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皇石阳 人皇石阳
关注数: 81 粉丝数: 80 发帖数: 6,421 关注贴吧数: 58
【偷来】二战各国BB炮加工工艺 其实自紧工艺在二战新锐的使用上还是比较广泛的,美国那些船,还有大和、KGV、利托里奥号等舰的主炮都使用了这种技术。有趣的是,94式46厘的自紧技术来源于法国,而法国自己的战列舰却没有使用这种技术。 身管加工的第一个难题是材料的选择和冶炼。高温、高压、摩擦、腐蚀是火炮身管制造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身管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因此火炮身管材料一般采用合金钢,常以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为主。也有增加少量的钒做改性钢。 美国人在二战前发明了电渣重熔技术,MS也只有美国的新锐战列舰使用了这种工艺。电渣重熔就是为了满足炮钢的精炼要求而诞生的一种精炼工艺,精炼过的特种钢再经过电渣重熔可以去掉钢材中残留的少量硫、磷等对火炮强度和韧性有害的元素,使钢的纯度更高,满足火炮身管的生产要求。 制炮得先有粗材,要先给身管膛孔。方法是先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战列舰主炮管这种长径比大于10以上的孔加工称为深孔加工,这种加工的难度极大。由于身管的内膛加工质量与整门火炮的射击精度、寿命、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加工后的尺寸公差、弯曲度、粗糙度等方面要求极高。执行深孔加工任务的机床无一例外都是体形庞大的专用机床),接着到锤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锤削成型。生产出来的炮管就是“粗材”。 生产出来的粗材还要加工。在炮弹射时,身管会产生很大热量,金属因热而扩张,这样下次发射时弹丸和炮管之间贴合的紧致程度就会受到影响。近现代战舰使用的是STGW44提到的“预应力炮管”,就是给炮管一个预应力,使炮管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缠丝工艺西洋解释了,套筒就根本不用说(傻子都能想明白怎么回事),当然还有自紧工艺。 自紧工艺在内膛半精加工的过程中就开始进行了,大概就是通过特殊工艺使炮管由内向外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这样身管外层对内层产生压力(就是预应力了),在射击时,这种压力就像在身管外又增加了无数层薄简,使身管的承压能力增大,可以有效减小身管厚度,还降低了火炮重量。 然后要拉制膛线。拉制膛线就是要在身管膛壁上拉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曲线沟槽。拉制时拉刀顺着与身管轴线平行的方向前进,而炮管则绕轴线作旋转运动,这样拉出的膛线就是旋转膛线。 随后的工序因国就而异,例如美国要镀铬的。再然后程序也因国而异,乱七八糟的,大同小异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