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曾英雄 我是曾英雄
关注数: 66 粉丝数: 121 发帖数: 4,388 关注贴吧数: 34
光从语言的包容性看,汉语远比英语强势 我认为一个语言是否高级在于它的包容性,也就是能不能很容易将其他文字引入自己句子中。在这方面,汉语比英语优越。汉语和汉字的句子中很容易纳入英语。如果一个英文概念用汉字无法表达的话,就可以直接用英语表达,英语如果无法用英文表达某个汉语的词义的话,能直接引用汉语吗?汉字文章中夹英文单词甚至英语段落的的句子现在很多见,可你见过英文句子中夹汉字或者汉语段落的吗? 因此,假如必要,汉字很容易将英语纳入自己的体系,甚至有一天,将英语变成自己的一个子系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英语要想将汉语纳入自己体系的话,那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因为它的表达手段太贫乏太单一了。 因此,如果汉语国家能够占据经济贸易高地的话,汉语完全可以成为强势语言。其中一个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引用英语单词或者在需要的时候直接用英语表达。反过来的话,英语做得到吗? 汉语的包容性远强过英语。不要忘了,语言是动态的东西,语言的演化是个融合的过程,汉语本身也是在多种语言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百年来,大量日语单词进入汉语就是一个证明。从现代开始,开始了大量英文词语进入汉语的进程,大量英文词语进入汉语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早期是采用用汉字进行音译的做法,显得比较生硬,不太成功。近年来演变为直接将英文词语写入汉语文章。我想,这就是汉语接纳英语的开始,或者说是英语融入汉语的开始。 但英语想用同样的形式引入汉语,可能吗? 所以,英语和汉语熟优熟劣,其实是很清楚的。如果说,有一天,汉语能够将英语纳入自己的体系,将其变为自己的一个子系,是很有可能的,可英语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将汉语变为自己的子系,这就是汉语和英语的本质区别。
汉族人口 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于各个省市;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汉族是世界人口,历史文化第一大民族。 地区 人口(2005年) 中国大陆 1,201,809,000 香港 6,554,000 澳门 462,000 台湾 23,365,400 总计 1,231,261,000 其他地区 汉族在其他部分地区也是当地的主要族群,如果敢(缅甸)(汉族人口比例为93%)、新加坡(77%)、圣诞岛(澳大利亚)(61%)、槟城(马来西亚)(56%)。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族群之一。 大洲/国家 人口 占该国百分数 占海外汉族人口的百分数 亚洲 28,800,000(1998年) 81% 柬埔寨 150,000(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亚 7,300,000(2003年) 3.1% 日本 175,000(2003年) 0.1% 朝鲜 50,000(2003年) 0.2% 韩国 100,000(2003年) 0.2% 老挝 50,000(2003年) 1% 马来西亚 7,000,000(2004年) 30% 缅甸 1,300,000(2003年) 3% 菲律宾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2004年) 76.8% 泰国 7,300,000(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2004年) 3.69% 美国 2,400,000(2000年) 0.8% 欧洲 945,000(1998年) 2.6% 俄罗斯 680,000 法国 300,000 英国 247,403(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1998年) 1.5% 澳大利亚 454,000(2003年) 2.5% 新西兰 147,000(2006年) 3.5% 非洲 126,000(1998年) 0.3% 南非 100,000(2003年) 0.2% 总计 35,175,000 100% 转载自汉家儿女吧吧友 梅花在雪中绽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三“战争刑律” 1,古代战争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 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 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 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仍是冷兵器。 2,古代刑律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史记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诚,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也”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即受此刑)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07)大辟:砍头。如“惟大辟无所要,然犹质其首” (08)炮烙:将人烧烤的一种酷刑。如:“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如“秦惠王车裂商君” (10)汤镬:将人煮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11)腰斩:从腰部斩簖。如《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   1,衣着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冕” 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刘邦。   2,饮食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禾、米、谷等。粟即谷子,后又泛指粮食,如《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粱是谷类的优良品种,常用来指精美的饭食,如《墨子公输》“此犹粱肉之于糟糠也”。   古书中的“粮”字,通常是指干粮,而不是今天的粮食,如《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古人肉食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肉和狗肉,如《孟子》就提到“鸡豚狗彘之畜”。肉的吃法除了煮以外,还有脍(把鱼、肉切细吃)、炙(烤肉)、醢(hǎi,肉酱)、脯(干肉)等。一般的平民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肉食者”就成了统治者、当官者的代称,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另外,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曹操《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还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连“饮少辄醉”的欧阳修也乐此不疲,还自号“醉翁”。 上古的吹具主要有鼎、镬、釜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死。《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鼎之类不是一般平民所能用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后代常用“钟鸣鼎食”指大家士族,如《藤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  古代食器的种类也很多,如箪、豆等,《孟子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哺(bū)食”,又叫“飧”。如《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住宅 古代的住宅,通常是一个大的院落,有大门,大门外边有屏,又叫“萧墙”,也就是今天的照壁。因为屏以内就是住宅的主体,所以常称“内讧”为“祸起萧墙”。大门内是院子,叫“庭”(后代有“庭院”一词),主体建筑是建在高台上的,由堂、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的前半是堂,堂的东西墙叫“序”,它的前边朝庭的一面是敞开的,没有墙,只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如《董宣执法》“即以头击楹”,今对联又叫“楹联”,即来源于此。堂因为建在高台上,所以前边有两个台阶,称“东阶”、“西阶”。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室在堂的后边,要进室内就必须先上堂,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   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有用“阙庭”来指代朝廷的,如《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   古人的住宅,还常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住旅馆、招待所,甚至宾馆等,着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4,出行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 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 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就是牛车。   古人水上交通工具是船,船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舟、舰、舸、舫等。此外又有扁舟,就是后代的舢板,如《赤壁赋》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舰指大的战船,此外,战船还有艨艟(又作“蒙冲”)等,如《赤壁之战》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楫是船桨,常与舟连用,也指船,如《劝学》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外,古人还常用船的一部分指代船,如《藤王阁序》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舳”是船尾安舵的地方,这里指代船。   附录其他相关名词: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附录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三“地理山川” 三、地理山川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下文还有“中国士众”“中国人”等,这里的“中国”都指中原地区。后来,“中国”的所指范围又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还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到了清代,凡是清政府所辖范围内,均称“中国”。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又有称全国为“九州”的,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下面大致分几个小标题,略说一下我国古代地理山川方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1,古代政区 我国古代的政区划分随时代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是以下集中情况:秦汉时期是郡县二级制。秦将全国分为36郡,共辖大约一千个县;汉代出现了分封的王国,可辖数郡或一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三级制。唐宋时为道——州——县三级区划。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 2,南江北河 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都称江,如珠江、澜沧江、闽江等;北方的水流也多称河,如海河、淮河、运河等,连由南向北流入长江的大渡河也受此影响而称河。我国古代以黄河为中心,“河”的地位很高,所以有“天河、银河”,而不叫“天江、银江”。后来南方开发很快,南方富于北方,长江比黄河水好,“江”的地位上升了,这时开发的东北地区便取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名称。 3,特殊地名 在古地名中,还要注意古代特有的方位概念。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就是汉水北边。现在仍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洛阳、江阴等等。 另外,古人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由此确定东西表里等方位,如江东、江左、江表等均指长江以南地区。 再如: 山东:古代可泛指山的东面;也常常专指崤山以东。与今之山东不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4,古称别称 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邺)、金陵、江宁、白下。 扬州:维扬、广陵。 杭州:临安、钱塘、武林镇江:京口。 北京:大都、燕京、北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龘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龘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龘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为汉服的浅斟低唱 为汉服的浅斟低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成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注:本文最初发表在汉网,名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多经转载,名字被改成了这个,我觉得挺好,就拿来用了。 by 天涯阁主人 @ 2005-05-31 11:04
纯种汉人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 “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谢小东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根据研究,黄帝发源于今天的甘肃沁阳到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陇东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实际上都不属于中原。“这些地方曾长期被称为北狄。”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的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所以大家就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只要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思想和行为符合汉族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就可以是汉族人了。所以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蒙古族和满族现在是中国的一部分。
华夏根,民族魂! 时光随流水,模糊了先人的容颜。   有位西哲说过: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事物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美德。东西方文明间有时是颇有灵犀的,这两样值得珍视的事物远在天涯自然也近在咫尺……比如说,在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做“汉”,她的前身叫做“华夏”。若说头顶的星空,有银汉迢迢;若说心中的美德,有“华”的章纹曜曜和“夏”的德音孔昭。   华而美,夏而大,这故事说起来就很长了,而我今天只说华夏衣冠,只说维天有汉,维汉有衣。 冠的根在这里——《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衣冠于华夏,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华夏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秦汉以降,“衣冠”即用来指称华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为华夏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布帛可衣” 很早列为生民之本,《春秋左传》载,郑国民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我其与之”。子产变法初期,民众不惯,只觉得被夺了衣与田,便要去拼命。衣冠与田畴,一同被列为民生头等大事;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仪礼渐渐升华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文化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衣冠除了标识尊卑等级外,自然也见证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金人天会间下令“剃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坚决不从而殉身。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回华夏之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后金入主汉室江山,依然打了衣冠的主意,屠刀砍断了汉人最后的坚守,衣冠从此断绝…… 模糊的容颜似乎已经湮没在时光的流水中。这个伤痕累累的古老民族走过时光的锋刃、历史的劫火,竟然萌出了鹅黄的新枝。那模糊了的记忆也如疏雨,淅淅沥沥地落在荒芜斑驳的大地。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明月何时照归期?人间丹霞华彩衣。衣冠归来,同时也带回了那几乎被漠视的美丽的字眼——星空中的银汉,美德昭彰的华夏。如今,华夏衣冠又正其名,响亮而震撼地叫做“汉服”。   为汉民族量身度造的衣裳,非汉服莫属。它的形态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和x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 论和x端庄,汉服的剪裁和配色颇有讲究,玄黑与纁红是汉服中最隆重端庄的搭配,玄,黑中扬赤,象征天的颜色;纁,黄里并赤,其意表征大地。这二色是华夏文化中最神圣和高贵的色彩,天地间的和谐映照在服章上,写在华夏先民的心里。那时候的婚礼,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很有些出入。先秦直到两汉,婚礼都称作“昏礼”,在静谧的黄昏举行。礼服也不是后人们臆想的大红一片,而是玄色为主,纁色辅之。穿着玄色礼服的新人在月光下轻轻携手,在《诗经》的雅乐中合卺同牢……汉服尤其注意衣裳与鞋履、发冠的协调。比如“皮弁素积服”为白色系,那么鞋履则要求白色。穿纁红色下裳的玄端礼服,鞋履也一定为红色的舄。   论天地人和,再次提到玄纁。天子冕服为此色配,玄端朝服亦然。那时候,我们穿在身上的不止是衣服,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服章剪裁也常常取意天地日月。所谓“上衣下裳”,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深衣制度规定下裳十二幅,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论流畅飘逸,汉服的裙裾及袖袂是特色。汉服袖一般都比手臂长,定制的深衣制度规定要回挽至肘,袖径可达四尺,举手间,翩翩大袖行云流水;行动处,长风盈袖,衣袂飘展。 汉服的精巧在于它恰到好处的配饰。腰佩、蔽膝、绅绶、容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饰了,成佩玉、组佩于腰间,行走有动感之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那清脆的玉鸣轻轻回荡在清冷的未央之夜。   漫漫几千年,但华夏衣冠的基本特征却很容易勾勒出。“交领右衽——也兼有盘领,直领;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褒衣大袖——窄衣小袖在汉服中多为劳作服装,要不就是当时的时尚衣着。常服中小袖并不少,但真正严肃端庄的场合必是大袖的礼服;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就涉及了汉服的审美风格,是华夏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也是与同为华夏衣冠体系的日韩民族服饰相区分的较为鲜明的特征。   华夏“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军有戎服,服丧有凶服,日常则有常服。 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测了:男子作为几千年来社会主要的活动者,出于方便的考虑,服饰应该尽可能地向一体式进化,而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制。另外,人类文明中追求美的本能和责任一般都是赋予给这个文明中的女性的,两截的衣服将会排列组合出更多样的款式。襦裙作为后世的主要女服大概也有美学方面的原因。作为礼服,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大可反其意而行之……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就蕴藏有“华夏”二字的内涵。礼乐相和,寓教于美,衣冠之美纳入了仪礼之大,从此,“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便相伴流传。 与衣冠、仪礼相伴流传的自然还有汉家文明。汉服影响极为深远,洋洋三千年,一直到明朝末,它承载了一个庞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不论是先秦气魄、魏晋风骨还是汉唐神韵,纵使样式花色略有变异,但衣冠特征一脉相承;漫漫几万里,衣冠传播周边的民族,并构筑起了东亚的华夏文明圈。值得伤感的是,这种文明的原生地却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芜。立领小袖堂而皇之地代表着中华,交领右衽被唏嘘成为异邦;孔子一度被认成封建礼教的招牌而***,而韩国的儒家气氛却又让孔夫子的祖国这边钦羡不已。有人说,“中国没有华夏,华夏不在中国”,虽是愤慨之语,而对于华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们,又有何言语辩驳呢?在汉服的原创国度,汉服竟然被指斥为“复古”和落后,而目前能看到的华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遗,竟是我们曾经的两位学生日本和韩国了。   实际,“中华文化圈”里的国家无不采用汉服以为自己民族服装的基础,如朝鲜、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特别是近些年来风头正劲的韩服、和服都渊源自汉服,日本的民族传统服装和服,在日语中称为“吴服”,“唐衣”,盖因为唐代时从中国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而且和服承接汉唐服制,多为深衣制;韩服服制几乎脱胎于明代衣冠,尤其是女服,则为襦裙制。   其实不光服制,建筑、家具、节俗、审美风格……亦然。有人勾勒了这样一幅图景:大唐在日本,大明在韩国,中国是满清……中国的五千年文明里,以汉服为载体的汉家歌舞、华夏礼仪、乃至民族思维,都发生了扭曲。 三百年的阴霾风雨,衣冠断绝了,冠礼、笄礼消失了,花朝节、上巳节消失了,而留下的是什么呢?…… 那时,变异而没落的传统文化在生机勃勃的西方的强势文化前相形见绌,开始被弃如敝履。此后无非是“向欧美学习”还是“向苏联学习”、“全盘西化”还是“走俄国人的路”的问题而已。直到“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定,才有了汉服复兴的历史机遇。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然而伴随的文明荒漠化却不知始于何时。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不仅因为衣冠上国的古老情结,更因为衣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生活组成,民众对它有着直观亲切的感受——它可以成为抽象的文化精神与具体的民生之间的纽带。汉服非古装,汉服复兴亦非古典小资情调,也非严肃的学术考古,简单说,它是一个失忆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希望有那么一天:在公祭轩辕黄帝和先师孔子这等庄重神圣的场合不再充斥着突兀暴露抑或不伦不类的“奇装异服”,炎黄子孙们可以衣袂飘飘、仪表堂堂地迈进华夏民族的圣灵之地,步履端庄、行止有礼地举觞酹酒,自信而虔诚地告慰人文先祖和先师圣贤,乃至古老而沧桑的华夏文明。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