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_张
古中医_张
古中医学派,扶阳
关注数: 7
粉丝数: 195
发帖数: 2,136
关注贴吧数: 24
【顶】治病法则 人身一团血肉之躯,依赖一身元阳而富有生机,阳者,生之本也。脏腑气血,四肢百骸,筋膜肌肉,皮毛腠理,息息相通,处处顺畅,脏腑功能获得正常,一切疾病可以全消,病者,因一身之气而亏虚,治病,虽有病之外形,但候之于内,切勿见病治病,不顾其本,乃下工也。本者,一阴一阳之谓也。病,无非内之不和而已,仲景云:不问其病,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是谓圣人之法度,阴阳之变化,天地之准则也。内经曰:天地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当求本。2014,此一心得,留之于此
努力 努力吧,大家
【授课】人身一气周流并且划分区域的诊断意义 11.19 主讲:扶阳㊣古道无尘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今晚我讲的内容主要是人身一气周流并且划分区域的诊断意义。 在群里我原来已经讲过,人无非活一口气。气存人活,气散人亡。 至于这个气是不是准确恰当,这是内经给出来的东西,领悟能力好点的人自然会明白,就不用多说了。 在这里,我要讲的是,这个气,包涵所有事物,包括一个个生命体。一年这样的单位里有气,地球有气,人有气,微小如蚂蚁也有气。 无非就是时间或长或短罢了。 说的不恰当,就是一个气多气少的问题。 在对我说的这个气有了大方面的理解之后,接下来,还需要对气进行细分。 拿一年这样的时间单位来说,有不少生命体的寿命其实不足一年. 像农民种的土豆,玉米什么的,基本上都是一年生。 总不能说,玉米在这一年开始种,土豆在那一年开始种,这样还不够。 所以就有了四时之分。 因为四时的变化是稳定而有常度,所以无论我们之后说到哪一年,这个四时的问题自然是包涵在其中了。 应于人身,也是如此。 和春夏秋冬长夏相应,心肝脾肺肾,各有各的区域。 比如咳嗽病,大家都知道是肺家的问题,但是,咳嗽的战场在肺位,可导致咳嗽的却不仅仅是肺的问题。因为一气周流啊,无论哪一脏腑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肺位而导致咳嗽. 说到这里,就要问了,为什么咳嗽总是和肺相关呢? 说实话我也不明所以,这个是内经给出来的一个五大区域划分,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这些可以在阴阳应象大论里面去看。 只能说,我们现在所掌握的中医,离内经所要求的,太远了。 差太远了。 还有一个就是十二经划分 十二经划分又是更一进步的细分。 细分的意义在于,病变各有一定的位置和范围. 虽然这个病位的激发原因不是当前的某行或者某经,但总是有一个章法,治而不乱。 否则,从大方面上去谈病治病,就算取得成效,却无法普及。 好比把一年这样的单位定下来了,却不去再细分四时,庄稼种于何时,又收于何时呢? 医事,不能靠感觉去治,也不能模糊化。 一气划分区域来对待,那么怎么划分呢? 对于某些生命体来说,一年就是一生了。 也许对我们人来说,一年又一年,没什么不同,只是旧的结束,新的开始。 我在这里主要是简单的提一下五行和十二经划分。 这个五行把与人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列出了相应的区域。 大家可以多看看内经相关内容。尤其是素问里面的阴阳应象大论,最好多读一下。 大家可以多看看内经相关内容。尤其是素问里面的阴阳应象大论,最好多读一下。在理解明白相应的区域了,不管病因是不是在这一个区域,只要病变发生在这个区域里面,都在这个区域里面去求解。这个就是内经里说的,有者求之,无者亦求之。
【授课通知】扶阳学派药物配合授课正式开始,欢迎加入 【公告】本群重新恢复授课,本次授课以火神派大家卢崇汉的《卢氏药物配合阐述》为主,扩展讲法,欢迎听课。 古中医学派①授课群QQ: 213887031
【祭天】古中医学派吧~祭天帖 【一楼】祭天,愿天地一气保我古中医世世昌盛!
【请进】古中医学派建设征求大家意见帖 为了更好发扬古中医学派之传承,针对古中医四大经典和扶阳派的教学和临床运用。我们正在准备着手建设古中医学派的各项事宜,欢迎大家积极进来提出建议,以便我们更好为广发同行和患者服务。
扶阳学派,源远流长 支持一下吧
【解答】疑难病解答转帖……病人请进 有问题,我愿意帮您,请具体谈,问病层层楼,回帖楼上楼,插楼必删。
◆论扶阳之理论阐释及验案分析◆(时时直播更新) 为了为大家展示扶阳的思路,提供给大家新的思路,我虽不才,不能完全领悟扶阳心法,但凭我有限的悟性,把我悟出来的给大家分享,把我的验案摆出来给大家批评指正,也为扶阳爱好者提供一条我的思路,其次也为了说明扶阳的正确性和可实践性,本帖具体阐释和分析,处方快照以及病人舌象都会发上来,请回帖楼上楼,插楼必删,谢谢
◆扶阳临证验案录◆扶阳正派心法(可咨询病情) 为了提供扶阳正派的正派性,为了发扬中医。此帖为我在临床实践当中的验案,发表于此,供同道们鉴赏和批评指正。 本帖也供患者们咨询病情。 回帖楼上楼,有问必答,谢谢
◆扶阳临证实验录◆ 为了提供给大家我们扶阳的特色,此帖特别呈现我们的临证效果,特别是病人吃过后的反应和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充分体现扶阳的效果,对具体的医案都有我们的思路。 回帖楼上楼,有问必答。
【群内最新公告】《群内组织》黄帝内经精研探讨,请各位踊跃加入 我们决定,对于中医采取熏熏渐进,我们今后以专攻黄帝内经为主,望大家踊跃参加,其他课程待定 通过和古道老师一致决定,我们的课程转入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课程暂停,以内经探讨和实践医案为主 感谢师父轩岐子和师兄古道的全力支持和参与 目的为了不要学的太杂,从老祖宗的基础学起,仲景师法内经,我辈应以内经为主,一层一层,逐个击破,方能学有所成 我们的老师如下: 古医㊣古道无尘,轩岐子,古医㊣岐辕子 定期推出实践病例讲解,贴吧共享 我们的宗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大家选择性的学习,如果觉得我们的课程好,请继续支持,不对你的口味,我们也听取大家的建议。谢谢 我们的群原则“为学做医先学做人,请大家维持群内上课秩序,禁止喧哗,诋毁和挑拨性,如有发现,一律按群规劝退本群处理,谢谢 请大家遵守群规 后面事宜,我们会继续通知大家,请注意随时关注群公告和贴吧公告 QQ群号: 213887031 古中医学派群 群主 古医㊣岐辕子 2013.08.24
【授课】《金匮要略》讲稿 第三帖(呕吐哕三和课后解答) 主讲人:古医㊣岐辕子 呕,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而肠鸣。 我谈一下心下痞 ,心下痞,正当胃下,太阴地界 。 伤寒论的心下痞,从本气致病来说,是本气虚以后,从阴化虚,化湿,化寒。这个热,不必深究 。本质是这样的,就是中气不足以后,太阴从本气化寒湿, 当然,这里不一定都是误用下法 。下法,下伤了太阴之气,以至阳明燥金之气不足以敌对太阴之寒湿,所以不降之君相二火,于太阴地界寒湿搏结,所以心下痞。 从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及其从化来说的话 太阴是从本气,也就是寒湿。这个从古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中土之气不足,中轴失常了,气机升降失常, 胆胃之气不降了,所以发呕,我说过,呕,是少阳独有的,而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机。 肠鸣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中轴失常了, 六经一气,特别是表里经气,都是相对的升降,我们说的升和降,是相对而言,有升必有降,是不会停止的,只是升降的状态让我们觉得似乎太过了,或者不足了,它就病了。既然胆胃之气不降了, 那么表里经气呢?我们说,不降了,那么,就有表里经气不升了 ,所以脾土之气不升,肝木之也就相对的不升了,既然不升,肝木之气郁滞了,横逆犯中土,所以肠鸣。 解释一下, 大腹部 ,和小腹部,为中土之居,而分肝脾之用 ,为什么会鸣叫?就是寒热之气冲击搏结 。这里我们只考虑相火的散漫和肝木的横逆 ,相火的散漫 ,不要以为只有上面才有相火 ,其实全身无处不是相火 ,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看看方子 既然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机,那么半夏我们就有了,半夏,润而不燥,主要是降阳明气机。 黄连,半夏,清敛太阴地界的君相二火,我们也可以称为阴火,邪火,它不归位,非位为邪,所以它就是邪火。 干姜,主要是稳重燥土的,既然太阴从本,寒湿为主,干姜恰好可以燥土气的寒湿,。 人参,大枣,甘草,补中气,调中轴的,顾护胃气 。 我们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说明的 ,所以跟其他医家说法有区别 。大家懂了易经,把东西放上去,就好明白了 。 2.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所谓的寒热之邪结于心下,用邪正对立来说是非,我觉得虽然形象,但是缺乏对本气自病的充分认识。 这段话,依然是本气先虚 ,浊阴之气上逆,以至于胸阳不振,宗气郁滞,浊阴之气填塞胸中,以至于阳气不到,清气不升,所以呕而胸满。 吴茱萸,主要是温降浊阴之气,还凊气于上,在这里,主要是温降胆木之气的,比如受寒以后引起的,就很不错。 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段话伤寒论厥阴病篇也有。 干呕和吐延沫是怎么回事呢? 干呕,吐淹没,头顶疼,吴茱萸汤主之。所谓的干呕,依然是少阳独有,这个吐延漠,并不是胃里面的,而是浊阴之气不降,肺气不降,津液不能向下敷布,阻止在上焦,所以产生了涎沫。 古中医,特别是根据气化的角度阐释的时候,肯定跟现在的说法有区别。根据气化,它就是不属于胃里面的产物 。 头痛是什么,一半是巅顶痛 ,不论它属于那一条经脉所主,根源只有一个,无非浊阴之气的上逆,浊阴之气,可以说是上逆之阴寒之气 ,依然是中轴出现问题了 。否则气机升降得体,怎么会有上逆和下陷呢? 4.干呕,吐逆,吐延漠,半夏干姜散主之。 这是胃寒不降的轻证 。所谓的胃寒 ,其实是上逆的经气,随着阳明气机不降而不降。说到吐逆,胃气上逆明显,用半夏干姜散,主要是温中助阳明下降,则上逆之经气下降而不上逆,这是轻证。 5.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这个同样是阳明之气不降,大家看,为什么仲景下利为什么不直接四逆汤温中而降阳明经气的上逆呢? 自利和下利有区别 自利,是元气虚甚,经气下陷,不能固摄,随着阳气的亡失,阴气下脱,而气依附在上面,所以阳气也随之而流失了。 下利是什么?可以说是一种排除浊气的一种表现,比如病人吃了附子以后,拉肚子,可是精神并不倦怠,这就是排除寒湿之气的一种表现。 仲景治疗下利,不用收敛药,或者通因通用的药物 ,却用了半夏生姜,加重制止上逆的趋势而达到收敛下焦下利的目的。 在这里,其实是讲了的,表里经气其实是一个整体,有升就有降, 不降,可以是不升引起的,是相对的来说不升的太过了 .同样,不升了,有可能是不降太过引起的 。在这里,除了中气之虚以外,还有上逆之浊气,虚热,既然中土郁滞,肝木之气必然下陷了,升不起来,所以横逆中土,所以下利 。除了清阻滞上逆之邪,那么重在收敛阳明少阳之气,浊阴之气下降,下陷的经气自然上升 , 这就是表里经气是一气的表现 。也表现在整体论治的精神 。 谈到一气,可以结合古道老师的课,理解一下,是相通的的 。暂时不说理论的正确与否,至少是一种思路,可以很简便的理解,花费头脑也比较少点,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用。 6.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病人的这个症状,其实就是胆胃之气不降了,浊阴之气填塞了,散漫不收了,想升升不上去,想降降不下来,这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貌似各个症状都有一样。这里面,就是小半夏汤重用生姜了 。 为什么重用生姜 ?生姜,守而不走,破阴寒之气迅速,而且有助于附子阳气之利迅速达到阳根之处,以温坎中一阳。大家看,是守而不走,我赞同这个说法 。 既然是升降气机郁滞住了,浊阴之气颠倒了升降之机,小半夏汤,主要是降阳明气机的,重用生姜,是破阴寒之气的,它守在中,破中轴的附近的阴寒之气,浊阴之气,所以重用。 谈到这里,引申一下 : 四逆法 这是卢崇汉总结出来的卢氏心法 。它为什么称为法?四逆汤谁是君药?破格总要以后,谁又是君药?用药 ,为什么说是四逆法,他是四逆辈,像四逆汤 ,可是又不是 ,它不用干姜 ,用大剂量生姜,卢崇汉称之为收功之法 。 意思是不在回阳救逆那么简单,而是收纳阳气,除了扶持坎中一阳,就是收纳住,而且通过一气来说,就很好解释,无非是归根法,重用生姜,打开中焦以后,打破大破坎中一阳周围的阴霾,阴寒之气,帮助附子下去,这就是收功 。我们看他的用药,很有意思,炙甘草不是君药了,反而只有几克 ,加上去干姜用生姜,用大剂量的附子 。 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李老和吕师的学术思想 ,希望对在坐有帮助 。刚才脉诊谈到了土伏火法 ,这也是李老总结出来的 。他是根据易经河图洛书 ,对内经的深刻阐释 。 课中与脉诊师答辩部分 古中医づ脉诊问:什么是气一元论?为什么用气化的角度阐释中医知识呢? 古医㊣岐辕子答:你看易经,特别是周易,体现了先天混元一气和后天生生不息的道理 你要学习,必须接受气化理论。我们的混元一气怎么解释的?除了先后天构成之外,还有怎么来让升降生生不息? 古中医づ脉诊问:为何吕老师的生生不息汤是四逆加山萸肉 。 古医㊣岐辕子答:生生不息汤,四逆汤加山萸肉,主要是收敛元气,让厥阴风木和缓有序的生发,阳根固秘,让坎中一阳不流失,安然的辅佐后天之本,升降有能,这样生命就能建立。阳气的萌发的样子很重要 。一颗种子,你要让它和缓有序的发芽生长 ,生生不息汤加大力量黄芪 。 问:解释一下三界方 ? 答:这个三界方,是着眼于天人一体观,运大气,健中气,益元气,通过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来恢复人体的先后天之本 。 古中医づ脉诊:山萸肉不是收敛元气,吕老师解释错了,应该是助肝疏泄,,让厥阴风木和缓有序的生发。它是走东方木的,收敛是西方金的 。 古医㊣岐辕子:你知道艮卦吗?后天八卦 ,收敛和疏泄是相对的,在哪个位置?代表什么? 古中医づ脉诊: 东北 。 古医㊣岐辕子:东北,那么对应哪一条经气? 古中医づ脉诊:他是助肝疏泄, 古医㊣岐辕子:我问你,是哪一条经书? 古中医づ脉诊:这就是园运动,和跷跷板一样。 古医㊣岐辕子:我问你,肝木是怎么疏泄的?前提条件 古中医づ脉诊:有升才又降 古医㊣岐辕子:错了,前提是阳气固秘。 古中医づ脉诊:得肾水有源 古医㊣岐辕子:我问你的,艮卦意义何在?它代表胃土!所谓的土伏火,不是太阴之气伏火。 古中医づ脉诊:阳气固秘在那里 。 古医㊣岐辕子:是阳明燥金 。 古中医づ脉诊:不是要潜到水中吗? 古医㊣岐辕子:你可以看看那个卦象 。 古中医づ脉诊:肾水有源。 古医㊣岐辕子:土燥才能伏火,这个燥,是阳明经气 。否则怎么说阳明是最大的降机? 古中医づ脉诊:对。 古医㊣岐辕子:圆运动,为什么说是右边的运用呢? 古中医づ脉诊:阳气固秘就得阳明燥金的敛降。 古医㊣岐辕子:不要把圆运动看得那么死板,那个只是便于初学者理解 ,入了门以后,你就要看后天八卦 。 古医㊣岐辕子:特别是每个卦象对应的经气 ,就好比刚才那个卦象 ,竟然在东北 ,不是在右边,对不? 古医㊣岐辕子:其实理解了阳明燥金的话,其他的就好理解了。土伏火,更不必说,你中土之气不燥,怎么伏火?有个误区,说一下 ,就是圆运动: 并没说到底是哪个经气,是太阴还是阳明?普遍认为阳明燥金只是收敛,而太阴中土横灌中间,以为是湿土之气,这是个误区,吕师强调了,不能死板 。其实他们的学术思想来源于一气周流。你只有懂了这个气到底是什么 ?怎么作用在六经的 ?人的病理,用这一气如何解释 ?而且阳主阴从为什么?说白了,气聚为形,形散为气 。形是什么?我们可以狭隘的理解为阴,形成形啊 ,那你还会滋阴吗? 不用!让这个气收敛了 ,不就有阴了吗 ?这也是四逆法阳主阴从的观点。为什么卢崇汉他们不去滋阴 ?就在这里!这个气 就在这里! 古中医づ脉诊:十二精气图中有手太阴辛金之气。肺在西方,敛降的作用与胃不同。但肺为华盖,肺主气,故气机是宣发,肃降,次宣发和肃降是统一在六合之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古医㊣岐辕子:而且我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从气的角度流行来讲解 。 所以大家都理解一下我讲的课,我的课来源于此, 跟很多医家有区别,源于内经,易经,当然,有的老师觉得我没看几本伤寒论,我也理解,以后一定好好看几本别人的伤寒论 。
【授课】古道老师《黄帝内经》第六讲气的本质感悟8.10 主讲:古医㊣古道无尘 我上次给大家讲了气的问题,而且说了这气是属于天地气交的这么一个和合状态的气,大家还记得我说过这气具有什么性质么?我说过这气具有温热性,其实说本质一些,就是绝对的运动性。温热性就是运动本质的一个表现罢了。所以,在内经里关于人的定义是,气交之中,人也。这个人,不仅仅是指人,还包括一切在这个气交之中的生命,所以这气在人体里的表现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天气地气之类的气。而是天地和气。这个暂时不管它,我们先来看看这气在人体的表现是什么来的。关于这一点,内经提出了两套系统,一个是气立,一个是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根于内者,命曰神机。也就是说,生命有两套气系统。 一个是受外部影响,一个是受内部影响。或者说,一个影响外部,一个影响内部。比方说,这个人本来好好的,几年都没生病,但突然在今年夏天生了一场大病,而查看身体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就是属于外部影响。所以为什么内经总是强调,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这个年之所加,其实就是一个外部环境的影响。 再一个内部问题,如果这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在熬夜,那么就会造成升散太过,使肝脏的开关一直开的比较大,就会出现肝气太过而至发烧头晕,或者脾胃不适等木克土的现象。这个就属于内部影响,即神机的问题。如果是外部环境影响,只要了解当前的五运六气处于何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克其气的药剂治之。如果是内部神机的异常,那么升散太过的敛之,敛降太过者升之。这是大的方面。 另外,还要考虑当前身体所储备的气是多还是少?比如说,一个受外感的病人,如果他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精神状态还行,无但寐症,手足身热,这种人的气就比较足,由里到外,反抗有力,所以只需要用温药外散寒邪就可以了。这个外感,其实就是属于气立问题。而身体作出相应的反应,则属于神机问题。 有点跑题了,那么气不足的人表现有什么情况呢?如果这气不足的病人表现有受外寒的经历,那么,大都表现为无热恶寒,身疼,或者发热恶热身疼,手足凉而身热。但欲寐有时显见,有时不显见。 如果更虚的人受了外感,那么就会有明显的但欲寐证,病人整个昏睡不觉,可以有发热恶热身疼,手足凉身热。此时除了外散之外,还需要护里守中。也可以有发热反不恶寒,手足身热,但却有大便稀溏,此时只能回阳为主,再图后治。 也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储备的气如果多,身体就好,受外感也反抗有力。否则就是身体虚弱,反抗无力了。所以,对于这个气,大家不要小看了。 所以,对于这个气,大家不要小看了。同样,有多少气,受寒就会有多大的反抗能力。同样,有多少气,受寒就会有多大的反反而不会发热。我说过,这气具有温热的性质。抗能力,受寒发热不可怕,可怕的却是受寒了 再说说大家经常在讲气血。其实气血,说是气也可以,说是血也可以,但是,不要把气和血分开来。因为气血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就不是可以供人体可用的气血了。之所以分开来讲,主要是为了理解,血无气不得行,气无血不得依。 说个明显的例子,大家都会经常看见那个水烧开之后的水蒸气吧,如果没有热能,水就不会升空,没有没有水,热能就没有可依付的载体去显现于外。所以,不要把气血分开,谈本源的时候可以分,但谈人体的这个气血的时候,是不能分的。就好像我们谈水蒸气的时候是不能分开热能和水来谈的,分开了,水就是水,热能就是热能,已经不是水蒸气了。所以,扶阳派说天下没有阴虚,其实是有根据的。因为,一切有形都是这无形的气所生所养。关于这一点,我不想解释,只要大家把气这个问题理解了,就明白我说的没有阴虚是什么回事了。(医㊣岐辕子(17036264) 21:34:06 插一句,这就是气聚成形,形散为气的道理,是敛聚而成的。) 今天就讲些吧,只要大家把气的问题想通了,对中医治病的理论也就容易把握了想不通这个气,那么,你就不需要再学中医了。
【心得】针对中医现有的现象说一下 从医那么久,深深的感到中医的发展潜能,在我接触的医院和药房里面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了钱之外,其他的貌似都不重要,医生,特别是中医生,为了谋求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就从一开始的救死扶伤转入收钱是最终目的,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本来中药生意都不好做,而且现在中药普遍价格涨高,不得不让人们觉得吃中药就像吃肉一样那么贵,从现实中,一副中药至少四五十,还不止,谋取利益的高姿态,注定中药被炒高价,在我认识的好几位中医,谈论的除了学习之外,最多的还是怎么去弄钱,因为要生存。在医院里面,普遍的现象就是西医总是那么吃香,特别是夏天,感冒的病人那么多,打针输液是他们的首选,中医呢?只有站在旁边,看着西医生们的津津乐道,口中不时说一些敷衍的话,在内行人来说,那就是谋取病人信任的一种手段,对于病人来说,那就是金玉良言,可怜那些打针输液不好得,时好时坏的病人,都对西医西药依赖,认为自己这个病非西药输液莫属,中医对他们来说,效果慢,有的人甚至不相信中药能治疗这种病,认为西医是唯一的指标,看到那些深受西药迫害的病人,依旧迷途不知返,我看到一个病人,输液十天半个月都不见好转,当妈的哭哭啼啼,见到孩子说自己一会儿又不舒服就会心痛得掉眼泪,西医生们依旧采取输液,肠炎,胃炎,胃溃疡。。。种种消炎止痛,总是对病人说除了消炎吧炎症消下去才会好,当妈的还是你把么相信医生的话,除了输液还是输液,认为中医对这种疼痛一是慢,二是没西医效果好,其实哪里知道,长期反应发作,加上体弱多病,真是中医的,却不知正在被西医毒瘤毒害!诚可恨也。
【报名】凡是进入一群授课群学习者,请在此处报名 凡是进入一群授课群学习者,请在此处报名,我们会严格筛查资格,谢谢合作。
【签到】整理群成员事宜,请成员在此签到 请在此签到,填写自己的QQ网名,以便我们统计,谢谢合作
【紧急通知】整理本群事宜,关于踢出本群人员公告 【紧急通知】今天开始整理本群事宜,由于成员正在增加,人数有限,凡是长期不说话,不在线,不备注网名的成员,一律踢出本群,请知晓,请到本吧签到。 由于本群是学习群,我们不好掌握在座的是否在本群长期活跃和学习,为了整理群体,专门立了一个签到帖,请准时签到,否则误踢请勿怪,特比决定。
李可弟子郭博信——缅怀恩师 我与恩师李可相识,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了。当时我主持山西科技出版社中医药图书的出版工作。1991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灵石县中医院找他。 灵石县地处晋中两山夹一水的地方,是山西省最为狭窄的一个县城,两边是苍茫的高山,中间有汾水长流,是山西省至今唯一保持土葬风俗的县城,因为它实在拿不出一块平整的土地建个火葬厂,街道拥挤可想而知。 在古旧低矮的瓦房里,端坐着一位面颊瘦削、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的老者——这正是李可。 山区地势的险峻、气候的恶劣,是人们很难想像得到的。我曾多次跟他上山出诊,刚爬上一座山,前面又是一座山,真是群山起伏,道路崎岖,荆棘丛生……我当时年龄五十出头,上山下山尚且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走在前面瘦小的李师,想想他多少年来为治病救人风雨无阻,甚至半夜三更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也才知道为什么李师说穷困山区的患者“非到危及性命,不敢言医”的原因。至于几十年来他遇到过多少风险,吃过多少苦头,无论我怎样问,他总是淡淡的一笑,只字不提。在他看来,这些比起百姓的生命都微不足道。 李师23岁蒙冤,两次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50岁后始得平反昭雪,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然而20多年里,我从未见到他流露过一丝哀怨,相反,回首往事,他还会笑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身陷囹圄,却得遇中医,他感到无比庆幸!他对医圣仲景情有独钟,一生研习应用不辍。 在我和李师初次见面时,就向他约稿,请他把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写出来,他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也就开始了我无数次往返太原—灵石之旅。后来李师每周都来一次,或出诊,或商谈稿件,或采买药材。现在回忆起来,在我和李师相处的那段岁月,是我一生中最感兴奋、最感幸福的时光。后来李师忙了起来,应邀去全国各地传道、授业、解惑。从此我们师徒俩也就聚少离多,甚至一年难得一见。我常常惦念他的身体。他经过那么多苦难,又那么瘦弱,每顿饭只吃一点点东西,全部心思都用在中医事业上,几乎夜晚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如此体力透支,让我无比担忧。 2012年传来他罹病的消息,我急忙从外地赶回来,4月13日去灵石探望他,顺便带去我正在撰写的《中医是无形的科学》一书的书稿。他更加瘦弱了,面色苍黄,接过书稿专注地看了一会儿,说:“这本书影响大了,你把它留下吧,我要为此书写序。”很快他就把写好的序寄到出版社,并希望能早日看到此书的出版。 之后,陆续传来他身体不佳的消息。我预感到他的时日已不多。于是,从2012年10月份开始,我夜以继日竭尽全力改写书稿,目的是想让他看到。2013年1月底,书稿终于发到了印刷厂,这时突然传来李师病危消息,我在2月3日赶往印刷厂,请求无论如何先装订几本,只想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能看一眼。工人们连夜加班。2月4日清晨,我终于带上样书,急急忙忙又赶到灵石县李师家中。李师的病榻在二楼,子女们在一楼门口守候。李师昏迷多日,水米不进,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不愿再让人打扰他。我在楼下不停地徘徊,内心十分矛盾:我不应在他即将离去时打扰他,可是他现在要走了,若在这最后时刻不见他,也是终生的遗憾! 师母见我如此纠结,从二楼走下来示意我上去,并嘱咐我,你只看一眼,但不能提“中医”两个字,因一说中医他就激动。我点头答应,于是轻手轻脚地上去,看到李师闭着眼睛,呼吸微弱,骨瘦如柴,气若游丝,家人都围在他身边。我难过地默默注视着他,大女儿在他耳边小声说:“大徒弟郭博信看你来了。”这时他突然全身抽搐、抖动,呼吸急促,猛然间睁开眼睛,从他那眼神我看出他有很多话要说,但说不出来,我把书拿出来让他看,示意已出版。没想到他手抖动得更厉害,几乎用尽全身力气,举起手来,朝着我竖起一个大拇指!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夺眶而出———想不到我们师徒竟以这样一言不发的方式诀别,想不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鼓励我,还在挂念中医,想不到他为此书写的序言竟成绝笔! 2月7日中午1时35分,恩师仙逝,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悲恸之中……
【公告】关于本群管理条例,请细读本条例。 未学做医,先学做人。我们医生首重医德,品德优先,才能做医也。望主动遵守本条例。 1.各位群成员,进入本群后,请主动更改网名,格式请参考本群内试例。 2.请主动配合管理员各项工作,听从管理人员安排,做到三不要,不要动口,不要动手,不要动怒。
【授课】《金匮要略》讲稿 第一帖(呕吐哕一) 主讲:古中医づ张 我们开始上课,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金匮要略》,这是我们的第一堂课,希望大家努力,和我一起进入四圣之路,我的讲课方式,从中土脾胃开始讲,从中土而四维,这样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今天的计划是呕吐哕这一节,我准备用两节课的时间讲解,今天讲第一部分。 我先讲讲呕哕下利的根源,以阳明气机不降,逆而上升而作呕吐,其中夹杂这少阳木邪,胆木贼伤阳明胃土,则胃土不降,阻碍少阳胆经下降之路,两经都不降,所以作呕吐,这是呕哕。那么下利呢?,在于太阴脾土不升,清气下陷,就会下利,太阴脾土,秉湿土之气,不从标本,从本气而化湿,病则湿气弥漫,在上则成痰湿,在下而成便溏,带下,其中夹杂了肝木之邪,贼伤脾土,脾气下陷,清气下陷而成泻泄,而根源,在什么地方?中土,就是中气,中轴升降失司,这是根源,而肾中的元气却是中气之根本,斧底火不足,无法温暖脾土,湿气弥漫,清阳不升,清气不升,则下陷,肝木也随之下陷,出现腹痛等肝木疏泄克土的症状。 我们将第一个问题,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这一句话 伤寒论,太阳篇有,第一,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 这句话,数脉 数一般主热,既然是热,应该消谷引饮,为什么会反而呕吐呢?这里我们联想到了白虎汤,像白虎那样,能食能饮水,而病人却你能消谷,也不能化水饮,反而呕吐,说明了,这个热是假热,并非脾胃运化之热,并非脾胃的斧底之热,那么,这个热从何来?是相火不藏,灼炎在外,逆而上升,相火与胆木同气,不能下降入寒水之中,既然不能下降,就不能成为釜底之火,其实是胆木贼伤阳明胃土,上逆不降引起,问题在哪里,中气虚寒,中轴升降失司. 第二,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膈气虚,就是宗气,藏在心肺之中,聚集在胸, 为什么会虚呢?发汗太多,阳气耗散,营卫为中气的叶,中气是营卫的根,所以强行发汗,耗伤阳气,中气也伤害,故脾胃之气虚寒,膈气虚,上焦宗气虚,发汗伤气,宗气也伤了,故浊阴之气上逆,则吐.这个数脉是中气虚寒之脉,元气不支之脉,数,不是所有都是热,请知晓 我们接着讲第二段话.2.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在脚背,为阳明经之动脉,为什么要候这一步脉呢?第一,阳明为胃土,胃气在此,第二,脚,法地,应天而生,所以我们在危急重症的时候,不可或缺,寸口无脉,必须参下面,趺阳,太溪之脉.脉象浮涩,浮是胃气不降,上升之势,涩为中气虚寒,而气血不畅,浮则为虚,胃气之虚,虚则伤脾,胃气已经虚了,则脾土之气也虚,脾土之气虚则不能消磨水谷,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而为胃反.既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脾土下陷而不升,胃气虚而胃土不降而上逆,这是升多降少,以中气虚寒,不能容纳水谷,所以吐了出来,第二,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气已经变寒了,紧主寒,涩为血寒,紧涩相合,胃气已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气变寒,元气耗散,坎中一阳微弱,所以难治. 3,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脉弦,木气贼伤中土之脉,肝胆同为木气,当胃气被木气贼伤,不但脉弦,而且朝食暮吐,说明胃气被肝木贼伤,无力运化,不能温运了,再看,寒在于上,医反下之,宗气下陷,则中气虚寒,反被木贼,故脉反而出现弦象,中气先伤,肝木再贼,本不该出现弦脉,出现弦脉,病情加重. 这是第三个问题,第四,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寸口脉源于中气,出于手太阴肺脉,既然寸口脉微,说明中气也虚了,这个数,就是刚才说的那个中气虚寒的假热,元气不支的假热,总的说明是中气虚,中气是宗气的根,那么宗气也虚了,一环扣一环,宗气在胸中,虚了,所以胸中虚冷,既然中气虚了,则水谷不能运化,则营血不能化生,营气司于肝木,肝藏血,所以营血俱不足,这是第四的问题. 5,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是胆木上逆,先上逆,后发渴,是胆木上逆灼伤肺金,肺金伤害则饮水求救,而且没有吐出来,说明不是水饮在里,而是单纯的相火灼伤肺金,所以向痊愈,针对于饮邪而言,请知晓 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先渴却吐者,说明先口渴,后呕吐,是水停在里,阻碍了君火和相火下降之路,火气不降,灼伤肺金,肺金饮水求救,所以口渴,喝下去,却吐出来,这是有支饮,我们在五苓散会谈到水逆证,请知晓. 6,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说明胆邪在上,胃气上逆,则脾土之气下陷,既然脾土之气下陷,则中气必然下陷,中气依旧虚寒,如果你用下法,必然下伤中气,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虽然你有呕吐,但是中气已经下陷.如果你想用通下法来让胃气下降,那你就错了,说明这个人,本来胃气败坏.所以不可用下法来降阳明胃土之气,这一段很简单,注意理解一下. 7,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这一段在伤寒论 厥阴篇有,是厥阴病,阳气旺盛,热化太过,体内出现痈脓,痈脓在体内,阻碍了胆木下降之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个痈脓的位置,我觉得是胃口上比较确切,所谓在上者可以吐而越之,我们暂且保留. 这是第八的一个问题,其实都不叫简单,所以我讲快一点,只要你好好复习讲稿,一定有成. 8,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伤寒论 阳明篇有,哕是胃气不足,阳明之气不降,腹满,是太阴脾土不升,而下陷。哕而腹满,说明中轴升降失司,在上哕,在下满。这是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并列出现,说明什么?前后二阴必有不通,不一定是气滞,我们运转这个中气这个中轴,应该保持上清下通的状态,仲景在此处,列出下面前后不通利,是浊阴之气不降,是降浊阴之气的,浊阴之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中气自然旋转,道法自然,就这个意思,通利二便,不光是腹满而哕,在很多内伤杂,同样常用,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降浊阴之气为主而还清,就这一个目的,所谓归一,就这个道理。 好了,我总结一下,呕吐哕,是中气升降失司,胃气不降,善于呕吐,脾气不升而下利,其中夹杂木邪,胃气虚弱,是根本,我们的治疗,要补脾土而升木气之郁滞,降阳明胃土而降敛胆木之上逆,元气不支,则补火扶持元气,扶阳为主,釜底之火一定要顾及,不能只去调升降,中气必须旋转起来,但是元气,我们又是时刻可不能忘记,我们在调理升降时,注意寒热并用,也是有必要的,治病切忌伤中气。只是治病之本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解。
【公告】《四圣心源》本周三开始开课了! 《四圣心源》本周三开课了!由白驹老师担任授课老师!请各位同学于本周三晚上8:30准时到场聆听教导,听课安排在本吧群内,课后讲整理好讲稿供大家学习和探讨,谢谢大家的支持!
【黄帝内经】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公告】今晚8:30《伤寒论》开课,欢迎进入查阅复习 【公告】各位成员,本次<伤寒论-太阳中风二>讲稿整理完成,今晚8:30开始授课,在本群开课,请各位相互转告。
【致歉】由于本吧刚成立,各项事宜不充分向各位致歉 由于本吧刚成立,目的为了发扬真正断层的古中医学,所以成立了本贴吧,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一个人的学习认知度有限,古中医传统或许有欠缺,但是我相信,我会带动很多人,我会和我们的管理咱们,以及本古中医学派所有人员竭尽全力发扬古中医学派理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希望民间和在院的高人给我们指导和批评指正,让我们更加带动很多人得到中医的精髓。 鉴于本吧刚成立,相关事宜还没有做到位,所以很多地方欠缺,我们正在加紧筹划相关事宜,还望各位同道和爱好者原谅,以此向各位致歉,我们一定好好努力。
【医案】临床运动温阳的方法亲身治疗的重病 作为一名中医,要注意实践,只要抓住了疾病主要矛盾就要好好的用,关于剂量,要胆大心细,必须有把握。 案例一,本人外婆,83岁,一个人独自在老家,去年十月份,突然感到耳朵疼痛剧烈,前去镇卫生院治疗,医生诊断为中耳炎炎症,在医院住院,输液,结果三天住院出来后,人的身体下降,就在我二姨家里面躺着,我就从重庆回去看她,吃完午饭后,我就去看她,我妈把她搀扶起来,人极度消瘦,走路不稳,觉得头重脚轻,口干口苦,两胁不舒,不欲饮食,全身困倦,白天特别打瞌睡,看了一下舌象,舌头瘦小淡紫,舌苔白滑,中前部无苔,把脉,脉双尺沉细无力,重按有根,双寸关弦,重按无力。当时我就对在座的亲戚说,这个病没事,脉象有根,摸着还是重按有力的,总体脉象还是缓和的,只是输液过后阳气不支的表现。 初步判断为病在三阴,邪犯少阳,少阴之气弱,正气不支的表现,作用表里双解,扶阳固正益气为治。师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李可破格救心汤。扶正托邪,顾本为法。 处方:柴胡45.黄芩45.法半夏60.红参15..干姜30.生姜45,大枣12枚,炙甘草30.黄芪100.白附片60.龙骨30.牡蛎30.磁石30.山萸肉90.麻黄15.细辛30. 水煎服,一副药三次,只煎一次,药渣不要。 第二天我上重庆,第二天下午,我舅舅打电话给我,说我外婆身体很好,起来会跑会走,还吃了一大碗饺子,回到村子还去吃喜酒了,这是给我比较有印象的事情。 这个病的机理在于少阴阳气不支,阳气不能振奋三阳经的气化去抗邪,也有水寒不养龙之势,在判断的事,要扶正顾本为要,作用破格救心汤顾本,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正托邪,助三阳经气化抗邪,柴胡桂枝干姜汤何解少阳之邪气,和解少阳而不伤正,整体治疗,虽然不治龙上奔,其实龙已经下潜。
【讲稿】关于中医,关于中医的气化学说 主讲:古中医张 概念气化 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事气化理论,气化是什么,就是一气周流的缩写;还有第二层知识,就是阳气;第三层意思就是易经中的象理论反应的,什么是象,就是万事万物在不停运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现象,为什么我要强调气化,脏腑气血津液,都是死的,是不会通过运动来表现,或许很抽象.但是气化这个东西,是完全在运动中表现出五脏六腑的形质表现,也就是说,脏六腑的功能只是气化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一种象而已.中气旋转,土枢四象,是什么意思,只是运动产生的一种现象,就是说五运六气,五行,都是运动产生的一种象而已,我们谈论气,就不会机械,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为什么那么有效,那么应用无穷,就是说你疾病反映出来的这个象,跟六经对上号,就可以用,大家看,六经就是气化而已,完毕!
【通知】本吧QQ群授课课程近期安排通知 本吧正式开始授课 ,正在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门课程,时间安排如下: 周六晚上八点《金匮要略》 周五晚上八点《伤寒论》 由于根源于古中医的古代思维模式,望各位讲《四圣心源》作为基础教科书学习,谢谢 具体时间以群公告和本公告为主。 本吧学习探讨QQ群:213887031 加入请注明学习 欢迎加入本吧qq群学习,非诚勿扰
【公告】本吧开课,讲稿整理后发表在贴吧,欢迎各位学员查阅 本吧开课,所有授课资料将发表在本吧,欢迎进入查阅,如有疑问,请在本贴回帖,谢谢。
【公告】本吧规则,请查阅后再发帖 欢迎进入古中医学派吧,请详细阅读,谢谢
【解答】凡《四圣心源》有问题,请在此帖提问,在线解答。请勿灌水 请在线提问,请勿灌水
【资料】《伤寒论心法要诀》帖(定期更新,请勿插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