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六爷 羊六爷
关注数: 21 粉丝数: 20 发帖数: 17,142 关注贴吧数: 11
经典与标准的讨论——国艳标准普洱开汤 谢谢 @至靓水晶 发的茶样。这两天吧里好多茶油都在讨论国艳标准普洱跟大益7542的PK。这PK嘛我觉得太主观啦,总不能一方说了算吧!今晚通宵赶功课,开个试试标准普洱提提神,顺便看看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吧~独立包装,每泡一袋的确挺方便的,不用掂量投茶量啦! 由于是茶样,茶叶就甭看了,反正不好看不来个所以然,直接上汤水吧从上而下分别是第1到10泡然后再看看茶底图呢基本上就这样啦,说说这茶吧 100ml的盖碗,投茶7.5克,沸水冲泡5秒出汤 前段汤水清甜,香气内敛,苦涩味轻,茶汤粘稠饱满,茶气足,鲜活性好有高山茶的甘凉口感,水路顺滑,喉韵顺畅,有回甘,舌下生津明显。 中段后甜度涩感均有增加,苦感若无,茶汤依然厚实而稳定,喉头甜感明显。 基本上是这样啦!如果跟7542比的话,7542前段香气比较浓烈,口感丰富有层次,但是到第4泡之后7542的香气逐渐淡薄,跟标准普洱渐趋相似,在鲜活性上标准普洱略胜一筹,估计用料上的差别吧!形象点的说,7542好比是璀璨的生活渐趋平淡,而标准普洱则是平淡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充实。就茶的表现呢,总体上说大益还是好一点,体现在前段的香气和口感上,毕竟灿烂过嘛,但到了中后段标准普洱并不吃亏。性价比嘛,这没有可比性啦,大姨妈本身就没有性价比可言。在性价比上,标准普洱就现在TB上的价格不比下关特青或者龙泉布朗差吧,是口粮茶的又一选择。 大半夜的还要赶计划书的孩纸桑不起啊!继续干活去!
陈韵的迷醉---普洱茶分步式体验法(转) 近来和茶友论茶,常常碰到一些初入门而对普洱茶深感兴趣者,交流间发现,双方在在交流上存在着很大障碍。对于资深茶客来说,茶的香气,水路,汤感,滋味,回味,喉感,乃至茶气虽然在用语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交流往往能够达到共识;和新手交流则较费力,除了词汇用语方面需做大量阐释外,其对于滋味、嗅觉、喉感、回甘等等方面的体验几乎没有经验可谈,所以对接较困难。另外还发现,新手因此也常常容易被诱导,产生误解。 这个情况让人深思;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分析后,我初步整理出了一种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暂名就叫作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现在写出来,以与各位茶友(主要是新手)共享。 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的品饮重点在于八个字,即“分步体验,综合评估”。这一方法的得出主要来自于一种基本现象。大家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若是一个人失聪了,他的观察力就会格外敏锐;而一个人若是失明,他的嗅觉和听觉也就会比正常人发达得多。这说明一个问题,除了刻苦的锻炼以外,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分步体验式饮茶法主要即植根在这一前提下。利用这种饮茶方式,我们-即便是新手-也就会很快地和更深入的体验到普洱茶令人迷醉和沉入的快乐了。 首先我们先列举出一泡茶中我们需要和能够体验到的元素。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五类:   1. 香气(基于嗅觉);   2. 水性(包括了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的描述的总称);   3. 喉感(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喉韵);   4. 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5. 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以上这些元素构成了一泡茶最终给人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饮茶时,多数人往往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而“综合信号”和较单纯的味觉、嗅觉等“单一信号”之间一般有较大的差别。举例来说,当我们喝中药时,如果端起来就喝下去,往往就会感到很大的苦味;而当一个人捏着鼻子喝一些较苦的中药的时候,感觉苦味好像少很多。在前者中,因为味觉和中药对鼻腔产生的嗅觉信号综合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非常苦”的体验;而在后者中,由于捏住鼻子摒弃了嗅觉的介入,喝药时就只有较单纯的味觉存在,只有单一的信号,所以苦味的感受就淡了许多。分步体验式饮茶法就是要利用这一原理,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单一信号的认知和把握能力。下面来介绍下此方法。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在饮茶过程中专注的单一体验能力:   1. 避开呼吸训练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泡较香的茶(譬如铁观音)来练习,目的是要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其意义在于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和排除掉嗅觉的介入,为以后的水性的体验打下基础。方法是这样的: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一至两秒中,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2. 咀嚼茶汤训练   不知道大家可见过那些无牙的老奶奶吃东西,她们蠕动着上下唇,用牙床来触碰食物使之碎裂,以方便吞咽和消化。因为没有牙,所以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会产生较细腻的感觉,因此,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将来饮茶过程中对茶的清澈度,粘稠度,润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下基础。大家可以多练,因为类别的判断虽然容易,但是程度的评估则比较较难。 3. 吞咽训练   一般来说,人吞咽汤水,往往是会用舌的后部以及喉部的动作来共同完成;但是这样就会令舌面紧张,因此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这样,舌面在此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对的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会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使用水进行锻炼,日常不妨多练练。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要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水是自己“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4. 回气训练   普洱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来自喉部的触感加上喉咙深处回出来的香气和甜润感(回甘)构成了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并从中得到深度的体验。回气的方法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呼气出喉的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自鼻腔中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是鼻腔内,一般来说反复几次即可做到。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在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但是在具体饮茶时则不需要出声,关键是掌握了此种感觉就好。 接下来,我们介绍具体的品饮法。 品饮的基本程序分为以下几步: 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 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 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 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清澈度和柔和度以及滑润度,还有滋味和茶汤之间的融合度 吞咽――这一过程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 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香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 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我们一开始说过,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分步体验”,因此,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这一项上,即要专注。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中,努力分辨其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调整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将不再存在;另外,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大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清冽度,润滑度,粘稠度;若此时呼吸,则该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在吞咽的时候,注意力则应当集中在对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若是此时还沉醉在对汤感的体验上,则其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回气的过程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的过程中有呼吸动作,则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回气时注意力的重点要放在“喉部”,这个对于坊间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都有较大的评判意义。而当“喉感”体会过后,注意力则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上,此时,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要做出准确的评估,时间和程度和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是一泡茶中味觉部份的客观呈现。 开始时,新入门的茶油往往不能够做到注意力快速的转移,那么,我们则可以采用重点评判法。譬如,第一口主要评估香气,第二口主要评判汤感,第三口重点放在水路,第四口体验喉韵,第五口重点体验滋味和回味。这样比较容易做到,相对来说也深刻一些,然后随着时间和不断的品饮,渐渐的,就能够做到“一口下肚,满盘皆知”的理想境界了。 近年来,普洱茶已逐渐成为人生生活中高尚的体验之一,其健身作用自不必说,饮茶时得到的陶醉境界更是普洱茶渐趋流行的主要原因。掌握争取地和深入的饮茶方法,在日常生活或闲暇时光中,冲一壶茶,感觉世界之大世界之奇;抿两口入口入腹,感觉历史之悠长深远,人生之无穷怀想,则不是神仙,胜似仙人:飘飘然,淡淡然,物我两忘,优哉游哉。
普洱冲泡技巧(转) 如何冲泡好一壶普洱茶?既是一种技艺、技巧,是饮茶者经验的积累,通过正确的冲泡,充分展现普洱茶的茶性、茶美、茶俗,使饮者达到陶冶情操、身心愉悦、养生延年的目的。冲泡普洱茶还是一门艺术,它富于变化,富有个性,富于创造,而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定式"。本文就冲泡普洱茶时应注意的"窍门",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与读者交流。 喝茶前的准备工作 选水:水与茶的关系,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如"无水不可与论茶","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等等。 云南品茶用水丰富,山泉众多。昆明附近也有许多好山泉,如西郊的"妙高寺"、"西山",宜良"宝洪寺",澄江"西龙塘"等等,都有品茶好水。山泉水对茶性的展现各具特点:有显香的、显醇的、显甘甜的、显活性的;也有同时兼顾几个特点的。选水一般以甘洁、鲜活、清冽、泡茶时不显涩味、茶叶汤色稳定为首选。现今云南很多茶人或爱茶人时兴到野外取水,以活水烹茶,达到香茗美泉两相宜的境界。新鲜山泉对于提高茶叶的活性和香气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就普洱茶尤其是陈年茶而言,山泉水如经过陶缸"养水"后再烹茶,对于展现普洱茶的"陈韵"效果更佳。 选器皿: 1、茶壶 普洱茶的泡茶器皿以宜兴紫砂壶为首选。紫砂壶的良好透气性和吸附作用,有利于提高普洱茶的醇度,提高茶汤的亮度。选择砂壶一般以朱泥调砂和紫泥调砂为理想,以利于提高透气性。   茶壶容积相对宽松,便于茶条舒张和滋味的浸出。这与乌龙茶用壶"以小为贵"恰恰相反。二三人同饮普洱茶,一般用250毫升紫砂壶,人多时可用300-400毫升的茶壶冲泡。刚买到的新壶要用茶水煮一煮,以去除"窑味"和土味,并经使用一段时间(俗称"养壶")后再冲泡好茶,达到"壶熟茶香"的效果。此外,用瓷壶和瓷盖碗茶具也可冲泡普洱茶。 2、烧水具现今常用"随手泡"烧水,比较方便。如果冲泡一些比较好的普洱茶时,应以铜壶或砂壶明火烧水,以保持泉水的活性和提高水温。 3、茶杯 一般以白瓷或青瓷为宜,以便于观赏普洱茶的迤俪汤色。茶杯应大于功夫茶(乌龙茶)用杯,以厚壁大杯大口饮茶,这既适应普洱茶醇厚香甜的特性,也比较贴近云南人粗旷的饮茶习俗。 4、公道壶 以质地较好的透明玻璃具为首选。普洱茶以茶汤晶莹亮丽、颜色多变而著称。人们常常把云南普洱茶的汤色比喻为"陈红酒"、"琥珀"、"石榴红"、"宝石红"等等。观色已成为普洱茶艺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普洱茶的茶汤色泽和质地因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用料、储藏环境、陈化年限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观汤既是审美也是评价茶质好坏的重要环节。 5、剥茶起形状像起子,以硬木或硬竹子制作,用于紧压茶的解块。通过逐层拨茶,既能保持茶条的完整,减少碎末茶,又便于面茶与里茶的搭配,准确反映紧压茶的品质。 备茶 对于普洱紧压茶,茶性有里外之分,即便是一块里外用料一致的紧压茶,随着存放时间的延续,表茶和里茶的茶性也有区别。所以,在饮用之前,应将紧压茶解散,放入陶罐里让其散散气,同时让面茶与里茶混合均匀。对于密封较严的小包装散茶,饮用之前也应让其透透气。经过这样处理后饮用,其品质优于现解块现开封现冲泡。这有点类似于品红酒,一般应避免现开现饮,开瓶后放一段时间后再饮,以"激活"酒性。   熟悉茶性   云南普洱茶有散茶和紧茶之分、新旧之分、青茶和熟茶之分;发酵茶有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等,茶性各不相同。每一支普洱茶都有其独自的个性,只有熟悉所泡茶叶的个性,再通过娴熟的冲泡,才能展现出茶的个性美。茶性决定了茶具的选择、投茶量多少、水温的高低、冲泡节奏快慢,甚至于选用什么水。茶性与冲泡方法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关系。就云南普洱茶的冲泡技巧而言,粗老茶不同于细嫩茶,青饼不同于熟饼,陈茶不同于新茶,轻发酵茶不同于较重发酵茶,"苦涩底"茶(苦涩味偏重)不同于"甜底"茶等等。因此,对一支普洱茶要进行必要的试泡,通过试泡熟悉茶性,确定冲泡要领。 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普洱茶需要泡较长时间才出味,而有的普洱茶却能短时出浓汤。这是由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在起作用。无论传统青茶还是人工发酵茶,基础原料都是云南晒青茶。传统晒青茶大多为茶农手工揉捻,其揉捻时间较红茶、绿茶、观音茶等茶类短,揉捻程度也轻于这些茶类,因而茶味的浸出时间相对较缓慢。这类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总是让人有"茶味持久,茶韵悠长"的感觉。当然,也有采用机械揉捻制作晒青毛茶的。这部分茶叶冲泡时出味相对较快。此外,云南大宗普洱茶紧压茶,除用少量细嫩面茶外,大多以中级茶为主料,甚至有部分粗老叶。这些成熟叶和粗老叶对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部分茶叶的滋味浸出也相对细嫩茶较慢,也不宜快速冲泡。再从发酵程度对普洱茶的滋味浸出速度影响看,轻发酵或发酵适度的普洱茶,其滋味浸出速度慢于重发酵或发酵过度的茶。 冲泡方式 1、宽壶留茶根闷泡法:对于品质较好的普洱茶采取"宽壶留根闷泡法"。"留根"就是经"洗茶"后从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在茶壶里一部分,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四出六"或"留半出半"。每次出茶后再以开水添满茶壶,直到最后茶味变淡。 "闷泡"是指时间相对较长,节奏讲究一个"慢"字。"留根"和"闷泡"道出了云南普洱茶的茶性。采取留根和闷泡,既能调节从始至终的茶汤滋味,又为普洱茶的滋味形成留下充分的时间和余地,达到"茶熟香温"的最佳境界。 2、中壶"功夫茶"泡法:就是现冲现饮,每次倒干,不留茶根。茶壶的容积因饮茶者的数量而定。用此方法也能冲泡好云南普洱茶。如对部分比较新的普洱茶或有轻异味的茶,使用中型壶现冲现饮,头几泡除去新异味,提高后几泡的纯度。对于部分重发酵茶,采取快冲倒干法便于避免茶汤发黑。对于苦涩味较重的茶叶,中壶快冲能减轻苦涩味。对于一部分采用机械揉捻制作晒青的普洱茶品,因茶味浸出较快,冲泡时也以此法为宜。   现实中常常会见一部分储藏不当而茶叶质地却很好的普洱茶,要么轻度受潮,要么窜味,开汤时茶味不够纯正,但浓甜度和厚度尚可。对于这类茶叶,冲泡时也采用以宽壶闷泡法,只是头一、二泡不留根,三泡起再留根闷泡。 3、盖碗杯冲泡法:此法有利于提高冲泡温度,提高茶叶的香气,比较适宜于冲泡粗老普洱茶。但对于一些细嫩茶,要求冲泡者要手艺娴熟,否则会出现"水闷气"或烫熟茶叶的现象。盖碗冲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器皿对茶汤醇度的有利影响,比较适合评茶。  冲泡中注意的问题 1、投茶量:冲泡普洱茶时,投茶量的大小与饮茶习惯、冲泡方法、茶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富于变化。就饮茶习惯而言,港台、福建、两广等地习惯饮酽茶;云南也以浓饮为主,只是投茶量略低于前者。江浙、北方喜欢淡饮。就云南人的饮茶习惯而言,采用留根闷泡法时,冲泡品质正常的茶叶,投茶量与水的质量比一般1:40或1:45。对于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可以此为参照,通过增减投茶量来调节茶汤的浓度。如果采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适当增加,通过控制冲泡节奏的快慢来调节茶汤的浓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变化。例如,熟茶、陈茶可适当增加,生茶、新茶适当减少等等。切忌一成不变。 2、泡茶水温: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温有利于发散香味,有利于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温也容易冲出苦涩味,容易烫伤一部分高档茶。确定水温的高低,一定要因茶而异。例如,用料较粗的饼砖茶、紧茶和陈茶等适宜沸水冲泡;用料较嫩的高档芽茶(如较新的宫廷普洱)、高档青饼适宜适当降温冲泡。避免高温将细嫩茶烫熟成为"菜茶"。   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沸水温度低于沿海、平原地区。如昆明的沸水温度在94℃左右,适合直接冲泡绝大多数熟茶,对于青茶,除部分高档茶外,大部分也可直接用沸水冲泡。在冲泡部分高档新青茶时,除直接降温外,还可通过不加壶盖或沸水高冲来降低水温,避免因茶叶烫熟而产生"水闷气"。 3、冲泡时间:冲泡时间长短的控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香气、滋味展现充分准确。如前所述,由于云南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的特殊性,决定了冲泡的方式方法和冲泡时间的长短。冲泡时间的掌握,就规律而言:陈茶、粗茶冲泡时间长,新茶、细嫩茶冲泡时间短;手工揉捻茶冲泡时间长,机械揉捻茶冲泡时间短;紧压茶冲泡时间长,散茶冲泡时间短。具体掌握时,要根据茶叶的特性决定。例如,用350毫升紫砂壶"宽壶留根闷泡法"冲泡八十年代生产的中档七子熟饼"7572"(勐海产)时,投茶量6-8克,经"洗茶"后注入沸水,闷泡5分钟后,倾出二分之一即可饮用。用同一方法冲泡同时期的中档青饼时,投茶5-7克,经"洗茶"后注入沸水,闷泡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如用此法冲泡"民国"时期的紧茶时,投茶量适当增加,闷泡时间可延长到5-7分钟。对一些苦涩味偏重的新茶,冲泡时要控制好投茶量,缩短冲泡时间,以改善滋味。   4、关于"洗茶":"洗茶"这一概念出现于明代。《茶谱》(明朝)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对于普洱茶,"洗茶"这一过程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大多数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数年后饮用的,储藏越久,越容易沉积脱落的茶粉和尘埃,通过"洗茶"达到"涤尘润茶"的目的。对于品质比较好的普洱茶,"洗茶"时注意掌握节奏,杜绝多次"洗茶"或高温长时间"洗茶",减少茶味流失。
浅谈普洱茶的存放(转) 1、光照 光照是普洱茶的一致命伤害,不仅是指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也指家庭及商店使用的陈列柜存放普洱使用的石英灯。光照对普洱的伤害,偶的观点在于光线中的红外线及紫外线。光线的照射会使茶叶里的物质发生光分解,以及使茶叶存放的环境温度上升(由红外线造成,所以不指光管照射)。由于光照对茶叶的影响,偶做了2个破坏性试验:分别将两个下关生沱用密封袋封存分别放在太阳及石英灯下进行直接光照。试验结果表明,太阳照射的普洱茶(照了1周)茶体表面发红有光泽,具有阳光照射的“日晒味”(这里的日晒味不是指外面所说的普洱茶加工时的晒青味,别搞错了!你也可以在家试试,别用贵茶试,除非你只有贵茶,哈哈)开汤后汤色偏红,味带酸,没甘甜味,茶味非常淡,香气就是那个“日晒味+酸味”,叶底偏红(如果你想红些就多晒几天)。另一个使用石英灯照射的沱(照了半年,每天不少于5小时。晚上回家吃饭时开到睡觉,电费好贵)茶体跟日晒的区别不大,但没有“日晒味”。开汤后汤色及叶底偏红,茶味、回甘、茶香明显转弱,但没“日晒味”和酸味。以上试验均以留样茶对比。另紫外光灯照的还没试过,主要是紫外线对人体有杀伤力,不敢开。 2、湿度及温度 湿度和温度对茶的影响是存在共同作用的,影响比光照更大,当茶叶受潮时,水分会使茶叶成分发生生物和化学变化。对此,偶又做了一下几个试验。把生沱分别至于一下环境: A、高温高湿。熏蒸法(用温水增加空间湿度),温度>35度,湿度>80% B、高温低湿。烘烤法(用抽湿机),温度>40度,湿度<15% C、低温高湿。喷雾发(用水直接喷雾后存放低温环境),温度<10度 D、低温低湿。干燥发(存放于干燥坛中,空调房控温),温度<25度,湿度<30% 以上试验基于本人从事的行业,所以有化验和小环境模拟设备。感谢公司,哈哈..试验结果:A、长毛了,不敢喝。用扫清里后,表面发白,结构松散,有强烈的霉变味(晒晒可能没那么厉害,应该强通风也可以吹散些,很多人称为退仓吧?退了仓我也不敢喝,因为太“陈”了)。开汤后汤色漆黑、浑浊,有霉味,叶底炭化霉烂,黑黑的。至于口感应该有人比较了解,麻烦帮我补充一下。(祝你身体健康!) B、表面有光泽,色偏黄亮,较松散,有清淡茶香。开汤后汤色偏黄清澈,有茶叶清香和香甜味,口感清甜,回甘稍弱,无苦涩,叶底偏黄。 C、表面无光泽,有白点,有轻微霉味(看存放时间长短)。开汤后汤色红,有轻微霉味及茶叶香混合,口感“滑”,回甘回甜非常弱,有轻微苦味。叶底偏红。 D、表面黑亮,有光泽,具有茶香。开汤后汤色清且亮黄,有强烈的茶香,回甘回甜强,涩味比较重,叶底油绿。 以上是温湿度对茶叶的影响,你和的是哪种存放的茶呢?(再一次祝各位身体健康,有多些好茶喝) 3、异味 异味这东西就不多说,茶叶容易吸味,存放的地方有什么味她就吸什么味,所以特别情调别在放茶的地方使用香水、药油、味道浓重之物。例如你放陈皮就有陈皮味;放桂花就有桂花味;那各茶友可以发挥想象,解放思想,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味道:沙宣香、飘柔香、白兰香、樟香、芒果香、梅子香、烧鹅香...越说越流口水,约说越远,去菜市场买只烤鸭腿吃,哈哈... 4.、氧气 氧气对普洱茶的作用我个人理解是有的,但时间很慢,效果不明显。偶把普洱茶存放在纯氧环境中,但变化不明显。通风的作用大概在于平衡室内跟室外的温湿度,防止室内温湿度过高或积存异味。对于通风时机,可选择秋冬季湿度低的季节进行对流通风,夏季高温时可进行交换式通风,即只开窗或门,防止通风量过大。如果通风量过大,感觉如何?各位可以站在空调的散热机处站几分钟。请尽量避免在梅雨季节、雨后的晴天等湿度大的时间通风。 5、小动物 对于小动物,各茶友需留心的是白蚁,见到它你就头疼,一定要赶尽杀绝。小书虫是吃纸不吃茶的,不用怕。老鼠一般也不吃茶叶,不过要注意不要让老鼠在你的爱茶上大小便。 6、容器 如果是原包装,那最好不要拆开,考虑存放的方便。如果是少量的茶叶,可按自身条件选择紫砂罐、陶瓦罐、纸皮箱。存放茶叶最好不要用塑料材质或瓷器密封普洱茶,上油的陶罐也不是存放的首选。一些茶品原包装有塑料包装,但大多使用塑料包装不会影响茶叶存放,so还是不拆为好。 还有一点,偶个人认为2年内的新茶最好先用纸箱存放,让其和存放的空间达到平衡,再改用紫砂罐存放。使用防潮珠对适度的控制是可以的,因为防潮珠对空气中的水分是动态吸收的,当空气湿度低于50%,防潮珠的作用就不大了,大家不用担心过于干燥。对于抽时机和空调的使用,偶不提倡,一是耗能高,不符合经济利益。二是使用人为手段改变存放条件所牵涉的技术需要特别高,一般的藏家请小心尝试。偶试过觉得很麻烦,在南方高温高湿的地方效果是有的,但再一次提醒,人为改变存放条件必须先掌握一定的技术再做。 以上是偶多年实践的一些心得,供各位参考。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出并改正,欢迎交流。 以下是对大量存茶(不指大仓库,因为我也只用一小房间存放)的补充: 对于存茶量比较大的朋友,在存放时应注意离地离墙。由于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墙体和地面容易凝聚水滴,影响茶品存放。所以一般使用地台板垫起茶叶,避免直接与地面接触。同时与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偶的茶离墙10厘米左右)。 另外压力对茶叶的影响,偶对这问题体会不深。但不建议把原箱原件的茶垒得太高。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放下层的茶叶由于受重压,会使茶叶和包装变形;二是考虑安全问题。 翻仓有助于茶叶的通风,所以大量存放茶叶的时候,一段时间后对茶叶翻仓是需要的。偶一般半年翻仓一次(偶是不是很懒?哈哈....)顺便检查一下茶叶。其实,翻仓的频率不必太高,以免由于经常搬动茶叶损伤包装物和茶叶。 很多茶友问及普洱茶的存放细节,下面我讲分别对存放容器、存放地点、人工抽湿等一些方面作一些对比,跟茶友们分享我的存放乐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