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碎柔肠♂ 知风无语关情
飘摇客,心觑与谁衷。紫盖三成赭,乌篷横入风。
关注数: 1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7,504 关注贴吧数: 152
作为一个混迹围吧多年的看客,浅谈二三 1.ai吻合度超高也不能断定作弊,这是肯定的,也是李的支持者都持有的自认为的有力依据。事实上早在ai刚出来的时候,在那个虫古和贬古还依旧很盛行的时候,就有好事者拿ai来跑过古棋的吻合度,最后得出范施(中盘80+的吻合度)棋力远高于柯洁的谬论。 2.实际上了解围棋的应该都知道ai吻合度是判断棋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这是有条件的,还要综合考量棋局的复杂程度,时间长短,规则等,不同的计算量和压迫感下ai吻合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一如某国篮国手打cba时各种教科书级别的秀操作,一打亚洲杯时各种失误,突然化身业余球员一般。 3.有不少杨的支持者也以ai吻合度说事,这是我所不赞成的,这部分人应该与李的支持者一样,多属于不懂围棋的吃瓜群众。当然,就李申的那盘棋来说,基于高对局质量和复杂的计算量的前提下,吻合度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不过其实比吻合度更有说服力的地方才是我们应该质疑的点所在。中盘那几步关键棋的短时巨大计算量是连普通ai都没计算到的,李却在赛后采访直言都是自己计算出来的,这才是最值得质疑的点。 4.支持李的人反复用“只会内斗,怎么不去质疑申真谞”,“申真谞吻合度90+,怎么不说话了”的话术来洗脱李的嫌疑,说这话只能说暴露了自己无知的事实。小申是ai以来第一个被质疑的顶级棋手,而不是怎么不去质疑小申,但小申用十番棋决斗的方式堵住了质疑的声音。事实上小申仍有作弊的嫌疑,但他用强硬的姿态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即使作弊大家也不会再去质疑,而李连番棋都不敢接,即使他没作弊,即使他以后连拿世界冠军,但质疑他的声音永远都不会消失。 5.事实上很多不懂围棋的吃瓜群众纯粹将国家情感凌驾于竞技公平之上,我只能说,按李的支持者的说法做,不仅会毁了李,更可能毁了中国围棋。 6.杨的质疑方式肯定是不对的,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对的方式都是好的方式,就如同不是所有法律保护的行为都是对的,所有法律打击的行为都是错的一般。在法律兼顾不到的地方,还需要道德的规范与舆论的监督。 7.李的支持者看到可能会骂我,你不就是杨的**粉吗,这么明显的偏帮还装什么装。我对此只想说,在这件事上我是支持杨的,就如同当年方舟子打假韩寒代笔事件,哪怕现在方舟子出逃美国,韩寒在国内风生水起我依旧支持彻查韩寒代笔事件,这是就我所看到的事实而言的。国家多出来一个能吊打小申的国手,瞬间能将中国围棋重新带入辉煌时期,正常人都是喜闻乐见的,但如果这个将中国围棋带入辉煌时期的国手是靠作弊或者是一直活在作弊的质疑声中,后果如何,岂不易知?
论今日中华为文之青少年 笔者痴生四六年华,亦有幸历经80,90,00乃至10后之时事风气变迁,虽不能与同辈之闻名者比长量短,更不敢与前辈先贤论是道非,然为文究理十余年,也颇有一番心得。诚所谓术业有专攻,又有谓鄙者有高见,智者亦有疏,此番且自筹一清净之地,允仆一摅胸臆。 自古及今,为文者,莫过情与理;究文者,莫过质与文。情理互惨,文质相彬,历来为文之府。虽极其一者,即可为一代之宗师,然纵览千年文史,深于情者,岂不究乎理?激于质者,讵不殚于文?触类旁通,学而兼达,盖斯谓也! 观当代青少年多好言情者,且言必及纳兰,并常引静安先生语,且不论先生一面之词公允与否,单就中取譬,指掌纳兰生平者几何?全览纳兰词者几何?深了纳兰意者又几何? 览当代青少年亦不乏喜论质者,且论必宗老杜,稍有识者,亦上及《诗经》、《乐府》,诗圣 ,诗史,无数皇冠桂旒,狂热了他们的心扉,靡乱了他们的眼球。然而,文之为文,岂不别乎史?诗之为诗,讵不异于文? 究纳兰之词,不乏理直气质之作。览杜老之诗,亦有笔触叹漫,情调深婉之辞。 为文一二十年,予深知:情不足者,耽于情必自溺于情词艳语;气不质者,好于质必自固于粗词滥句。然何谓情不足气不质者?观今日之青少年,言情者止于情爱,言质者囿于琐屑。予固不以情爱之非情、琐屑之非质者,然见万端而仅发其一隅,历生平而不可见如是,盖创作之非出乎本心,亦参杂种种不可见之目的,虽真人实事亦不足不质而尚不自知者,此斯谓也! 然正上之斯谓,领袖一时之潮流,诚哉痛也!究其本源,固在斯世,岂不人为? 一涉情爱,虽文不通意不达,亦见奉于诸位。仿若情爱一出,浮花浪蕊、淫词艳语立作素静妍媛,诸位脑里便立时没了优劣分寸。 一及质事,或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猫狗牛羊,过抢劫、强奸、投毒、自杀、教师、学生,便词极鄙而调极滥、见极陋而意极偏者,亦获尊于诸人。诚可谓,质事一出,陈词滥调、鄙文陋见立作警世名言、醒世恒言,一时置准绳规矩于爪哇之国,而难分好歹。 总而言之,盖当世之为文者学不足而识鄙,志高远而力绵薄,与其类者,盖非一人,而获见于一群。于是互相欣赏,然后互相鼓吹,盖当世之开放,造就斯辈之浮躁,当世之安逸,造就斯辈之旖旎。浮躁,则心不静意不定;旖旎,则情不足而气不质。既浮而旖者,讵可见如是于文学?
双十目见之现状 快速高效的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知识的普及,解禁和日新月异似乎无不表明着这个时代的先进性,只是每当我试图从各种网络媒介获得新的认知,却再也找不到十几年前翻烂一本童话的乐趣,自然也如很多现代青年一般,怎么也领悟不了沈复在沧浪亭中快乐与痛苦的沉淀。 闻着粗糙书页原汁原味的木香,那是一种怎样的体味,且容我自私地把她珍藏,不必与现代青年分享。 读书是快乐的吗?当然,可这快乐究竟来自哪儿,我从未深究。我却知读书是痛苦的。这痛苦可以把一个个书本里的历史人物完完全全的复活,然后再将我的灵魂装进他们或她们的躯体,我去替他们生,我去替他们死,我去替他们泪,我去替他们笑,我去替他们仗剑横行,功成名就,我去替他们背负骂名,遗臭万年。这痛苦让我明了智慧,开了心窍,几千年的文明装进脑里,却不够应付一次现代舞会或招聘,或许,只或许,不能亦或不愿,文明装得越多,越觉与这世界背离。 很久以前我从未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当然知道我要学习,要工作,要生活,要娶妻生子,要赡养父母,可是除此之外呢。我难道就这样沿着上一代的足迹,从生到死,然后再安排自己的子子孙孙沿着我所不理解的足迹,重复我生命的历程,无声而来,无声而去,不带给这世界什么,虽然也不曾带走这世界什么? 虽然生命只翻过了双十余几的履历,索性生死,浮沉,荣辱,也都略有经历,这期间有太多的事,太多的人,奇哉,怪哉,都屡屡欲记而终怠于生活庸屑,今天我终于能开始下笔,无论记载中多么不可思议,想想现代的社会,你大概也不会惊奇了吧。 我的所见所闻或许于你于他于她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资,但于我,却是生命与灵魂的沉淀,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谁,我也不想强加给谁,这只是一次记述,当然,是笔者的记述。
【随记】 孟春之初,乍暖仍寒,初弦杳过,满月方潜,既望午时,余执笔案前,独怜点点迹残,忆当时从车投躯,君守此间,仆逐纷纭,扈从世馨,绝织心觑,往来遄飞,知己难觅,虽身属钩沉木石之间,尤欲与文学点墨想鸣。铺羽猎而叙长杨者,吾所欲也。 今觅世间知音,方见知音渐少,同类尚不可从,况乎同声者!觉来路之杳杳,望前途却尤茫。熏风染典,透骨熬香,相望不知缘起,欲结难思何终。 喁喁然,或竖指屈首,延颈举重,争归附者,吾不欲其类。雍雍然,或文采飞扬,盛气使指,白眼相向者,余不与其声。 嗟夫,天地至和,古贤者容然度若,气谦质朴,尚难觅大千之一叶,吾怎痴若耶? 言天地方寸、易卜上下、黑白方圆、周天星辰、五德始祖、术数演替,怎得焉?怎入焉?怎忘焉?怎绝焉? 钻之不得其要,忽之难忘其思。其辞在迩,其思遐心。君子者,终日乾乾,虽舛难多艰,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笔不缀更于经史之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若斯,犹恐己所不知,不欲同世所争。小人者,刻刻戚戚,百般算计心内存,一点情义南柯去,德浅才薄尤盛凌,知迷骨傲无所进,至处,计不须计。中人者,时时碌碌,烦忧苦乐虽饱尝,难觅此间真意。有喜者、有怒者、有哀者、有惧者、有爱者、有恶者、有欲者,至此,七情备俱,不可超俗。 吾辈入得庸碌,虽心存的卢,意向苍穹,终将束手平地,困窘当时。如此何出焉?何入焉?何往焉?何为焉? 曰大鹏展翅,喷气吐云,羽旄扬而风云动,喙口张而千雷喑。志此向者,非吾所欲也。曰终南登极,举辟从仕,亦非吾所欲。曰谢庭咏雪、神才倚马,非吾所欲。曰大隐隐市,小隐隐野,亦非吾所欲。 或曰:“志者在何?” 心常备、神常存、思常在、魂常扪。不出不入、不隐不争、不为不懈。 或曰:“如此志者,何所存焉?何所为焉?” 或曰:“大道常在,非世所得。容身安命,苟德奄行,此世所倡。” 或曰:“不偏不易,中庸所系。不为不懈人所不解。不出不入,世所同恶。” 曰:“大道在心,不得即得。非佛谒,非道谶。入耶即得,出耶即不。为耶即得,不为即不。” 曰:“道即吾师,不可见却时时见。以吾之心着道之观,观物即吾之观,亦道之观。词佛言‘如是观’!” 或曰:“子所观,世之稀,无怪知音弗觅!” 曰:“人有恒心,方有恒观。人有恒观,方有恒义。人有恒义,方有恒存。如是碌碌,思之久矣,熙攘往来,争蝇逐苟,世所同者,终不过弹指几瞬,覆蹈前车之辙。如云焉,来还去;如雨焉,覆还收;如草如木焉,绿还朽;如虫鱼如鸟兽焉,生还卒。此人所别,世所矜者,竟何同耶!” 或曰:“身之在前,名之在后,前于当世,后于杳遥,且得生酒饮,何须万岁名!; 曰:“名于身后,志在当时。重在当时,方传身后。非时弗重、非时弗欢、非时弗饮,只在朝暮所争,义思常存,苦乐各半,苦非因此,乐却有它。; 或叹:“汝心之定,非吾所即。汝意之激,吾不与也!罢,罢,罢,去也!” 曰:“世之知音何在,吾将时时觅求。铺羽陈张,晓义通典,不为弃也!” ……知风甲午正月既望
关于本人为什么不积极拉朋友进吧的问题 说实话本人接触贴吧时间不长,也就一个月左右,发了几次贴,有的朋友觉得我的贴很好,能涨姿势、能引起观者共鸣,甚至能改变某些人的价值观(这个似乎有些夸大了),于是就问我为什么不去申请加精,让更多的人受益,我当时的回答就大概是这样的:“加不加精有什么不同吗?加了精,不懂的人也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围观,即使没加精,懂的人依旧会把贴以收藏起来,细细品味。”或许有人觉得我这样回答有些矫情,或者叫做作,我不反对你的这种看法,但你也不能否定这就是我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说到这里,观者应该就大概能明白我不积极拉朋友进本吧的原因了。我曾经对一位吧友说过“最美的相遇往往在不经意间,有时,刻意的追求反而失去原味。”没错,把好朋友都拉进本吧,固然会加速本吧的发展,但是一般人对此总会有些反感情绪,于是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会怠慢在本吧的活动,甚至潜水。相反,如果是某位吧友自己不经意间看到本吧,那么如果对他的胃口,他就会真正喜欢上本吧,从而积极在本吧活动,从而促进本吧的发展,如果不喜欢,看一眼就飘过了,那也没什么,正好使本吧更能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这也是本吧的初衷,这才是鄙人想要的发展方向…………知风一四年一月三日晚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