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笼寒烟 月笼寒烟
关注数: 0 粉丝数: 73 发帖数: 5,894 关注贴吧数: 6
韩寒为老徐电子杂志贡献文章<说徐志摩> 博客冠军徐静蕾最近发话了:“我能让每个作家成为最有钱的人。”  当然,以老徐的本色,她不会信口开河,她的依据,就是近期新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在徐静蕾的《开啦》中,最腕儿级的作者当属王朔和韩寒,王朔贡献了全新出炉的《千岁寒词解》和《我对千岁寒第一版的几点观感》,而韩寒则提供了自己的博客文章《说徐志摩》。 徐静蕾、王朔、韩寒,这三位本来各自都拥有大量拥趸,再加上缠绕在三人身上的纷争、话题、绯闻,所以徐静蕾对《开啦》信心十足,她说:“《开啦》上线初期,读者量将不低于两百万。有一天,《开啦》也会像我的博客那样,变成世界上下载量最大的电子杂志。”  其实电子杂志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5年12月,杨澜就创办了第一个名人电子杂志《澜》,之后,陈鲁豫、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等都纷纷跟进。此次徐静蕾的《开啦》之所以引起网友关注,首先是因为有众多名家写手为她保驾护航,其次她还声称:杂志所有方面得来的收入都将有分红付给作者。老徐说:“我觉得写东西的人不能只是奔小康,应该是能富起来。”这个头顶全球“博客王”桂冠的名人,在博客不再极具噱头时,在众多热热闹闹开博客的名人又悄无声息地“息博”时,在自己的博客书《老徐的博客》在图书市场遭遇滑铁卢之后,开始染指电子杂志。业内人士预测:“2005年是名人博客元年,2006年是名人博客息年,2007年将成为名人电子杂志元年,电子杂志就是博客的终结者。”  名人博客难道真的就要走向寿终正寝了吗?这倒未必,但是它不如以前辉煌灿烂倒是真。当初抱着炒作心态开博的名人,在博客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引起口水无数后,不是因为招架不住网友的炮轰而关博大吉,就是因为再难有新鲜噱头吸引眼球而不得已黯然退出。当初抱着凑热闹心态找枪手开博的名人,开始态度就不够真诚,随后质量也越来越敷衍,最后终于门庭冷落,博客也就成了“荒地”。博客的另一层困境是始终走不出不能赢利的困境,看不到曙光,也让人觉得博客越来越像鸡肋。2005年年底创办的《澜》,已经让一部分敏锐的人感觉到一个更为全方位的“明星秀场”,而累计到目前,已经有5000万的阅读率更让人嗅到了钞票的味道。  相比于受众群分散,广告商找不到明确目标群体的博客而言,电子杂志确实具有优势。有媒体报道,《澜》已经实现盈利,陈鲁豫在自己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仪式上也声称,因为有很多广告赞助,她的杂志刚刚推出首期就已经盈利了,《开啦》的首期广告收入更是超过100万元,其中徐静蕾代言的3个品牌均已成为广告客户。如此看来,名人电子杂志“钱”途是光明的。  但是办电子杂志也不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活儿,钞票还是要大把大把砸下去的。据悉,《澜》的幕后团队多达22人,包括责任编辑、创意总监、设计总监和美术、动画方面的技术人员,此外还有编导、摄影、摄像和市场总监,每期投入最少也得10万元。虽然大部分创办电子杂志的名人顶多只负责一下杂志的整体思路甚至挂个名,但杂志到底是杂志,不能像博客一样随意拉家常,正如高圆圆说的那样,“我觉得电子杂志比博客更精致一些,每翻一页都有不同的音乐作背景,可以细细品味文字,跟翻阅一本书一样”。  不过让人心存隐忧的是,仔细翻阅这些电子杂志,跟市场已经饱和、同质化严重的平面杂志内容趋同的趋势已经浮现,如果真是这样,到时候就只剩烧钱不见掘金了。早已经非常挑剔的读者、网友在尝了几回鲜之后,马上就弃之无悔了。http://news.sohu.com/20070513/n249987731.shtml
我不喜欢巴黎到达喀尔。韩寒。 很多人问我,我为什么不去参加巴黎到达喀尔的拉力。那才是车手的天堂。我从没那么觉得过。谁说是车手就要喜欢巴黎到达喀尔来着。一个多星期的比赛,光一个赛段就近千公里,还没路,全是沙漠,车又慢(厂商车队除外),忽悠忽悠,又辛苦,还不能洗澡吃好吃的,实在是不能体会乐趣。为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到达玫瑰湖?我可以有别的目标去实现。对我来说,赛车就是比快,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车和人都推向极限,将赛道也用到极限,比如WRC,这样才比较开心。我从不觉得开吧开吧开个个把礼拜还迷路的那叫赛车。关键是巴黎到达喀尔的时间正好是中国过年,我又特不喜欢出门和收拾行李。如果我哪天不幸去巴黎到达喀尔了,那肯定是车队的意思。本人真的从没参加巴黎到达喀尔的欲望。 我想起北京认识的一些朋友,从来只选择操控差,油耗大,加速慢的吉普车,还改装了绞盘,并让人匪夷所思的一直背着帐篷和斧子,关键是,这帮孙子几乎从来没开车出过四环。选择吉普车的原因是,够男人,我觉得,有这想法的,就不够男人。巴黎到达喀尔的比赛也是这帮从没上过土路的家伙神往的,而且似乎一辈子只要去一次就满足了。我很负责任告诉大家,他们都在装丫挺,真想去,就能去,那比赛不像F1,巴达接受私人报名,破釜沉舟妻离子散家破人忘都要去,一年一年挂在嘴边说的,都是扯XX蛋。 我的几个朋友去了巴黎到达喀尔,都是中国的一流车手。我很钦佩他们。路程漫长,而且辛苦,祝他们安全。我以实际行动鼓励他们,我过几天参加每年一度的上海到北京自驾游,参赛车辆就我一台,我开的慢,人老了,开车容易累,开开停停堵堵,在天津迷迷路,20个小时。
韩寒。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多情死的早 今天终于看了《我飞,我飞,我飞飞飞》三部曲的终结篇《情癫大圣》。我在想,我们的大导演,是不是很多时候没有爱情了,很多时候没有被感动了。多年没有被感动的人,如何能拍出一个感动别人的片子呢?除了片子里的演员互相“我被你感动了”以外,我看的一头雾水。还是没有想象力啊。多年前的大话西游是不错的电影,事隔多年,刘导演把自己嚼过的口香糖渣子翻出来,又嚼了一遍,自己还嚼的津津有味,末了吐出来对大家说,一起嚼嚼。片子里又响起“I 服了 YOU”的时候,还真有一片人轰笑,I 服了 THEM,可能是我太没有幽默感,这好笑吗?从头看到了尾,整个片子里没有什么幽默的地方。不至于这样的,如果一个人真的想给这故事一个交代,真的想了很多年,不应该是这样子。 片子里讲到爱情,既然影片不好笑,那我只能当这是爱情文艺片。爱情没有什么可讲的,人的感情,都是因人而异的。因人而异的意思是,因遇见的人不同而不同。我从来觉得,喜欢和爱是相同的感情,就如同爸爸和爹是相同的一样。没有理由觉得喜欢是浅而爱是深。如果隔岸观火,说不定还感觉温暖,如果烧的是你仇人家,那更加温暖。如果飞蛾扑火,八成就是不好结果,扑准了,给烧死,扑大发了,把火灭了。 爱情这东西,死活是个死,生活这东西,死活都得活,这两个东西一凑合,只能折腾的半死不活。
韩寒。续。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无极观后感 今天去看了无极,80一张票子。人不算少。 无极开始了。 后来无极就结束了。 看完以后我很茫然。有那么几条感受1:中国的所谓大导演是不是都有点用力过猛了。感觉上,这样用台词和眼泪拼命渲染气氛应该不是所谓大师的行为。看来最近陈憋坏了。我想,我爱你三个字如果要用我爱你来说出来,那是最低等的表达方式,如果在电影里要用台词说出来,那是低等中的低等。2:陈导演显然没弄明白电脑特技和网友FLASH是有区别的。其中一幕张东键从花草中走来就感觉是后面扯了一个挂历拍的。3:我不明白为什么最近的导演都那么爱用电脑特技。难道是要表达的东西已经不能用真实的镜头表达出来了?尤其是老导演们,都很赶流行,看国际上都用这玩意儿,我也用,但没找对人做,没花够钱,结果拍出来成这样。这就好比看到最近流行CK内裤,马上去襄阳路买一条,远看还挺像,仔细一看,原来是OK。4:多么大的投资啊,我们的投资人为什么不给年轻人一点机会。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挺不争气。5:电影里说,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我想,投资方看了肯定会赞同这话。6:整个电影真是又散又长又教条。好不容易有点想法了,马上借演员的嘴说出来。演员在哭,台下都在笑。一个商业的片子,肤浅点可以,但连样子都没有,就太不像样子了。7:其实这可以和成龙的《神话》组成一个系列,叫《我飞,我飞,我飞飞》。8:事实告诉我们,老婆做制片人会影响作品的质量的,尤其在老公还参与剧本创作的时候。9:听说张东健拍完片子看了小样以后哭了。我们一直以为是感动的,原来是。。。。。。10:中国的导演就是不会点到即止,一定要点死为止。11:陈的电影还是太做作。台词和剧本还是太装了。演员不脸红也是本事。估计陈年轻的时候也爱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无极。。。无聊至极算了,还很扭捏不自然。我最讨厌长相平常的姑娘发嗲。12:电影票太贵。13:电影让我想起我童年,昆仑那个不是动画片里“豹的速度”吗?14:昆仑牵着张败芝用豹的速度在跑,张在空中飞,穿了白羽毛衣。无欢像个观众一样在旁边看着。这个场景蕴涵的意思是,当着观众的面放鸽子。15:朋友的经典一句,我们都错怪了张艺谋。其实本人一直觉得张拍的还是不错的。但还是用力过猛。难道他们平时不运动吗。16:还是少认识人比较好。看徐静蕾那边的欲说还休样,真是替她急死了。好在我多年刻意保持谁都不认识,这样说谁都不愧疚。希望心直口快的人向我学习。 感受完了。希望中国电影可以繁荣,投资方可以给更多的机会给年轻人。中国人其实是很有想象力的。我们怎能输给韩国。也希望广电局拓宽思路,神六都上天了,我们的电影为什么还一直地下。你们应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不是限制电影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年轻导演也不要那么反动,至少你们还白白胖胖活到现在,别装愤青,一个自嘲都不会的人怎能去嘲自己的国家呢。像吕克贝松,拍TAXI的时候把德国车和日本车嘲的多有意思。虽然法国车事实上是没那么好的。要有想象力。要给中国电影争气。
韩寒。同学少年都很贱。 今天看到电影无极的宣传,可以想及,这是个值得看的电影,毕竟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我看到一个报道,说除了郭敬明的小说外,以前一个新概念的作者也主动写了一本关于无级小说,献给了陈凯歌,希望得到他的首肯。我觉得首肯不是首肯是次要的,对陈来说,有没有商业的价值是最重要的。郭无疑是有商业的价值的,所以他们两人一起一起做这个事情是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不能想象为什么有别人要凑进来。我不相信这些人没有别的自己想写的东西要写,为什么一定要去借一个大制作的名声呢。我有迂腐固执的想法,文学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大宗,所有的这些应该为纯粹的文字而服务。虽然电影是视听的载体,但文学已然是脑子里的电影。作为一个写作者,要清高的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一个作者一年是没多少精力来写小说的。无极的小说在选作者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作者在某网站一字排开等待选中,只要被选上,就马上甘愿给大导演写一个商业宣传品(这还不是剧本),这是很贱的。当然,谁写谁不写都是事先定了的,要不真评上一个人家还不愿意写,那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情。我能想象名单中不少人翘首等待的摸样。可是,这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应该是年少气盛的(至少他们有些人平时表现出来是那样的)怎么一个个未老先衰,碰到大电影就低头哈腰了呢?一个有想法的作家,对影视的要求至多应该是自己写了一个小说,有人要改编成电影,怎么可以有人拍了一个电影,然后自己去根据这个写个小说呢?而且还规定出版时间,作为电影的一个附属宣传品出现呢。郭是另当别论的,他有他的商业价值,而且,无论他的风格我多不苟同,他无疑是这些人中最敬业和工作辛苦的。其余的写作者,多想想自己想写什么吧。献媚的人还是放弃这个爱好吧,你们注定了没有前途的。无论纯粹文字是多么不值钱,不纯粹的文字工作者是更不值钱的。
韩寒。迂腐的,傻的,玩弄民间感情的,劳财伤命的奥运会五怪。 我看了中央五的一个记录片,说奥运吉祥物的诞生。过程太可笑了,假惺惺弄一个民间海选,但一些专家要体现自己的威严,组成了修改小组。我不明白为什么民间选上来的一定要经过他们的修改。其实很早就确定了韩美林来设计,在初选时候韩美林就在草稿上画吧画吧自己早就构思的怪物形象,完全视其他作品为无物。果然,大家觉得民间的智慧不行。于是明目张胆正式委托韩美林修改设计。韩美林假装修改了一些民间设计,结果说不行,还是要自己设计。难得有国际露脸的机会(其实是国际丢脸),修改了别人的多不甘心。中国的老家伙也难得集体可以造出一个让全世界看见的东西,开始顽疾出现,拼命添加象征意义。人多口杂,老眼昏花,要象征的东西太多,一个实在象征不过来,好,整五个,皆大欢喜。众老头一看,觉得好,象征了那么多,收益加五倍。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实在是太迂腐了,太没有想象力了,太牵强了,太刻意了,太老家伙了,甚至透出中国典型的官腔。滑稽的是设计者自己觉得很有创意。是世界第一,原因是这是第一次奥运会一下出现了五个吉祥物。那算什么,一张口吃五根油条也是世界第一次呢。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很盛行的做一个十米的大饼申请基尼斯世界记录。 设计出什么,本来是无所谓的,但玩弄民间的感情,是不对的。 写完想到,还北京欢迎你。真是太自作聪明了。果然,巨大的商业利益跟随而来,营销战略随即铺开,甚至连宣传的电影都已经拍好了。最近热播的《怪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