城也挡不住晋军。 综合以上几点,解释了吴国为何几十年来人口零增长:完全是北方政权把东吴追着咬,跟吴国进行残酷换血。隔壁蜀国反而因为摆烂些微增加了人口。
思维反转:诸葛亮摆烂会怎样? 首先声明这是一个正常讨论贴,不饭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基本常识,走水路运兵运粮以及转移都比山路方便轻松。 而且有记载,走水路损耗的粮食远低于山路,好几倍的差距。 因此关羽出荆州是非常合理的,正常人怎么也不会选走祁山出去,走襄樊轻松太多了,一但打下襄樊,从益州走长江再转汉水,是最合理的运兵运粮线,打出襄樊后就是平原,不但行军轻松,还可以就地得粮得兵。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荆州没了,只能选出祁山。 为什么不出上庸呢,因为上庸道路很狭窄而且只有少数道路可选,别人一堵就完了。 所以为什么刘备拼了老命也要打夷陵之战,因为他想从汉中出去打魏国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刘备只有得到南郡才能得到基本的争夺天下的资格,没有南郡蜀国基本是慢性死亡。 然而孙权不打算给刘备这个地方,夷陵之战刘备也败了,蜀汉还发生大叛乱,一般这种情况蜀国完蛋才是正常的。然而诸葛亮给蜀国回光返照了。 铺垫很长,现在开始讨论这个问题,诸葛亮不北伐,就搁蜀地摆烂会怎样? 之前我黑魏国的种种幽默制度,其实恰恰是在拼命压缩其他两国的生存空间,首先是克隆人中心的寡妇配士制度,本来人就多还拼命生,其次是屯田征粮制度,余粮完全征收,拼命囤积粮食,魏国正常都能耗死吴蜀二国,何况他还勤奋。 而吴国呢,东汉末年,江南其实开发度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拼了命到处开发新国土,搞水利,派人去海外找新的土地,拼命掳掠越人,而且还实施严格的法制管理百姓和百官,根本目的就是追平魏国的发展,但是很可惜,追不上,魏国国力太狠了。 更可恨的是,魏国还经常仗着国力跟吴国硬碰硬,而且还不怕输,输了卷土重来,就是跟吴国换血。 所以如果从吴国的角度出发,它是真的希望蜀国帮他分担一点压力,不客气的说,最希望诸葛亮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而从蜀国的角度来说,他只有三个结局 第一,被魏国打败 第二,平分魏国后被吴国打败 第三,平分魏国后打败吴国 很显然,第三个结局就是做梦,哪怕吴国蜀国打出去把魏国平分了,由于吴国先天的优势以及地理的优势,吴国的发展速度就是高于蜀国,蜀国抢不赢吴国,必败。诸葛亮使劲北伐为的就是那个微乎其微的第三种结局,非常渺茫。 所以诸葛亮死了,蜀国人开始摆烂了,蒋琬费祎就一直摆烂,魏国高兴死了,跟吴国拼命换血,加快吴国的流血速度。 到这里我又要分析一个情况,那就是从蜀国偷跑到魏国比吴国难。 从蜀国偷跑到吴国不但要翻山越岭,山路崎岖,还有众多关隘,路就那么几条路,旅途又长,而从吴国偷跑,晚上驾一叶扁舟,一下就过江了,上岸往林子里一钻,没影了。 大家意识到没?想投降魏国,吴国客观条件比蜀国轻松!魏国正好利用这一点,用各种方式挖吴国墙角,而孙权只能用高压刑罚恐吓吴国国民。从孙权晚年开始,就有人偷跑,到了后面几任,高压政策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偷跑的人越来越多,难怪孙皓那么残暴,不残暴跑的更多。 话说回蜀国,蜀国自开国元勋逐渐逝去后,二代三代四代基本上都意识到没有希望了,投降魏国一步到位,因为魏国赢的几率最大,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帮吴国赢然后再被吴国打败,多此一举。 蜀国一摆烂,吴国人多少也明白了,自己单挑魏国也是死缓,还不如早投早享受。 我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蜀国灭亡前人口还增加四万,吴国投降前人口却减少十万,按理来说吴国黄龙四年人口230万,几十年发展至少增加一百万,怎么到了孙皓手里减少了呢? 原来答案就是换血+逃亡,魏国几十年来频繁跟吴国开战,压制了吴国的发展,更何况吴国人受不了高压本能的逃亡魏国。这就是魏国的阳谋。 我不是说孙权不该打荆州,但是打下荆州后蜀国投魏了怎么办,我不知道孙权想过没,也许他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算一步吧。
孙权有没有考虑过把蜀国一拳打死的情况 首先我再次说明我的态度,我不认为孙权吕蒙投降荆州罪大恶极,我只是质疑孙权有没有考虑这么做的后果。 假设你是一个体育生,你废寝忘食的练习田径,跟你一样努力的同学为了把你挤下遴选名额偷偷把你双腿打断,不考虑生物科技和假肢的情况下,你只能放弃长跑了。 同理,当时刘备还没有打下凉州,要进取魏国也是从荆州出发更容易,现在孙权一拳把刘备进取天下的资格打没了,刘备可能是绝不投降魏国,但是刘备老了,没有几年了,他死后蜀国那些开国功勋也逐渐逝去,那些后代怎么想?反正我已经进取无望,我年年北伐一点希望也没见到,诸葛亮尚且被骂劳民伤财,我是什么东西我能比得过诸葛亮?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费祎蒋琬就开始摆烂,要打你吴国自己去打,我给你口头支持好了。再后来姜维北伐就成蜀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劳损国力,蜀国人更对北伐持悲观态度,司马昭精准看到这一点,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即使后来晋国搞了那么多逆天的恼谈操作依然不影响用国力碾压结束吴国。 我觉得刘备说得凉还荆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要荆州可以,你起码让我有个进取天下的机会吧,你一点机会都不给我,是准备让我困死在益州你自己跟魏国争天下,那我不纯纯等死,我都必死无疑了我何不直接投降魏国算了? 各位觉得是否有道理。 最后说一下,吕蒙说打下荆州有利于夺取整个长江防线,稳固后方,是很好的策略,我没意见,也不进行道德的批判。
跟孙氏联姻的人 袁术儿子袁耀的女儿嫁给孙奋,孙奋因孙皓被处死,几个儿子也被杀。 刘备跟孙权妹妹结婚,结果被悔婚还试图绑架刘禅。 曹操弟弟女儿嫁给孙匡,曹彰娶了孙贲女儿,曹孙二家也是亲戚。 张休的侄女张夫人嫁给孙和,结果跟孙和一起被孙鲁班孙峻逼死。张休本人也被孙弘利用孙权的命令杀死。 孙鲁班嫁给了周瑜儿子,结果周瑜儿子死的早(不会被榨死了吧?),又嫁给全琮,结果孙鲁班又给全琮戴绿帽。 孙鲁育嫁给朱据,结果朱据被孙弘陷害死于孙权的命令。孙鲁育因为孙峻孙鲁班诬陷被二人逼死。孙鲁育在朱据死后改嫁刘纂。 孙登的养母徐夫人是孙策重要将领徐琨的女儿,徐琨还是孙坚的外甥,孙权的表兄弟,因为孙权厌恶之而冷落,孙权搬家后没有带上徐夫人,至死不相见。 王夫人,因为孙鲁班的陷害被孙权骂了一顿回家后惊惧而死,王夫人的儿子就是太子孙和。 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陆逊因为孙权的糊涂被孙权每天派人责骂羞辱气愤而死。 孙奇是孙权的侄子,因鲁王孙霸案被杀,其妻子挖鼻以示不再改嫁。 孙权试图与关羽联姻,关羽拒绝并羞辱孙权,孙权心生恨意,袭击荆州抓住关羽后杀之,不过孙权这个人就很精神分裂,恨之还以诸侯之礼葬之,搞不清孙权到底是恨关羽还是敬关羽。 全皇后,丈夫孙亮被废后莫名其妙死了,可能是谋杀。 还有好几位我一时想不起来,也是比较惨的。 综上, 在魏国婚姻只是儿戏,曹操时期死了丈夫寡妇会被征,曹丕时期活人老婆也会被征,曹叡时期百姓家的妻女想征就征,不过可以用奴隶赎回。问题是谁家好人家里有奴隶啊?只有权贵家里才养得起奴隶。 在吴国婚姻多是阴谋诡计政治工具。 在蜀国编造皇帝老婆的黄谣直接就是一刀。
一个马超顶不上一个孙权 虽然某些人特别喜欢黑马超不孝,但是也比不过吴国集体不孝。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六年春正月,诏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於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於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 在吴国给母亲奔丧都是犯法滴!还是死罪! 就你吴国特殊,别国怎么没有? 哦,别国也有,魏国吉黄为上级奔丧,被判违科奔丧处死刑。 那很孝了。 “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太孝了
再论马超不孝歪论 吧里有些人,为了矮化季汉,连带马超也要污蔑,扣上一个不忠不孝的帽子,因此我有感而发逐条论述。 首先第一点,不忠,潼关之乱从头到尾是曹操出于实控西北的目的,假借借道讨伐张鲁的名义派夏侯渊钟繇出兵,西北各部害怕曹军来犯,被迫起兵,因此不存在主动造反,而是被逼反抗,西北诸将名义上已经平定,实际上是自治,没有人会愿意让出自己的利益。再说了马超是反曹又没说是反汉,难道要马超忠于曹操吗? 第二点,马超是不是嫡长子,按照他的字来看,孟起就不是嫡长子的意思,马腾前期被羌人拥护为领导反汉,后期跟韩遂大战,显然马超上学学的基本都是砍人,马超的母亲是羌人,也许是羌人的某个高位者的女儿跟马腾联姻以笼络马腾,因此马超受羌人拥戴很有可能是有羌人权贵的血统,另外西北民风彪悍,中原地区的孝悌文化又没有在西北生根发芽,用中原的世俗道德批判西北人属于是狗屁不通,马超又不是什么大儒家族出生,又不走孝廉考评升官通道。 第三点,西北反曹并非是马超自己一个人的决定,而是西北十部反曹,西北十个军阀都不愿意被曹操管控,因为以下几点: 1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实际利益 2曹操并没有利益交换,从头到尾只有韩遂马腾封了大官,高官厚禄是给那些中原豪族的,西北三等人不要白日做梦。 3像张辽这类投降将领,一般都是被用来做先锋干苦力的,西北将领自然不例外,投降后必然是被拉去当炮灰,自己家人被拉到许昌邺城做人质。 因此,反曹并不是马超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而是西北十部推举马超领导他们反曹,反面案例就是一个叫刘雄鸣的小军阀,不想参加西北反曹军,被西北诸将讨伐,他跑到曹操那边后曹操让他回去迎接自己的旧部,却被旧部胁迫反曹。连刘雄鸣的部下都不愿意降曹,可见西北诸将领对曹军的到来是非常抵触的。现在大家拥护你马超为首领,你身为首领又怎么能为了马腾出卖大家呢? 第四点,说马超不愿意投降,然而实际情况是马韩联军曾经数次像曹操请和,第一次请求割让河西地带,第二次请求送人质给曹操,曹操都不同意,还采取贾诩的计谋离间马韩,可见根本不是马超不愿意请和,是曹操要赶尽杀绝。 第五点,马超认韩遂为义父,实际上三国时期,在西北这些游牧地区互相结盟,年龄差距不大就认作兄弟,年龄差距大认作父子这是他们当地的一个习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第六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如今,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 这句话结合当时的情况,就是为了让其他将领放心,如果你不强硬的声明自己不会为了马腾而出卖大家,大家也不安心。 第七点,这一条就要说曹操,因为某些人说是因为马超向曹操发起进攻,曹操才杀了马腾,同样的情况,当初曹操向陶谦发起进攻,屠彭城一带,后来曹嵩才开始离开琅琊逃亡,路上被陶谦泄愤杀之,按照某些人的理论,那曹操一样是不孝。 另外,顺带一说,按照古人的标准,父母在不远游,那三国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孝,比如说吕蒙,小时候为了参军偷偷跟着姐夫邓当出征,而当时吕母尚在,按照古人的标准吕蒙就应该在家伺候母亲。实际情况就是邓当发现吕蒙偷偷出来呵斥他立刻回去,吕蒙却没有回去。后来吕母知道这件事,要处罚他,吕蒙却说家中太困难,还不如出去打仗,或许能获得功名,吕母因为觉得吕蒙太可怜就绕过了他,注意是饶过,而不是吕蒙没有错误,吕蒙不照顾母亲偷偷去卖命的行为在古代那就叫不孝。
关于封禅歪论 也不知道哪个人自己琢磨出来的,因为刘备给两个儿子取名刘封刘禅,所以刘刘备想封禅。 首先第一点,刘封原名寇封,封是他原本的名字,根本就不是刘备取的名字。 第二点,三国志杜琼传记载,原文如下: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近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琼年八十余,延熙十三年卒。着《韩诗章句》十余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春秋传》着秦穆候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候、董候,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候,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于穆候、灵帝之名子。”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这里谯周说,刘备的名字备,解释为具,具有的意思,刘禅的名字禅,授予的意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刘有,刘给。然后谯周就在那玩神秘学,说:曹魏,曹就是众多,魏就是巨大,众多而巨大,天下人要聚会在一起,备和禅,具有却给与,那(国家)不就就没有了吗?谯周就这么解释,说蜀国国运不详。后来果然应验,大家都说谯周算的准。 很可惜虽然大家聚会在一起,但是聚会在晋(向上,向前,例如晋升)。 季汉蜀国虽然给了别人,刘必烈又“元”回来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比喻,并不能当真。
严格来说吕蒙孙权不算背刺 背刺是一个新兴的网络术语,意指游戏角色刺客从背后暗杀,引申意为从背后捅刀子。 这个词原来意思是指对没有发觉自己的敌人从背后发起致命攻击,后来又改变了“敌对”这一概念,单纯指对某人从背后发起攻击,最近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改成了对共同战线毫无准备的盟友发起不道德的背叛攻击。 因此,严格来说,因为关羽和孙权吕蒙的盟友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并且关羽对吕蒙可能发起的袭击是做了准备的,只是吕蒙破解并避开了关羽的防御,所以吕蒙发起的攻击不算背刺,而是偷袭。 同理,刘备对刘璋也不算背刺,因为刘备还没有发动对刘璋的袭击,刘璋就已经发觉并作出准备了,从严格词义来说顶多算有背刺的打算但还没有正式实施。你最多只能说刘备有背刺的打算,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施背刺。 虽然说吧里的某些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乱用背刺这个词,但基本都是用词错误。 真正的背刺,我认为吕布刺董算一个,孙坚杀王睿算一个(因为孙坚是王睿的部下),孙坚杀张咨,吕蒙杀邓当的官员勉强算半个背刺,刘备杀杨奉基本不算(因为杨奉跟刘备并非达成正式的同盟关系,单纯是刘备骗了杨奉,就和曹操对马超的请和伪许之一样)。至于孙策背叛袁术,我也不好下定论,虽然说袁术在孙策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孙策,孙策在袁术最困难的时候弃之如弃之如敝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恩将仇报,但是袁术自己的无能、袁术的篡逆以及袁术长期对孙策的承诺不兑现都使得孙策对袁术越来越不满。造成孙策背叛袁术,袁术要负很大责任,孙策的野心膨胀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时期不许奔丧的法律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魏略曰: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也,世为著姓……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陵令。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隶锺繇所收,遂伏法。】 赵温,东汉司空、司徒,位列三公,因为征辟曹丕为掾触怒曹操,被罢免(曹操:你还真以为我是汉臣啊?),同年去世,他的故吏吉黄因违法奔丧被钟繇抓捕处死。 可见,在曹魏统治下,奔丧属于“违科”,是死罪,结合之前说孙权下令禁止奔丧,可见魏吴对百官的控制欲有多强。吉黄为老领导奔丧,孟仁为父母奔丧,都是道德的体现,因为道德而被杀,有损的只会是君国之德。 诸葛亮死后,百官为其远赴汉中奔丧,刘禅不得不下令禁止,后来诸葛亮灵柩被运回成都,百官也就不用去汉中奔丧。 虽然私自奔丧会影响行政,但毕竟还属道德行为,以此重罚实在是太过了。 如果你家人或者亲密的人去世了,领导就是不准你去奔丧,你怎么办?为工作抛亲人,还是为亲人舍工作呢? 还好只是舍工作,而不是舍命。 我是能理解一点的,毕竟三国乱世,替君王盘剥百姓的活儿不能没人干,得罪百姓遗臭万年的事大家还真不愿意干,都想辞职,皇帝老儿还偏偏不许你辞职,按照当时的情况,你拒绝被征辟也是犯法的(比如司马懿就是被曹操强征)。所以奔丧就成为部分官员一种逃避的方式,一守孝就是三五年,拖久了直接离职。 司马懿:强行让我上班是吧?把你全家扬了。
分析游戏职业 在我们刚进蓝宝石城,进工会默认五个人,人类因为是战士跟男主定位冲突所以没带,风精替代黄毛盗贼必带,然后就是精灵法师和地精牧师,也都是必带的,还有一个矮人铁匠,因为初期探索容易坏装备,装备坏了要修,所以也是必带,这样队伍就满了。 这就涉及到后期队伍发展的问题 首先,黄毛后期会回归,那么风精盗贼就面临转职问题,我试过转职吟游诗人弓箭手以及召唤师,发现未来发展都不太行。最后转职魔法师,以后留作转职召唤师。 然后地精牧师初期也会魔法,搞了一点魔法输出,地精牧师是可以带盾牌和流星锤的,初期我也当过物理输出,什么都能干,但是最后还是走向奶妈,毕竟奶妈这个太重要看。(准确来说一开始是司教) 接下来是法师精灵,一开始打无头人的时候大家肯定发现了,动不动三四排敌人还会捕获技能的很容易把我方女对于控制了,导致无法输出,更可怕的是战斗拖长了女主就会被撅,这是很多人想避免的,所以群攻魔法很重要,冻结魔法也是初期冻狂牛防他反击需要的,狂牛反击很疼,有些怪还不吃物理(比如一开始出城大家会遇到一种会催眠的妖精)但是法师后期单体输出掉队了,这个时候因为魔法船和跳跃这些技能经常要用,所以直接转术士,可以用魔法和炼金,炼金后面有个群体回血技能也是很好用。 铁匠地精,专武完全不如双手剑输出高,结果我给她配了双手退魔短剑,速度很慢,别人打完了她才打,修装备很重要但是战斗有点拖后腿,因为后期炼金术可以修装备,而且炼金术不需要金沙占道具栏,所以铁匠很尴尬,队伍基本不需要他了,但是他又不知道转职干啥。 后期在海滩镇临时找了个精灵女武神,这个精灵女武神专武长枪,而且会回复系魔法,和铁匠弓手问题都是专武只能单手,输出不足,双手剑很多高级剑拿不了。 男主练战士肯定是后期没用,要提前专职领主,可以回血可以全体庇护,而且领主能把圣魔法练到顶级 黄毛盗贼目前我给他双退魔短剑前排输出,毕竟盗贼开锁太重要没法换 其他几个职业再想插进队伍就真的很难,而且很多高级护甲和武器穿不上。 所以说这b游戏设计的不完善, 物理输出肯定是双手武器高,单手武器职业被淘汰。 法师的装备太少,后期输出不足但是又必带。 吟游诗人太鸡肋,与其给敌人上状态不如直接打死快。 这就是我目前的一些看法。
魏国和吴国有多屑,远超你的想象 1魏国可以公然把你的妻子征收送给别人的老婆睡以及生娃。 魏国的《求言令》规定,百姓的寡妇要被征收送给屯田兵和守边兵结婚生娃,实现女人完全道具化和共享化,魏国赵俨更进一步,连活人的妻子都征收。如果你是士兵你战死了,你的老婆依然会被充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战乱时期理应是男性人口雪崩,为什么女人也完全不够给男人呢? 推理1 因为以曹洪为代表的豪强更需要女人做他们的奴隶,根据满宠传记载曹洪的下人在许昌到处抓人,满宠向曹操告发,曹操只是一笑而过没有处罚曹洪。 推理2 因为曹操喜欢开图,到处图人。 推理3 征税太高,曹魏时期征税高达六成,老百姓活活饿死大有人在。比如襄樊大战期间,因为曹仁征税太狠,直接逼反当地人民,北方群盗群起响应。 推理4 曹操曹丕喜欢迁移百姓人为在边境制造无人区,大量百姓被强迫迁移期间病死饿死累死。 根据记载,因为魏国征妇女是不会给被征家庭钱的,改变了民间婚嫁规则,可以免费娶老婆的群体一钱彩礼都不用花,而嫁女儿的家庭自然也就一钱也拿不到白白承担了养育女儿的成本,既然嫁女儿拿不到彩礼,家里又没有钱养,不如一女儿出生就丢了算了。 而底层男性好不容易花钱娶了老婆,结果赵俨一来直接把你老婆抢走。 2魏国的恶政先说到这里,我们来看吴国的恶政。 吴国的恶政之一,不许官员擅自离职去奔丧, 这个恶政发布于237年,孙权这个屑人发布了这么一条命令,不许官员擅自离职奔丧。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丧葬习俗是家里长辈死了要回家奔丧,要赶在下葬前去见父母最后一面,没有父母的孤儿网友或者跟父母关系宛如路人甚至仇人的网友可能不理解这一点。 但是南方的气候潮湿炎热,遗体不能放太久,放太久就会腐烂发臭要赶紧下葬,很多远在外地的官员必须第一时间出发,否则就赶不上见父母最后一面,所以许多官员就把事情让副职先顶一下,先回去奔丧。魏蜀吴里只有吴国不许官员擅自离职奔丧,那就说明魏国和吴国默认官员可以离职奔丧不会追究。而孙权偏要问责,而且还是严办,最严可以处死,孟仁就差点被处死。 孙权制定的规则就是,官员不能擅自离职去奔丧,也就是说要么你别奔丧,要么你打报告,比方一个远在交州的官员要奔丧,要先打报告到建业,还要等孙权批了再收到许可才能走,等他回家父母早就下葬了。 而魏国则允许短期奔丧,蜀国多个官员主动缩短丧期,但未禁止奔丧。 在吴国无论是士族还是普通官吏都被迫割舍亲情,这则禁令就是强行逼迫人们把忠君排在孝顺之前,结果就是吴军后期逃亡魏国现象日益严重。 哪怕是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如果领导不许打工人奔丧,都可能换来打工人一顿暴揍,何况古代交通不便,吴人本来就心乱如麻,孙权还不许吴人回家奔丧,还想强迫吴人忠诚,这岂不可笑,孙权又不是你亲爹妈。 魏吴暴政,仅以此二则可见一斑。 至于蜀国常被指责的直百钱,顶多也就是大额虚拟货币,以前大洋换纸不也是大额虚拟货币,只要直百钱能买价值一百钱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直百钱能用到蜀国灭亡,那就说明直百钱这个政策能运行的下去,那么这个货币政策就是成功的。 反观魏国的货币制度居然退化到以物易物,莫非我牵着一头牛去市集里买梳子,还得把牛割下一块肉给卖梳子的吗? 而吴国使用大额虚拟货币,也是因为吕蒙破荆州后,孙权十分高兴赏赐他三亿钱,结果短时间搞不到这么多货币,而且货币太多不好运输,结果赏赐还没到吕蒙就病死了,所以孙权希望用大面额虚值货币代替实物货币。那么话说回蜀国,既然直百钱能方便运输和使用,只要他能流通,能在蜀国指定的市场买到价值相当的蜀锦,那他就未必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坏。 说到底,魏国打你老婆的算盘,吴国打你爹妈的算盘,比蜀国恶劣多了。
分析一下孙权得荆州的过程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一件事,就是孙权说要刘备还荆州这件事,这件事很有问题,那就是哪怕刘备同意还荆州,荆州人是否愿意跟孙权呢? 站在孙权角度看,孙权觉得自己在赤壁之战出力很大,荆州应该是他的,所以刘备就该给他,但是站在荆州人的角度来看,凭什么呢? 从孙坚时代开始,荆州就跟孙氏不对付,首先,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拿着假檄文杀害,南阳太守张咨因为不肯给孙坚军粮被孙坚骗杀(所以说关羽拿孙权粮食有什么好说的,孙坚早就干了),导致孙氏被荆州人敌视, 这有证据,江夏太守刘详(刘巴的父亲)因为跟孙坚同心,被南阳人杀了,荆州刺史刘表多次想杀刘详儿子刘巴,跟孙坚同心的刘详都这么仇恨,何况孙坚呢? 再看阵营,刘表当时跟袁绍一个阵营,而袁术多次派孙坚攻打刘表,荆州黄祖杀了孙坚算是替王睿张咨报了仇,但同时也跟孙策孙权结仇,孙策的核心成员是淮泗集团,淮泗集团跟荆州人多年对抗,结怨自然也就很深。 后来袁术死亡,袁术部下刘勋得到了袁术的遗产和余部,庐江太守本来是袁术答应给孙策的,却给了刘勋,导致孙策不满,现在袁术死了,孙策就想打击刘勋,于是设计欺骗刘勋并截杀了他,刘勋败逃投奔了刘表,孙策又攻击刘表打下了西塞山。在荆州和孙氏交战过程中,黄祖又杀了凌操,徐琨两名重要将领。 因此可以知道,由于荆州和孙氏长期交战,积怨颇深,荆州人肯定会顾忌孙氏和淮泗集团的报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投曹操,再次也是选刘备自立,选孙氏绝对是最后选择。 所以我认为,就算是孙权说荆州该他的,荆州人也不会乐意,哪怕给点呢?可孙权是一点也不给。 站在当时的角度,荆州如果被孙氏统治,排位恐怕在江东人之下做三等人,那有什么意思?荆州人也做过试探,比如庞氏家族的庞统去周瑜孙权底下干活,结果就是孙权不重视庞统导致庞统投奔刘备,这已经很说明情况了,孙权不愿意给荆州人较高地位,或者说没位置给。 之后就到了襄樊之战,为什么襄樊之战荆州人又愿意投孙权了呢?我认为糜芳占主要责任,关羽占次要责任,羽黑肯定不高兴了,但请听我说完。 在襄樊之战时期,其实关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以三万人打败于禁三万人已经是泼天富贵了,但是关羽还不满足想一口气打下襄樊,这种想法其实也不能说错,关羽这边锐气正盛,北方群盗也在响应关羽,襄樊城池几乎要被攻破了,关羽可能就觉得只差一口气了,只要打下襄樊其战略价值是非常大的,打下襄樊曹操就无险可守,荆州北方防守压力就大大减轻,可以兵出向北攻打许昌,也可东进打孙权。 就在这个时候,糜芳捅娄子了,糜芳看守不力把军械烧了(也可能是荆州人实在拿不出来了搞个火龙烧仓),本来荆州资源就有限,这下逼得关羽不得不到处筹措资源甚至擅自取了孙权的粮食(但是孙权又有什么资格逼逼呢,你爹当年抢张咨怎么不说?),我认为这个时期对荆州人的索取压力应该是很大的,所以荆州人重压之下产生异心,而孙权此刻递出的条件恰好又诱惑了荆州人,让荆州人产生动摇。而且这个时期,孙权已经投降曹操,在荆州人的角度来看相当于投降了曹操。最后吕蒙又打下南郡江陵,在三重因素下(利益,武力,前程)荆州人最后投降孙权也是可以解释的。 事后,孙权迁都武昌,那么荆州人的地位一下子抬高不少,有句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吃武昌鱼”我认为大概率是江东人编造的,因为孙权迁都武昌后江东的地位肯定下降,江东人的钱粮都得运到武昌,当官也要跑到武昌,哪怕是用人孙权肯定也优先考虑荆州人,江东人的利益大大受损。对于孙权来说,迁都武昌后又可以玩他那幽默的平衡术。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