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深城 故作深城
千年往事淡如烟,弹指一挥恍梦间!
关注数: 61 粉丝数: 340 发帖数: 6,599 关注贴吧数: 117
咱们学校的社团怎么样?,新生提问学长学姐(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摘要:社团,每一位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就频繁接触的校园组织,从它设立的初衷来讲,它只是自我培养、自我学习、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   社团,每一位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就频繁接触的校园组织,从它设立的初衷来讲,它只是自我培养、自我学习、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但其效果究竟如何?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台阶还是形同虚设的摆设?《教育》旬刊为此做了一项关于“高校社团”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在京高校,涉及本专科研究生各层次在校大学生,他们就读于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具有了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为何加入社团?   被调查的学生中,在学校加入两到三个社团的占68.6%,三到五个的占17.1%,只加入一个社团的占14.3%。加入社团在一般意义上似乎是大一新生融入高校生活的必然选择。被调查者中,看到社团招新海报加入的占97%,靠同学介绍的占3%。可是,面对制作精美的社团海报,大学生们会如何取舍呢?   本刊的调查显示:33%的人把“拓展兴趣爱好”作为参加社团的出发点,“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占21%,“交流学习”和“休闲娱乐”各占了16%,“扩大交际”占11%,3%的人“没什么目的,随大流”。   社团聚集了一群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样的集体里大家很容易找到知音,找到共同语言,这是社团的一大吸引力。云南大学社团部部长洪登光认为,新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觉得自己缺什么就去参加什么。另外,在社会经历普遍较少的情况下,校园的实践经验已成为一些人在毕业求职时的砝码,所以一些人认为借助社团的实践经历可以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当然,也有人是为了消磨时间或随大流。   加入什么社团?   在加入的社团类型上,数据比例分布较均衡,公益实践类社团占30.3%,这一类别主要涵盖环保、理财、旅游、爱心、科幻、管理、创业等社团;艺术类社团占28.3%,主要包括书画、摄影、舞蹈、音乐等社团;学术类社团占22.4%,如复旦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会、***理论研究会等;体育健身类社团占19%,大多与球类运动有关。   经费从何而来?   经费问题也一直是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过社团经历的人,都有过交会费的经历,本刊在调查中发现:37.7%的社团靠“收取会员会费”作为经费来源,这也滋生出一些问题。一位调查对象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他所在的社团每学期会收20块钱的会员费,拥有七十多人的社团每人每年收40块,最后这笔钱花在哪、怎么花的,很多会员并不清楚。   34%的社团靠“拉赞助”来补给经费,所以社团都设有公关部或外联部,这些部门大多是在社团组织活动的时候,负责寻求商家的赞助,不过这也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充满了商业气息。   对社团经费来源“不清楚”的占17%,这说明一些社团的财务制度不够公开透明,导致有些会员不知情。“学校经费补助”占9.4%,而国外的高校社团大部分经费都来自于校方。也有一些社团自力更生,“自办经营活动”解决经费问题,但这一举动毕竟费时费力,因而采纳的社团不多,只占到1.9%。   活动质量怎么样?   从本刊调查看,46%的人认为社团活动“较差,活动没什么意思”,34%的人认为社团“活动多但质量差”,这表明社团在举办活动时,需要在策划、组织、内容及形式上多下功夫,提高活动质量,调动会员乃至非会员的积极性,而不应让社团活动仅仅流于形式。清华大学团委负责人介绍,学生社团不仅应成为学生的第二集体,还应成为培养学生健康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课外教育环节之一。高校应该通过提高社团质量来发挥社团的功能。   认为社团“很好,活动多且质量好”的占20%,这类社团应该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其成功的经验也应该为其他社团所学习和借鉴。只有多搞高质量的活动才能使社团更有魅力和吸引力。认为本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的占91.4%,很高占8.6%。   关于自己所在社团开展活动的频率,两周一次的占45.7%,一月一次占34.3%,一周一次占14.3%,很少开展活动的为5.7%;而本人参加所在社团活动的频率,基本都参加的占40%,偶尔参加37.2%,很少或从不参加22.8%,每次都参加的无一人。   社团内部管理如何?   外部条件决定了社团发展的整体框架,内部问题则是社团困境的根源。有人认为社团大多机构臃肿、管理松散,因此对于社团的管理,本刊分了四个选项做了调查,55%的人感觉自己所在的社团管理“一般”,31%的人“不了解”,3%的人认为“很差”。社团本身具有自主性、松散性、民间性等特点,加上一些学校对社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社团大多管理松散,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健全制度,社团应该制定自己的章程并严格执行,比如对成员实行奖惩制度,让成员明晰自身的权利,同时也履行自己的义务,社团还应该有相应的培训和长期的活动规划,这样才能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对社团的态度   关于学校对社团的态度,认为“很支持”的仅占8.6%。高校的社团大都挂靠在团委,由团委负责全部社团管理,但其指导和管理力度都显得有些薄弱。高校社团工作落实的好坏是学校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校方应该在政策、人员、经费、设施等方面对社团予以支持。   社团对成长有帮助吗?   大多数人是有目的性地加入社团的,社团有没有帮助会员实现他们的美好初衷呢?本刊以“社团对日后发展是否有帮助?”作为切入点做了一项调查,40%的人认为社团对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这似乎与一些人加入社团的愿望的落差较大。31.4%的人“不清楚”是否有帮助,目前还无法直观地判断社团经历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有一点儿帮助”的占28.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调查者没有一个人认为社团对日后发展“帮助大”。   有被调查者认为,在社团很难谈得上锻炼,如果有,那也是社团领袖、负责人锻炼得多一些。社团作为一个组织,如何让成员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发挥才智、提高素质?短暂的社团体验又将如何长久影响其成员的未来?这是高校团委、社团管理委员会或社团联合会以及社团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活动场地一直是各大社团头疼的难题。48%的人认为“活动场所、设施不够,活动范围受限”是目前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旬刊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有专用的社团活动场所,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学生服务中心等,但都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没有活动的社团,就有些形同虚设。而社团一旦要开展活动,就会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38%的人认为社团主要问题是“经费不足,活动规模受限”。对于学生社团向校方申请活动经费的问题,某高校团委老师表示:“社团活动的经费总额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也会依据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予以考虑。同时,活动的策划细节也是我们看重的一方面,如果活动的策划书写得很粗糙,没能充分介绍清楚相关细节,也会令申请经费的成功机率大打折扣。”学校拨的资金毕竟不多,大部分经费还得靠社团自己四处化缘。一些高校已经在筹备校内的社团发展基金,选取一些比较有成就的社团,把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的赞助费分离出一小部分纳入基金当中,以帮助其他的社团开展活动。   认为社团主要问题出在“宣传力度不够”和“组织机构松散,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分别占4%和10%。可见,社团还应在宣传和管理上下功夫。   来源:教育新闻网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