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5588♂ 山东徐伟
关注数: 960 粉丝数: 548 发帖数: 1,927 关注贴吧数: 40
鲫鱼吃饵的20种漂相(申请加精) 通过以下20种标相,希望能对广大钓友提供一些垂钓的乐趣!以便大家能更好地掌握中鱼时的标相,从而获得更多的鱼!       1、浮标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2、浮标微微上升一点,徐徐下沉一目半目。说明鱼已吃稳,可提竿。      3、标尾缓缓顶起,只送半目或最多一目,然后漂标不动,是提竿时机。      4、浮标偶尔慢慢下沉。不可忽视,动作越慢、鲫鱼越大。      5、浮标微微颤动后,略沉半目至一目,标动即停止。这时提竿时机为浮标刚刚下沉,其过程很短,垂钓者若不是精力高度集中,稍有迟缓,即可痛失良机。      6、浮标一点一点,连续点动,动作很小。也是鲫鱼已吃稳的迹象,即可提竿。      7、浮标点动后,接着慢慢上送。动作越慢鲫鱼越大,动作速度快,多半是小鲫鱼。      8、浮标轻轻斜向移位,或平移,或微沉,即提竿。      9、浮标有力猛点时。只点一下动作大,不下沉也不上送,鱼饵已吃到嘴里,鱼儿较大应及时提竿。      10、浮标横向移动,还有点向下的动作,即提竿。      11、浮标横移。不送标也不黑标,只作平行横向移动,此时鱼已咬钩,可提竿。      12、未见浮标下沉,但送标时往往是大鱼。说明鱼已吞饵,提必获鱼。      13、浮标微微颤动时,连续不停,鱼已咬钩。      14、浮标突然快速下沉,或快速上送,多半是小鲫鱼咬钩。      15、浮标横卧水面不沉不动。这往往是大鲫鱼半路咬钩,及时提竿起鱼。      16、浮标在水面微微连续点颤、轻送或轻沉,是鱼咬钩,应及时提竿。      17、找窝及试点时,如果空钩下送,浮标不下沉或突然下沉。往往是鱼咬空钩,及时提竿。(情况较少)      18、送标后浮标迅速恢复原状,标相为一目送平后又恢复原状。出现这种现象多为虾蟹脚拨动所致,起竿多为空竿。      19、黑标后迅速恢复原状,标相为一目斜向入水,然后恢复原状。多为小杂鱼咬钩,不必提竿。      20、浮标在水下忽闪一下。这是鱼儿碰线所致。不必提竿。
长尾浮漂的特点(昨晚上一个小时写下) 长尾浮标详细介绍,现在的浮标尾越来越长了,记得从前的几目,变成现在的七八目,甚至十几目也不为怪。      尤其现在的实心尾浮标目普遍很长,当然自有它的道理。比重在1.1~1.2之间,用碳纤维或尼龙材料制作的实心标尖越长,重量越大,所以实心标尖都做得很细,视力差一点的人要看清七八米以外、直径0.7厘米的标尖实在吃力,但视力佳者欢迎长标尖。长标尖在给视觉带来困难的时候总有某种优点让人割舍不了。      最早,浮标都是用木材制作的,后来不同的材质参与进来就有了比较。孔雀翎浮标标身瘦长,是娘胎里注定了的,就是不去皮也不能做得很粗。然而,身瘦而轻飘就不协调了,下行迟缓,在水的波动中不断摇晃,受风力影响稳定性更差,标尖因水面张力的缘故,翻身慢,两饵触底还会形成反弹,所以它适合钓底和对付泳层稳定的鱼改用巴尔杉木后,标身的形状可以任意放宽、拉长,于是为适应不同鱼情而在浮标的外形上有了更多变化。这种木材轻而蕴含着更大的上浮潜力,而且做成浮标后有挺拔的外形,克服了孔雀翎浮标标身细软带来的缺点。然而,它在外形与孔雀翎浮标相同时,安一个空心短标尖后就出问题了:同样调4钓2,孔雀翎从翻身到就位2目如果是3秒钟,它只需要1秒钟,行程加快使应该表现的鱼讯迅速逃逸。于是,改善标尖就有了11目,随形状的进一步改进,标身胖而短,标尖就短一些;标身越是瘦长,标尖也往上长,13目、15目都是因为由标身的下行速钓决定的。实心标尖的比重大于水,岂不是加快下行?其实这个问题在设计中已用足够的上浮力解决了。      实心标尖很少出现在孔雀翎浮标上,加长就更不用谈了,这与标身的有限上浮力和惯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空心短标尖浮标抛钩后,其瘦长标身形成的下行惯性会使标尖沉过头1目或半目,如调4钓2,标尖会先下沉到1目,再慢慢回升到2目。如果本身就是钓1目,甚至平水,那么沉过头就成了负目,在此瞬间有鱼咬钩,这个动作就看不出来了。拉饵的出现,特别是钓一标深技术流行之后,浮标的不稳定性和惯性造成的模糊信号成了横亘在钓手面前的一道坎。怎样越过它,靠什么将模糊或者隐蔽的信号放大?在竞技钓手思考着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运而生的巴尔杉木浮标一出现就以实心长标尖为特征,并在拉饵钓法中得到确认。抛钩后浮标反弹,这个在实践中需要靠经验解决的问题在长标尖浮标上变得简单了。由于实心标尖成了加在浮标上一个重量,在成为浮标整体之后是依赖浮标的升降而显示动作,所以在拉饵钓浮时定位极准,并有足够的空间来体现和表达很轻的重量。以1号袖钩为例,拉饵钓浮在空心标尖最多只表现1目,而同样饵重在实心标尖却能压下2目,浮标的升降潜力增大了。      钓目高低会影响浮标的稳定性,如7目的孔雀翎浮标钓4目,来一阵风浮标就晃动了,所以很少有人用它钓4目。孔雀翎浮标的基本调法是调4钓2,也是考虑了稳定的,标尖露出水面2目,风的影响减小,浮标的稳定性就提高了。巴尔杉木浮标在采用稳定结构时已考虑了长标尖可能产生的摇晃,所以只出现在标身瘦长的浮标上,但这一考虑在钓手却是从翻身快,下沉慢,以及行程长的特点去认识的。例如两款钓鱼郎“舞姬”中,粗身长竹脚,标尖长15厘米,10目;瘦身短竹脚,标尖长15.5厘米,11目。前者一翻身就站直,标身不露而直接让标尖体现鱼讯,适合速钓拉浮;后者翻身也快,但站直时标身肩部露出水面,如果是拉浮钓法,则在坠达标脚下方垂直位置前出现的截口鱼讯是不容易把握的。然而,拉饵钓底就不同了。在铅坠摆至标脚垂直位置时,标肩的上浮力会使坠的下降放慢,于是没有减速的两饵超过铅坠,到行至坠的下方就加快了标尖的下行。在此行程中,标尖越短,就位越快,反应鱼讯的机会也越少,长标尖行程长,能将离底20厘米的任何动作都反映出来。      由拉饵钓浮到拉饵钓底,都是以轻饵来适应鱼情,但在回锅鱼的干扰下,长标尖的麻烦也多了。先看钓浮,抛钩就有鱼讯,标尖的下挫幅度挺大,但十次提竿只有两次中鱼;再看钓底,标尖窜得很高,提竿无鱼。然而,这类鱼情遭遇空心短标尖浮标就老实了许多。什么原因?长标尖能放大鱼讯,还因为抛钩后风线下垂水中,而且每抛一竿的下垂程度都不一样,标尖被下垂的风线压下1目、2目是常有的,就是用了支架,在浮标的惯性作用下,标尖会被水“吃掉”1目或半目。当同一钓点存在着不同鱼情,鱼的大小、袭饵快慢、吞饵强弱处于变化中的时候,被风线压下和被水吃掉的标尖刻度不是被释放,就是加剧了浮标的运动。因此,有人对长标尖存疑,钓浮时改用空心短标尖浮标。然而,在钓技创新中探索长标尖,把握其运动特征更是大有人在。如丛杰在用标尖长13.8厘米的3号“飞”完成调标后,应对底层鲤鱼和大鲫鱼是再把浮标向上推2目;在拉饵钓浮鱼讯混乱得理不出头绪时,改用搓饵钓浮等等,都是感受长标尖而采用的避虚就实措施
长尾浮标的特点(昨晚上写了一个小时) 长尾浮标详细介绍,现在的浮标尾越来越长了,记得从前的几目,变成现在的七八目,甚至十几目也不为怪。      尤其现在的实心尾浮标目普遍很长,当然自有它的道理。比重在1.1~1.2之间,用碳纤维或尼龙材料制作的实心标尖越长,重量越大,所以实心标尖都做得很细,视力差一点的人要看清七八米以外、直径0.7厘米的标尖实在吃力,但视力佳者欢迎长标尖。长标尖在给视觉带来困难的时候总有某种优点让人割舍不了。      最早,浮标都是用木材制作的,后来不同的材质参与进来就有了比较。孔雀翎浮标标身瘦长,是娘胎里注定了的,就是不去皮也不能做得很粗。然而,身瘦而轻飘就不协调了,下行迟缓,在水的波动中不断摇晃,受风力影响稳定性更差,标尖因水面张力的缘故,翻身慢,两饵触底还会形成反弹,所以它适合钓底和对付泳层稳定的鱼改用巴尔杉木后,标身的形状可以任意放宽、拉长,于是为适应不同鱼情而在浮标的外形上有了更多变化。这种木材轻而蕴含着更大的上浮潜力,而且做成浮标后有挺拔的外形,克服了孔雀翎浮标标身细软带来的缺点。然而,它在外形与孔雀翎浮标相同时,安一个空心短标尖后就出问题了:同样调4钓2,孔雀翎从翻身到就位2目如果是3秒钟,它只需要1秒钟,行程加快使应该表现的鱼讯迅速逃逸。于是,改善标尖就有了11目,随形状的进一步改进,标身胖而短,标尖就短一些;标身越是瘦长,标尖也往上长,13目、15目都是因为由标身的下行速钓决定的。实心标尖的比重大于水,岂不是加快下行?其实这个问题在设计中已用足够的上浮力解决了。      实心标尖很少出现在孔雀翎浮标上,加长就更不用谈了,这与标身的有限上浮力和惯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空心短标尖浮标抛钩后,其瘦长标身形成的下行惯性会使标尖沉过头1目或半目,如调4钓2,标尖会先下沉到1目,再慢慢回升到2目。如果本身就是钓1目,甚至平水,那么沉过头就成了负目,在此瞬间有鱼咬钩,这个动作就看不出来了。拉饵的出现,特别是钓一标深技术流行之后,浮标的不稳定性和惯性造成的模糊信号成了横亘在钓手面前的一道坎。怎样越过它,靠什么将模糊或者隐蔽的信号放大?在竞技钓手思考着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运而生的巴尔杉木浮标一出现就以实心长标尖为特征,并在拉饵钓法中得到确认。抛钩后浮标反弹,这个在实践中需要靠经验解决的问题在长标尖浮标上变得简单了。由于实心标尖成了加在浮标上一个重量,在成为浮标整体之后是依赖浮标的升降而显示动作,所以在拉饵钓浮时定位极准,并有足够的空间来体现和表达很轻的重量。以1号袖钩为例,拉饵钓浮在空心标尖最多只表现1目,而同样饵重在实心标尖却能压下2目,浮标的升降潜力增大了。      钓目高低会影响浮标的稳定性,如7目的孔雀翎浮标钓4目,来一阵风浮标就晃动了,所以很少有人用它钓4目。孔雀翎浮标的基本调法是调4钓2,也是考虑了稳定的,标尖露出水面2目,风的影响减小,浮标的稳定性就提高了。巴尔杉木浮标在采用稳定结构时已考虑了长标尖可能产生的摇晃,所以只出现在标身瘦长的浮标上,但这一考虑在钓手却是从翻身快,下沉慢,以及行程长的特点去认识的。例如两款钓鱼郎“舞姬”中,粗身长竹脚,标尖长15厘米,10目;瘦身短竹脚,标尖长15.5厘米,11目。前者一翻身就站直,标身不露而直接让标尖体现鱼讯,适合速钓拉浮;后者翻身也快,但站直时标身肩部露出水面,如果是拉浮钓法,则在坠达标脚下方垂直位置前出现的截口鱼讯是不容易把握的。然而,拉饵钓底就不同了。在铅坠摆至标脚垂直位置时,标肩的上浮力会使坠的下降放慢,于是没有减速的两饵超过铅坠,到行至坠的下方就加快了标尖的下行。在此行程中,标尖越短,就位越快,反应鱼讯的机会也越少,长标尖行程长,能将离底20厘米的任何动作都反映出来。      由拉饵钓浮到拉饵钓底,都是以轻饵来适应鱼情,但在回锅鱼的干扰下,长标尖的麻烦也多了。先看钓浮,抛钩就有鱼讯,标尖的下挫幅度挺大,但十次提竿只有两次中鱼;再看钓底,标尖窜得很高,提竿无鱼。然而,这类鱼情遭遇空心短标尖浮标就老实了许多。什么原因?长标尖能放大鱼讯,还因为抛钩后风线下垂水中,而且每抛一竿的下垂程度都不一样,标尖被下垂的风线压下1目、2目是常有的,就是用了支架,在浮标的惯性作用下,标尖会被水“吃掉”1目或半目。当同一钓点存在着不同鱼情,鱼的大小、袭饵快慢、吞饵强弱处于变化中的时候,被风线压下和被水吃掉的标尖刻度不是被释放,就是加剧了浮标的运动。因此,有人对长标尖存疑,钓浮时改用空心短标尖浮标。然而,在钓技创新中探索长标尖,把握其运动特征更是大有人在。如丛杰在用标尖长13.8厘米的3号“飞”完成调标后,应对底层鲤鱼和大鲫鱼是再把浮标向上推2目;在拉饵钓浮鱼讯混乱得理不出头绪时,改用搓饵钓浮等等,都是感受长标尖而采用的避虚就实措施
我来说说如何钓黑鱼,过几天就是好时候了 根据黑鱼的生活习性,有多种钓法,如手竿游钓、发竿钓、抛竿守钓等等。我认为,就手竿钓黑鱼而言,主要是以下两种钓法:      一、窝钓(定点钓)      从初夏至仲秋这段时间,是黑鱼繁殖后代的季节。受精鱼籽浮在水表草丛中,籽色淡黄,看鱼籽的大小可判断黑鱼的大小。黑鱼做窝有一定规律,一般在溪潭的岸边处,做窝的地点基本上是年年老地方。掌握这一规律,钓者无满溪潭寻找。一旦找到黑鱼窝,绝不要用手指去触摸鱼籽,以免被大黑鱼咬伤。黑鱼做窝后,就成双成对护窝,咬钩凶猛。钓者用小杂鱼挂钩施钓,黑鱼咬钩后用力提竿,飞鱼上岸。      钓窝中黑鱼,有一种带黄色的黑色最难钓,钩在窝中点动,它不咬,而用头来顶,有时还会“空打食”,即“只听雷声,不见下雨”,是吓唬来犯者的。钓此种黑鱼一定要有耐心,它不咬钩,就把饵钩重重地往鱼头上点,使它发火,这时它会大口吞钩。      二、游钓(散钓)      从初夏至仲秋这段时间,也是黑鱼四处找食吃,长身体的时段。特别是立秋以后,天气渐渐变凉,为准备度过严冬,黑鱼吃食更猛。因此这段时间,也是手竿游钓黑鱼的黄金季节。钓者持竿在溪潭沿岸边走边钓,眼看水中鱼情,耳听鱼吃食的击水声,还要从溪潭杂草等因素出发,灵活施钓。      游钓黑鱼的具体操作动作,最基本的是点点、拖拖。无论是水面钓、半水钓、草洞钓和底钓,钩线都是在水中点点,拖拖。其目的是使饵钩活起来,暴露目标,诱鱼吞钩。      判断黑鱼是否咬钩,主要靠手感。因此,无论是点钓、还是拖钓,水面上的风线与饵钩要基本垂直。黑鱼咬钩,手感明显,使于及时提竿,拎鱼上岸。钓黑鱼虽不用打窝,但在游钓过程中,也不可能满溪潭钓,只能选择易于黑鱼藏身、寻食之处施钓。因此,钓黑鱼也有一个选钓点的问题。钓点选得好,就能多获鱼。从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以下一些水域可以选作钓点:      1.草边明水处。有些黑鱼藏在水草的边缘,可在水草前方的明水处下钩,轻点轻拖。如周围有黑鱼,点拖一二下就会咬钩。同时钓者还要注意水草中的动静,如有黑鱼转身,就要多点拖几下,等待黑鱼吞钩。      2.草洞口。有的溪潭草多且厚,就要找草洞口下钩。草洞口氧气足,也是黑鱼捕食的好地方。如果发现洞口有黑鱼开溜的情况,应迅速将钩投入草洞中,上下拖拉抖动,开溜的黑鱼离洞不远,当它看到诱饵,会立刻杀个“回马枪”。      3.溪潭岸边明水处。有的溪潭沿边无草,有的只有稀疏的草,有的东一大块草,西一大块草,在岸边有许多明水处,只要无人惊动,此处常有黑鱼设伏等食吃。钓者可在近岸1米左右的水面点动拖拉,常会有黑鱼咬钩。      4.浮萍下面好钓鱼。有的溪潭水面被浮萍覆盖,而黑鱼就藏在浮萍下面。钓者可在浮萍下拖钓,往往可钓获可观的黑鱼。      5.雷暴雨后好钓鱼。夏、秋雷暴雨前天气闷热,雨后水面凉爽,氧气充足。此时黑鱼浮在草洞口、岸边等食吃。有条件的钓友不要放过此机会。      6.拦头钓。在溪潭边沿常有黑鱼晒阳、等食吃,它一发现有什么动静,就往深处钻。发现这种情况,钓者应及时将钩投到鱼头前方一二米处半水拖钓。如果不采用拦头钓,钓者要立刻离开此位。等一会儿,鱼见无动静,它会“老龙好旧窝”。这时,您就可以有备而钓。      7.放养家鱼的老溪潭,沿岸星星点点的草边是钓黑鱼的好地方。      8.时到仲秋,有菱角的溪潭,大面积菱秧败落,只留下东几棵,西几棵,有的远离岸边,钓者可用长竿长线轻抛钩至菱盘边拖钓。      总之,游钓黑鱼前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分析研究),不可教条式的单一采用何种钓法,必须根据水情、鱼情等情况,随机应变,灵活操作。      三、钓具      钓黑鱼的竿,一般要5米以上。无论是竹竿还是玻璃钢竿,要能拎起1.5千克重量的鱼。如遇上2千克以上的黑鱼,可先把鱼头拎到草上面,拖鱼上岸。钩要硬,线要韧。窝钓,线不宜长;游钓,线长3米左右。竿长、线长,施钓的范围大,人的隐蔽性好。另外,别忘带上摘钩器以备急需。
马上就到了钓黑鱼的好时期了,我说说如何钓黑鱼 根据黑鱼的生活习性,有多种钓法,如手竿游钓、发竿钓、抛竿守钓等等。我认为,就手竿钓黑鱼而言,主要是以下两种钓法:      一、窝钓(定点钓)      从初夏至仲秋这段时间,是黑鱼繁殖后代的季节。受精鱼籽浮在水表草丛中,籽色淡黄,看鱼籽的大小可判断黑鱼的大小。黑鱼做窝有一定规律,一般在溪潭的岸边处,做窝的地点基本上是年年老地方。掌握这一规律,钓者无满溪潭寻找。一旦找到黑鱼窝,绝不要用手指去触摸鱼籽,以免被大黑鱼咬伤。黑鱼做窝后,就成双成对护窝,咬钩凶猛。钓者用小杂鱼挂钩施钓,黑鱼咬钩后用力提竿,飞鱼上岸。      钓窝中黑鱼,有一种带黄色的黑色最难钓,钩在窝中点动,它不咬,而用头来顶,有时还会“空打食”,即“只听雷声,不见下雨”,是吓唬来犯者的。钓此种黑鱼一定要有耐心,它不咬钩,就把饵钩重重地往鱼头上点,使它发火,这时它会大口吞钩。      二、游钓(散钓)      从初夏至仲秋这段时间,也是黑鱼四处找食吃,长身体的时段。特别是立秋以后,天气渐渐变凉,为准备度过严冬,黑鱼吃食更猛。因此这段时间,也是手竿游钓黑鱼的黄金季节。钓者持竿在溪潭沿岸边走边钓,眼看水中鱼情,耳听鱼吃食的击水声,还要从溪潭杂草等因素出发,灵活施钓。      游钓黑鱼的具体操作动作,最基本的是点点、拖拖。无论是水面钓、半水钓、草洞钓和底钓,钩线都是在水中点点,拖拖。其目的是使饵钩活起来,暴露目标,诱鱼吞钩。      判断黑鱼是否咬钩,主要靠手感。因此,无论是点钓、还是拖钓,水面上的风线与饵钩要基本垂直。黑鱼咬钩,手感明显,使于及时提竿,拎鱼上岸。钓黑鱼虽不用打窝,但在游钓过程中,也不可能满溪潭钓,只能选择易于黑鱼藏身、寻食之处施钓。因此,钓黑鱼也有一个选钓点的问题。钓点选得好,就能多获鱼。从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以下一些水域可以选作钓点:      1.草边明水处。有些黑鱼藏在水草的边缘,可在水草前方的明水处下钩,轻点轻拖。如周围有黑鱼,点拖一二下就会咬钩。同时钓者还要注意水草中的动静,如有黑鱼转身,就要多点拖几下,等待黑鱼吞钩。      2.草洞口。有的溪潭草多且厚,就要找草洞口下钩。草洞口氧气足,也是黑鱼捕食的好地方。如果发现洞口有黑鱼开溜的情况,应迅速将钩投入草洞中,上下拖拉抖动,开溜的黑鱼离洞不远,当它看到诱饵,会立刻杀个“回马枪”。      3.溪潭岸边明水处。有的溪潭沿边无草,有的只有稀疏的草,有的东一大块草,西一大块草,在岸边有许多明水处,只要无人惊动,此处常有黑鱼设伏等食吃。钓者可在近岸1米左右的水面点动拖拉,常会有黑鱼咬钩。      4.浮萍下面好钓鱼。有的溪潭水面被浮萍覆盖,而黑鱼就藏在浮萍下面。钓者可在浮萍下拖钓,往往可钓获可观的黑鱼。      5.雷暴雨后好钓鱼。夏、秋雷暴雨前天气闷热,雨后水面凉爽,氧气充足。此时黑鱼浮在草洞口、岸边等食吃。有条件的钓友不要放过此机会。      6.拦头钓。在溪潭边沿常有黑鱼晒阳、等食吃,它一发现有什么动静,就往深处钻。发现这种情况,钓者应及时将钩投到鱼头前方一二米处半水拖钓。如果不采用拦头钓,钓者要立刻离开此位。等一会儿,鱼见无动静,它会“老龙好旧窝”。这时,您就可以有备而钓。      7.放养家鱼的老溪潭,沿岸星星点点的草边是钓黑鱼的好地方。      8.时到仲秋,有菱角的溪潭,大面积菱秧败落,只留下东几棵,西几棵,有的远离岸边,钓者可用长竿长线轻抛钩至菱盘边拖钓。      总之,游钓黑鱼前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分析研究),不可教条式的单一采用何种钓法,必须根据水情、鱼情等情况,随机应变,灵活操作。      三、钓具      钓黑鱼的竿,一般要5米以上。无论是竹竿还是玻璃钢竿,要能拎起1.5千克重量的鱼。如遇上2千克以上的黑鱼,可先把鱼头拎到草上面,拖鱼上岸。钩要硬,线要韧。窝钓,线不宜长;游钓,线长3米左右。竿长、线长,施钓的范围大,人的隐蔽性好。另外,别忘带上摘钩器以备急需。
大鱼马上就上钩来 钓大鱼是钓友们梦寐以求的事,谁不希望在自己的垂钓生涯中多一份惊心动魄的过程,多一份自豪的成就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自然水域面广鱼稀,杂鱼众多,大鱼稀少,尤其是个体在10千克~30千克的大鱼,更是微乎其微。如果,没有较为科学的方法和适口对路的鱼饵,是很难奏效的。要钓大鱼,首先要肯定所去的湖泊,水库中否有大鱼的存在。要了解水库湖泊水下的地形走势,水体的深浅以及所钓的对象鱼的习性与食性。根据大鱼的习性去选择钓点,根据大鱼的食性去调配针对大鱼的钓饵,采取行之有效的钓法和坚固耐用的钓具。再者就是造窝诱鱼的方法加上你守钓的恒心和运气。      选点技巧:大鱼喜栖息在水体的较深处,以幼蚌、河蚬、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不善游动,即使游动也不象小鱼那样动作敏捷,更不会在很大的范围里游动,因此,钓友们在选择钓大鱼的钓点时,尽量找准大鱼的藏身处,并注意钓点内水体的深浅,不要把水深超过10米的地方,或是水下平整光滑无障碍的地方作钓大鱼的钓点,而应选择水下有水草乱石杂物,河道内有洄流或缓流的湾子。当然,能在石块砌成的大坝附近或水下石块较多的地方,则是理想的最佳钓点。(因这里有螺类或河蚬可供大鱼饱腹)。此外,还因根据大鱼的摄食习惯,造窝诱鱼。做窝技      自然水域内野生杂鱼较多,当钓者抛下的饵团入水后,首先招来的是行动敏捷,游速较快的小鱼,它们往往会发疯一般地争夺饵食。如果杂鱼多的话,抛下的饵食很快会抢食殆尽,      使窝点成为虚窝,窝点无饵自然无法招来大鱼,为此,钓者最好能多备诱饵,采取一点抛投的方法,不间断地向钓点内抛投诱饵,避免诱饵被小鱼抢食的技巧,糟食中可适当地多掺一些颗粒大,比重大的饵,如煮烂的玉米、小麦、土豆、山芋等,使小鱼无法吞咽,只有在保证窝点内始终有饵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把行动迟缓的大鱼招来。大鱼口大,对钓者抛下的饵,可能三口两口就把诱饵吞光。为了使窝点持久的有鱼,又使鱼不能吃饱,可用做大窝的方法:用一个纤维编织袋,在袋口装入石头,砖块,麦麸,菜籽饼,小麦,黄豆,大米等植物类饵,然后将口袋扎紧,用锐器在编织袋上,戳上十几或二十几个直径1~2厘米的小洞,用船把饵沉入水中诱鱼,并在水面上设一明显标志,并在标志物附近抛一些引路饵。此种方法较为先进,既能将大鱼招来,又不会把大鱼喂饱,使觅食而来的大鱼食欲不减。如果,钓者刻意钓青鱼的话还可以在诱饵中掺加一些砸碎的螺蛳,这样,可加强诱饵的诱聚能力。      既然是有心钓大鱼,就得有守钓的恒心。大鱼索饵谨慎,行动迟缓,加之自然水域面大水深等原因,窝点做好后,可能几小时或很长时间无鱼,钓者应有足够的耐心守钓,不要因为别人上鱼,见异思迁,把做好的窝点放弃。      湖库钓大鱼的原则是,饲钓为主,以守为辅,抛饵做窝是守钓大鱼的前提,守钓的恒心是钓获大鱼的保障。      配置钓组的技巧:既然是钓大鱼,钓者就应配备钓大鱼钓组,竿钩轮线坠不妨大一些,结实一些。竿长有便于遛鱼,渔线轮大,储线多,可不惧大鱼挣扎,钩大条粗,可增加钩子的拉力强度,钩得牢,没有脱钩之忧。大坠有助于远投,定位效果好,能有效地抗击大水面,风大浪高的特点。根据上述的理由和长期的实践来看,钓大鱼的钓组,最佳的匹配应是:竿长在3.6米,调性偏硬。渔线轮应为2000~4000型,线径在0.40~0.45,长度为120~150 米,使用钩号在11~13 号,炸弹钩钓组,铅坠50克-~80克之间。泄力应设在钓者出大力用手拽线,能够有出线的状态。      识别鱼讯的技巧:大鱼的鱼讯不同于小鱼的鱼讯,竿梢上不会出现频动。通常的情况下,一是竿梢“大弯腰”,二是回线,当竿梢出现这两种反应时,钓者应多加注意。在竿梢正在“弯腰”时扬竿效果较好。因为,竿梢的弯弓是鱼中钩的反应,回线也是有鱼中钩的信号,钓者扬竿时应刻意地重度扬竿,以便钩牢中钩之鱼。      遛鱼技巧:大鱼中钩之后,钓者首先应克服激动的情绪,要相信自己的钓具有能力把鱼遛翻,不要因为自已的心理作用,而使措施失当。在水体无杂草或其它障碍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将鱼带至近岸,远水的空间大,钓者只要以动制动,使竿的调性与线的作用保持一致。根据大鱼冲撞的力量对泄力装置适度的微调,使大鱼负重挣扎,待鱼浮出水体的上中层后,才可将鱼收至钓位附近引遛 。      鱼的挣扎能力与鱼的个体成正比,鱼越大它的挣扎能力越大,遛鱼时要有耐心,思想上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自已的劳累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鱼没被遛乏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处置,而使中钩之鱼脱钩而逃。在遛鱼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从被遛之鱼口中,泛出大如鸡蛋,小如葡萄般的鱼星,则说明该鱼已到了体能衰竭的地步,这时,只要钓者再坚持一会,大鱼就会侧翻在水面。
钓大鱼技巧 一起去钓鱼,别人钓到了大鱼,自己却钓不到,你一定很羡慕吧,也许还会安慰自己:他的运气好而已。是的,钓大鱼确实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大鱼也永远为有准备的人服务。为什么有些钓友往往能钓上大鱼,而你总是钓不到呢?      钓大鱼要有有基本的钓具准备。钓竿的调性最好是中性的,也就是大概三七调的。在钓混合鱼比赛时要用调性硬的竿,这样可以节省宝贵的遛鱼时间。若是在平时,硬竿并不好使。因为硬竿钓到大鱼后由于竿太硬,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大鱼的走向,极易形成拔河现象。软竿就不一样了,软竿能很好的控制鱼的活动范围,把它玩弄于股掌间,以柔克钢,使大鱼有力也使不上,时间一长最终被溜的精疲力尽释手就擒。     钓大鱼要准备几套线组,不要有侥幸心理,以为用0.8号的钓线就能钓上几公斤的大鱼。春季钓大鱼子线不能小于1.5号的,夏秋季不能低于2号。这样你的线组才有了钓大鱼的基本要求和与大鱼周旋的能力,不至于钓到大鱼几个回和就切线跑鱼。      钓位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大鱼是很狡猾的,只有稍有些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所以钓鱼新手要特别注意,想要钓大鱼就一定不可以凑热闹,要选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打窝垂钓,不要说话,也不要来回走动,钓鱼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      钓大鱼一般需用打窝,打窝要一开始一次打够,不要一会扔一点,而且饵要有大有小,能招来小鱼才会引来大鱼,但是也要有小鱼吃不掉的大颗粒才行。钓饵要粘一些可有适当的散化效果,但不能雾化太好,否则小鱼一闹饵就没了。钓饵不可过香过腥,而是越天然越好,画蛇添足地加一些人工合成的香精之类的东西反而不招大鱼喜欢。
用蚯蚓钓鱼有技巧,共同学习一下       野钓的时候免不了用到蚯蚓做为钓饵,蚯蚓自古以来都被钓鱼人叫做万能钓饵,野钓的效果不凡,鲫鱼,鲤鱼,青鱼,鲶鱼,等很多种鱼类都喜欢的饵料.但是垂钓的时候使用蚯蚓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应该学学.       选用小蚯蚓。所谓“小蚯蚓”这里是指如精细牙签大的蚯蚓,适应垂钓寒冬和早春至仲春鱼儿。这时的鱼儿觅食动作轻微,张口小.吞食缓慢迟钝。在钓具上应选用细线小钩:主线l号,脑线为0.8号,钩是丸七5—6号。小钩挂穿小蚯蚓不会阻塞钩门,适应块头小点的鱼儿吸饵吞钩。要求:①蚯蚓要鲜活,②挂钩蚯蚓后钩尖或钩体不能裸露,③钩尖上的蚯蚓不要掐断,保留1厘米左右长让其蠕动,逗引鱼儿来咬钩。④垂钓宜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忌钓早晚天时。       选用瘦蚯蚓。所谓“瘦蚯蚓”这里是指因没有喂食而饿瘦的蚯蚓,大小如普通牙签大。适应垂钓公历3月初至4月中旬的仲春到暮,农历的惊蛰至清明期间。       根据节气和鱼的特点,江南有一句流传的渔谚“清明鲫鱼,谷雨鲇鳖”,正是鱼儿逆水而上觅食与繁殖时,尽量挑选瘦小的蚯蚓垂钓,便于轻口鱼吸饵咬钩。       垂钓要求:瘦长的蚯蚓截为两段,从断口处钩入,钩尖处露一点,钩尖蚯蚓留有l~2厘米长让其蜷曲蠕动。       挂钩后不要使蚯蚓堵塞钩门,多余的截头留尾于钩尖蠕动。采用细线小钩,钩最大不宜超过丸七8号。       采用“五钓”之道,即钓边、钓浅滩、钓草、钓活水、钓上下午,忌钓夜间鱼。       选用肥蚯蚓。所谓“肥蚯蚓”这里是指偏大一点或是喂养肥粗的蚯蚓。适应垂钓公历4月末至11月末的暮春、夏秋和初冬。       笔者介绍几点做法:钩线适宜,钩用丸七7~8号,如钓2千克以上的鱼用丸七9~10号,蚯蚓随着增大,或是挂多条小蚯蚓。渔线用1.5号主线,脑线为1.O号,因钓鱼太小而定。       勤换钩上死腐蚯蚓,保持钩上蚯蚓鲜活蜷动,挑逗鱼儿前来咬钩。       钩尖上的蚯蚓尾巴长度在1~2厘米为宜,不应超过3厘米。每钓一条鱼换一条蚯蚓。       逗钓诱鱼法是传统的民间钓鱼方法,一般惯用四种,此法诱鱼快,获鱼多。       定点逗引法。在钓点小幅度将钩饵提起放下,轻放速提幅度10~20厘米,引诱鱼儿前来咬钩。每2—3分钟重复一次,就在不经意间往往会有鱼中钩。       扇形逗引法。将钩饵呈扇形一定角度向左或向右斜拉,再轻缓放下,注意动作要慢条斯理,在钩饵缓慢移动时有鱼咬钩。每次横移量在20—30厘米,重复操作。       拖拉逗引法。将钩饵投向前面的最远方,由远至近拖拉,拖拉幅度20厘米左右,有意想不到的大鱼中钩。稍等1分钟拖拉一次为妥,这样获鱼率高。       移动逗钓法。此法适应缓流水,或是有风浪缓流水。       采用扁担式双钩。       逗引钓法获鱼多,消耗体力大。       蚯蚓挂钩后蘸上商品饵粉更佳。
实用浮标技术解析(请求加精) 浮标在钓鱼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浮标的各种细微反应,很清楚地了解鱼类吃饵的各种举动,从而钓获它们。正确地了解浮标、读懂浮标的真实语言,在实际钓鱼中达到人标合一的境界,是我们每个钓鱼人的追求,也是钓好鱼的关键所在。 一、浮标的作用           若想用好浮标,首先就要对浮标有一定的认知。浮标在钓鱼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鱼饵在水中的运行速度及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浮标上所表现出的颤动、上升、下顿等信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鱼吸饵进嘴的反应,同时也可大概了解到鱼的大小和种类等。 2.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大小的浮标,结合不同的调标方法钓到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 3.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造型和用途的浮标,在复杂的鱼情下较容易地钓到对象鱼。 4.借助浮标自身的浮力大小,在风大或钓远时选用中、大号的浮标,配上较重的铅坠,就能把钩饵很顺利地投到预定钓点。 二、浮标的材质 想拥有一支或几支高品质的好浮标,就一定要知道如何挑选浮标。这就需要了解制作浮标的材质都有哪些,同时也要了解什么样的材质优,什么样的材质差。用于制作浮标的材质有很多种类,这里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我主要说说目前使用最多、也是最为流行的三种材质的浮标。 1.芦苇标 制作芦苇标所用的上等材质,通常是经过了一年的风干或次年生的芦苇,其纹理美观、截面圆滑,节长的芦苇应该是最好的。用芦苇制作浮标有多种方式,更多的是把芦苇剖成两片或多片,然后再重新粘合,当然也有在实心芦苇杆中间插入一支碳纤棒后,再用刀具全手工削制而成的。如果制标人的手艺高超,涂漆配制技术也很到位,那这种浮标就是难得的精品,这主要表现在浮标自身的重量轻、比重合理、灵敏度高、信号准确。 2.孔雀羽标 用孔雀羽制作的浮标分为去壳和带壳两种。上等的孔雀羽外皮薄、色泽白、内质紧,可取用的部分也大。一般孔雀羽的浮标采用两片拼成,也有多片拼成的。两片拼成的浮标对孔雀羽的材质要求很高:单片孔雀羽的半径要圆,且两片半径需一致。这样拼合在一起后,浮标的直径圆,且粗细相对好处理,在制作时方便对标形的把握。带壳孔雀羽浮标不容易渗水,弹性好、浮力大,硬度和稳定性都不错,但没有去壳孔雀羽浮标灵敏,而且耐撞击性较差。目前市面上的高档孔雀羽浮标都是去壳后加工制作的,耐用性相对较强,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就有很灵敏的标相反应,可以说是有灵性的浮标。 3.巴尔杉木标 巴尔杉木有质地柔软、浮力大、比重小、质轻多孔等特点,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高品质的巴尔杉木浮标具有洁白的自然色,所含的木筋少,同时也具有重量轻、强度大等特点。用巴尔杉木制作的浮标可集芦苇标和孔雀羽标的优点于一身,主要表现在标的浮力大、稳定性好、鱼讯明显、灵敏度高,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综合性能最强的一种浮标。 三、标尾及标脚 标尾可分为软尾(即空心尾)和硬尾(即实心尾)。软、硬尾由于制作时所用的材料不一样,所以在性能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软尾是用一种质量很好的塑料制成,比重小于水,因而它可以稍微增加一点浮标的浮力,又由于软尾都是真空的,因此要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才会启动,因此也有过滤虚假信号的功能。软尾还有个好处是,虽然下沉幅度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顿感”较强,这也是很多钓友青睐软尾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硬尾一般都是采用玻纤或碳纤制成。硬尾的比重比软尾要大,故会降低浮标的浮力。但硬尾通常比软尾细,也就是说它比软尾要灵敏,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下沉幅度较大,有放大鱼吃饵信号的作用。硬尾虽能更好地反映出鱼吞钩的信号,但也容易出现虚假的动作。了解了软、硬尾不同的性能,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鱼情去选择最适合当前鱼情的软、硬浮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