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德林14 樊德林14
关注数: 4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521 关注贴吧数: 200
黄芪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 【功效特点】本品甘温纯阳,有升发之性,故能补气升阳,并可固表止汗。补气可以生血,气升则水自降,所以又能鼓舞正气以托毒排脓,温运阳气以利水退肿。因此,凡脾肺气虚之头眩气短、懒言无力、食少便溏、发热恶寒,阳气下陷之久泻脱肛,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痈疽肿毒由于气血不足久不溃脓或溃久不敛者,以及气虚失运的小便不利、皮肤水肿等,皆可用之。此外,血虚津亏者,亦可用以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唯本品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故凡气滞湿阻、消化不良或疮疡初起、表实邪盛之证不宜。 【产地】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 【功效主治】 1.补气升阳:①用于气虚衰弱,体倦乏力,懒言食少等证,可与人参同服。若兼阳虚肢凉、恶寒者,可与附子同用,如芪附膏;若兼血虚、头晕心悸、气短者,可与当归同用;若血虚发热,或大失血虚极欲脱之症,需补气生血者,可重用本品与当归同用,如当归补血汤。②用于气虚血滞、四肢麻木及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可与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若肩臂肢节痹痛者,可与防风、姜黄同用;用于半身不遂,可重用本品,并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③用于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等证,可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固表止汗:用于体弱表虚、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证可与白术、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 3.托疮生肌:①用于气血不足、内陷不起之痈肿疮疡者,可与当归、焦白术、川芎、金银花、炮山甲、皂刺、花粉、泽泻、甘草等同用,如黄芪内托散;若小儿体虚痘疹内陷,亦可与透疹药同用。②用于疮疡溃久、脓稀不愈,可与党参、肉桂同用,如糖尿病并发痈肿、疮疖者,可用生黄芪180克,生甘草30克,研末,每次冲服10克,1日3次,或水煎服。 4.补气摄血:用于脾虚统摄失调,如月经过多及吐衄、便血不止者,均可配人参、白术、山药、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等同用,如人参归脾丸。 5.利水消肿:用于心肾阳虚,症见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者,可与白术、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若属慢性肾炎,尿中有蛋白,身面浮肿,可重用本品。 【鉴别应用】排脓止痛、活血生肌、固表止汗用生黄芪,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水消肿用蜜炙黄芪。 【配伍应用】 1.配党参: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黄芪补气,能升补脾气,又能固表止汗。一偏补卫气,一偏补中气,黄芪益气行水,党参又能生津,两药合用,补气作用加强,既补中又固表,可治气虚诸证,主治久病虚损劳怯,中气不足,气虚衰弱,内脏下垂。故凡脾胃两虚、消化不良、肌肉消瘦、食少便溏、肢倦乏力者皆可服用。 2.配山药:黄芪固表益卫,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水消肿;山药平补脾胃,益肺气,养肺阴,强肾固精。黄芪偏补脾阳,山药偏补脾阴,两药配用补脾之阴阳,对肾炎水肿、糖尿病有效,并对消除尿中蛋白、降低尿糖有一定帮助,主治消渴、水肿。 3.配附子:黄芪益气固表,附子温中回阳,振衰起废,黄芪、附子同用,能呈较强的补气助阳、固表止汗作用,治疗卫阳不足,症见自汗不止,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者。 4.配防风: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善除周身之风邪。两药相配,一补一散,防风引黄芪达表而御邪,黄芪得防风而无留邪之弊,防风得黄芪不致发散太过,补中寓散,补散兼施,治中气虚弱、卫表不固、表虚自汗、经常感冒及荨麻疹等,如玉屏风散。 5.配防己: 防己利水消肿,除湿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防己是去其邪,黄芪是扶其正,一降一升,扶正祛邪齐俱,对正虚邪实证,施以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补利相兼,升降调和,增强利水去湿效应,主治风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湿痹、肢体沉重麻木及气虚湿盛的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等证。 6.配茯苓:茯苓能利湿渗湿,又能健脾,安神志,黄芪补益卫气,生用达表,两药合用,能益气行水,脾健则水自制,常治气虚水肿,症见汗出,小便短少,舌质较淡,边有齿痕者。 7.配浮小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损,故有养阴益气、清热除烦止汗之功;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两药配伍,相须相助,养心固卫以止汗,治心肺两虚之自汗、盗汗。 8.配牡蛎:牡蛎收敛固涩,平肝潜阳,黄芪升阳益气,固表止汗,两药配伍,补涩互施,即能益气固表、实腠理,又能收敛浮阳不致外越而止汗,相辅相成,则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力更强,常用治气阴不足、自汗、盗汗、肢体倦怠等证。 9.配当归:当归能活血,养血,补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所以补血方中应加补气药。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并能固表,两药配用,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以补气为主,补血为次,气血双补,常治贫血、妇女经期产后出血,或疮疡溃后、血虚发热及产后气血亏虚而无乳。 10.配桂枝:桂枝能温经通阳,去风寒湿邪;黄芪升阳益气,补气血不足。两药配伍,可补益气血,去风散寒,温阳通络缓解疼痛。 【应用注意事项】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用。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上焦有热、下焦虚寒者忌用。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重者可用到120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伤寒论》 [东汉] 张仲景(公元25-220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 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 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 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 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14.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 (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 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 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 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方六。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 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 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 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擘,四枚)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 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 十 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 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 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用前第一方。)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 (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 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 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 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 ,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 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 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 (碎,绵裹,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 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 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 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 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 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 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方十五。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 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 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 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 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 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故知病可愈。
《黄帝内经》[唐] 王冰次(公元762年) 序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 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 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 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 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 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缺第七一 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 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 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芳尹 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 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人,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 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因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流而讨 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 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体,述先志 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典藏】《老子》第一章道及其有无双玄 【原文】 道,可①道②,非常道;名,可名③,非常名。无④,名⑤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⑥,欲以⑦观其⑧妙⑨;常有⑩,欲以观其徼⑪。此两者⑫,同出⑬而异名,同谓之玄⑭。玄之又玄⑮,众妙之门⑯。 【注释】 ①可:可欲以欲为。②道:循行、经验、作为。③名:认识思维定义名说。④无:无极、玄牝、道生之一。⑤名:称名,兼有是的确定之义。⑥常无:自然普遍存在的无始无隐性。其区别,无具本体性,常无具普遍多样多层性。⑦欲以:主体可欲以。⑧其:被观事物。⑨妙:内妙、妙因、隐密不知的始因、根因。⑩常有:普遍存在的显性和可显性。⑪徼:可识可见的状态和功能作用。⑫两者:有无。⑬同出:一个实体的名识之出。⑭同谓之玄:偏有偏无都不能玄真得到真理,只有有无双玄才能得到真,亦名同玄律,即有无阴阳律。⑮玄之又玄:玄中有频波周期,有上行天道左旋,有塔锥体,并且是在不休止、不间断、不封顶的无限进取真化之中。⑯众妙之门:一生二,又名天地之根、时空之始。 【今译】 所名的道,凡是可有以为循行、经验、作为的,都不是自然恒常不变的本体道;道的状态本能,凡是可有以为观察、认识、思维、定义、名说的,都不是自然恒常不变本体道的状态和本能。道生一之无,是天地原始和原始之名;二生三之有,是生又复生万物的本有原素和本有母素之名。所以,普遍自然潜在的能始之无,可以观察事物始生内妙不知的生根和源由;普遍自然直观的现象,可以观察有形有体有象的外在功能和状态。有无两者是共成一体的两个分别认识名,在客观真理的认识之中,也只有有无同运互运玄索才能寻找到真。有无不断不止的玄物之母、玄有之始,最终就是宇宙万物一切生发之妙的至妙总门,一生之二。 【要旨参解】 一、全经开首,就以十二个字精妙地定义定位了宇宙万物不变、不可悬改的本体性。只有首先确定这一宇宙全维万事万物万化和全经的不变不动原点,才能应变全维有序、理律分明不错不乱。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为则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为不可说”,这其中的界限不是为和说,而且是有以为与无以为。 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经展开之本,也是观证自然万物运动和学经解义习道之本。所以,开经解义务必首重,否则全经无定则无定解而浮动,而惑之难彻,惑之不得正见生。 二、在“可有以为则皆非道”不变决定性的定位之下,《老子》将道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展开了道与宇宙万物始生与玄回的宏环循行关系。使我们能清晰得知万物的始生和终归,使我们能在其中感悟“道在我中,我在道中”宇宙全维的浑然本来一实体。 要准确把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道生之一名无、名无极、名玄牝;一生之二名时空、名玄牝之门、名天地之根、名众妙之门;二生之三名有、名太极”的不二说。且不可因断句而废失《老子》以有无论道展开全经的至纲。 欲以解读《老子》,舍其有无之纲则全经无骨自瘫,必因吾之故使经扶之不起、举之不立、观之不得经真解。 太极之有,既从无始,到时空合成是纵向的逻辑位序关系,又在生成中与无极成为互相转化有无相生的平行关系。并且太极之有,无时不在有无纵向和平行的两个关系之动态中。 三、太极之有,自动五运,复成五类,复又复生,形成了多维多样性的生命和物质。此多维多样性事物的有无之性统称常有常无,而与本有三、本无一别之决不可混。但无论常有常无怎么多样性,其无始有生的本性不能改、不能变。所以在我们的实际生存环境中无不可以见证它的存在。 《老子》开导我们通过事物自然普遍存在的无潜之性,去观察它原始的奥根妙因;通过事物自然普遍存在的有显之性,去观察它外在和可以外在的状态功能作用。 常有、常无与本有之太极、本无之无极决不可混淆。因为在我们的低维境界认识中,常无亦在本有的太极之内。从绝对的角度常无是有而不是无,同时这又是《老子》展示的绝对法相对用。 现实常有中的五类还没有得到有法的认证,更况太极这个物的终极子,就更不肖见其有了。它的小之极、速之极不妨借助几何学中点的定义,即理论上的定义点永远不存在能够放大的可能。那么这个近于其小无内的点,在宇宙体中是否也存在呢?回答无疑应当是肯定的,它的名字或许恰巧叫太极,就在有无的分界处。 体无玄面,面无玄线,线无玄点,点无玄无极,体不外是点的集合。 四、“此两者同”是阐明有无是一个实体,“异名”是认识同一实体内根因和外显果的两向性。 “同谓之玄”,是认识和存在的法则。即有无是全玄总轨迹总规律的根本,有无必当同用方能不离轨、不离道、不失正见。偏有则必不知其无的内本始因;偏无则必不观其有的益用功能。前者僵象,后者顽空,这是认识包括认识本身普遍存在的两个极端必错。所以只有此两者能同者,才能见真得真有真理。 “同谓之玄”的必然取向一定是:玄彻内、玄得真、玄明此、玄诚中。 五、“玄之又玄”是一律,玄的本身就是轨迹、就是左旋、就是塔序、就是周频、就是不间断地取向真。 《老子》告明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只有有玄其本、无玄其始,不断“玄之又玄”、易之又易、此之又此,才能万象归五、五归三有、三有还中中之妙无真。处妙始玄牝之中谷神不死,借玄牝之门一览宇宙万物之众妙,皆无以易之而尽自然。 【续解】 一、一切文化都在全力寻找真理绝对不变的本体,但皆因境界而不能,只有我中华的《老子》处道而独明、处道而有本体及本体体系完整说。 二、“有以为循行、识说都不是本体的道”是读解经义至关重要的准则。舍此,则捧经无根无不动的原点,一切都将在惑动之中而不得正观正见生。 三、《老子》在首章首句先立定全维的原点下,便以“有无”开示道逝、道极、道反、道用。此定义定位是全经有无的纲体之本,不彻此本,其纲不成,其目不张,惑而欲惑,惑惑不得已。 四、在人类的全部文化理论中,唯独《老子》揭示了本体、揭示了始生、揭示了致极,揭示了终归宇宙万物运动的全过程和全过程中的理、律、法、径。其中包括所有过程的取向、目标、方法、道路、终极境界无不完全具足。 五、《老子》不强于人、不责于人、不激化恶性因缘进行恶性循环,以自然的祸福生灭教育自然规律中的人生,并辅以经教圣明助化。 六、玄之又玄律中内容博深丰富,包括舍之又舍、否定之否定。否舍是广义的,是知欲物欲的统一,是无私无我的过程,在释迦经文中就是精辟哲学的“非,非非”说。 七、要深明“空非顽空,无非断无”,其中有精甚真、有信至诚、谷神不死的至义。从中悟处时空之始、能生的本源。 八、将绝对拿到我们相对的生活中去观察、理解、运用,在相对中见证永恒不变绝对的存在,这是我们学解真理经义的必须之法必须之径。否则知解就会被境界知障所阻隔而错见封闭僵化自取绝灭。 【境界及状态作用】 通常我们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就是生命的智和处境界,是文化的体系和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学解绝对本体真理中就更不能不考虑这个被通常文化现象所忽视的境界问题了。 境界就是德能量级层次,就是理、智、光明的度,就是文化真理性和学解文化真理性的决定性条件和依据,是认识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状态维次的统一。 山上山下,不但处境不同,而且其所观必亦不同;同席之餐,不但有体能境状的不同,而且其所好口味自不同。所以学解绝对真理的《老子》不能不懂境界,必须调整摆正自己。否则连天高地厚都不知道、分不开,却愣是自以为“大智”、自以为“真理”,忽视中华文明的《老子》,这就是境界无知错位的必然和复兴的所在。 一、各种文化所列处居的境界 二、《老子》中以谷神不死、恍兮惚兮描述了“一”的状态,以“有以为”“无以为”划分了境界的两个质别层境。这里只以“未说而说、说而未说”学经当有所解参切其状态和效能。 这种“无以而能无不易之”就是《老子》来源与存在、作用与结果,一切任由自然见证,一切任由规律运动。前面的“未说”是“无以”说,后面的“未说”是“无以为之”其说,中间的两个“说”是示现的事实。若能从中获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三藏十二部却一未说”之理,这对我们知境解义摆正自己知多少、知深浅的正处极其重要。 解义和水流同理,没有观世音还有一品无明的虚下势差,何谈水能流、道能入。 由于道的无不及性,“无以”在我们生活中本来就存在,虽然并非是本体的现象,却是本体性的现象,比如“梦游”、比如我们的“无意识”、“下意识”,都是无以的显性,都读得懂。 读经要从读经本,到读宇宙万物无不在说一如法,最终在经和自然的教育下归自己的中中。 三、境界不在彼而在中、真经不在彼而在中、光明不在彼而在中、福寿不在彼而在中,《老子》就是以有无教其中的了义经。 【断句】 一、“无名” “有名”之断,则使名成为能始能生的体,全经只有道一二三之体,而决无名为体能始能生可考。 事实中万物也决不以名之有无而成决定生发本能的真实。 “有名”“无名”不是道的产物,而是主观欲识的产物。并且既是以名为欲解,无名也不等于无欲无念、不等于时空零点而能为天地之始。 名是名象,以名为体违背“可名,非常名”的开经之防。 二、“常无欲”“常有欲”之断,则成观者的主体状态。当知若主体“常无欲”既能观其妙,自能观其徼,何苦还须破无成“常有欲”再徼之。 “常无”是无的普遍多样统称,“常有”是有的普遍多样统称,是被观事物一体表里有无的共存性。 《老子》正是以有无开经论道,以有无普遍多样的“常有”和“常无”展证道的理律法向,这是纲纪,我们在学解中一定要遵守。 从体序上,名象、欲识都是五欲六尘层面的东西,不可与“有”“无”“常有”“常无”混淆。
心物说 精神与物质是哲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唯心者认为宇宙存在是精神的属性,唯物者认为宇宙存在是物质的属性,研究的是谁是第一性,谁为决定者的争论与分别说。马克思总结认识了两唯之偏,即不要费尔巴哈的物,也不认黑格尔的心,从中创立了无论认识与实践都证明是正确的辩证法,即辩证对待神与物的认识论法。我们学习马克思,忠诚于马克思,就是要把握它的本质要点,就在辩证、奉献、共享,解放全人类;就是辩证地认识把握,只有马克思的觉悟才能决定马克思的剩余分配,只有马克思的剩余分配才能决定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才能决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其中前面是觉悟,结果是社会,道理是经济,方法是辩证的认识发展。 精神与物质是对统一、本体存在,借以认识的分别识。在辩证思维中,精神本身必定具有物质的属性,物质本身也必定具有精神的属性,而且精神与物质是决定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好比一个人,没有没有精神的人,也没有没有物质的人。所以,既没有没有精神的物质,也没有没有物质的精神。精神的思维如果不是物质,那么其中又是什么在进行比较、鉴别、记忆;飞船的运动如果不是精神,其中又怎能制造升空回归。所以,分别识的精神与物质是在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即是精神的前提下的相对、比较,其结果必须维护统一,统一才是存在的前提,才是生存发展的前提。神与物的统一性,早在祖国的文字组词中就已经得到了绝妙的传承和告诉。比如精神,精就可谓神的物;物质,质就可谓物的神。造词本身就明确了神与物的统一性。所以,弃物则死,离神则亡,其乃天地律定不易之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