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城守陵人
南新城守陵人
祖籍吉林,祖上随龙入关至清东陵,后居住在南新城三村,先在外地工作,喜欢清东陵历史
关注数: 10
粉丝数: 18
发帖数: 415
关注贴吧数: 10
裕妃园寝的御路的部分换砖,可悲呀!!!! 前几天回清东陵,在裕妃园寝看见2个工人正在拆除几百年的御道砖,取而代之的是新做的便道砖,说是为了游客走着方便,难道几百年的砖就不是文物吗?难道游客的路一定要用历史的文物来换取吗?一块御道砖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完成,难道现在的人就这样忘记历史了吗?
知识普及:清兵背上的“兵”和“勇‘ 大家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好像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不是这么回事。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 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 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 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在雍正,乾隆朝后期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一般来说二者称为乡勇营兵。 不过要注意一点,有人常把绿营兵当作汉军旗。其实二者完全不同。汉军旗,称“乌真超哈”(ujen cooha),汉译为重兵,据说是因为汉军旗多为火炮部队。不像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是以骑兵见长。入关之前就有八旗汉军了。而绿营兵是入关后筹建的,在营军士为民人,而非(汉军)旗人。
乾隆家宴情况 在元旦、万寿、除夕或其他节令,还在乾清宫摆家宴,即皇帝与后妃等共同与宴。 这是为数很少的、皇帝与后妃等人在一起进膳的时刻。但仍是一人一桌。平时各在本宫进膳,有时皇帝召某妃嫔侍膳,也不同吃。《国朝宫史》载,与宴后妃等皆穿吉服。皇帝升座、降座奏中和韶乐,后妃等行礼时奏丹陛大乐。进馔、进果、进酒时分别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并有承应宴戏。《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二年除夕乾清宫摆家宴的情况是: 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摆群膳、冷膳、热膳四十品,有各种糕点、果品、小菜和青酱,皇帝用金匙、象牙筷,并摆有花瓶和纸花。 左边:皇后,头桌宴(即头等宴)一桌,摆群膳三十二品及各种点心,也有花瓶和纸花;娴妃,二桌宴一桌;嘉嫔、陈贵人,三桌宴一桌。 右边:贵妃,头桌宴一桌;纯妃,二桌宴一桌;海贵人、裕常在三桌宴一桌。此时妃、嫔等人数尚少,二等三等宴桌比皇后桌上的食品要少。所用餐具亦不一样,均用高桌,坐于椅上。晚宴于酉时(下午六点前后)开始,先摆热膳,进汤饭,然后进奶茶,开始转宴。最后是酒膳、果茶。
皇太极的女儿们及其归嫁 1、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女儿: 第二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嗒,天聪九年嫁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 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崇德四年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奇塔特 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顺治二年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土谢图亲王巴达礼长子巴雅思护朗 2、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女儿: 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崇德六年嫁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子弼尔塔哈尔(出嫁时间不对) 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顺治五年指配巴林部辅国公色布腾为额附 第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顺治二年嫁内大臣鄂齐尔桑之子铿吉尔格 3、懿靖大贵妃的女儿: 第十二女,封固伦端顺长公主,婚姻状况不详 4、继妃乌拉纳喇氏的女儿: 第一女,固伦公主,天聪七年嫁敖汉部台吉班第 5、侧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儿: 第六女,原封固伦公主,崇德六年指配伊尔根觉罗氏都统阿山之子夸礼,顺治元年下嫁 第九女,无封(看来不是嫁到外面去,或是不得宠) 6、庶妃纳喇氏的女儿: 第十女,封县君,顺治八年嫁瓜尔佳氏原封一等公图赖之子辉塞 第十三女,无封,嫁瓜尔佳氏事都统拉哈 7、庶妃奇垒氏的女儿: 第十四女,封和硕恪纯长公主,顺治十年指配平西王吴三桂之子三等子爵吴应熊为额驸
太后下嫁多尔衮为什么是假的? 已故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故宫退食录》内收有一篇他关于清代宫史研究的讲话。其中涉及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真假问题。朱家溍认为所谓太后下嫁是假的。理由很简单,说得简明扼要。就是有人之所以认为太后下嫁是真。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初太后下嫁多尔衮确有其事。但后来乾隆时的清朝君臣把当时的下嫁诏书偷偷销毁了,所以后世无证据。其实这说明他们不了解清朝制度。按清朝制度,太后下嫁是国之大庆,当然要颁诏天下。而后世的清朝君臣如要否定这件事,也必须用公开的方式否定,即明发谕旨,声明当初太后下嫁是多尔衮矫诏,伪造圣旨,其实根本没这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案翻过来。不然,偷偷销毁宫中的一件原始文件又有什么用呢?相信太后下嫁为真,关键还是在于不了解清朝的制度。以为只要偷偷销毁一件原始诏书就没事了。属幼稚的小儿科想法。
这是什么? 中间金黄色的是什么图案?
这是什么植物?
谁知道这个神兽? 谁知道正面图上的兽叫什么?代表谁么寓意?整幅图案的意义是什么?
南新城人 终于找到东陵的吧了 呵呵呵,好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