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极太卦八 图极太卦八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26 关注贴吧数: 1
世界大哲学家黑格尔评《易经》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他认为,“物自体”不可知,但他同时又指出“物自体”也是思维,是可知的。因为这种思维不是人的主观思维概念,而是人类社会以前已存在的纯粹精神性的“绝对理论”。“绝对理念”先在纯思维的抽象状态中,按照辩证法的逻辑,自己发展自己,这是逻辑阶段。等到发展完毕后,再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阶段;到了人类社会,“绝对理念”摆脱自然物质的束缚,得重新回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精神阶段。《易经》的变化原理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完全相通。而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影响很大,成就很高。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原来这位西方哲学家也在研习中国的《易经》,运用中国的《易经》。      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从这里可以看出列宁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  
风水学探源   《葬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古称堪舆,堪者,天道也,舆者,地道也,堪舆者,即天文地理之学也。   风水,是古人在择地建造居所之时,对各种条件,如气候、地质、地形、环境、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判断,以及建筑当中的种种禁忌的总称。   此种学说起源于黄帝时代,至商朝时,在甲骨文中已有大量关于建筑的卜辞,如作邑、宗庙、作宫室等,都是古人对选择居所而进行「卜居」或「卜地」的动作,当时已运用于皇宫建筑之上。   原始风水学说,是把阴宅与阳宅看成一体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思想学术特别活跃,着作有《考工记》、《管子》、《周礼》等,学术气氛浓厚,阴阳、五行、八卦、气运诸学说方兴未艾,开始总结建筑经验与选址理论,为后世风水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以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观念形成五行阴阳,四方、天干地支等概念。而各种术数如卜筮、星占、相术、仙术等盛行一时,使风水学理论趋于成熟。当时的重要要着作有郭璞的《葬经》,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唐朝杨筠松的《撼龙经》、《疑龙经》、《青囊经》,均对后世发生极大的影响。   到了唐朝以后,葬地选择越来越受重视,不论阴宅阳居,对山川形势,宅墓方位、坐向等已非常讲究。宋元开始,己对太极与阴阳八卦图和理论阐释,罗经此时亦被广泛运用。   明清时期风水理论的运用几达顶峰,当时的重要堪舆学着作,如《地理正宗》,徐善继与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蒋大鸿补撰《地理辨正》,叶九升的《地理大成》等。风水学说中对择宅与选墓的理论,到了此时期经已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虽然其中仍然有许多共通的相关性。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深奥学科,集天文、地理、环境、建筑、园林、预测、统计集成学于一体。经五千年岁月的检验、求证、实践、应用,有它的一整套规律和理论,历代列为方术和方技。   风水学重视「生气」,视「生气」为生命(旺)之气,即阴阳交感能生万物之气,亦可称其为构成生命的要素,其在地上的一切皆本源于天且阴阳之气在「地中」可展现「地气」的特质,此生命之气可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葬经》从丧葬角度提出「风水」的概念。它认为埋葬死者应该选择有生气的地穴,才能使之再生。同时,风水同时也提到「气」的概念。气是万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则成行,散则化体。大自然中运行之气因风与水的激荡与调和关系而凝于地穴,通过地形查看,认识风与水的特有关系,选择地形,这就是「风水」。风水展现之地气,视为生命之气,可以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所谓「大地」为万物化生最明显《葬书》里:「夫土者气之体也,有土斯有气。」「五气行地中,发而生乎晚物。」「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说明了气依附土的存在,运行于中发挥而生万物,故大地亦可称为万物之母。《易经》坤卦篆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此意说明转化成「有土斯有财」的观念。   风水强调气与水的关系,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气由本体道产生。气与道不同,道是无形无象、无限广大的;气是有限有边际的。气产生天地,气的清阳部分散布而成天,重浊部分凝聚而成地。天地形成之后,天地之间的万物得以产生。气又叫「精」,有阴阳之分。阴阳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历经气到「无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过程。   气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气内部包含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阴阳二气絪酝运动,对立交感,万物就在此过程中产生。天地万物均受阴阳之精气而成;太阳、月亮、星辰积阳气(火气)、阴气(水气)与日月散逸的精气而成。因此自然界日月星辰,雷电雾露,风雨霜雪,飞禽走兽,鱼虾鼠蚁,森林万象,无不是阴阳二气相薄相感、强弱施化而成。这些物类形成之后,依然售阴阳之气变化规律的支配,按照阴阳四时变化而盛衰生息。   因此,阴阳变化规律是气运动的规律,从自然到人类的生息变化,都是「阴阳之气相动」。在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阴阳之气遵循着「和」的法则,其具体表现为人的形、气、神三者的协调平衡。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气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精神是调节生命运动的机制。三者的协调平衡,是靠阴阳之气的「和」来实现。正最社会是人类合群生息的系统,与自然万物与生命机体一样,其存在着与运动也遵循「和」的规律。「人气」同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一样需要「和」,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平。    
“八卦太极图”是外星人制造飞碟的图纸? 产生在七千年前的《八卦太极图》,以其独特的外观、诡秘的内涵,成为中华神秘文化的起源。几千年来,众多的学者、智士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对它所做出的极力阐述,造就了《八卦太极图》涉及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在的特点。古时涉及万事、万物、生死、长消、胜负、苦乐、阴阳,近代波及哲学、宇宙、天文、地理、数学、生物、医学,近几年又产生出了一些太极专利。这些理论或专利都企图独辟蹊径,以达到能够登堂入室的解开《八卦太极图》的来历这个寰古之谜。所以,可以说《八卦太极图》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寰古至今的困惑。其实,《八卦太极图》的真正内涵完全超乎想象,与众多的太极说毫无关系。  我们从未研究过《八卦太极图》,对众多的太极说也毫无兴趣。如果不是它关系到了飞碟的新科学问题,我们也不想轻易的介入其中。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对飞碟飞行力学的研讨中,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揭开了这个寰古奇谜,了解到了它的因果关系与产生过程。下面,对此做出介绍:  我们以下面这张图为根据制做了8种飞碟的飞行力学模型。每当研究飞碟向斜上方飞、做水平飞、向斜下方飞这三种飞行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产生出其它的飞行变化时,都需要对这三个模型做俯视。然后才可以进一步考虑,飞碟船体中正负质心(即船体的两个正负受力点)的位置变动。而每当我们对这三个模型做俯视时,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下面,我们只用飞碟做水平飞行时的模型做说明。该模型的制作如下:
如何读“易经”,悟“易经”,应用“易经” (作者简介:耿奎 祖籍辽宁,生于吉林。中国最新周易太极理论创始人。中华周易协会会长;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总顾问,兼名誉院长;北京天健坤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内外著名科技实业家;北京市道协《之道》编委;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劳动模范。) 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说起上题,笔者真是不敢动笔,但考虑众多感兴趣于“易经”的人们,确又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我也就想,以此谈点自己在学习、领悟“易经”中的点点想法、心得,写将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会有一点益处。 如何读“易经”——一是要理解“易经”原文之原意,为了熟读原文,对古文理解上有困难的读者,望能多读一些对原文有注释的白话文本,从中了解“易”之形成之背景,“易经”卦辞,爻辞之含意,“易传”赋予“易经”的深刻哲理。 但是,笔者个人建议,参考之文本及著作,不可多读。因为一是重复,浪费时间;二是各个作者在理解原文基础时,水平不一,观点不一,解释上难免有不同的见地,容易造成初读者,不知谁人为准,谁解为对,相反地更易造成初读朦胧,望而却步。 二:在初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随时多读一些简易入门类的、简易通读的文章著作,看看翻翻。一则省时,二则便于深化理解。 再有:同时也可找找一些有关卜筮之类的文章,读读看看,这也许更有利于理解、了解“易经”之原作本意。在此基础上,可再多读一些有关论“易”的名著与“易”支派的经典文著。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想,慢慢地就会体现一个“悟”字,也许就能“悟”开了一些东西。 “悟”来源于积累,来源于多想,来源于思考,来源于消化与领会。读“易经”决不会刚刚一读,即茅塞顿开、深解其意、全篇领悟、一通百通。要谈“应用”,这更是一个难谈的话题。一是笔者本人水平有限,二是“易经”为历朝历代的不同流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作为依据之纲,分建了不同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儒家易、道家易、术家易、医家易)。面对这样一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古籍巨典。要谈应用,实实较难。可是,每个人读了都想为用。对此一点,自己也就谈一点个人看法——只要对大家有益,就尽一家之言吧。 笔者认为,“易”之在事物应用中,是多变的、复杂的、辨证的。“系辞上”讲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但在一切事物变化中,只要注意把握好事物核心的两点,即可领略应用其中的大概。这两点就是“易”之阴阳——“易”之精髓。把握了事物的两个主纲(阴阳两极),精心操作运行,既是成功在即了。 笔者个人之心得是: 军事上注意把握的两点:一“攻”一“守”; 中医治疗应把握的两点:一“补”一“泻”; 养生长寿上应注意两点:一“动”一“静”; 农业方面应把握的两点:一“种”一“收”; 国画艺术应注意的两点:一“浓”一“淡”; 歌唱艺术应把握的两点:一“声”一“情”;油画艺术应注意的两点:一“明”一“暗”企业运营上需注意两点:一“产”一“销”;待人处事上要注意两点:一“言”一“行”;卜筮观卦应详解的两点:一“世”(爻)一“应”(爻); 笔者认为:“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部辉煌巨著,它对我国古代哲学、军事、医学、宗教、科技、乐律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更是风糜全球,世人瞩目。要谈应用,那就是在对“象数”、“义理”全面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每个人自己去学习领悟吧。笔者认为:“易”是通过阴阳——日、月为代表的形式、符号来进行解释的。太极图中的符号,就是日、月二字的变形。卦的形成,也是古人观察日影、月影占卜吉凶,以符号画定的。 阴阳二爻(“——”“— —”)也是取日、月俩字中间的“横”划而简化画成的。六爻之意,也是以日、月时辰来设定的。(古代分十二时辰,昼六、夜六,白天为阳6爻,夜为阴6爻); 统观起来,“易理”、“易象”的事事、物物,时时、处处,都是以“阴阳”——以日、月二字为形式、为符号系统的、一致的、来衍变划定的。 最后,笔者将自己多年对“易经”学习、运用、悟解而自定的—个“顺其自然”为序的“耿氏太极八卦图”和“先天太极八卦图”、“后天太极八卦图”画上,以做本文之结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