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云山下好风光 拂云山下好风光
关注数: 154 粉丝数: 143 发帖数: 1,365 关注贴吧数: 24
朱自清《春》扶贫版(绝了!) 盼望着,盼望着,七月来了,扶贫验收的脚步近了。 大家都像睡不醒的样子,费力的张开了眼。太阳升起来了,天气热起来了,村镇干部们更加忙碌起来了。 检查组偷偷地从市里钻出来。山沟里,田野里,瞧去,一大拨一大拨满是的。走着,站着,问两个问题,考几句政策,翻几下档案,看几个农户。风热乎乎的,心里颤悠悠的。 纪检委、巡视组、脱贫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着车赶趟儿。有的奔东,有的奔西,有的奔南北,车里带着新指示;一眨眼,贫困户已经是最幸福的人、最惹不起的人、最受欢迎的人。成千成百的村民嗡嗡地闹着,村里镇里跑来跑去。每天遍地是:杂样儿,有低保的,没低保的,散在大院里,像赶集,像唱戏,还哭哭啼啼的。 “精准扶贫树新风”,不错的,像无形的大手指挥着你。风里带来些脱贫致富的新政策,混着热汗味儿,还有各种检查,都在渐渐干燥的空气里酝酿。干部们将家安在单位宿舍当中,忙碌起来了,成天成宿地加着班,废寝忘食的工作,与炎热的天气抗争着。微信群里的信息,这时候也成天堆满着。 表格是最寻常的,一填就是十几张。可别恼。看,像牛毛,像雪花,像货摊,密密地铺满着,每个办公桌上全盖着一层材料。电脑总是打开的,字儿也多得乱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忙碌而充实的夜。在乡镇,办公室,打印机旁,有俯着身继续工作的人,食堂里还有刚吃晚饭的干部,喝着粥吃着馍。他们的办公室,明亮的灯光还寂静的亮着。 天上星星渐渐多了,脱贫农户也多了。村里村外,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精神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有各的一份事儿做。“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了,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扶贫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扶贫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扶贫,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改自朱自清《春》
西石村美丽乡村建设 “石褞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因石而生,临石而居、因石得名。古城镇西石村——花鞭之源,生态之庄,我为西石代言。 时过初夏!在舜乡大地最美丽的时节,在生态垣曲最怡人的时节,将西石村的发展思路、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美丽乡村建设等向各位亲作一简要介绍。真诚地希望各位 能够充分认识西石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请把目光投向西石。 请把目光投向西石,这里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美丽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西石村区位优势独特。我们西石村隶属古城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离县城35公里,位于孙济高速和横济公路中央,处于历山风景区和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的结合部,阳店路穿村而过,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一个群山环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家园。 西石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百余年历史,地理环境优越,宜人宜居,宜耕宜种。历史上,有许多富庶大户,大兴土木,建房盖厦,村里有“四大门楼”之说。民国初年的“城阖院”,因多人在省城执事,经济宽裕,日子红火,被大家称为“小太原”。目前,村里面仍有多处故居、石碑以及关帝庙等历史文化遗迹。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村逐步形成了“敢于碰硬、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石头精神”,也成为我们村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质,其中,我们村的“霸王鞭”正是历史文化的演绎和浓缩,曾代表垣曲先后赴运城、太原以及中南海进行表演,得到各级领导的一直认可,并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石村劳动力素质高。得黄河文化恩泽,受舜帝忠孝熏陶,西石村自古就有耕读传家、崇教尚学的优良传统,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前列,全村共4个居民组,208户,718人,其中,高中学历7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20余人,博士研究生2人,这些高素质的劳动力,将为我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各类可靠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们村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垣曲县委、县政府授予“垣曲县文明和谐村”、“城乡清洁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和“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并被运城市委宣传部、文明委、总治办授予“运城市达小康引导工程示范村”、“安全文明村”、 “运城市文明和谐村”等荣誉称号。 请把目光投向西石,这里创建氛围浓厚,资源禀赋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 一是及早谋划强推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石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我们按照“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的原则,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了村内巷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工作,并建设了小型文化广场,在村内配备了卫生所、图书室和活动室,建成了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使全村65岁以上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是全民动员齐上阵。西石村人民天生就有美的基因、美的追求,有建设美丽乡村的强烈愿望,广大村民推荐代表先后到5个兄弟美丽乡村建设单位,4个乡镇的重点推进村进行观摩,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主动发力,自觉为美丽村庄建设贡献力量,共同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村支两委始终把带动农民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了“传统种植保饭碗、畜牧养殖零花钱、特色产业创亮点”的工作思路,不断引导村民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带动村民致富。目前,我村己形成了“合作社+社区+农户”的肉猪养殖模式,发展各类苗木林163亩,流转土地50亩,全面完成了农田增肥整治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发展高质、高效的休闲农业采摘园及大棚种植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营造生态信用环境,许多有识之士把我们村作为投资热土,目前,大量社会资金正在流入。 请把目光投向西石,这里发展思路超前,干群关系密切,美丽乡村建设指日可待。 建设美丽乡村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之举,及时之举、智慧之举,此项目一旦落户西石,我们将重点推进“四大工程”,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在西石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力推进“便民设施完善工程”。在村内中心地段建设便民服务站,为村民提供集农资、金融、百货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组织老年人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强化村医疗保健站的服务功能,加强医疗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村级医疗水平,为村民提供安全的基础医疗服务。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加固工程”。建设西石村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其中包括村道污水排放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及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彻底改变“雨季看海”模式。在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修建公共厕所4座,设立村内巷道标志和村口的村落文化宣传牌,进一步提升我们村的整体形象。加快农业采摘园区道路的硬化、绿化工作,为打造全村“休闲采摘一日游”品牌奠定基础。 强力推进“西石文化建设工程”。加快“西石花鞭”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村打造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使每位村民都成为“西石花鞭”的传承者、推广者和宣传者。开展古民居和关公庙修复工作,并修建两座古井房,两座景观亭,对村内的“千年古槐”进行保护,复原“石先生教泽碑楼”。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文化舞台和文化长廊建设,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西石村的文化内涵。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全面实施西石村新兴产业建设行动,推进乡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在传统种植养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的休闲农业。将以泉子沟为依托,修建环绕全村的生态休闲园区,供游客休闲娱乐。同时,利用古民居修复工程,在全村大力发展“农家乐”,带动村内第三产业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可促进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赋予农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旅游功能,使农村资源多功能化,延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西石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够将农村生态资源转变为产业,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而且能够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系列乡村特色产业。成为经营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持。 各位亲!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不再只是文人笔下的理想境界。建设"生态农村、美丽西石"是我们的梦想,西石村通过这次美丽乡村建设,即将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我恳求你们为西石村的发展投上珍贵的一票,给我们一个舞台,还大家一个精彩!
记录山村变迁 感悟幸福生活-----《西石村志》发行仪式 记录山村变迁 感悟幸福生活-----《西石村志》发行仪式 盛世修志,把历史的记忆还原在书籍里固定下来,尘封的历史就变得鲜活了,可以让更多的后人去学习去感悟。 从2009年开始,西石村就开始了村史资料的收集,短短几年时间里收集了当地碑刻,在这些碑刻里寻找村里历史的影子、家族的变迁;搜集村里的旧文书、地契多件,在这些文书、地契的言语中,寻找着村里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 组织起村里有文化的人成立了一个编委会,并在村里广播和张贴了《为编修西石村志告全体村民书》,征集史料,号召村民集思广益,把这个事情干下来。“我们这是民间搞村志,全凭自愿,所以不存在任何摊派行为。 村里人很快行动了起来,有的把垒在墙上、铺在院子里的碑刻拆挖下来,有的把家里保存了几百年的文契拿出来供修志使用,有的提供家族的各种资料。 这部村志记述了西石村自建村到2012年的历史,包括该村的自然环境、村落迁徙、人口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农林牧副业发展、村政农田水利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发展、民生民情、民风民俗、古老传说、诗文碑刻等,全书语言流畅,图文并茂,按照志书的要求和体例,系统科学全面地叙述了西石村的历史和现状。 是一部资料翔实、注重考核、体例完备、篇目合理,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佳志,是一部真正为劳动人民树碑立传的好志,把村民作为村志的主角是一个创新,大有见地,必将对西石今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别了,我的2014 回首即将远去的2014,之于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心力交瘁。 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太多曲折坎坷,一路从泥泞中跌跌撞撞的走来,伤痕累累…… 人过四十,本应是有成就有责任年纪,却终日苦闷彷徨中辗转反侧,早已过了做梦的年纪,却沉浸在海市蜃楼中不愿醒来。感谢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如梦初醒。 十年之前的一个傍晚,华灯初上,我独自漫步于街头,放眼望去那林立高楼中亮着的灯光,感叹:如果其中有一扇是属于自己的小窗,该多好啊。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依然没有把自己窗口的那盏小灯点亮。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后果和结果。 曾经荒废的时光,已经来不及遗憾,只有去追赶和改变。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只不过,你必须付出努力。 向往那种懒散的生活,可以在周末的时候睡个自然醒,陪父母吃顿饭,陪爱人逛逛街,陪孩子看场电影。可以偶尔很小资的去最贵的餐厅腐败一下,不必惊讶那菜单后面的[url]http://阿拉伯数字[/url]。可以在想旅行的时候说走就走,做一个物质上不匮乏,精神上更富裕的人。 这种任性的生活实在是写意,恐怕这种任性我还没有资格。虽然我不是图慕虚荣的[url]http://拜金主义者[/url],但我也不否认金钱的美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钱,即便是再写意,也只是一纸空谈。 在取得任性的资格之前,你必须得像孙子一样卑微的活着,想黄牛一样不辞辛苦的劳作。
别了,我的2014 回首即将远去的2014,之于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心力交瘁。 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太多曲折坎坷,一路从泥泞中跌跌撞撞的走来,伤痕累累…… 人过四十,本应是有成就有责任年纪,却终日苦闷彷徨中辗转反侧,早已过了做梦的年纪,却沉浸在海市蜃楼中不愿醒来。感谢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如梦初醒。 十年之前的一个傍晚,华灯初上,我独自漫步于街头,放眼望去那林立高楼中亮着的灯光,感叹:如果其中有一扇是属于自己的小窗,该多好啊。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依然没有把自己窗口的那盏小灯点亮。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后果和结果。 曾经荒废的时光,已经来不及遗憾,只有去追赶和改变。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只不过,你必须付出努力。 向往那种懒散的生活,可以在周末的时候睡个自然醒,陪父母吃顿饭,陪爱人逛逛街,陪孩子看场电影。可以偶尔很小资的去最贵的餐厅腐败一下,不必惊讶那菜单后面的[url]http://阿拉伯数字[/url]。可以在想旅行的时候说走就走,做一个物质上不匮乏,精神上更富裕的人。 这种任性的生活实在是写意,恐怕这种任性我还没有资格。虽然我不是图慕虚荣的[url]http://拜金主义者[/url],但我也不否认金钱的美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钱,即便是再写意,也只是一纸空谈。 在取得任性的资格之前,你必须得像孙子一样卑微的活着,想黄牛一样不辞辛苦的劳作。
记忆中的一碗油馍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离家三十几里外的古城上完的。高中是古城一中,建在老古城的北门边上一高坡上,后面就是一片耕地。每当夜幕降临,下完晚自习时,这里便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只能听见虫声的唧唧,只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只能遥望天空的星星和月亮。我坐在昏黄的灯下,常常被一种莫名的孤寂包围着,也常常无助地烦躁着,挣扎着。多么想歇一歇,放弃这段苦行僧似的煎熬呀,然而我不能。因为我想起了人生的命运,自己的梦想,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爹娘、、、、、、 上高三那会儿,学校为了抓学习进度,要求寒假放到过年后正月初六就开学。我家离学校远,为了保证到校时间,就和另外两个同样离学校远的同学商定初五下午就去学校。初五下午,开始刮起了西北寒风,在家草草吃了饭就步行军赶往学校。到校时天就擦黑了,而另外两个同学也没来。只有一家人的灯亮着。这家人是学校唯一一户住校的教职工,教我们物理的鲁老师,他们一家正在氤氲着热气的餐桌旁吃着晚饭。我和他们打了招呼,便回到空荡荡的宿舍。 北风更紧了,吹打的窗户啪啪响。中饭的热量在我体内早已荡然无存,冷气从双脚嗖嗖地往上蹿,肚腹干瘪得几乎前胸贴后背了。这时候,如果能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哪怕是一块馍馍也好呀!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幻想!我只好站起身,蹦跳着,挥舞着胳膊,揉搓着双手,以此来暖和躯体,再摸一摸被窝,里面冰凉冰凉的。 雪花终于飘了下来,天似乎更冷了。 我在灯下哆嗦着,坚持着。 突然,门响了一下,我打开一看,是鲁老师,手里赫然端着一碗散发着香气和热气的油馍。他微笑着说:“外面太冷了,给你们三个学生弄了点吃的,再喝点热水,暖暖身子,别冻坏了。” 我楞了一下,迟疑着接过那碗油馍,感觉喉咙里仿佛有虫子爬过一样,不停地吞咽着口水,我吃的是那么香甜!有了那碗油馍的能量,我僵硬的手脚慢慢恢复了热度,一直学到了深夜。 第二天,我才知道,原来另两个同学昨晚看到天气恶劣,并没有来学校住宿。而鲁老师是怕我不好意思,才说给我们三个的,好让我易于接受帮助。他知道,一个青年的心啊有时候是多么地自尊而又敏感!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曾帮助过许多人,也接受过许多人的帮助,但只有这碗油馍的情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在这碗油馍里,它没有肆意卖弄的吆喝,没有居高临下的施舍,没有惺惺作态的怜悯;它只有无私的援助,只有善意的体贴,只有温馨的呵护。 一碗普通的油馍,温暖了我的一生,烛照出了世间的真情。
记忆中的一碗油馍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离家三十几里外的古城上完的。高中是古城一中,建在老古城的北门边上一高坡上,后面就是一片耕地。每当夜幕降临,下完晚自习时,这里便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只能听见虫声的唧唧,只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只能遥望天空的星星和月亮。我坐在昏黄的灯下,常常被一种莫名的孤寂包围着,也常常无助地烦躁着,挣扎着。多么想歇一歇,放弃这段苦行僧似的煎熬呀,然而我不能。因为我想起了人生的命运,自己的梦想,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爹娘、、、、、、 上高三那会儿,学校为了抓学习进度,要求寒假放到过年后正月初六就开学。我家离学校远,为了保证到校时间,就和另外两个同样离学校远的同学商定初五下午就去学校。初五下午,开始刮起了西北寒风,在家草草吃了饭就步行军赶往学校。到校时天就擦黑了,而另外两个同学也没来。只有一家人的灯亮着。这家人是学校唯一一户住校的教职工,教我们物理的鲁老师,他们一家正在氤氲着热气的餐桌旁吃着晚饭。我和他们打了招呼,便回到空荡荡的宿舍。 北风更紧了,吹打的窗户啪啪响。中饭的热量在我体内早已荡然无存,冷气从双脚嗖嗖地往上蹿,肚腹干瘪得几乎前胸贴后背了。这时候,如果能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哪怕是一块馍馍也好呀!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幻想!我只好站起身,蹦跳着,挥舞着胳膊,揉搓着双手,以此来暖和躯体,再摸一摸被窝,里面冰凉冰凉的。 雪花终于飘了下来,天似乎更冷了。 我在灯下哆嗦着,坚持着。 突然,门响了一下,我打开一看,是鲁老师,手里赫然端着一碗散发着香气和热气的油馍。他微笑着说:“外面太冷了,给你们三个学生弄了点吃的,再喝点热水,暖暖身子,别冻坏了。” 我楞了一下,迟疑着接过那碗油馍,感觉喉咙里仿佛有虫子爬过一样,不停地吞咽着口水,我吃的是那么香甜!有了那碗油馍的能量,我僵硬的手脚慢慢恢复了热度,一直学到了深夜。 第二天,我才知道,原来另两个同学昨晚看到天气恶劣,并没有来学校住宿。而鲁老师是怕我不好意思,才说给我们三个的,好让我易于接受帮助。他知道,一个青年的心啊有时候是多么地自尊而又敏感!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曾帮助过许多人,也接受过许多人的帮助,但只有这碗油馍的情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在这碗油馍里,它没有肆意卖弄的吆喝,没有居高临下的施舍,没有惺惺作态的怜悯;它只有无私的援助,只有善意的体贴,只有温馨的呵护。 一碗普通的油馍,温暖了我的一生,烛照出了世间的真情。
昨日立秋 昨日的雨,一度浇灭了盛夏的猖狂,地上泛起的朵朵水花,把夏秋交替的消息欣喜地告诉了时节。 岁月总是太过匆忙,瓦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送着掉落的光阴,立秋一过,便快到了落叶纷飞的时候。最怕那种秋意深浓的景象。将万千心事寄放天涯的年龄早已过去,真的已经到了淡看风云的时候。当院里挂起一片金黄,收获的不只是成熟,还有陌上空旷的寂寥。直到立秋之后,倦累爬满了枯叶堆积的心窗,再也找不出残存的一丝青绿痕迹,方才悟明了,那些爱恨,那些情仇,那些誓言,都一一还给了流光。 又立秋了,爹娘再度老去。娘用木梳慢悠悠的梳理着满头白发,那丝丝掉落在地上的银发,是娘寸寸走过的时光,娘说老了,以前的日子都回不去了。几十年的四季交替,娘该遭遇多少个立秋的日子,可娘又还能再过几个立秋?爹却把渐渐老去的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熏黄了季节的颜色,装点立秋的日子。爹的目光有些呆滞,迎着那门前往来的行人,爹的眼里还很深邃,笑看到树上落下的光阴。那是洞悉世情之后凝聚的光芒,不慌不忙,不惊不异,似乎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包括悲欢,包括生死,无不淡定从容。 爹娘就这样搀扶着走过岁岁立秋,每一片落下的叶儿都是他们相爱的故事,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这一世也未分开过。看他们有时相互叮咛,天凉加衣了,该吃药了,有时候也吵闹几句,象小孩一样发脾气,过后又哄着对方,真的是百感交集。什么是爱,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白首到老?爹娘用他们一生的时光诠释了答案。 秋水无尘,秋云无心,山河盛世的立秋季节沉静无言。有道是人生短短几个秋,哪怕芳华已经落尽,也无须刻意地去收拾残留的风景,因为时光依旧要向前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四季景色予以我们的都是各种别样的风景,春之草,夏之花,秋之叶,冬之雪,展现着季节不同的风采,而今立秋之时的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懂得欣赏,便能通透,何苦枉自嗟呀? 立秋,是赴一场与时节的盟约。往事就像山峦上的点点秋红,终将伴随落叶匆匆的落地,灿烂拥有之后,如果可以洁净相忘,那也是一种领悟。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我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挽留,阻止不了时光且住,还我们一个如夏的灿烂年华,挽留不住行将老去的父母以及那些走着走着就不见了的故人。如何才能从容的笑看立秋之后凋谢的落花,如何才能淡定这秋光老尽?就做一株草木,生长于自然,懂得去遵从宿命,方可以离合不惊,枯荣随缘,就那么随性随意的踏上旅程,不辜负一世韶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