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凋零 独孤凋零
你想看什么呢
关注数: 75 粉丝数: 3,047 发帖数: 35,124 关注贴吧数: 84
好多玩星绘甲都给不明白 星绘能辅助能二突,是队伍最重要的位置。 遇到有些夸克星绘甲都不会给。 第一局甲优先大狙。 保证对狙拿到优势。 心夏,香奈美(第一局都是身子一枪大狙倒,如果有星绘甲是两枪) 如果己方大狙,开局就被对面大狙压制,这把就很难打了。 第二局看情况,输了的话,一定要给大狙(大狙第一把会点快喵,输了铁定没重甲,还是被对面大狙一枪死。) 星绘保住己方大狙的容错率,很重要。 第三局开始,就算0比2全输,队友也应该都起甲了。 进攻方优先给明,明作为突破位,承担很多枪线,高护甲也能增加明的高上限。 后面点出双甲,可以给拉薇,两个步枪挺需要的。 或者给己方大哥(狙,令,或者其他喷子等。) 也可以留着一个,等队友残血补甲。 进攻方,第一局给狙,第二局看情况,第三局开始都给明。 剩下一个甲给大哥或者拉薇或者等待补甲,根据战况而定。 然后是防守方。 第一局和第二局一样,优先给大狙。保证心夏拿到足够的优势。 剩下给猫或者己方大哥。 大哥玩信,熊都能C的起飞,一定要给。 然后星绘除非有大招,尽量不要单走,跟着己方大哥最好。 帮大哥补枪,帮大哥拉枪线,帮大哥回复。 总结星绘给甲顺序。 前二局优先大狙。 第三局开始。 进攻方,明》大哥》拉薇 防守方,心夏》大哥》猫
进攻方都不喜欢带包,那么适合拿包和下包的是谁? 先放个暴论,很多人默认星绘拿包下包,大体没问题,但也有错误。 更是牵扯到单排局,都不爱带包,一个个都推卸责任。 先放进攻方几套阵容。 明,拉维,星绘,令,狙。 这个阵容,2个后排狙,进攻冲点近战能力不强,更需要星绘跟着明和拉维打架,安包责任给令最好,狙继续架。 比如小镇抢后花院,沙二控银行控二楼,404抢二楼,只是明和拉维,很有可能被防守方反杀或者拿不下来成僵持,有星绘第一时间跟,稳定许多。 且令自己封墙,自己能把握下包时机。 令一般带烟和拦截器,墙一封,烟和拦截器一交。除了熊撞你和信觉醒2,以及包点蹲人,不然包是稳下的。 明,拉维,星绘,沙猫,狙(令)。 单后排狙或者令,只有一个后排不需要带包下包,这个队伍下包责任在沙猫。 第一沙猫7点充能,需要下包来加速大招,最好在脉冲领域之前出大招,这种匪又能稳一局。 且沙猫跟团打架本来就不如星绘。沙猫放完Q封点之后,让星绘跟着前排打架更好。 星绘可以带包,血厚跟团类型,但是下包可以交给其他人。 星绘第一责任是保住大哥,给大哥补枪或者拉抢线,然后团队的整体恢复。 当然会有更多正奇葩阵容,这个时候星绘就只能担当下包责任了。 比如明,拉维,星绘,喷子,狙(令)。 让喷子跟着两突破手打正面,自己去下包。 还有那种,令,画家,狙的阵容,两连狙,一大狙,这种阵容进攻方没有冲点能力,建议紫砂。 另外小镇B点也适合星绘下包,因为B点包匪都是集体架后点。不需要星绘跟着控前点。
转:蜀汉最后的王牌军 网上看到的,写的很好,转发!(作者:陶慕剑) 蜀汉最后的王牌军:成都陷落时未能出兵,数年后却成为吴国的噩梦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很多人对蜀汉最后一段时期的普遍看法,就是国力贫弱,缺兵少将,所以才无力抵挡魏国的进攻。 事实上,蜀汉虽然国力不强,军力比魏国、吴国都弱得多,但后期依然涌现出不少名将,蜀国的军队也相当有战斗力。这里,我们会讲一讲未能参加蜀汉灭亡战争的一支王牌部队——南中五部都尉。蜀汉最后的名将和未能参战的精锐军团 蜀汉在最后的危急时刻,涌现出了几位出色的将领。比如,以数百人坚守汉中黄金围的老将柳隐,以两千多人击败吴国上万大军进攻的罗宪。此外,还有坚守南中地区,未能参战的霍弋。 霍弋,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在蜀汉灭亡前夕担任安南将军、建宁太守,负责统领南中七郡。霍弋在任上,平息了多年的地方叛乱,“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汉安之。”(《三国志》) 公元263年,魏军发动灭蜀战争,霍弋上表刘禅,要求率兵赴成都勤王。但是,后主刘禅以“备敌既定”为理由,不许南中的蜀军北上。 由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杀入成都平原地区,并随后击败了诸葛瞻,导致刘禅迅速投降。霍弋和南中的蜀军,只能“素服号哭,大临三日”。 事实上,当时蜀汉的南中七郡(建宁、云南、朱提、兴古、永昌、越巂、牂牁)经过霍弋多年的治理,经常发生叛乱的夷獠各部已基本平定,南方地区已经比较安宁。南中蜀军经多年平乱战斗,颇有战斗实力,是一支很可靠的精锐之师。从治理的地域看,南中军团的正规军人数至少有一万人以上,其中最核心的战力就是以建宁郡为治所的“五部都尉”,如果再动员当地夷僚部族,足可以出动数万之众。 在成都陷落后,部下们都劝说霍弋迅速归降魏国,但霍弋认为后主刘禅生死不知,作为臣子不能贸然投降,“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三国志》)直到霍弋确认了刘禅投降的事实,而且已经前往魏国,最终才率领南中六郡归降魏国。司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举郡内附,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但是,这支曾经的蜀汉精锐军团,最辉煌的战史才刚刚开始。“五部都尉”子弟兵出征交趾 也就在霍弋刚刚归降魏国不久,吴国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叛乱事件。就在同一年(263年),交趾郡百姓不堪忍受太守孙谞的贪暴,在郡吏吕兴的带领下,杀死了孙谞。 吕兴派遣使者来到魏国,请求举郡内附。这时魏国刚刚吞并蜀汉,又赶上钟会之乱,无法从北方调派兵力,所以霍弋的南中军团就成了担任援军的最好选择。 264年,霍弋上表遣爨谷为交趾太守,由爨谷率牙门将军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出征交趾。 从这些将领的名字,我们就能看出南中军团的成分——当地大族的子弟兵。 当年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三国志》)。同时,又将一些羸弱人员分配给南中当地的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称“五子”,这就是南中当地所称为的“四姓五子”((《华阳国志》))。其中所提到的“四姓”可能只是泛指,因为五部之中的大姓绝不止四家。在出征交趾的部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南中大姓的子弟。尤其是爨氏和孟氏,蜀汉著名将领爨习、孟获、孟琰就是出身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中的“五部都尉”或“四姓五子”,和迁入蜀中的“五部无前飞军”,在亲缘上属于兄弟关系,甚至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两支部队都多次参与过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战争。南中的将士,多出身于好勇斗狠的土著和豪族,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非同一般。 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战役中,辅汉将军孟琰曾率数千人抢占武功水东岸,但由于洪水爆发,孟琰所部与诸葛亮的蜀军主力被分割。这时,司马懿趁机出兵数万猛攻孟琰,孟琰所部坚守不动,蜀军主力则在西岸以强弩支援,成功击退了司马懿的攻势。从这场战斗,我们就可以看出南中将士坚韧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可以说,霍弋派出远征交趾的这支部队,正是以原蜀汉的“五部都尉”作为核心力量,而且也拥有着蜀汉最精锐“无前飞军”的部分血缘。以一支偏师独立对抗吴国七年之久,创下战史奇迹 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爨谷率领南中军团抵达交趾。此时,晋国已经取代了魏国,所以这支部队的旗号从汉军变成魏军后,又变成了晋军。 交趾虽然已经发生叛乱两年,但由于路途遥远,吴国主力又在北边和晋国对峙,再加上孙皓在264年刚刚即位,所以吴国一时来不及出动大军征讨。爨谷率军抵达后,迅速安抚交趾各郡县,讨伐仍忠于吴国的部分地方。但不幸的是,爨谷很快病故,晋国就安排马融继任为交趾太守。这位马融,乃是蜀汉名将马忠之子,父子二人都长期任职南中,原本也是一位出色的领袖人选。不过,马融不久先生病去世,杨稷成为了后继者。 杨稷,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蜀汉将领,但成为晋国的太守后,却爆发出了名将的风范,并创下了战史奇迹。 南中军团出征的兵力并不多,主要以“四姓五子”的部曲为主,最多不过一万人。不过,当南中军团安抚交趾等地后,当地土著大族也纷纷响应魏晋的中央朝廷,至少提供了两三万人的兵员。 从泰始元年(265年)一直到泰始七年(271年),晋国南中军团(此时也可称为交趾军团)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以偏师的身份占据了吴国的交州地盘七年之久。在这期间,杨稷不仅发挥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对交趾、日南、九真等郡的内政治理也做到了井井有条,为抵抗吴国的反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合浦之战大破吴军,斩杀交州刺史刘峻 公元268年,吴国终于腾出手来展开对交趾的征讨。这一年,孙皓想趁着晋国初建根基不稳,出动三路大军发起了对晋国的攻击。吴军第一路攻襄阳,第二路攻合肥,第三路就是攻打交趾。 攻打交趾的这一路吴军,由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将军顾容(名臣顾雍的同辈)等人指挥。史书上没有记载吴军的数量,但估计至少有数万人。其中,前部督修则是一员猛将,“前部督”这个官职是吴国特有的,当年的甘宁在濡须口之战中,担任的就是前部督。 但是,姗姗来迟的吴国大军,却被以逸待劳的晋军连连击败,“领军三攻(杨)稷,皆为(杨)稷所败”(《华阳国志》)。吴军不仅被晋军打出了交趾境内,甚至还被反攻到了合浦一线。 晋军在将军毛炅、董元的指挥下猛攻合浦,在古城一战中彻底击败吴军,击杀了刘俊和修则。吴军全面崩溃,残余部队在顾容率领下退保合浦,死守城池。 合浦一战,晋军大获全胜。与此同时,吴国其他两路攻晋的作战也宣告失败,这次伐晋失败严重加深了吴国的危机。 尽管杨稷指挥交趾军团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实力的不足。毛炅、董元在大胜之余,却无法攻克残余吴军困守的合浦城。顾容等人困守合浦长达一年多,最终等来了第二支征讨大军。杨稷、毛炅、陶璜 吴国第二次征讨大军险些又遭失败 公元269年冬天,吴国再次出动大军征讨交趾。这一次,吴国动员了空前规模的部队,其中吴军主力号称二十万(估计实际为十万),另外还动员了交趾南部的兴扶严夷十万(估计在几万人不等)。虽然吴军数量有所夸大,但数量肯定远远超过了晋国在交趾的总兵力。 吴军主力以虞氾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这一路从荆州的陆路进发。另外,吴国还派出了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海路进兵。吴国第二支征讨大军抵达合浦后,首先与顾容的残部会和,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向交趾进发。 然而,占绝对优势的吴军与杨稷所部晋军遭遇后,竟然又战败了。吴国名将陶璜初战受挫,折损了两员大将,被迫撤回合浦。面对失败,吴军主将薛珝甚至一度想退兵,直接放弃交州各郡。在陶璜的坚持下,吴军才没有灰溜溜撤退。此时,吴军的兵力估计在十万左右(刨除夸大的数字),杨稷的晋军经过五年在交趾的发展,估计也有三五万之多。以南中“五部都尉”为核心的交趾军团,却能以劣势兵力压着吴国大军打,一度逼得吴军主将考虑撤退。这一时刻,可以说是南中子弟兵最辉煌的鼎盛期。 但是,吴军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名将陶璜在初战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诸军不相顺,故败尔”(《三国志》)。吴军兵力虽多,但互相协同能力差,反而无法有效地指挥。 陶璜挑选了数百名精锐士卒,趁夜色偷袭晋军董元所部,“获其宝物,船载而归”。陶璜的小胜,鼓舞了吴军的士气,也等于打破了“南中军团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陶璜的指挥下,吴军连连击败晋军,并拉拢交州当地人协助作战。同时,吴国还诱使兴扶严的夷人从后方打击杨稷麾下各城,导致晋军顾此失彼。(《三国志》) 最终,吴国征讨大军再次进入交趾郡境内。在封溪一战中,杨稷派遣毛炅、孟岳率军与吴军展开决战,但最终寡不敌众,晋军遭到了惨重失败。南中军团的主力大部被歼。南中子弟兵的挽歌 尽管遭到了惨重损失,但杨稷指挥的南中军团残部依然顽强坚守着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公元270年一直抵抗到271年秋天。 从265年到271年,指挥交趾战役的,一直都只有作为霍弋部将的爨谷、马融、杨稷等人,霍弋本人长期坐镇于建宁郡负责后方支援。杨稷等人在长达七年的交趾战役中,一直都没有得到晋国中央的援兵,只有南中七郡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霍弋在中途不幸病逝后,南中七郡的支援也难以为继了。 271年,吴国十万大军围攻交趾城,城内的南中子弟兵才一千多人,还有本地新附士兵四千人,老百姓一万多人。“至(271年)秋七月,城中食尽,病、饿死者大半。”(《华阳国志》)最后在叛徒内应下,吴军终于攻入交趾城内。杨稷、毛炅、张登、孟通、孟干、爨熊、李松等将领均被吴国俘虏。猛将毛炅被俘后,陶璜非常欣赏他的勇猛,想收服他为吴国所用。但是,毛炅宁死不降,并且大骂吴国君主孙皓等人。陶璜等人恼羞成怒,将毛炅、张登、孟通等人杀害。杨稷在被押往建康途中,发病呕血而死。 曾经辉煌的南中军团,这时只有孟干、爨熊、李松三人被俘虏到了吴国内地。 当初被俘后,杨稷几个人互相发誓,如果“困辱虏手,若蒙未死,必当思求北归”(《华阳国志》)。孟干、爨熊、李松三人向吴国人表示,自己擅长制作蜀国的竹制弓弩,于是被吴国安排成为工匠。经过两年的忍辱负重,三人趁吴国的看守松懈下来,渡江逃亡北方。在逃亡过程中,爨熊、李松不幸被吴国追兵杀死,只有孟干一人成功逃到了洛阳。 在孟干的证词下,晋国朝廷才终于了解到南中军团在交趾坚守七年、多次重创吴军的巨大功绩。于是,晋武帝司马炎追授杨稷为交州刺史,毛炅、爨熊、李松等人也都被追封,并以后人袭爵。 南中军团(五部都尉)——这支蜀汉最后的精锐部队,在迸发出耀眼光芒后,如流星一般消逝在历史中。值得一提的是,构成南中军团的南中大姓——霍、爨、孟、李、吕等,依然在后世保持着活力,并逐步融入各个少数民族。尤其是爨氏,晋朝以后在南中地区一家独强,甚至建立了“爨氏政权”,一直持续到了唐朝年间,但这都是后话了。(作者:陶慕剑)
首页 1 2 下一页