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树家声 宝树家声
关注数: 6 粉丝数: 10 发帖数: 369 关注贴吧数: 2
柳堤之上怀刘公 春日里的滨河公园里人流如织,风筝漫天,枝条轻舞,河水波动,一片桃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河堤上的柳树也已经有碗口粗了,前些年这些柳树还是一竿竿的幼苗,微风一过树梢树干皆动,而今终于巍然成堤。西湖的白堤、苏堤,千年犹在,游堤而记白居易、而记苏东坡,一任地方官可以成就一处风景,而这些风景则让成景的官员与景同在。黄鸭河畔的柳堤只不过刚刚有些形状,柳堤虽成而刘公却败,行走在这柳堤之上,想到几年前还在这里描绘蓝图、挥斥方遒的刘公现在却身处囹圄,是耶?非耶?柳堤之上思刘公,不惟叹息。 二月河把官员的成长曾归纳为“运气、才气加力气”,其实还应该加上“人气”,刘公从一名基层干部成为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其运气无不顺、其才气无不有、其力气无不大、其人气无不足,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会没有诱惑。咬紧牙关,攥紧拳头,躬身负重而前行,恐怕是这一级干部都会切身经历的。人们每提及贪官常常是咬牙切齿,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其实对贪官、对刘公的这些心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阴暗,痛恨贪官、痛恨刘公的背后有一种羡艳,有一种自己无法得到,别人得到又失却,从而自己得到一种满足、安慰,对刘公们褫夺越多,越让人感到痛快。 曾经有人说过“无官不贪”,难道只有“官”才会贪吗?《华严经》是一部讲“修行”和“大愿”的佛经,其中讲忏悔是讲了这样两句话“我昔所做诸恶业,皆有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无始贪嗔痴”,不知道什么时候众生都种下了贪、嗔、痴的种子。实际上“无官不贪”这句话应该是“无人不贪”。鲁迅先生面对高大的车夫“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而这无始的贪、嗔、痴也会藏在我们的什么地方。面对金钱、美色、利益的诱惑,难道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难以抵御吗?更多的我们都会呈现出猪八戒的贪相。如唐僧的意志坚定、不离不弃有几人欤? 刘公终未修得正果,在女儿国里堕落了,但在求经的路上,他跋了山、涉了水,也不知战胜了多少妖侵魔扰,英特耐雄耐尔也只是一步之遥,今天的柳堤,今天的滨河公园、今天的南召城、南召县都不能不承认刘公执政期间的建树,也许会有人说国家政策使然,但难道就与刘公无关吗?他难道不能象他的前任那样把几千万的扶贫款砸到催化剂厂这样的企业?难道不能也轰轰烈烈地搞些“百姓贴心人”的评选,弄些花花绿绿的噱头,捞些劳民伤财的政治资本?虽然他所倡导的香菇种植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但也不能否认对这项产业的培育,也推进了南召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启发了南召农民的产业意识。香菇种植行政化的措施存在问题,但这种思路、这种努力,无过与召、无愧与召。至少说明刘公刚执政南召时有创业干事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最后攫取与南召、获罪与南召,但他曾有过的这份苦心,也会昭留南召。而那个给南召评出几个“贴心人”的前任,还能看出给南召留下什么呢?南召有幸而有刘公,南召不幸而有刘公! “人一旦失去自由,才知道更需要阳光”,当我们漫步在这柳堤之上,尽情畅快呼吸着清新空气,放眼欣赏着荡漾河水的时候,不知道失去自由的刘公心中能否想到这份闲情,这分闲情对刘公来说已经是千金难买!这河畔的花柳依然会一年一年的灿烂,柳堤之上的垂柳也会一年一年的粗壮,然而重获自由的刘公则垂垂老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此而怀刘公。
乡镇廿年之乡干列传 李某者,乡之老吏也。因虚其岁,六十而未退。其实龄未可考。尝因一事不力,而遭庭叱之,老脸亦赧,怨。其岁之长而受此叱,怜之。后有知情者言其旧事。 公元1990前后,值乡府饥渴,取养于民,常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统筹提留,视民如寇仇,置民如鸡狗,毁民之房屋,夺民之资财。乡吏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如蝇之逐腥。李某时为综治队队长,彼时年壮,其心狠,其手辣,以掴掌取乐,以笞挞泄力,以棒吓足欲。尝持蘸水之条狂抽被缚之民。时远山村中,路崎岖而境闭塞,山民谨小而畏吏。李某等辄入山,则隳突叫嚣,山民战战兢兢,恐祸之临头。山中妇每哄哭闹小儿曰:“李某来也”!小儿则大骇而止哭!其威猛、其强悍,可窥一斑。久居山中而不归乡,通山中妇,其薪尽输所通之妇。其父至乡,语于吏长,求全其儿家而责其下山。 又有李姓之乡吏,居乡廿载,尝因其书秀而选县吏,终嬉废而归乡。廿年乡人弗敢用。而李吏也自负其乐,以小技而炫人,以嘲人而自足。得人一赞言则快莫大焉。加餐饭之利而趋往,少餐饭之利则耿怀。 尝见其妇,敦厚而有礼,观其貌,丰年之风韵依稀,有夫唱妇随、家室和合之状。有好事者言,李吏之妇往年之奸事,疑而问之。曰:“李吏非止于嬉废。下乡见妇、见女则魂驰神荡,足不能行,心不能安,眼直口涎,手欲乱之,人嗤之而不知”。 曾于村中赊屠羊者肉,告之曰:“吾李乡长也”。屠羊人寻之乡,问李乡长,知李吏者,怒而索之。然李吏无愧亦无悔,其意如常。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二李为乡吏之日久,不思修徳进善,扬威于山民,欺诈与商户,可谓乡吏之悲也!戏妇之报在于妻身,岂不速欤?“美色人人爱,皇天不可欺;我去淫人妇,人来淫我妻”!信夫! 按:每一个乡镇都会有些扎根乡镇的元老级人物,有的成为乡之绅士,有无冕之王风采,书记、乡长都会敬让三分,而有的则默默无闻、黯然而退。 当我记下这篇乡吏列传的时候,才知道在他们默默无闻的背后,却也曾有过的叱咤风云和倜傥风流。一方面是那个时代的邪恶,引爆了人性当中蕴藏的丑恶,另一方面在那个时候乡镇基层那种打压、欺骗、恐吓等作风会被默许甚至欣赏,被视为有魄力,能办事。乡镇缺少良好的教育引导,再加上人趋利、趋欲的本能,造就了李氏乡吏的善恶之报,既可当,又可怜,还可惜!
南阳府衙街仲秋之夜 这里应该是南阳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而且巍然的府衙会见证这里几百年的繁华,也会见证今天府衙街的繁华、富足超越了任何的一个历史时期。 繁华、富足不仅仅属于今天的府衙街、不仅仅属于今天的南阳城,而且属于这个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今天的府衙街何止是“稻米”、“粟米”,超市里一大半的地方都是食物,即使是贫困之家,大米、白面大概也足以裹腹吧。 府衙街的老字号今天已无从知晓,但这里应该相当于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是南阳最重要的商业区了。昔日的繁华没有留下象《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印记,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今天这里的店铺毗邻逶迤、高楼比肩。“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过百足矣,而今天的停车场在“车位已满”大门口依然有着长长的车队在等着进驻停车。 今天的繁荣从物资层面上来说,是任何盛世都无法比拟的,但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却无法感到盛世的幸福,无法认同“盛世”的说法。因为一方面是物质的空前丰富,另一方面是欲求的无限增长。在这没有月亮的中秋节傍晚,望着霓虹闪烁的府衙街,想起了“幸福在哪里”这首歌。 商场超市里的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吃、穿、用”,如同千百年来这府衙街上的店铺货物,有的只是数量、品种的差异,却逃不出“吃、穿、用”的本质,商场的面积可以再大,商场的楼可以再高,商品可以更多、更丰富,但依然未出“吃、穿、用”之外。 听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逛过商场后曾感慨道:“我实在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看到季先生的这句话,我哑然失笑,想到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既然是商品就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季老先生不需要,肯定会有别人需要,那么,这么多的“吃、穿、用”之品究竟在满足人们的什么需要?而季老先生又需要些什么呢? 这里固然有太多季老先生不需要的,但也一定会有季老先生需要的,无论谁都离不开“吃穿用”,但吃穿用之品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繁多吗?其实这复杂繁多的吃穿用之品已经不是为了真正的吃穿用之需,更多的是为了身份、面子之需,更多的是欲求,而不是需求。季老先生不需要的恰恰就是这些。 有人说今天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良田千顷,日啖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需要的只是这“一升”和“八尺”,想要的却是“千顷”、“千间”。超市商场固然有人们需要的,但太多的是人们想要的。物质的丰富在刺激着人们的物欲,需求有限,而欲求无边。 停车场的旁边,一男子骑上了他脏旧的摩托车,摩托两边的车把上两袋子满满的东西,三四岁的小女儿兴高采烈地坐在前面的油箱上,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稳稳地坐在摩托后座上,喜悦的女儿、满足的母亲,让我感到在这广场之中,他们是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仲秋之夜。尤其是那小女儿的欢悦,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期待、闪烁着天真。孩子的需求最容易满足,而孩子则没有一点的欲求,爸爸妈妈带她到街市上,让她看看新奇的世界、喧闹的城市,就会让她感到兴奋、激动和满足。 耳边再次响起了歌剧《白毛女》里喜儿欢快的“除夕之歌”,一根红头绳、一顿饺子饭带给杨白劳父女莫大的满足,当杨白劳父女沉浸在“把我扎起来”的满足时,想得到喜儿的黄世仁满足吗?霸占喜儿的欲火在胸中升腾着,细米白面、鸡鸭鱼肉他都会食之无味,锦被软塌、暖室香房他都会辗转不眠,这就是穷人的满足和富人的烦恼。节庆之日“几家欢乐几家愁”,其实“愁”的不一定都是平民百姓,“欢乐”的也不一定都是达官富贾。 夜渐渐地浓重起来了,天空依然是阴阴的,看来今年的仲秋之夜不会再有一轮明月了。四处的霓虹灯则更显得艳丽明亮了。霓虹灯影里也依然是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大包小包里装的不知道是“需”,还是“欲”,即便今晚皓月当空,又会能有多少人放下“需”或“欲”的包包,“举头望明月”呢?又能有多少人会放下欲念,多些思念呢?今年的明月没有了,“明月几时有?”是千百年前的苏东坡望月而问,是千百年前的苏东坡面对明月思念五年未曾谋面的兄弟发出的吟唱,苏东坡的思念情怀千百年来的每个仲秋月明之夜都会温暖我们,苏东坡的月亮永远都会高挂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或许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创造、享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我们还能够拥有苏东坡的那份浓浓的情怀、深深的思念,能拥有那份风清月朗的宁静恬淡,那个时候的府衙街流动的除了物质之外,还会有文化,而这一天,就会是我们盛世的那一天!
乡镇廿年之乡吏列传 某者,乡之老吏也。因虚其岁,六十而未退。其实龄未可考。尝因一事不力,而遭庭叱之,老脸亦赧,怨。以其岁之长而受此叱,怜之。后有知情者言其旧事。 公元1990前后,值乡府饥渴,取养于民,常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统筹提留,视民如寇仇,置民如鸡狗,毁民之房屋,夺民之资财。乡吏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如蝇之逐腥。某时为综治队队长,彼时年壮,其心狠,其手辣,以掴掌取乐,以笞挞泄力,以棒吓足欲。尝持蘸水之条狂抽被缚之民。时远山村中,路崎岖而境闭塞,山民谨小而畏吏。某等辄入山,则隳突叫嚣,山民战战兢兢,恐祸之临头。山中妇每哄哭闹小儿曰:“某某来也”!小儿则大骇而止哭!其威猛、其强悍,可窥一斑。久居山中而不归乡,通山中妇,其薪尽输所通之妇。其父至乡,语于吏长,求全其儿家而责其下山。 又有某姓之乡吏,居乡廿载,尝因其书秀而选县吏,终嬉废而归乡。廿年乡人弗敢用。而某吏亦自负其乐,以小技而炫人,以嘲人而自足。得人一虚言则快莫大焉。加餐饭之利而趋往,少餐饭之利则耿怀。 尝见其妇,敦厚而有礼,观其貌,丰年之风韵依稀,有夫唱妇随、家室和合之状。有好事者言吏之妇往年之奸事,疑而问之。曰:“某吏非止于嬉废。下乡见妇、见女则魂驰神荡,足不能行,心不能安,眼直口涎,手欲乱之,人嗤之而不知”。 曾于村中赊屠羊者肉,告之曰:“吾某乡长也”。屠羊人寻之乡,问“某乡长”,知某吏者,怒而索之。然吏无愧亦无悔,其意如常。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二子为乡吏之日久,不思修徳进善,扬威于山民,欺诈与商户,可谓乡吏之悲也!戏妇之报在于妻身,岂不速欤?“美色人人爱,皇天不可欺;我去淫人妇,人来淫我妻”!信夫!
游百尺潭 人们常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在观光旅游上,也往往都是厚远薄近。县城外的百尺潭久闻其名,只觉得是中学生春游、秋游之处,听一些去过百尺潭的朋友说起过,感觉是太累,倒无秀逸之感。自己虽未去过很多的名山大川,但觉得这些小地方不值一去。然而,前些日子有机会到百尺潭一游,却觉得不虚此行。 自小在山区长大,从没有觉得山的壮美,登泰山、游张家界觉得那是到了山的极致。但踏入百尺潭却觉得它自有风韵。未到百尺潭,扑面而来的正是这群山之美。当然这里的山没有泰山的凝重,也没有峨眉的巍峨,但最大的特色是这里的山极富于变化:一会儿石壁岿然,一会儿是群峰骤聚,这里的没有光秃秃的山,却会在一片葱绿当中突出一块石壁,好似天降的无字碑;有的山劈头盖脸的向你扑来,而有些山却会成群结队地离你远去,越往里走,山的文章越是耐人寻味,直恨不得弃车而下,徜徉在这山的怀抱之中。 一路顺河而上,未及山门,便看到有一小瀑布沿山壁而下,倾跳入河。好似一位十二三岁的女童,欢畅着、跳跃着,浑身满脸都带着童稚的欢笑,在和河对岸,顽皮的在向你打招呼。同游人道:这不是百尺潭的正瀑。倒也是,叩扣山门,开门迎接你的也应该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小姑娘。 从停车场下车,便看到远处一束白练从天而降,再到近处才觉得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姑娘到这里长大了。这分明已经是一位满含娇羞的少女了,从一二十米的高处倾泻而下,竟没有多大的声响,显得是那样的文静,我想,大概是这潭水之深的缘故。潭底下是一汪碧绿,在绿色闪闪的飘动着,渐渐的变幻着它的颜色,到潭边又变得清蓝,仿佛是这位少女在迈着款款的细步,拖地的绿裙在微微的摇曳,你看着她,她却低眉顺眼的不敢与你答话。侧流而下的白练好象是她羞怯的背过身子。直到你从她的身边过去,她还是那样的“近前情更怯。 接着是一段窄窄的山路。当你抱怨怎么还不到的时候,便会听到轰轰的声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便是百尺潭最美丽的二潭了。她的美丽在于她的成熟,她已经从少女长大成人了,而且,竟然是如此的开放,远远的就让你听到她嘹亮的情歌。 她的神韵在于她的动感,象是斗牛士舞中的西班牙女郎,纤细的腰肢款款而动,在飞速的旋舞。谷底飘荡着淡淡的水气,变成一层层清凉湿润的薄雾,阳光下闪着梦幻般的色彩,象是她撩人的薄纱裙角,一阵风来,水气澹澹,似乎要拥你入怀,深吸一口气,那份清凉、那份清爽,觉得是她青春身上的体香。站在潭边,静定下来,涌出心底的是“风生水起”四个字。 百尺潭的最后一潭则变得成熟,含蓄而收敛,到了冬天,干脆成了冰柱,几次在冬天从对面的山路而下,幽静的小桥流水掩映在丛林中,静寂无声,象是已到中年的自己,少了张扬、少了浮躁,用秋雨先生的话说是“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今见是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游百尺潭,悟人生道,山水诲人,概莫于此吧
赋闲青峰山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据说乔羽在创作“我的祖国”这首名作的的时候,最初的一句是“一条黄河波浪宽”,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后来有人建议说:中国那么多大江大河,只说黄河,那很多没有到过黄河、见过黄河的人,唱这首歌未免少了些亲切感,乔老先生便把“黄河”改成了“大河”,这样,每一个中国人唱起这首歌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曾经顽耍过、亲近过、养育过自己的、家乡的那条母亲河。在云阳长大的人就会想到南河、西河(鸭河、鸡河),在南召长大的人就会想到黄鸭河。鸡河、鸭河、黄鸭河,在儿时的记忆里就是一条大河。     实际上,除了“一条大河波浪宽”之外,还会有“一座高山真巍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除了装着一条大河之外,都还会装着一座高山,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土坡,也会因为童年的攀爬行走,而成为一生心中的山峰。更不要说在自己成长、生活过程中经常去到的山峰。云阳长大,或者在云阳上过学、生活过的人都会去到过鹿鸣山,心中的山峰就会是鹿鸣山。很多次陪远乡归来的同学、朋友去爬鹿鸣山,一同去寻找曾经的青春记忆。而在南召长大和生活的人,青峰山应当是首当其冲的、心中的大山。     青峰山最早的记忆是青峰亭。年轻的时候来南召,三五个精力旺盛的朋友,相聚而至。不知亭建于何时、何人所建。那时候,亭台楼阁似乎算是城市的专属,能够依亭望城,让人觉得县城还是有些城市气派。后来才知道最早的亭并不在城市,而是在国与国的交邻之处设亭,置亭长,秦汉时是十里设一亭,不仅供行人稍憩,也设亭长作为政府管辖的一个单元。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高祖刘邦早期的亭长职务,应该应该在今天的乡长之下,村支书之上,算是副乡科级吧。直到后汉,洛阳城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个城门,每门一亭,亭才进入了城市,慢慢地失去了实用的功能,变成了风景的装饰,才会被我们认为是城市的专属。后来还听说依山置亭有压山镇气成风水之说,不知青峰亭的置建是否也有高人指点?“青亭望城”是青峰山给自己的第一道风景”。     再后来把家安到了南召,但由于在乡镇上班,来去匆匆,对南召始终有一种客居的感觉。直到去年从初夏的芒种到初冬的小雪,因缘际会,有了一段赋闲的日子,不断亲近青峰山、融入青峰山,才终于把青峰山装到了心中。     有几次我是沿北滨河路涉水而过上山的。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此岸彼岸的差别。此案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生活,彼岸是天高云淡、草木苍翠的自然。想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此岸彼岸的注解:在此岸当然要“经纶世务”,因为这里是生活,没有雄鹰高飞的志向、没有脚踏实地的投入,则不可能融入生活。在此岸,你不可能做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涉水渡河来到彼岸,放眼天地山川,你会感到一个人是多么的渺小,“人活一世,草活一秋”,一个人的生命如同这山野中的一棵小草,荣枯生灭。千百年后天地依旧、山河依旧,而今天无论此岸彼岸的人们都不会在这天地山川之间留下细微的痕迹。在彼岸,在天地山水间给人的是放下、宁静和解脱。     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从一桥到青峰山,转过角便是一座雄伟的天主教堂,直插云霄的十字架似乎在向来自对岸的人们张开上帝拯救的怀抱,仿佛再说“上帝欢迎你”,天主、上帝难道不是人生的彼岸吗?上帝有诺亚方舟,佛家有般若之船,不都是要渡我们到彼岸吗?     我还老是从教堂的前边,沿着卫校的围墙上山。校园是一个盛放青春的地方,过剩的青春勃勃而充满生机,总是不断的把校园的围墙撑出一个个的洞,这里补上,哪里开开,从这里走过,有一种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的感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的是自己曾经的青春。这里永远都是青春,然而青春却不是永远属于我们。
清明节的“清”和“明”                                                       清明节的“清”和“明”     二十四个节气,二十三个都与时间和天气有关,要么春夏秋冬,要么寒暑雨雪,独独一个清明,与节气毫不搭界。而且,清明给人的感觉是灰蒙蒙的天空、潮湿的纸扎白花、低沉跃动的祭火和随风舞动着的纸的灰烬,像是有一群群的魂灵在聚会,诗人则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街上行人欲断魂”、“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来表达清明的凄冷。总之,清明节是一个灰暗的节气,究竟何“清”?何“明”呢?     清明的祭奠其实是“春祭”的延续,在过去,春分的时候显族大家都要在祠堂设祭,同族人都来祭拜自己远去的先祖,瞻仰家族创造的辉煌、创业的艰辛,激励后世子孙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更多的是一种集体的形式,相对而言,清明就显得个人化,是我们对亲近先人的告慰和祈福。     在这春已过半的时节里,在春意盎然的气息里,面对逝去的亲人,或远或近的爱都会浮现在心头,我们身上不仅沉淀着他们的血脉,而且也承载着他们的情感、承载着他们对我们深深的爱,那时常在梦里出现的身影,仿佛从那祭奠的轻火薄烟中走来,变得这样亲近、实在,觉得他们穿越了并不很长很远的时空,一下子来到我们身边,慈爱的、默默地望着我们,似乎要对我们说些什么。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的季节里,他们最关心我们的是在这一年里的打算,慈爱的老祖母或外婆肯定会笑吟吟的唤着我们的乳名,问我们“今年想干些啥呀?”“春天已过去一半了,都准备好了吗?开始干了吗?”还有他们过去的絮叨都会回响在耳边,“少喝酒、少熬夜、多行善……”等等等等,浓浓的亲情如同这浓浓的春意!      我忽然明白了,清明的坟祭不就是让我们来对逝去的、爱我们的亲人做一个“春的告白”吗?因为他们慈爱的关怀从来没有改变,能使我们在这爱的雨露下,对开始的这一年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能让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如同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在祭拜、告慰亲人,转身离去的时候,我们会守护、培养好今天面对爱我们的人所种下的这一年希望的种子 期待着这一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清、明的状态做好这已经开始的一年! 清明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这样的“清”和“明”!
不仅仅是一篇反腐文章 (新年将至,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都能戒除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读织品文章与大家共勉。顺致新年愉快!)莫做嗜酒的“猩猩” 明朝刘元卿《贤奕编·警喻》中有则寓言,读来颇耐人寻味:动物中猩猩嗜酒,猎人便在山下路边摆放美酒,以此为饵诱捕猩猩。下山的猩猩们见到酒,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但终究抵挡不住酒香的诱惑。领头的猩猩向它的伙伴提议:“少尝一点,谨慎一点,别喝多了。”众猩猩早已按捺不住,先是尝小杯,后又端大碗,边喝边骂猎人,越喝越馋,最后忘记了警惕、防范,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猎人见它们已一一醉倒,便上前把它们捆起来。“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我觉得猩猩的失足在于一个“贪”字。正如作者在最后写道:“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猩猩明知酒是人们设下的圈套、陷阱,为什么还硬要往里跳呢?分析起来,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酒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如果没有很大决心克制自己,是难以抵御酒香刺激的。二是猩猩虽然知道酒多喝是要醉的,但它又觉得“少喝无妨”。这“少喝无妨”成了它喝酒的唯一借口,于是自己打开了第一道防线。虽然它又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多喝”,不过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三是“少喝”和“多喝”是没有界限的。在酒香的诱惑下,猩猩认为喝一杯两杯是“少喝”,喝一碗两碗也不算多喝,甚至觉得只要不醉,都算是“少”而不能算“多”,于是愈喝愈馋,积少成多,乃至大醉而不能自持。可见,这个“贪”字很厉害!猩猩因贪酒而被擒,鱼虾鸟兽之所以成为人们桌上的佳肴,大概也是它们贪食而自投罗网的结果。同样,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不是也有许多因贪财而犯法,因贪生而变节,因贪小而失大的吗?对这类现象《醒世恒言》一书称之为“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从近几年落网的数以万计的贪官污吏来看,大多是“识得破”但又“忍不过”而吞下诱饵祸害国家,殃及自身的。有个贪官在狱中自我告白,讲述了他“识得破”而“忍不过”的心理变化:“我收受第一笔贿赂时,也知道是违法的,我害怕,很紧张,也很矛盾,我推却了。于是第二次他又来送,我又推却。直至第三次送来,我虽然犹豫但最终还是收下了。以后,也就不知不觉地胆大妄为起来。”利诱面前“识得破”,缘何又“忍不过”而终遭厄运呢?一字以蔽之,是“贪”使然也。先哲有言:“祸莫大于贪。”贪则智昏,不计后果;贪则心狂,胆大妄为;贪则眼花,难分祸福。看来,要“识得破”又“忍得过”,非下决心戒贪不可。那么,到底该怎么戒法?唐人小说笔记载有一则故事:有位想当清官的县令,但无奈有颗贪心和一双馋眼,见了“黄白物”就眼儿发腻,心儿发痒。他痛苦极了,便到阎王爷处诉苦。阎王爷说,尔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将贪心洗干净,馋眼换掉就成。阎王爷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后来,他果真成了清官。小说是作家艺术构思,但它来源于生活,因而对现实仍有借鉴意义。这就说明,为官者只要能“洗心换眼”,物色俱忘,一概拒绝馈赠,那就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唐代陆贽是典型的清官。他即使在唐德宗曾向他下过一道密旨:一概拒绝馈赠办事恐怕不大方便,重礼不可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也无妨。但陆贽仍严肃地说:“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鞋靴不足,必及衣裘;车舆不足,必及金壁;涓流不上,溪壑成灾。”陆贽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他果然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这里还可提供一种戒贪的方法,那就是陈毅开出的方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这是从自律角度来讲。当然,要使官员们“忍得过”,更须有组织制度上作保证。制度严厉,贪官们就是“忍不过”,也不敢轻易下手;制度严密,蛀虫们即使想下手,也难有漏洞可钻。反之,若制度形同虚设,像王宝森动用上亿资金也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上百套房子,想给谁就给谁,这叫他怎么能“忍得过”?!看来,清官和贪官的区别,不在于能否“看得破”,而在于是否“忍得过”。清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知道山珍海味比粗茶淡饭可口,名牌时装穿着就是精神潇洒;也知道钱多不扎手,豪华美宅住着就是舒服。尽管清官能“拒腐蚀、永不沾”,但不等于他们没有想法,不会有“思想斗争”,不会有“私字一闪念”。这正如一位领导所说:“人非神仙圣贤,在物欲面前毫不动心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却是应该而且能够做到。”这就说,清官毕竟不同于贪官,他到底是忍住了,没有伸手。就这一个“忍”字,便意境全出,尽得风流。便和贪官大相径庭——彼此有了优劣之分和天壤之别。总之,清官不为“酒香”而贪杯,不为钱色而诱惑,不为私利在做对不起人民的事。他们坚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为此,人们怎么不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高度的赞扬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