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木马 红色的木马
关注数: 0 粉丝数: 8 发帖数: 4,942 关注贴吧数: 1
唐刀与日本刀小论(超长转贴) 俺以前说过:爱国者们总有些异于常人的奇异思维方式。比如出土的春秋战国兵器,其中铁制的不足千分之一,可爱国者们偏偏要拿这一小撮铁器做文章,认定当时中国已普及铁器。最近说到唐刀,又领教到爱国者们这种诡异奇幻的想象力。本来汉晋之后,兵器随葬习俗逐渐式微,南北朝以后以墓葬兵器几乎绝迹,因此国内现存的唐代刀剑论数量和品相都远低于汉代刀剑。可即便如此,国内出土的唐代刀剑实物还是足以让人们了解唐刀的基本形制,另外参照唐代雕刻,绘画和陶器上的刀剑式样,本不难对唐刀有较具体的了解。可爱国者们不肯!他们偏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大洋对岸几件有争议的“唐大刀”“唐样大刀”身上,一口咬定这几把刀就是唐代军队实战用的横刀。对这种不顾西瓜死盯芝麻的奇特心理俺没有专门研究,只能猜测原因:如此可以把大唐士兵想象成挥舞这些华丽“唐刀”的圣斗士,从中获得的快感可谓大矣。另有一件海外“唐刀”似乎也颇受爱国者们宠爱,这刀条产于唐代无疑,长度超过一米五。大概想象着唐代武士们举着这类奇异长刀冲锋陷阵也能激起极大快慰乃至高潮。不过这里俺偏要煞煞爱国者们的风景,明确说一句:目前已知的唐代刀剑实物,图画,浮雕等等数以千计,没有一件是跟日本那几把“唐刀”相似的,甚至大略相似的都没有。那几把“唐刀”,可以肯定是货真价实的日本货。对上述这两种“唐刀”,俺先依照常识评论一下:第一,恐怕任何心智正常的人见过日本“唐刀”的照片都不会认为这玩意儿有可能被军队大量装备。日本的几把“唐刀”,大多装饰精细,用料奢华,其中一把镶嵌有数十颗宝石。单是刀柄上的鱼皮,其粘合接缝工艺就十分高超,就算现代,国内掌握这技艺的工匠也屈指可数。另外刀条的研磨工艺也非常精湛,目前国内似乎还无人能达到这水平。可以肯定:日本“唐刀”的佩戴者必属公卿阶层,连高级军官都不够资格。如此武器,绝没有军队列装的可能。说完刀装,再简单说说刀条:爱国者们常常把日本“唐刀”想象得刚猛豪放,以便在意淫中梦回唐朝,其实这些刀既不“刚猛”,也不“豪放”,它们的主要用途决定了他们的刀条非常纤巧。日本的几把唐刀长短不一,但共同特点是纤细单薄,宽不足三厘米,最厚处不足五毫米,而且刀身皆为镐造,镐线靠近刃部。如此刀条,与其豪华装具很相配,适合风雅贵族佩戴,但实战性能不值一提。除非是弱智,恐怕没有谁会拿这种高成本低效能的装饰刀装备部队。据俺所知:唐代的中国人,自然不是弱智,即便真是弱智,他们也装备不起。第二,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常识:实战兵器中,纯粹的单手刀剑,重量约六七百克;双手兼顾单手的刀剑,重量约一千克或略高;专用的双手刀剑,重量一般也低于一千五百克。爱国者们自豪的那把唐代长刀条,重量在四千克以上,而且重心靠前,如果配上相应的刀柄,重量将超过五千克无疑。如此重量,根本没有实战价值。其实这类超大兵器古今中外多的是,都是礼器或祭器。日本就有一把保存完好的两米多长剑,制作时间跟那些“唐刀”相同。以后的日本大兵器也很多,甚至有三米多的太刀。这些兵器,毫无疑问都是礼器,日本人多少有点廉耻,脸皮也没那么厚,没听说他们意淫自己的祖宗如何挥舞这些大家伙。前一阵看到有爱国者吹嘘中国刀胜过日本刀,多次提到“中国军队装备的十几斤的抗战大刀”。想到这些,爱国者们拿一米五的唐代长刀来意淫倒也是本性使然。可以说:混淆实战刀剑和礼仪刀剑是爱国者惯用(未必是有意)的手法之一,这方面俺下面还会谈到。国内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都喜欢摆放这类大家伙,并冠以“天下第一XX”的名号,这不免给了一些弱智以意淫祖宗的空间。下面说一说唐代战刀的真面目:自公元前二世纪汉铁刀装备部队,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国军队的战刀均为直刀。相对来说,唐刀与汉刀更为接近,都是厚刃直刀。唐刀其实是克服了汉刀的诸多缺陷发展而来,要说唐刀,就得先说说汉刀的缺陷:
转一篇文章,名为“创造PS的人们”,有兴趣的不要错过。 首先声明,文章出处:PS家族十周年纪念特辑。转贴仅做学习交流用,如任何团体个人公开传播或用于任何商业盈利用途,造成一切后果由该团体或个人承担!!其次,文章太长并且要打进电脑非常费事(打字是很累的),所以我只准备了前面小部分给各位欣赏,要是各位读完感觉没有阅读的兴趣,那我也不用花时间精力去整理了,这贴就由它沉下去吧。如果感觉还可以,发个贴表示一下支持。那我每天放上一部分直到各位阅读完毕为止。谢谢。序章 梦想的原点 久多良木在日本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据说该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土安桃山时代朝鲜归化民,因其家族世代聚集于北九州熊本城外的久多良木町从事各种商业经营而得名。久多良木健1950年生于东京都江东区,其父久多良木武次幼年随家族移居日占区台湾,并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他和亲戚合资开设了一家名为新高堂屋的大型书店,日本战败后,久多良木全家被迫归国迁居于东京郊外,迫于生计的缘故不得不在家中开设小型印刷工场,久多良木健久出生于印刷机械轰鸣声和油墨气息混杂的陋室中,并伴随着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逐渐成长,我们现在难以想象他童年时代所面对的艰苦境遇,每天全家族的人们都在为衣食辗转忙碌,印刷机在凌晨五点准时开始工作,直到深夜十一点才结束,休假活闲游简直成为了奢侈的代名词。 久多良木健的小学乃至中学时代,他每天放学后必须完成的工作是用自行车帮助家里把完成的印刷品送达各处,经常累得来不及脱去汗水湿透的外衣就倒在床上沉沉睡去,在他整个童年时代最美好记忆的便是难得一次的全家出门郊游,父亲曾对久多良木健说:“生意人是绝对不能停止工作的,必须时刻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这番话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每天放学后协助家族事业经营久多良木健几乎从来没有任何温习功课的时间,但在小学期间除了社会学一门4分以外(注:日本实行的5分满分制),其余各学科均名列前茅,而体育学科则因体弱多病而免于考评。中学毕业是,老师曾经为久多良木健写下这样的评语:“阁下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但是却欠缺与环境和人物的协调性,你应该做到经常注意倾听周围不同的见解......”这无疑是对久多良木健坚韧果决性格一针见血的评语,被他时时引为反省自身的座右铭,久多良木健考入了东京电气通信大学电器通信学部电子工学科,就在大学第三年首次进入实验室的同时,父亲武次因劳成疾而病重住院,家族中多数人都希望他能辍学继承家业,武次此则认为进入大公司担任职员才是真正具有未来前途的发展道路,于是久多良木印刷屋终于因后继无人停止了运作。 久多良木健于1975年进入索尼集团,二战后诞生的索尼在当时日本还仅仅属于知名度有限的中型企业,久多良木健同一研究室的学生大多选择进入电电公社(现在的NTT)等国有企业或三井,三菱等财阀集团,惟独他选择成为了索尼的内定员工,其原因仅仅是偶然聆听了一次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先生在校园的演讲活动,他自认为该会社的企业宗旨非常契合自身的理想,1975年前后正值中东石油危机,业绩低迷中的索尼集团被迫采取了零录用方针,总裁盛田昭夫担心此举会造成未来人才断层的不良恶果,又改为了有限选拔体制,在例年内定民名额中抽选特别出众的人物入社,久多良木健正式这些幸运儿中的一个,无独有偶,在今天的索尼集团中,和久木良多健同时期入社的特招员工大多数都在各领域中独当一面,成为企业重要的骨干力量,那个春天的新员工招待会在东京品川的御殿山举行,高音喇叭震的人耳朵几乎发聋,四处插满的红旗迎风招展,领导和前辈们热情地拉着新员工们发表着激励言语,小印刷作坊的子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切,索尼成为了他毕生爱戴的事业温床。
吧里的“虐恋者”们。 首先我就要否定这些所谓哈日的。这些人在吧里非常多那是假相。 随便一个无赖在网上打两行字,他也能是哈日的。 然后你们不少人就气急败坏的对无赖展开批斗。 越是这样,无赖越爽。 无赖们在漫骂中得到的快感好比日本AV中的SM情节,那是人类自愿寻求的一种快感,并不仅仅存在于“虐恋”强国日本,在中国也有它久远的历史,只是中国人过于羞耻的自尊,无法将它做到收放自如。 但是,另一种同样是在攻击性、焦虑感和恐惧感、负罪感中产生的“受虐”行为却非常完美的体现在日本吧里,那就是无赖们孜孜不倦的渴望得到的被人漫骂,以及观看骂人者在极其丑恶的用词下所表现出的,更丑恶的内心。 这一切“漫骂虐恋”与“肉体虐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肉体虐恋”强调虐待双方都是自愿参与的,而“漫骂虐恋”是单方面提出的,另一方再接受的。 总的来说,“虐恋”可以是种文化,与我们的羞耻,痛苦,好斗,贪婪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文化如今已在日本吧根深蒂固,在慢慢侵蚀这一个正常人的理性思维,使越来越多的人沉醉在堕落中体验快感。似乎看不见有扭转的苗头。 一句话总结,日本吧没救了。奉劝那些不想堕入SM的人快点离开这里,建议百度暂时关闭日本吧,彻底毁灭“虐恋”文化滋生的温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