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听风
百草听风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28
关注贴吧数: 0
那辆孤独的马车 很伤感地想《风云第一刀》中那辆塞外的风雪中寂寞地驶来的马车。 总以为李寻欢不该把林诗音让给龙啸云,因为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三个人都不快乐。曾经很长的时间里我也这么以为。也许再来一遍,再选择一次,他不会相让。不会让生命在那把无休止地刻木头的小刀中消磨,不会让断续的咳嗽一点点地把生气耗尽。 只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忽然就明白了,李寻欢并不是让出林诗音,他只是挑选了一种生存状态。他把林诗音放在了另一种生存状态里,而他自己选择了这种。就算没有龙啸云也许还会有别的人。 如果真的能够重新来一次,还是会和当初一样吧。林诗音在那场三个人的纠结里走向了龙啸云,并不是出于对李的误解和心灰意冷,而是出于爱和信任,她爱他胜过爱自己,信他胜过信自己。于是她自觉自愿地遵循了他的安排。或者如果林诗音真的爱上了龙啸云,李寻欢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人是矛盾的,他之不能忘怀林诗音,固然有情意在,可是更深沉的恐怕是一种象征,林诗音作为了他放弃的生存状态的一个集中的象征。他的痛苦并不单单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是内心的不统一。 好在他很幸运,因为孙小红出现了。这世上固然没几人能像李寻欢那么伟大,可是恐怕也没几人能像他那么幸运,最后能遇见一个能以一点灵动帮他拂去沧桑的孙小红。 我之神往沉迷于《风云第一刀》,并不是这里深沉牵扯着的爱情,我只是一直在想:当我也孤独地走在茫茫雪地的时候,有一辆马车从我身边经过,车窗里露出一张真诚的脸“上来,我载你一程。”尽管我不会上去,但我会感激并永远记住这温暖的笑意。他让旅程不再寒冷而漫长。 人,生而孤独。
别有天地——闲话金古梁 在武侠里似乎有个“金古梁、温卧黄”的说法,金庸和古龙的绝大多数我都看过,梁先生的书却几乎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这倒不是好恶的原因,我看书都是随缘,除非是看过后想重看,我几乎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什么书看,不巧的是,由小到大,我很少有机会碰到梁先生的书,偶尔碰到的,要么是残缺的,要么是别的书里引用的某些片断。虽然很多电视剧看过,但是电视剧是代表不了书的。所以对于梁先生的书我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只有些零星的感觉。 “金古梁”算是一种排序吧,但就书而论,我更愿让三者并立,三家确实各有千秋。梁先生的极见文字功底和文学涵养(就着那点零星的感觉);金庸的则设备俱全、境象开阔;古龙的是奇峰迭起、性情淋漓。就作者本人而论,梁先生有仙家之风,金庸有名流之雅,古龙则有江湖之神。就我自己对作者的喜好而论,我就把“金古梁”给翻个个,倒过来——“梁古金”。虽然三家的书我都是喜欢的,但是我不讳言我不喜欢金庸那样的人,且不论其人生平事迹,单就书里的文字推及作者本人,我就已不喜欢。金庸确实有名士之雅,只是雅与俗这两个字生来就是连体的,能雅即已俗,除非你雅得清了凡心,金庸显然没有,否则,不会在这大师隐寂的年代里忙于东西奔走、声和喧嚣。敬慕梁先生是因为觉得他“无俗”,世上有一种洁净的人,并不是因为“脱俗”,而是那颗浩荡厚诚的心里尘俗就未曾沾染进去过。至于古龙,他倒是俗世中人,真性情的人,纵形迹荒唐,也风骨不俗,很本真。 武侠就是一个载体,构建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世界,来传达现实里、意念中的“侠”“义”“情”“礼”……因为很多东西,你按照目下的和历史的那个现实,你很难表达得确切。武侠书里的那个江湖是个很完备的社会,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却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相映,人们很容易就从中找到关联点而引起共鸣。在那个世界里,有“为国为民”,有“侠义江湖”“快意恩仇”,有“奇门异术”“诗情画意”,有“神仙眷侣”“柴米夫妻”,有“市井嘈杂”,也有“世外仙境”……武侠对语言之于美境的表达也起了很典范的作用。 感谢这些武侠作者,感谢这些武侠书,在曾经的岁月里很浓烈地感动过我。
记忆里残存的古风 好多年没看武侠了,已经忘了。就着残存的那点记忆。。。 古龙将他的生命全部燃烧进他的人物中,从任何一个主人公身上都可窥得先生的为人心性。 古龙,用他的书展示着他自己。 金庸有才,才在外化的形式,古龙有灵,直触心灵让人无法拒绝。意蕴深博,于是先生在他自己营造的情结氛围里燃尽了生命。 “无生机变化的终极,也就是所有的一切生机和变化的起点。”先生如是说,先生是天真的,不是那种不懂世事的天真,而是看透了一切的天真。先生博爱,对世间一切都充满同情。于是先生是可爱的。 生命岂非从来就该燃烧的。 也似乎注定有一个生命存在,就总有另一个生命来为之解读。 只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遇到另一个生命。 于是生命大抵都是寂寞的,大家只是活着奔波着。生命的大部分都被俗务占去了,那寂寞似乎是看不见的,是不存在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那命里的寂寞。唯一让这寂寞凸现的撞击你一下的时候,似乎就是当你遇到了那个互能解读生命的人却又不能相守时,于是就有刻骨铭心的相思与寂寞。 有些生命是隐没的,隐没到根本看不见形迹,消沉是主观,隐没则是客观,就像被封在炉中的煤,不曾见有丁点儿火焰,未曾带来丝毫的光明,可是却不知不觉中已成了灰烬,煤这样是为了保证炉火长时间不熄,而人这样,带给生命的则是死一般的沉寂,多么可怕的隐没。 隐没的生命里没有俗务,甚至连寂寞都没有。 当一个人决心让久已隐没的生命燃烧时,首先要体验的正是寂寞,紧接着的是要接纳俗务。 如何能让这俗务与寂寞融在一个生命中,关键是要能够有一想让你生命燃烧的事业。 先生找到了,他让他的生命流进他笔下每一个人物,慢慢地流失殆尽。先生幸或是不幸,但终其一生,他是充实的。唯有当你充实时,你才能有真正的寂寞。寂寞,先生的寂寞也是让人艳羡的。 那寂寞就像一份完美的画面,如风中马车里的李寻欢,夜幕中高墙外深情注视小楼孤灯下的李寻欢,梅林里小桥上神思恍惚的李寻欢,竹林深处独酌听涛的李寻欢,落叶萧萧里意兴阑珊的李寻欢……哪一个画面不是完美的。 有谁能将寂寞演绎到如此地步!李寻欢,于是他的生命无论多么消沉都是充实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